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218|回复: 613
11#

[upload=jpg]Upload/200511271551997817.jpg[/upload]
TOP
12#


dr kuang 在 2005-11-27 16:01:46 发表的内容
再考虑下一个环节,唱针的运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产生电讯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切割磁力线可以产生电流?是否唱针所有方向的运动都可以产生电流?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7 19:12:03 发表的内容

只要唱针有切割磁力线的垂直分量就行


不对!看前面我画的图就明白了。
TOP
13#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7 19:55:50 发表的内容
水平位移也要有垂直切割磁力线的分量才行啊,否则怎么有电信号呢?右手定则么

你原话说的是唱针有切割磁力线的垂直分量就行。从图二里可看到
唱针是有垂直分量的,但右声道是没有信号输入的。重放时唱针依然有垂直分量,但右声道是没有输出滴。
也许我理解有误。
TOP
14#

felixcat 在 2005-11-29 2:35:14 发表的内容
关于侧滑力的话题,前面也看到有朋友提出过。所以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

侧滑力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我认为主要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来自于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循轨角度误差的时候,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仍然会产生。比如说我们来看下图这个假想的“直切臂”(当然现实中的直切臂不会制造成唱头和臂之间会有夹角的),长方形代表的是唱头,A代表的是唱片作用在唱针上的摩擦力,B代表的是A在沿斜的那段唱臂那个方向上的分力,C代表的就是水平面内垂直于唱头的那个方向的分力,也就是内滑力。大家可见的确唱头时时刻刻都与LP音纹相切,但是力C却时时刻刻都存在。

[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53744000.jpg[/upload]

所以可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会产生内滑力。所以所有的直切臂都是臂与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2. 来源于唱针的循轨角度误差。请注意,就算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只要循轨角度有误差,内滑力也会产生。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请看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7910698.jpg[/upload]

图中唱臂、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任何夹角。A为唱片作用在唱头上的摩擦力,它可以分解为沿唱臂那个方向的分力B(因为有循轨角度误差,所以A和B方向不重合),和垂直于B的方向的分力C,C就是内滑力。

直切臂在准确调整好之后,做到时时刻刻与音纹相切,才会没有任何内滑力产生。否则的话,比如说固定唱臂那一端的导轨在水平面内的角度没调整好,也会导致唱头与音纹不能时时刻刻相切,这时候音质受损是必然的,内滑力也会由此产生。

以上两个条件是互相独立的。

最后,超距就是为了调整非直切臂在播放时候的循轨角度误差,每个唱臂都会有一个最佳的超距。因此超距不同,循轨角度误差的情况也会不同,当然导致的内滑力也会不同。


felixcat 兄,按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说:

1  在直切臂系统里,只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问题是:A  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但有循轨角度误差。这时还有没有侧滑力就会产生?

2  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所以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特定的某两点处,有没有侧滑力产生?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15#

大家好,我回来了。
TOP
16#

开心果 在 2005-12-1 20:39:1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兄,按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说:

1  在直切臂系统里,只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问题是:A  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但有循轨角度误差。这时还有没有侧滑力就会产生?

2  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所以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特定的某两点处,有没有侧滑力产生?


felixcat 在 2005-12-1 22:15:47 发表的内容

1. 有; 2. 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有;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没有。


非直切臂一般都有个弯,那么“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里说的唱臂是指那一段?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17#

.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18#


开心果 在 2005-12-8 17:58:4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兄的图是画得夸张了点,但直切臂的侧滑力并不是这么来的。下面的第一张图片不用介绍了吧,第二张是按你的图片的意思画的,如果分力F1是存在的话,那么系统将会向左作加速运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你的分析出现错误了(待续)

felixcat 在 2005-12-8 18:06:41 发表的内容

这里可能我说的和开心果朋友所理解的不同。我画的“直切臂”现实中并不可能是这样的,也没有人会这样去制造的。我只是想用那幅图说明,就算唱头每时每刻和音轨相切,但假如唱头和唱臂有夹角,那也会产生额外的力。

直切臂(这里当然要求唱头和唱臂在同一直线上)理论上是不应有侧滑力的。

噢,忘了说,我图中的A和C两个力的方向不是随便定的,图中有辅助线标明方向如何确定。


我是完全理解你的意思的,包括A和C两个力的方向。这样分析对非直切臂是可以的,但对直切臂就不对了。在直切臂里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当然是理论上了),就算有循迹角有误差,也不会有侧滑力,等图画好了再说了。
TOP
19#


cwk 在 2005-11-28 21:22:48 发表的内容
在这个帖子中,我想felixcat对于LP的重新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恭喜、恭喜。
我也来点DD希望可以为你添砖加瓦、锦上添花吧。
在我看来下面几个缺陷严重地暴露了你对于LP的认识以及调整过程中的无知。
过分强调唱头向唱片中心的移动速度?!
LP的动态范围受到背景噪声的限制?!
使用数码相机配合调整得到MM唱头的标准VTA,然后在听感上加以论证?!
对于超距和侧滑力的认识就更无知了。


felixcat 在 2005-11-29 2:35:14 发表的内容

对于这位朋友前面那些与讨论话题无关、或者对动态范围这类基本概念的定义都没了解好就乱说的话,这里不予理睬。

关于侧滑力的话题,前面也看到有朋友提出过。所以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

侧滑力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我认为主要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来自于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循轨角度误差的时候,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仍然会产生。比如说我们来看下图这个假想的“直切臂”(当然现实中的直切臂不会制造成唱头和臂之间会有夹角的),长方形代表的是唱头,A代表的是唱片作用在唱针上的摩擦力,B代表的是A在沿斜的那段唱臂那个方向上的分力,C代表的就是水平面内垂直于唱头的那个方向的分力,也就是内滑力。大家可见的确唱头时时刻刻都与LP音纹相切,但是力C却时时刻刻都存在。

[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53744000.jpg[/upload]

所以可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会产生内滑力。所以所有的直切臂都是臂与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2. 来源于唱针的循轨角度误差。请注意,就算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只要循轨角度有误差,内滑力也会产生。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请看下图:

......

图中唱臂、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任何夹角。A为唱片作用在唱头上的摩擦力,它可以分解为沿唱臂那个方向的分力B(因为有循轨角度误差,所以A和B方向不重合),和垂直于B的方向的分力C,C就是内滑力。

直切臂在准确调整好之后,做到时时刻刻与音纹相切,才会没有任何内滑力产生。否则的话,比如说固定唱臂那一端的导轨在水平面内的角度没调整好,也会导致唱头与音纹不能时时刻刻相切,这时候音质受损是必然的,内滑力也会由此产生。

以上两个条件是互相独立的。

最后,超距就是为了调整非直切臂在播放时候的循轨角度误差,每个唱臂都会有一个最佳的超距。因此超距不同,循轨角度误差的情况也会不同,当然导致的内滑力也会不同。


felixcat 兄的图是画得夸张了点,但直切臂的侧滑力并不是这么来的。下面的第一张图片不用介绍了吧,第二张是按你的图片的意思画的,如果分力F1是存在的话,那么系统将会向左作加速运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你的分析出现错误了(待续)[upload=jpg]Upload/20051281757512429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2817583020446.jpg[/upload]
TOP
20#

下面图解直切臂侧滑力的问题,为了说明问题,图是画得夸张了点。不妥之处请各DX指正。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12433537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131396492.jpg[/upload]

不平行的情况还有另一方向,这里就不画了,结果类似。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133149849.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