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ang 在 2005-11-15 12:18:06 发表的内容 几个字就完了?是不是心虚了?
|
这么无聊的问题我回答就已算给面子了。难道为了你这个问了等于没问的问题我要写个听后感?
JWang 在 2005-11-15 12:18:06 发表的内容 在这里你讲了这么对我的结论没有丝毫影响。就算你加了一百个滤波器,那个工程师在测的时放了个臭屁。这个波形还是这么个波形,建立在这个测试的上的结论还是这么个结论。 |
没错,人家是这个测试,也是给出这么个图形结果。但是解释这个测试与结果有很多方法,人家说的那个解释方法是对的;但你看了之后一知半解,想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结果意思就歪了。至于如何歪了,前面的贴子里我已经详细说了。我这里最后一次说为什么你的理解歪了:
失真,反映的是重播出来的信号和原来的信号之间的差别。重播出来的信号好理解,关键是什么是“原来的信号”?原来的信号不是指自然界的声音(在你的例子里,示波器产生模拟的方波),而是指自然声音中,这种录音制式所负责的频段的那一部分,对于CD来讲便是20Hz - 20kHz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声波,才是用来比较计算失真的“原来的信号”。这样的“原来信号”,才能使得计算出来的失真有意义,才能反映出这种录音制式的性能。
这就是为什么厂家标示的CD取样格式的数码录音仪器的性能时,都会标注例如“1kHz时的谐波失真”这种参数,因为1kHz以及它的很多谐波都属于CD制式所负责的频率范围,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能够反映性能好坏。否则的话,假如我们用10000kHz的超声波来作为检测,那么LP,CD,SACD等等制式都绝对录不下来,所以“失真”是100%(此处这个带引号的“失真”并非指谐波失真),那样这个100%的失真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你举的那个10kHz的方波的例子,它由10kHz,30kHz,50kHz。。。的声波(这里声波指正弦波型)信号所组成,其中10kHz那个属于CD制式所负责的范围,其余的不属于CD所负责的范围。对于CD索要负责的10kHz那个,CD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当然,你一定要把失真认为是重播和自然声音的差别,那也没人阻止你,也没人禁止你这样做——但是业界没有人会这样做,不信的话,你能找出有任何一家唱机厂商,用超出该制式所负责的频段的信号来测试他们产品的失真?
SONY(或者是SMR)那个演示的意思是在于说明:对于CD制式所要负责的频段,的确CD负责了;对于要负责的之外的频段,不属于自己的任务,CD果真就一点都不管了;对比显示SACD能够精确地负责更宽的频段,能够胜任更重的任务。人家比较的是SACD和DVDA能够比CD应付更宽的频段,不是说CD的失真能有多大——事实上假如要这样的话,那不要用方波了,来个10000kHz的超声波,所有制式的“失真”立刻是100%,人类录音技术完蛋了。
假如到这里,你还不明白我所说的,那么我们举个例子:你用方波的例子来测试CD格式,然后看到CD只重播出它所负责的频段里面的那个10kHz的正弦波,然后就说:CD的失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对吧?
好,现在我也举个例子,我就用另外一个振幅恰当的20kHz的正弦波来测试CD,明显CD制式原封不动地还原出这个正弦波,对吧?那么这时候,CD制式的失真是0%,那么按照JWang原来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瞧,CD的失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
可能你会问:假如不这样,那该怎样?——我前面就说,我们根本不应该去讨论“想象中要大、要小”这些幼稚结论。假如你对失真有足够的认识,就不会提出这类”想象中要大”的话题了。
JWang 在 2005-11-15 12:18:06 发表的内容 好啊,即然你也认为CD的编码不是包医百病误差很大的话。我们在这点上没有什么好争的。 |
错,你连我的观点都归纳错了。CD编码不是包医百病,但肯定的是:对于20Hz - 20kHz之内的所有正弦波类型信号,它的确是高精度地包医百病。所以CD编码不是误差很大,而是要加一个定语:对于频率远高于20kHz的信号,它才还原不出来。
JWang 在 2005-11-15 12:18:06 发表的内容 你好象很多东西也是引用而没加出处吧。再说我也并不一定要引用他的。我在前面就是讲明了,你要是争这个波形是不是科学,你找Sony去争好了。我已经告诉你这个分析的出处了。 |
我写的东西,都是给了出处的。尤其是这一类大段地引用他人的资料数据图片的,我肯定还给出链接。
对了,你不是懂SACD技术的原理吗?为什么把担子推给SONY呢?人家说的话是对的,只是你试图复述SONY的观点的时候说歪了,所以假如说要争的话,也是跟你争。
JWang 在 2005-11-15 12:18:06 发表的内容 第一次才知道主观失真这个概念吧?看,马上去Google搜了。你啊对主观失真这个概念至今还没理解。你的同党Raxel在这一点上比你强一点。他讲(大意)如果没有客观失真的话,主观失真也不存在。他这样讲至少表明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我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首先,他假设的前提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很多变量是没法度量的。
关于主观失真,我还是举个例子为你们讲讲。单是抽象地讲概念,你们也理解不了。我就拿Horenstein的M3作为例子。在这张LP的封套上有如下的文字。An 8-channel Dolby-system recording. Mix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ductor.(8个声道的录音。在指挥的指导下而混音的。)这个录音本身是8声道的,混音师是用8个声道混成为两声道的。在混的过程中,混音师要根据他对现场的理解来混。为什么要指挥来指导呢?这是因为指挥当然对现场的声音是什么样了解的清清楚楚。也可以讲他的主观失真小。由此可见,主观失真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在目前科学发展的条件下根本没法度量。主观失真贯串在整个音响重播技术中。这不单单是个电子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理的,文化的问题。有些人从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的角度来研究主观失真,比如MP3,或者Sony的Super Bit Mapping等。这只是主观失真这个大概念下的皮毛而已。
|
JWang喜欢臆想,这次又来想象我第一次接触主观失真了,多可笑啊。
JWang的说话模式是:把一堆没什么联系的事情摆在一起,然后最后写一句类如“由此可见XXXX”的判断句,就当成是论据和论点了。有时候他可能会在开头加一句“你理解不了”来先给自己壮壮胆。还有大家是否发现:JWang从来没有以严谨的方式来叙述出一个概念,他老是用“讲抽象的话你们理解不了”为理由,然后就开始把一堆没什么联系的具体事情摆在一起,然后最后写一句类如“由此可见XXXX”的判断句。
并且JWang假如说你的观点有错的时候,他总是不会指出你的观点在哪里有错(因为假如你用一些专业的科学观点和事实来讨论的时候,他根本无法给你挑错);他只会说你出错了之后,紧接着就开始说他的那一堆没联系的事情,然后立刻“啪”一声,“由此可见XXXX”。
JWang也不必跟我争主观失真与度量的问题了,我写的回帖主要不是让你看的。我就是想列出各种了解这个问题、搜寻已有的成果的途径和方法,让各位看客自己去亲自去看看,然后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里请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在了解了主观失真和度量的一些知识之后,再对比一下JWang在这个长贴子里面最开始写的那些东西,就知道他到底懂多少了。对于他说的观点,有错的地方我在回帖里面都具体指出来并且有对应的分析。
另外也请注意因为JWang为了能自圆其说,所以写的东西从来不会把意思和概念明确化,喜欢用“没法度量”、“很复杂”之类的模棱两可的词汇来掩饰过去,就类似算命先生给人算命时说的话那样。
到这里,我发现似乎讨论的内容跑题了,我觉得应该止一止了,最后说一句:请各位不要依赖,相信别人说的话(包括我的),自己动手去搜索一下相关材料,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得出答案,自己判断到底谁说的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