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361|回复: 613
41#

Telarc的1812是属于挑战,试验性质的一张LP.不论对刻制,回放都是一种挑战极限的试验.据说是唯一没有压缩,或者压缩最小的1812LP.但不是任何一台LP都能播放好这张LP的.对唱头和用家的调试水平都是一种考验.但拿Telarc 1812的CD,随便200,300美元一台的低档CD都能够成功播放炮声.所以我觉得LP和CD比单纯的动态,没什么意义.
TOP
42#

cwk 在 2005-11-30 17:25:21 发表的内容
不论承认与否,这个潜意识都会存在。
就拿felixcat来说,辛辛苦苦花费了心血找到了许多首版的CD,本来可以得到一番满足,但在珍贵程度和暴炒的价格上始终不及那些品相比他差的首版LP,肯定会觉得不平衡,于是乎唯有拿出卫士道的精神来痛陈LP的诸多缺点来发泄不满,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开了两个玩笑,请felixcat不必介意,哈哈。


这个倒不一定,我觉得从某个角度而言,LP的特点就是软件便宜.最明显的例子是广东那些港台流行,头版CD炒到几百,几千元人民币,而一张LP只要几十元最多了.而且音质不差或是更好.LP里面真正能够爆炒的也属于少数,大家公认的版本.大部分而言,包括古典,还是LP比CD便宜.二手的,上ebay,audiogon,自己看看行情就可以了.毕竟市场需求不同,潜在购买者的数量都有很大差距.

而且真正这种上百,甚至几百美元/张的珍惜LP/CD买回来.CD是可以放心听的.而LP更多的是有点收藏性质了.听一次,少一次.
最后编辑Raxel
TOP
43#

对于96khz和192khz的问题,我觉得大家首先要认同一下我们是在哪个领域讨论这个问题.我是基于这里,hifi,hi-end器材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是不存在,够了,足够好了,没必要再好了这种概念的.

1.对于乐器最高可以到多少频率,人耳对高频的响应可以到多少频率,不同的试验,经常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这个是有争论的.而且耳朵听不到,但人是否可以用身体感受到?这个也是研究课题之一.

There's Life Above 20 Kilohertz!
A Survey of Musical Instrument Spectra to 102.4 KHz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spectra/spectra.htm

2.单纯讨论数码的问题,要比LP和CD的争论容易许多了.因为可以找到大量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录音,混音,压片).而只是格式不同的例子.

CD vs 24/96或24/192的例子
REM的9部2004年重新发行的专辑.
Neil Young的大量专辑.
都是一个包装里面包含一张普通CD,一张DVD-A. A/B比较,差别明显

24/96和24/192的例子.
Classic Records发行的HDAD系列,都是一面是DVD-A(24/192),一面是DAD(24/96)
http://store.acousticsounds.com/category.cfm?section=dvd&id=140
最后编辑Raxel
TOP
44#

16bit => 24bit的改近,比44.1khz => 96khz重要的多.

"因此,88.2kHz或者96kHz的采样率,足够了。更高的采样率,没必要。"

不是没必要,而是,是否值得的问题.
TOP
45#

dr kuang 在 2005-12-2 14:08:21 发表的内容

那么例子不够贴切,另举一例:)


就是在混音过程中,各种效果,频段提升,降低,多音轨downmix等等,在电脑里面其实就是一系列复杂计算了.
TOP
46#

dr kuang 在 2005-12-2 14:07:21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2-2 13:45:21 发表的内容
1.chesky的唱片,声音偏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他们录音/混音师的风格.因为他们这种偏薄的味道,在他们的所有专辑是很统一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是人为的因素.


PHILLIP的2496比正价版薄;DECCA的2496传奇系列比ORIGENAL系列薄;天龙2088系列比宝丽金旧版薄;东芝2088比EMI旧版薄。
也很统一,所以我认为是普遍现象。


那照你这么说DVD-A的声音也要比CD薄了

我倒是认为这种薄的声音是因为重新制作过了.可能发行头版CD的时候,是拿了LP的混音母带做的.
TOP
47#

1. 16bit => 24bit不仅仅是动态大小的改变.还体现在采样值精确度大大提高.24/48khz可能还要好声过16/96khz.
2. 多声道的确是个重点,就像LP是从单声道发展到双声道.那么SACD/DVD-A就将实现从双声道到多声道这一步.但是这一步并不这么好迈过的.多声道录音的标准,喇叭的摆放.录音麦克风位置的要求.低音箱分配多少以下的频率.这个是有标准的.现在这个标准已经有了,但是要录音室的硬件,录音/混音师都理解,并使用,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在消费者这边也要符合回放的标准.这个过程3-5年,5-10年都有可能.在这方面Telarc总是走在最前面的.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用最新的32音轨sonoma DSD工作台录音,并会在明年1月的CES大展上推出两张用这个新设备录制的全新多声道专辑.
3.高清晰度介质,SACD/DVD-A在目前仍然会以翻制以前的专辑为主.
4.DSD和CD是不能直接比较的,一个是编码格式,一个是介质.要么DSD和PCM比,要么SACD和CD比.
5.你说的"NOS",没听说过这个缩写,"无数字插补"这个名词也是第一次听到,能否详细说说,是什么?如果你是说没用upsampling或是oversampling,那这个没什么特别.我记得看过大草介绍他的Esoteric顶级五件套,就可以关闭upsampling,直接以14/44.1播放,在某些情况下,还反而更好声了.
TOP
48#

如果真是的完全保真,声音就是不好。


完全保真,不就是最高境界,完全恢复现场,如身临其境.这是目前为止,无法企及的顶峰.所以不论,模拟,数码,还是各家厂商的风格,都是不同的路径通向这个顶峰.而在不能十全十美的情况下,就会有取舍.哪里取,哪里舍,怎么一个平衡点是好的,这就是'各种介质,各个厂商,各种风格有差异的原因.
TOP
49#

dr kuang 在 2005-12-2 13:02:03 发表的内容
对于CD唱片,我也同意felixcat大侠“16BIT44.1Hz够用了”的观点。
数码录音的问题不是出在取样格式上,而是存在于存取,制作过程和唱片生产工艺上。对于音频CD来说,如何改善CD唱片的制作过程,严格控制生产质量,效果比2496这类花哨技术好得多。不信的话,找张旧版PHILLIP正价唱片和50周年2496系列对比一下就会很清楚了。
市场上好多“旧制式”制作的“头版CD”价格一直在稳步增长,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唱片确实有“更好的声音”。
但对于录音来说,我觉得24192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记录下来的数据,不一定只生产音频CD格式的唱片。


我听不太明白.CD唱片16/44.1够用了.问题是16/44.1就是CD标准啊,不是这个,就不是CD了.

如果说是在混音过程中的格式,那么24/96肯定是有提高的.如果我们对比的话,当然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拿头版CD和再版CD比较,那么影响这个最终音质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只能说24/96的改近没有其他因素来的明显,所以最终音质还是下降了.我记得许多唱片公司,制作人都提到过24/96格式在混音制作过程中对最终CD音质的改近.chesky等几家公司好像都有文章介绍的.
TOP
50#

dr kuang 在 2005-12-2 13:32:15 发表的内容
唱片公司当然会一口咬定“有明显改善”,而且听感也确实有差别。
但这差别是不是一定是“正面”的(或者说更能被人接受)?就算生产出来的唱片真的“有明显改善”,谁能证明不是通过重新混音制作调整而只是通过这个技术来达到的?要证明的办法只有一个:用同一原始模拟母带分别用两种格式取样,不经过任何混音处理,再用相同的设备,空白盘直接刻录成两张音频CD来对比。
chesky公司的唱片有不少发烧友认为声音过于偏薄呢?


1.chesky的唱片,声音偏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他们录音/混音师的风格.因为他们这种偏薄的味道,在他们的所有专辑是很统一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是人为的因素.
2.在制作过程中,提高精度(24bit),肯定是有利于最终效果.这个数学常识,大家应该认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