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kef [复制链接]

查看: 3291|回复: 16
1#
有哪位dx用过kef和老关的胆机
给点意见
分享 转发
TOP
2#

那位dx 有见解或者发烧心得的话加我qq499350265
谢谢~~~~
TOP
3#

怎么没人理我呀??~~~~qq499350265
TOP
4#

                          
关氏音响工作站  
  音 响 杂 谈        





  

小音量的美学之道

2A3 单端机的声音,给我的音响认识打开了新天地;那是 1995 年的事。从那之后,“轻微淡远”成为我评价声音的另一个层次,就比如画之在“神品”之外,更有“逸品”。

说实话,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个从表面的宏大到内在的精微之过程。温饱刚解决,人们震慑于美国的豪富,发烧音响的初期阶段,美国人的音响美学观点统帅了 HIFI ,比大声,比细节解析,比贵价,我也有这个过程。留在书架上的 1812 “大炮”,“牛仔” CD 片,记载了那段经历。

此后我接触 3/5A ,开始认识到表达音乐内涵,是玩音响的另一个追求,而这个目标,并不单纯需要大声,也不是孤立地追求分析力。 3/5A+K6 ,很容易达到和人内心的音乐感觉合拍,而这种平衡,充实的感觉,反而在许多用重型,贵价格器材,整天为配搭苦恼的朋友那里找不到。和 YK 聊到他说的“ 10 套 HI FI , 9 套衰声”,可见这现象的普遍。这使我逐渐对“大声竞赛”,“豪门斗富”的发烧追求产生怀疑,此后我长期倡导以 K6 为基础的“寒士发烧”,“以少少许胜人之多多许”,盖缘于此。

但此后的声音追求,不能仅限于 K6 配 3/5A 的“知足常乐”。那么继续追求什么呢?音响发烧的真正进步,只能肇源于人的认识的解悟,音响美学领域的新开拓,而只有无知浅薄之辈,才相信物质的豪富就是一切。我先期的 2A3 推挽机,已经透露出一种通彻的气质,显现出在细节的描绘和声音的弹性上,还有潜力,可以构筑格调更高的声音境界,而不失声音的平衡和流动感。相当多的行家,把 K2A3 的声音比之于晶体机的 YBA ,可见不同的手段,都可以达到这种感觉,重要的还是设计者的追求。然而 K2A3 追求的是全能,要兼顾推难搞的 SP100 , B&W 801 等大低音单元喇叭的目的,采用推挽结构来获得近 20W 的功率和大电流是必须的。但如果断然放弃这种商业上的实用需求, 2A3 单端的境界,到底如何?一次偶然, K2A3 推挽机中坏了一只管子,检修中发现剩下另一只管子,仍然出声,而且尽管不平衡造成交流声严重,但声音并不小多少。这使我大为震惊。遂把另一声道也拔下一只管子,临时形成单端局面。这时的声音,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强劲的压力全消,自然流动的感觉出来了。

好奇心使我开始探索这种感觉。这是个克服许多困难,把个几乎没办法实用的概念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感到找到了新的领域。

事后我认识到,探索这个 2A3 单端 3W 的境界,实际意味着对音响美学的全新再认识,意味着对披着“美国 HI END ”外衣而复活的“电子技术派”音响美学的再次扬弃。

我想,我们要大音量干什么?

对于头脑理智的人来说,“大”是要有“大”的用途的。“尼米兹”大,但它是为了起降喷气战斗机,不大不行,因此是威力的象征。而拆成空壳的“基辅号”,照样大,又有什么威力?不过是摆样子而已。

所以大声本身只是手段。在相当多的实际场合,开大声音,正是为了听清楚细节。这种对大声的需求,也可以说是为了“把细节逼出来”。 ATC , DYNAUDIO 喇叭之所以需要无尽的驱动,正是这种解决办法的写照。

说实话,这是个简单的概念,并不须要多少文化上的理解就可以接受。而这种概念也最适合我们传统观念下的“皇家,豪门消费”和工程上“大干快上”方针,在有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反复流行,正得其时是不奇怪的。

然而, 2A3 和高效率喇叭,启示了我们另一种解决途径。

人的聆听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综合过程。我们都知道“静心聆听”的意思。只要静,小音量下,照样应该听到丰富的细节。在这个意义上,提高音量这种手段,可以由减少讯号传递中的细节损失来代替。我们只要少制造噪音,而真正把音乐中现场气氛传递出来,应该能够找到在小音量下“发烧”的享受。

那么,怎么实现小音量下的细节再现?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减少传递环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LP ,直热单端,无分音器喇叭,都是小音量音响哲学的正确途径。

话说当年。我当时用的喇叭,其实还是并不合适小功率单端机的 3/5A , T2 ,因此音量实在太小,大不起来,如果强要大声,还是削波失真的。饶是如此,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小音量下丰富的细节,而且声音有一种“松活自然”的感觉,相比之下,以前听的东西,无论多么昂贵,总有一种“电”味,象人工修饰,后天培养的感觉。

对于这种声音,有识者明白此乃一种境界,并非可以以力得之,以胜负论之。所以此后多年,我的单端直耦 2A3 机器,只在少数人中流传。其中清雅如作家陈染,广博如摄影家于云天,豪富如石油公司老总,贫寒如边远地方的老师。但总有一点共同处,就是他们选择 2A3 ,都不以单纯的大声音的“音响发烧”为标准,而是真正理解“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所以 2A3 的用户,固然有颖悟者,不在音响发烧中沉迷,反而直接登堂入室;也不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老发烧,抱着 2A3 金盆洗手,脱离江湖。

对于 2A3 单端的声音素质,行家绝无置疑,但正因为它是要靠这极其有限的 3W 功率来表现一切,所以它也是个非常难玩,非常考功夫,考修养的境界。

一者这 2A3 单端机器本身必须非常优秀。电子管机线路简单,只要没有接错线,“不出声”没有可能,象 2A3 单端这样的机器,尤其如此。但要做出一台既能充分表现线路本身的优点,又能显示出设计者独特的个人品味的机器,就非常不容易。尤其 2A3 单端设计哲学是追求“低阻尼”以传达音乐原味,故声音的平衡天生的敏感脆弱,又不能走靠反馈来校声的路;所以各个环节牵一发动全身,全靠设计者对声音的洞察力来把握。但这个“把握”又谈何容易!中国的消费者往往不理解设计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其实你付出的钱,大多数是在购买设计,购买品牌的声音哲学。如果单从物料的观念来看,君不见,日本高级零件早就来源方便,工艺天下莫比, DIY 发达几十年,但在 HI END 圈中,小功率胆机公认为极品的只有“新藤”, AUDIO NOTE 等寥寥 2 , 3 家,其余往往金玉其外,昙花一现罢了!个中原委很值得玩味。

其次,为 2A3 这样的单端小功率机找个合适的配搭,也很费心思。以我的经验,如果听音口味只限于清雅的无伴奏圣咏,古乐,弦乐,那么 3/5A 甚至都可以, T2---T50 ,更没问题。

中型书架箱中 5/9 为首选,坐地箱 R3 。 5 甚佳。这些箱子都可以在 15 平方米下发挥 2A3 的潜力,中等规模的交响乐,流行慢歌,都很够动态。

但如果要在现在逐渐宽敞的居室内享受 2A3 ,还是要动用 LA SCALA , TANNON , LOWTHER 这些号角大箱子。而且,从传统来论,这些经典大箱子,正是几十年前 2A3 胆机的同代,其声音之古典韵味最正宗。仍以我自己的经验,要爆棚则找 LA SCALA ,其三路全号角,是货真价实的 104DB 灵敏度,配 2A3 ,声音的弹性,冲击力,足可以在 80 平方的室内开 PARTE ,听乡谣, JAZZ 非常过瘾。但古典弦乐韵味稍差,另外要距离箱子 3 米以外,高,中,低三路的声音才融合,不宜近听。

TANNON 古典中型箱,无论 SGM , SRM ,还是 STRLING ,都是 2A3 的好配搭。如果在 20 平方 -30 平方,声音是非常平衡,听古典音乐,格调甚高,而且一洗 TANNON 给人的古板感觉,空气甚通透,甚至轻易胜过许多精心炮制的大系统。北京的著名大发烧老范,过手名器无数,平居却多年坚持用我的 2A3 推一对 SGM-10 ,他的日本朋友也订制过 2A3 来推 TANNON 。但 2A3 推最大型的 TANNON “西敏寺”却不行,那只 15 寸单元,好象不适合单端机的低阻尼,低音浑浊,这已经是有经验的。

近来著名的英国 LOWTHER ,德国 AER 全频带单元引进大陆,成为 2A3 单端机的理想配搭之一。首先 LOWTHER 的声音哲学与 2A3 单端,尤其是我的直耦设计非常一致,就是尽量取消对原始声音讯号的后期塑造,能减则减,能通则通,保持声音的“绿色通道”,尽量用声学的办法(背负号角)解决中音和低音的平衡,而不靠分频器。所有的高手都知道,理论上完美的分频方案,在实际喇叭工作中,会带来极其复杂的影响。许多 HI END 层面的难题死症,都和分频器有关,这就是各种扩音机和各种喇叭真正配搭之后,情况难以预期的幕后秘密之一。然而如果要平衡音量,频宽及价格各种需要,综合来看,分音器,多单元,箱体喇叭还是比较现实的妥协。而 LOWTHER , AER 这种单一全频带单元的思路,索性不用分频器,其实是一种极端追求;就是以真实无碍的中音为基础,高,低靠声学结构自然延伸,不再做电子手段的处理。这样做的优点很突出,就是中音没有衔接和相位问题,非常自然,而且灵敏度很高。但同时这种思路也带来其他问题。首先是全频带能量平衡的问题,低音靠背负号角加强,高音就要靠附加小纸盆提高,总之不容易平衡。同时即使在小音量下平衡,音量大了之后,低音能量,速度下降明显。而高的中音灵敏度,又非常容易暴露出扩音机的粗糙,尤其是许多扩音机平常推低灵敏度喇叭时,不容易暴露的“小音量质素”。所以这种全频带单元的箱,在实际使用中,出乎意料地从另一方面考起了扩音机。在许多实际配合经验中,很难找到适合的扩音机;许多扩音机推 LOWTHER ,声音只有大声,干硬,毫不显出系统的价值;甚至平常以音色柔润,高贵的 300B 单端机,都显得有些肥腻。然而 2A3 单端,尤其是直耦单端,却是这种全频带音箱的天作之合。 2A3 出色的小音量质素,全面显示了 LOWTHER 的直通概念,根本不须要大音量,音乐的细节层次自然浮现出来,配搭不宜时的那种“大收音机”感觉一扫而空。这种配搭,具有古典音乐现场的那种自然,生动的感觉,音像,定位并不突显,然而却让人觉得特别真实,相形之下,甚至觉得平常以“发烧”标准来评判音响器材,转觉有点多事。

以我在郑州演示会的经验, LOWTHER/AER 这种全频单元音箱,是典型的小音量声音美学的路子。用家切不可以因为它是大号角箱,就想当然要它出爆棚低频。在会场环境下,人多嘈杂,勉强开大音量,虽然不失真,已经失去平衡感,不能代表它的真实水准。但在安静的家居环境,你可以充分感受它的小音量声音美学,听钢琴,歌剧,动态都很真实自然,完全够用。如果你是品位高雅之士,有 30 平方听音环境, 3 万以上的预算,而能够接受“轻微淡远”的意境,这是无以尚之的选择之一。至于那些聆听口味广泛的大发烧,我觉得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不妨将之作为第二系统,在听累了时尚主流的极品爆棚,全能无敌大阵势之余,轻松雅静一下,换一种欣赏方式。

古人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所谓小音量的声音美学,也是一种独特的境界吧。
TOP
5#

移动客服与客户真实对话  

移动客服与客户真实对话


 


移动用户:你好,我想咨询一个问题啊

服务小姐:请讲

移动用户:我有一张卡,被我家猫给吃了,拿出来能不能用了

服务小姐:那您只能是插在手机上试一下,如果不行的话,只能是去移动营业厅换卡啦

移动用户:不是,你的事先告诉我能不能用,能用的话我就把我家猫宰了拿卡,要不能用的话,就浪费我家一只猫,对吧

服务小姐:您好,这样的话建议您还是不要宰它了,那您就拿上您的身份证去移动营业厅补上一张卡就可以

移动用户:问题是我的卡是

移动用户:50办的,我家那只猫30块钱买的嘛

服务小姐:可是您补一张卡的话是40块钱

移动用户:补卡?

服务小姐:对,号不变

移动用户:号不变啊

服务小姐:去移动营业厅拿上您的身份证,再补原来那个号就可以了,重新换一张卡,那张卡就不能用了

移动用户:那你说我家那个猫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阿

服务小姐:您好,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那需要您领着猫去看病的

移动用户:那你帮问问同事呀

服务小姐:您好,很抱歉,您现在拨的是1860手机业务咨询台,至于猫怎么样的话咱们这边是给您处理不了的

移动用户:我家这个猫他叫M-Zone人

服务小姐:对,那、那也不行的

移动用户:那咋不行的吗,我都起了动感地带的名字了

服务小姐:即使是他叫周杰伦的话也没有办法来帮您处理的,那只能是您自己来去看一下了,那您卡出现问题了我们移动营业厅和1860可以帮您解决,那猫具体 怎么样话我们肯定没有办法来帮您解决的

移动用户:问题他是移动的卡

服务小姐:(深吸了一口气)您好先生您觉得这样有意义吗?

移动用户:不是,我就是特奇怪你是啥意思啊

服务小姐:没有什么,您好,我没有什么意思的,您觉得您有什么意思吗?那您就说了这个猫具体……

移动用户:别别别着急慢慢说

服务小姐:您说这个猫……

移动用户:说累了喝口水

服务小姐:您好,首先您这个猫具体怎么样咱们这点肯定为您处理不了的

移动用户:我知道你处理不了,我这是让你给我点建议,我这样该怎么处理啊

服务小姐:您好我现在建议您就是说是可以拿着您的身份证去移动营业厅办理补卡就可以了

移动用户:那然后还要考虑猫的呀

服务小姐:那猫就没有办法了,我这边就……

移动用户:怎么没有办法,生命啊那是一条

服务小姐:您好那我这边就帮不了您了,那您带上它去宠物医院看病还是什么,那就是您自己以后来处理的事情了

移动用户:那你要不把周杰伦电话号码告诉我,我给他打电话

服务小姐:您好,您认为1860可能有他的电话吗?

移动用户:你们这不是合作伙伴吗?

服务小姐:可我们这边也没有他的电话的

移动用户:肯定有

服务小姐:您好,很抱歉,没有

移动用户:骗人啦,你长这么漂亮的姑娘还骗人啦

服务小姐:请问您还有其他业务要咨询吗?

移动用户:有

服务小姐:请讲

移动用户:我那个猫怎么办啊

服务小姐:您好先生,如果您重复问我这个问题的话,现在我没有办法来回答您的

移动用户:那我不重复了,那我那张卡怎么办啊

服务小姐:去移动营业厅办理补卡就可以的

移动用户:拿上猫让他给我解剖了拿出卡来

服务小姐:(深吸一口气)

移动用户:是吗?
TOP
6#

                





  

英国扬声器名牌逐一褒贬

为使发烧友易于概览英国主要音箱厂的面貌,下面历数各著名品牌的简要发展史和代表作,品评其优劣得失,并无讳言。一家之见,偏颇在所难免,尚希各有关人士见谅!

英国音箱
AE: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ATC: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1.ATC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 ,开大声才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2.ATC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B&W:“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Celestion: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尝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很有争议的文章~~~~
TOP
7#

是这样的吗?
TOP
8#

                              





  

今天,如何选择一对 “英国声”喇叭  

  对于不玩高级音响的人,或者是 “发烧初哥”来说,上面这个题目好象让人摸不到头脑:选择 “英国声”的喇叭,有什么难?现在市面上,著名的英国音箱不是很多么?挑一对价钱,尺寸,外观合适自己的,不就行了么?

  英国喇叭,不就自然是 “英国声”么?然乎不然。对于有一定音响历程的发烧友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今天。

  在资深发烧友圈里,所谓 “英国声”,其实是指以“BBC监听喇叭”为代表的传统音色。一般习惯上把 ROGERS,HARBETH,SPENDOR这三家当做BBC的嫡传,而为BBC做单元的KEF,还有CELESTION,乃至比较个性的PROAC,ATC,一般也被算做英国声范围。其实老年间的TANNOY,包括LINN,还有许多不甚为现在发烧友知晓的英国老品牌,也基本走这种声音趋向。可以说,在 20世纪70年代,英国喇叭的主流风格,的确就是“英国声 ”。

  这种 “BBC声”的音箱,从技术上来讲,多数是用简单的两路分音,书架箱,箱体比较小,主单元也比较小, 5—7吋,甚至有小到4吋的;为了取得相应的低频延伸,小单元的冲程却很深,悬挂很软,效率相应比较低。纸盆多数为比较软性的 PVC材质,或者是涂了许多胶质的纸材质,却没有采用碳纤维或者金属之类材质的。高音单元用软膜为主,或者金属球顶但是用软悬挂。箱体尤其是平淡无奇,仿佛就是四四方方,普通至极的多层木板或者中密度纤维板。

  然而,就是这种毫不起眼的箱子,在配搭合宜的情况下,却能很容易的播出真切无比的人声,古典弦乐和钢琴,尤其是一种适度的 “粘”劲,带着一股既矜持又质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仿佛与真正的老派绅士相交,平淡如水,别后却爽然若失,庶几似之。虽然也有人嫌 3/5A甜媚,或者嫌 TABLETTE尖酸,嫌ATC粗朴,嫌SPENDOR木讷,但总而言之,就象莎士比亚的戏,英国电影,任其风貌百变,英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却永不磨灭。

  这种两路分音的音箱结构,由于其技术上看来并不神秘,成本不高,而市场相当大,所以许久以来,世界各地的模仿者非常多,几乎象英式足球一样,遍布天下。但得其形者比比皆是,得其神者,寥若晨星。所谓 “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诚哉。为什么这种貌似简单的两路书架箱,那种 “英国味”,真搞好,学象,非常之难?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 BBC两路监听箱的设计,到了最后的校声阶段,是非常经验主义的。可以说,基本理论的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英国人的审美习惯,那种内敛,矜持,务实,不事张扬的作风,对 “BBC声”的最后定型,是关键的因素。拿那几种著名的 BBC箱来说,无论3/5A围绕高音单元的毡子条,还是 SP100低音单元上手工涂抹的粘胶,TABLETTE倒相孔中的饮料管......到处可以见到很 “土”的,很信手拈来的校声痕迹。至于内部分音器的复杂补偿,箱体的厚薄,谐振的多寡,处处是反复斟酌的结果。可以想见,设计者当年是怎么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声音口味。而一旦得之,就再也不敢触动那精妙的平衡,就此定型为成品,哪怕外观再朴拙,也在所不计。

  同时,英国正统的 BBC名器,是不搞“系列产品”的,3/5A就是3/5A,5/9就是5/9,每个音箱是个独立的设计,而不是可以随便放大,缩小容积的冰箱,洗衣机!对比那些一出就一个系列,每年换新款的规模大厂,大家走的不是一条路,就很清楚了。

  也正是英国人的务实,保守,自信,使他们甘于坚持这些技术指标相当平庸的 BBC箱,并以此为自豪的传统,不为外界的风潮所动,因为他们很明白,音箱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反,仿效者,总是无法领悟这种分寸,这种气质,结果往往是流于从局部技术手段上的仿效,甚至只好以某些技术指标超过英国音箱作为标榜,于是完全和英国音响的设计哲学背道而驰,最后以非驴非马的风格而告终。

  本来,这种难以仿效的气质,正应该是英国音响的立身之本。但是 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种讽刺的局面:正是由于英国音箱在世界上的成功,促使世界各地的经销者,把广泛推销英国品牌,甚至促使厂家迎合

世界各地市场的大众口味来搞新的廉价产品,当作获利的捷径。

  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式的音响产品战略,即用两极化的产品,和巨大的广告宣传来强攻市场的浮华作风,也出现在英国品牌上了......互相影响下,传统的中价位,实力派英国音箱的市场逐渐萎缩,许多对传

统英国声不了解的年轻发烧友,便误认为现在风头正盛的 “新派英国声”,就是英国喇叭的真正风格,甚至往往以为和现在的电脑辅助设计,创新材质的新贵相比,当年的 “BBC声”不过尔尔。。

  所以,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所说的,今天选择一对正统的 “英国声”音箱,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题目了。

  那么,到今天,我们的发烧友,如果真以追寻传统为己志,又应该怎样选择一对 “英国声”的音箱,并以之为起点,构建一套以欣赏古典音乐为主的音响系统呢?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 BBC声的代表之作------ROGERS 3/5A,5/9已经停产有年,现在连 ROGERS本身也已经不复存在,要找3/5A,5/9,只能找2手的了。HARBETH公司还存在,但3/5A是做不了了,现在尚存的产品中,HL5是最有 BBC遗范的。近来的新品MONITOR 30,有“复活5/9”的野心,我粗粗听过,还不错,觉得比 COMPACT 7要好。SPENDOR前几年在大陆,走过一阵超值实惠的销售路线,市场迅速扩大,但今年提价了,十分惋惜,其实虽然同样 3/5A做不了了,但从1/3,2/3,1/2,直到SP100,全线产品都坚持BBC传统的,唯有SPENDOR一家而已,如果发烧友能够找到提价前的库存,很值得收藏。至于 SPENDOR的S35,我觉得也很不错,但有点 “阳光男孩”的气质,仿佛好孩子欧文,但与3/5A的“蓝袜子”(英语,指女才子)风范,是不一样的。风闻SPENDOR也被财团收购,将同样挺进 AV,喜欢其老产品的人士,下手及早。KEF和CELESTION,统归香港金山集团之后,快成一家了,发烧气味,绅士传统已经不必多言,不过倒比较贴近小资家居,温润的感觉,可以算贤妻良母的英国声吧。PROAC,本来就在英国声中有点另类,我比较喜欢它家的早期产品,从TABLETTE 50之后我对它的路线,有点保留了。ATC向来自成一派,AE就更另是一种风格,距“英国声”较远,先放下不论。

  至于两个老大厂, TANNOY只有早期延续下来的“古典系列”有英国声味道,但体积和价钱,都适合豪门而不适合于发烧; D系列则已经新潮的厉害, 6字头就不提了。而B& W,则是新派“国际声”的代表,传统英国声的掘墓人,自是另一世界,至少追求 BBC声音的发烧友,不必去考虑了。

  所以说, AV的世界潮流,从商业角度来说,难以抵挡,英国人卖牌子,转舵,发烧友这点市场,牺牲了又算什么?

  在这种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形势下,BBC声的忠实信徒,不免有来日无多,渐成绝响之忧。

  但幸运的是,十余年来,反而是中国发烧圈里,对 “BBC声”由喜爱,研究剖析,到摹仿,继承,已经渐成正果。尤其是借其单元比较容易采购之便,一批以 PROAC的 TABLETTE为原型的箱子,率先取得突破。我本人比较熟悉的是 “杰作”的“歌剧4号”,曾经在各种环境下听过,尤其是我自己有珍藏多年的 TABLETTE 2,已经煲到圆熟无比,与“歌剧4号”相比之下,除了中高音以舒展成熟胜出一两分之外,实在难分伯仲。不由令人叹服:英国声之衣钵,终有传人矣。

  围棋源自中国,传于东瀛,高丽,现今不是反胜于祖家乎?所以今天如果发烧友问我,如何选购 “英国声”喇叭?我可以自信地回答,上选自然是原装 BBC名器,次则宁可选继承“英国声”的一些国产精品,他们已经胜过大路货的普通英国产品了。

  焉知会不会也有一天,靠着中国人的巧手和耐心使那些 BBC名器从中国复活,就象无数欧美名牌精品,已经 OEM自CHINA那样?
TOP
9#

???????、
TOP
10#

发烧  发烧    天天发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