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攀西的作业:
今天14号刚收到<<龙迹>>,一算时间,12天,够慢的,是最晚收到碟的。中午不睡,赶紧试听,赶作业。好在拜读了前两位的作业,有启发,更些有畏惧,写什么?怎样写?是个永远的主题。信心不足啊!
01.第一交响序曲 (symphony NO.1)
02.红色娘子军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a.序曲 (Overture)
b.快乐的女战士 (Joyous Women Soldies)
c.娘子军操练舞 (Women Soldiers is Drilling Dance)
03.二泉映月 (Moon reflecting on the River)
04.松则亚拉 (Songtsiala)
05.孔雀开屏 (peacock Spreads hits Tail)
06.中国名瑶组曲 选段 (A medley of Chinese Folk)
a.阿里山姑娘 (Girl of Ali Mountain)
b.猜调 (Hakka Children’Folk Melody)
c.太阳出来喜洋洋 (The Sun Comes Out Whit Jubilance)
07.嘎达梅淋 (Ghadamerlin)
<<第一交响曲>>,自己对该曲不算太熟。该曲的主题和风格与“红旗颂”有很大的类似。都是体现战争年代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题材,理想、抱负、牺牲。而后者更耳熟能详,知名度高,也广为人知。
<<听第一交响曲>>,感觉该曲很有气势,激情四射。特别是当各种打击乐器和铜管器齐奏时,可以感觉到崇高、辉煌、悲壮的音乐色彩。其间又有小提琴、双簧管的细腻、如泣如诉的演奏,与整个激荡主题、气氛形成对比。所体现的英雄的对人生、对生活、自然、亲情的无比情怀,这个对比如此强烈,没法不令人感动。听着旧走了神,头脑中一下蹦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个时代的英雄所付出的、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精神,无疑是最纯粹、纯真、无私、不含半点功利的。而当我们看到现在生活在繁荣时代,许多的虚荣、谎言、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无疑会想,革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英雄的悲壮不在于不能享受革命胜利后的成果,而在于未来社会并非他们的理想所期待的那样!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相比“红旗颂”,第一交响曲创作于近年,其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各种配器运用、音乐的层次、色彩变化等方面,应该比较园熟,听感上富于美感。“红旗颂”的各种配器处理不如其多样和富于变化,但主题与旋律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气氛和情绪的压迫感,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壮、不屈、力量,而又气势恢宏、起伏跌宕,很纯粹的英雄主义气慨。这一点上,我认为第一交响曲还无法超越。
<<红色娘子军>> 音乐选段取材于同名芭蕾舞剧,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的音乐吸引人,所选的这几段乐曲有代表性。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非常熟悉。文革期间,我正读初中,每每听到这几段乐曲,便有一种激情上进的感觉,很好听。特别是万泉河水一段,表现炊事班长与女战士抢烟杆场景,非常轻快抒情。学生时代的我们还将此段音乐填上歌词“快把烟杆还给我,快把烟杆还给我,不要开玩笑,不要开玩笑。”对这个旋律印象太深了。现在来阅读这段音乐,仍然感觉非常人性化,与战争年代的残酷、艰苦有着鲜明的对比。也可以想象为战斗之余的放松、嬉戏与爱情、热爱生活。但在文革年代,实行思想禁固、禁欲主义,是不可能如此理解的。只能从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面去理解。也不知道曲作者当时写这段音乐的心态是怎样的,是否在革命的主题下掩藏了爱情、人性、爱美的情结,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又不得不贴上革命的、红色的标签。电影<<红色娘子军>>遭禁,也有此因。
听该碟的这几段音乐,总体感觉音色很美,乐队的节奏感、乐队的融合度极好,特别是弦乐蓬松温暖,铜管乐辉煌,空间感、质感良好,有一种金黄华丽的色彩,带有贵气,与我以前印象中的这几段音乐听感不同,觉得红色娘子军的序曲、操练舞音乐应该是带有红色的、明亮色彩,格调因硬些,激昂些,不应太软或有贵气。毕竟,女战士大多数是来自于苦大仇深的劳动妇女,不是贵妇人。也许,我的这种感觉不一定对。
<<二泉印月>>,音乐的主题和曲调非常凄婉。至今我仍然认为,二胡最能表现该曲的内涵。那是旧中国生活在最底层的众生的不幸、挣扎,而又无奈,只好诉诸自然,对月而泣,对世道不平则鸣。二泉印月音乐的色彩与气氛应是暗淡、酸楚的,情绪和感悟很个性化。听了这首交响乐演绎该曲,尚有不适应。乐曲的主奏是小提琴弦乐群,其奏出的音乐旋律味道是缠绵、伤感、还带些柔美忧伤的的气氛,很西化小资的情调。相比二胡演奏出的味道,是悲、是苦、是凄惨,是寄情于明月、期望于来世,这更能表现中国文化传统的情感、心灵诉求。我想,以一个规模的交响乐队演绎<<二泉印月>>,这种中国旧时代的底层人的生活苦难及其个性化的内心感受,难!而二胡似乎本来就是个苦命的乐器,其形似单,其神似孤,其音似哭,一声三叹太过酸楚。能操好此乐器者,内心定力必有过人之处。我想,闵惠芬、宋飞二胡演奏的二泉印月给人的感受是后来者难以逾越的。
<<民乐连奏>>,所选曲目很民族化,而且很地方化。以大气的交响乐演奏地道的民歌、民谣,竟管音色很美,但总感觉有些段落味道怪怪的。也有意思,听到猜调小乖乖一段,想笑,有一种滑稽、幽默的效果。类似于老外唱京戏,虽力求京城土话味,然所学汉语过于正规,说事情总象在朗诵。仔细一想,也没什么不对,可总感。。。
<<嘎达梅林>>,成名已久的草原交响诗。蒙古民族、草原、起义、英雄、悲剧,这些要素决定了这是一个重大的题材,大主题、大场景、大英雄、大悲剧,很适合规模化的交响乐演奏,规模感、戏剧性都不缺。要做的就是指挥家的激情和乐手们的互动,相互成就。听过之后,这个感觉是有的。
我感觉,年青的指挥家李心草从指挥风格上看,很富有激情,较之于余隆的稳健、严谨、学院式的讲究准确音乐逻辑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李心草在个性上更较张扬、投入,外表上给人又不失天真、专注。激情与逻辑,熟轻熟重,我想,音乐的激情绽放应该比音乐逻辑更为重要吧?
打住了。写这篇作业比写保先心得还认真!
在此谢谢瑞鸣唱片公司、168,、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