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266|回复: 613
11#

felixcat兄;
ELP的动态可以达到多少指标?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TOP
12#

qiguang 在 2005-11-23 19:41:1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3 15:56:12 发表的内容
2. 是否说数码取样就一定没有误差?

当然,器材、硬件所带来的测量误差肯定会有的,不过我们先不考虑器材的性能。我们来看看CD的取样格式理论上会有什么误差。

理论上误差只有一个,称为“量化误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我们说过要为这种“变换”取参数吧,所以我们现在就去参数。

我们每秒要取44100组参数,每组参数包含两个数字:时间和该时间信号的振幅。时间好办,因为时间间隔是我们来定的,所以我们能够精确地100%写下准确时间。但问题是信号的振幅却由不得我们来定,我们只能去观察它。

计算机只会认二进制的数字,并且由于光盘是由容量的,它不可能记录无穷多的数据。所以在CD格式里面,我们限定对于振幅,我们用16位的二进制数码去表达。在模-数转换的时候,比如说通过测量,我们预先知道这个母带里面最大电平的绝对值在1V以内,所以我们可以用000000000000来表示-1V的电平,111111111111来表示1V的电平,然后在-1V到1V这个区间内,平均分成65536份,这样就在-1V到1V之间定出65536个点。测量振幅的时候,我们看振幅的数值距离这65536个点中哪个最近,我们就把这个振幅记录成这个点的数值。

因此可见,这有点像“四舍五入”,误差就来源于此。不过这也不能责备数码模式,因为我们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某些小数,比如说圆周率,就算给你无穷多张白纸,你也永远写不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所有数字。

对于模拟技术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让你在LP上刻一个振幅为圆周率的信号,我们也绝对刻不出这个精确的振幅,我们只能说,我们刻出来的振幅,和圆周率十分十分接近。

量化误差对音质是否会有影响?这当然是会有影响的,毕竟你测量变换参数的时候没有正确记录下来,那么由这些带有误差的参数还原出来的信号肯定是会和原先的有些不同了。

问题是,这些影响听觉能否听出来,程度有多大?这就只能看每个人自己怎么看了。有的人说,上面举的这个例子里这个误差最多也就0.00003V,小菜一碟,没关系,人家LP刻盘时机械、材料的误差比这大十倍、上百倍呢——这当然OK;但有的人说:不行,我就是认为CD的声音就是因为这0.00003V而不好,不管失真有多大,我就是觉得模拟的好听——这也OK。选择谁并不要紧,关键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未完待续)

虽然每一个取样信号误差只有0.00003V,但别忘了,这只是在65536份之一秒内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误差,想一想累积起来在一秒种内产生的误差是这个误差的几倍,而一秒钟在我们耳朵上产生的听感只是一瞬间。

还有不管数码信号采用什么手段来还原信号,它永远是以一种时间片的方式来产生信号的,只有尽可能接近于原有信号而不可能产生原有信号的副本(哪怕是有所失真的副本)。



错也!“只有尽可能接近于原有信号而不可能产生原有信号”还算有点“强词”夺理。
TOP
13#

vv 在 2005-11-23 19:47:3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9:40:54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23 19:10:31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3 17:41:33 发表的内容
并且,我发现有一些LP爱好者有时会这样说:听某张LP的时候,里面高潮乐段很“爆棚”,所以觉得LP的动态范围实际应该很大。造成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好动态范围的定义。

大声、爆棚和动态范围并没有任何联系。



--------------------
说到实听终于可插上一句半句了,平常听CD时我们容易发现,高潮乐段很响(爆棚,但音声缺实体感),平面,缺起伏。。。。面前一层薄雾。指标--------迷惑(VCD指标也不错呀,为何不好声呢)


这种情况,多数是功率放大器极其后的问题,如;功率放大器功率不足、动态性能不好、大功率下失真、阻尼系数不够高、包括音箱能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动态等等因素造成。


==============

兄台听过那一类组合可勉强插好(不出现上述)的
可否列举几套??[/quote]


兄台今年去广州大展吗?听听MBL的那一套。
TOP
14#

VV 在 2005-11-23 20:12:13 发表的内容
MBL
怎么没了下文?



对不起,我的照相机不在家,不然给你上个图片。
TOP
1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3 20:03:20 发表的内容


CD的信息,在从20~20K这个频段里其实已经能很完美的记录声音的波形了,如果能被CD机很完美的读取,解码,输出,声音其实相当不错了----关键到最后才还原了多少?有人说CD衰声这不是CD本身的错,数字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步,CD机越来越好声,所以以前的CD片子听起来会感觉变好了

那为什么又要搞SACD,DVD-A呢?当时指定CD的红皮书技术标准时,对人耳的听音心理学研究得很不够,认为20K以上的信息记录毫无必要,到后来才发现是一大失着,或者说当时CD的开发者认为这是很完美的音乐载体,实际上却只能满足普通人而不能满足发烧友的听感,等到发现问题想要再提升格式时,无奈CD已经大量发行,改格式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干脆直接做SACD,DVD-A

有理由相信,对于SACD来讲,如果其理论上的声音元素能被大部分很好的还原,绝对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要求了---前提是母带的声音就要好,早期的模拟录音因为母带老化和D/A转换的因素在先天上就差了DSD DIRECT一些:) 要温暖感?没问题,母带工程师完全可以作出来,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





“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绝不抬杠。实际听感和有限的对比好象不是那么回事。这有点类似LP与CD的情形,就是有人感觉LP高频延伸和空气感比CD好;而我感觉CD不比SACD差(对比时感觉CD还好一些)。
很小心的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听感出了“习惯性”错误?(其实自己已经注意到应该克服这个问题)。是不是SACD的采样工作频率更高,电路上的一些问题尚未受到重视和解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因素、原因?
我想,上面说的情况可能都存在,有没有同感者?有没有那位先生可以指点迷津?
再次重申;
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的观点。
TOP
16#

enrique 在 2005-11-23 15:56:32 发表的内容
对,很多朋友也是非常怀疑采样定理,就是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定理。如果要获得信号的全部信息的话,至少用两倍频率进行采样。

实际在数学上可以证明,任何信号都可以经过傅立叶变换为各种正弦频率的叠加。因为普通人耳最多能听到20Khz的信号,所以按说用40Khz的采样频率就可以采样到足够的信号,然后通过变换重新把20Khz的模拟信号重现出来。 这样的问题就是超过20Khz的信号全被砍掉了,但20Khz以内的信号如果采样正确的话可以完全被重现。这样的话,虽然比如钢琴的一个高音是10Khz,但他有20Khz, 30Khz, 40Khz 的泛音,就只有基音和倍频的20Khz能在CD上保存下来,30khz, 40Khz的泛音都丢失了。但同样因为LP 在15Khz以上幅频特性就严重衰减,所以实际也无法还原20Khz, 30Khz, 40Khz 的信号。


当然物理实现和数学理论稍有差异,不可能全部理想化,所以CD声不也受时基误差的影响吗? 不过时基误差其实对于LP更是不可克服的问题,只不过 LP其他问题更严重,所以时基误差的问题体现不出来。



同意!
TOP
17#

felixcat 在 2005-11-23 11:24:24 发表的内容
各位朋友请勿误解我写此帖的本意。此帖意在列举一些客观事实和一些容易误解的概念,这里并不讨论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两种制式毕竟都是历史上存在过多年并且目前仍存在的事物,没必要硬是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大概还可以代表部分网友,我们更关心和期待楼主的“未完待续”,请楼主暂时不去考虑别人怎么说,集中精力将“未完待续”进行到底。
支持楼主对待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科普”完成后再来讨论不迟。
TOP
18#

felixcat 在 2005-11-24 0:59:53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3 20:05:29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
ELP的动态可以达到多少指标?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LP唱片播放的动态是和LP唱片本身的刻制、品相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给不出“LP唱片动态范围一定大不过某个值”这个结论,所以ELP也就没有给出它家产品的动态范围 :)

不过它倒是给出了其他一些技术指标:
20Hz - 20kHz内声道分离度:大于25分贝(这说明肯定在某个频段内只有25分贝了,不然它肯定会写大于30分贝、40分贝之类的);

失真:使用 DIN 45 543测试碟,对于1kHz的正弦波,小于0.5%;

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使用 DIN 45 543测试碟测出来的,这种测试碟是专门高精度制作的,不会考虑到平常商业的LP里的磨损、灰尘、翘曲等等实际因素。

ELP的官方网页:http://www.elpj.com/main.html



谢谢!那么ELP并没有比LP改善多少,其意义不大,大概这也是没能普及的主要原因了。
能谈谈CD与SACD比较的意见吗?或者再做一个SACD的“科普”宣传。
TOP
19#

felixcat 在 2005-11-23 12:12:01 发表的内容
关于声道分离度,这样看比较客观:

当混音工程师在制作工作母带的时候,人为地把中间那个声道混进左右两个声道,这是为了营造合适的声场的行为,这不是失真,只是把左右两组麦克风所覆盖不到的范围补充进去而已。

当混音工程师在磁带母带上混好音之后,这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时候磁带母带上所营造的音场,已经完全符合他的最佳感受;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混好音之后,只要能够完好地、原汁原味地把此时左右两个声道100%按原样播放出来,就能够重新营造录音师觉得满意的那个音场。

所以,录音师的理念就是:“我混好音之后,希望用户自己使用的时候不要再有其它任何的混音行为,只需原样重复我刻写在唱片上的内容即可。”

否则的话,假如LP在播放的时候产生串音的现象,这才让人觉得声场好,这就等于说明录音师当初混的音混得不好,要在他混得基础上继续混才更好——明显这是不对的。

或者有的朋友说:那么是不是混音工程师考虑得比较周到,想到LP用户在播放的时候还会产生额外的串音,所以他在混制磁带的时候,故意不混得最好,留下余地来让用户的唱头播放的时候完成这个由串音所造成的“继续混音”?

这个说法初看来似乎挺好的,但问题是:这么多用户用这么多不同型号的唱头,每种唱头都有不同的声道分离度,每种唱头对于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信号都有各自的声道分离度,混音工程师怎么可能都能照顾到呢?并且假如他这样干,更害苦了使用高级唱头的用户——是人都知道越高级越Hi-End的唱头,声道分离度也就越好,串音现象也就越小,那岂不在重现音场上高级唱头比不上那些有较严重串音现象的中低档的唱头?




支持!更加期待“未完待续”。
TOP
20#

yyy9 在 2005-11-23 11:50:54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2 21:52:5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2 20:57:56 发表的内容



是的,模拟人头的立体声麦克风。
最后还是无法真正的“模拟”成功,问题多多。


早期最简单的立体声设想就是两支麦克风来模仿人耳,结果效果不佳。两支离得开,声场中部就有空洞感;两支太接近,乐团边缘的又太模糊。于是,最后很多公司比如说RCA,CBS,MERCURY就采用了“三点式”录音,两支分开,中间加一支——人为地进行左右串音。
至于这三支麦克风录制下来的三个单声道母带,还需根据监听,把中间声道按照一定的电平“串音”到左右声道中去,最终做成两声道立体声母带。在这之后的录音技术仍多以此为蓝本加以改良,比如说为一些特定的乐器组加入“补咪”。
总之,在录制真实演奏的立体声录音时,多数的已经进行了“人为的左右声道串音”。
当然,完全各个分开录音后混音,或者外加电子合成器的不在此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的左右声道分离的效果,而这是在真实演奏中做不到的。

这个不应该作为LP分离度差,反而是优点的依据吧?



支持!分离度是确保准确还原唱片信息的重要指标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