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36|回复: 807
1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5 21:29:05 发表的内容
    当年的PS2就是通过兼容DVD VIDEO播放一举捧红了DVD市场的。。。如果SONY和PHILIPS想继续维持SACD的生存,我看PS3支持SACD必不可少。不过就PS3这种机器里的模拟电路水平还指望出什么好声?


    PS3支持SACD?您的意思是介质与SACD一致吧!也就是容量等于DVD-5?
    那蓝光又靠什么生存?想必她是不会轻易放过主流的电玩市场的!
TOP
12#

Raxel 在 2005-11-5 22:24:29 发表的内容
menn 在 2005-11-5 22:17:40 发表的内容
    您又不了解了吧!PS3/XBOX2所采用的存储介质又会是什么?有了主流电玩市场的强力消费,蓝光何愁生存?


PS3支持SACD,你上google.com搜索ps3 sacd或者playstation3 sacd.这个有什么可以争论的.蓝光用来做游戏盘和音乐有什么关系?PS2用DVD做介质,DVD-A就成功了?请帮我解释你上面的的逻辑关系?


    还是先理顺一下您自己的逻辑思维顺序吧!我仅仅是告知您用不着担心蓝光的前途,因为有电玩市场的巨大承接能力!而您自己却在说“Blu-ray现在需要担心的问题是自己怎么生存下去,而不是忧虑如何淘汰SACD/DVD-A的问题吧.”不是吗?
TOP
13#

Raxel 在 2005-11-5 22:24:29 发表的内容
    PS3支持SACD,你上google.com搜索ps3 sacd或者playstation3 sacd.这个有什么可以争论的.蓝光用来做游戏盘和音乐有什么关系?PS2用DVD做介质,DVD-A就成功了?请帮我解释你上面的的逻辑关系?

    既然您自己都质疑“PS2用DVD做介质,DVD-A就成功了?”那么PS3支不支持SACD重播(现在仅仅还是一纸空文,就连Sony自己都承认到底实物如何还要看微软的脸色),与SACD能否成功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蓝光若能通过电玩市场站稳了,也就是说回收研发成本又有指望了,那么支持蓝光的集团又该为他们自己属下的唱片、影片典藏找出路了不是?
TOP
14#

Raxel 在 2005-11-5 20:42:17 发表的内容
    当时DVD推出的时候,大家是否就需要担心CD被淘汰了呢?作为一种以视频为主要目地开发的介质,在目前标准尚未确定,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是否现有介质已经要担心被淘汰了呢?Blu-ray现在需要担心的问题是自己怎么生存下去,而不是忧虑如何淘汰SACD/DVD-A的问题吧.


    您又不了解了吧!PS3/XBOX2所采用的存储介质又会是什么?有了主流电玩市场的强力消费,蓝光何愁生存?
TOP
15#

    那您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PS2选择DVD作为存储介质,但同样介质的DVD-A没有成功!
    这与PS2不能重播DVD-A好象没有什么关联吧!您说了反话吗?请解释!
    我并不认为也不指望次世代游戏主机能很好的重播音乐!但是为什么您不想一想蓝光若能通过成为次世代主机的存储介质(代表了这一规格的成功);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妨碍她成为更优秀的音乐存储介质了!就象DVD这样一种介质通过作为高品质影片的载体,影响到音乐也使用这样一种大容量介质作为载体一样!
TOP
16#

Raxel 在 2005-11-5 19:21:43 发表的内容
其实LP和SACD有什么好争的,一对难兄难弟,都是在主流市场红不起来,在发烧市场并存的两个.他们的问题,不是通过干掉对方可以解决的.


    可以更正一下吗?是在“现时”的主流市场红不起来!LP也就知足了,起码几十年前还红火过(不然现在哪还有片源呀?),可SACD则不然;只差一点(呼之欲出的蓝光)就落下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TOP
17#

七月雨中 在 2005-11-5 22:47:00 发表的内容
新錄音是SACD較好,舊錄音(ANALOG或以前類似DAT)再翻出的SACD,不一定比以前的CD好.


    早几页就有网友指出来了!可偏偏就有人不相信、不同意或难以理解。可现在您又这么说,看来还是群众的眼睛看问题透彻一些啊!
TOP
18#

还是回归到这样的讨论形式上更容易得出结论!

    第一,从初始录音至出版发行的一系列过程皆由DSD方式贯穿始终的,这样的SACD在每个方面的确更容易玩家所接受也经得起主观比较!这是作为PCM-CD形式的一种数字格式的进化与升级而被接受。只可惜,迄今为止我个人仅正式聆听过这少数中的一张——PHILIPS 475 618-9 Akiko Suwanai Poeme, Philharmonie Orchestra Charies Dutoit. 不过这已经足以让人感知到这一“新”格式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不过正如Octavia Record(此一日本鬼子的唱片公司也许是现今最最致力于全面使用DSD的,说得明白一些就是Sony的及时也适当的全程赞助与贴补)的灵魂人物Tomoyoshi Ezaki所惆怅的那样——细节的全面丰富,虽然使到现场感更实在、更传神,但!已被PCM模式所奴化,习惯于追逐特定乐器质感的玩家并不是太接受这样一种主观音效,被定义为缺乏质感!
    不过最近听过了一张拉曼马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Channel Classics CCS SA21604,收录于2003.10于布达佩斯),感觉上述这一状况正有所缓解!个人以为DS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是必然的。但所要面临的困难也同样摆在面前!又有哪一家公司肯花大价钱、大力气,为旗下那硕果仅存的几位当代“大师”弄多一套、两套的贝多芬全集或马勒全集呢?即便真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那么已被卡爷、克爷、索爷、伯爷等等大爷们的呕心沥血宠坏了的玩家还能接受这些新鲜版本吗?大师、大爷满天飞的现在,这些人就真能与模拟年代的那些人相提并论吗?也许这就是一小撮LP的死硬派至今仍不离不弃的真实原因!

    第二,转换!在距今遥远的那个年代里,PCM/CD已经狠狠地耍了我们一把;现在的DSD又凭什么让我们可以信赖?作为对伟大模拟年代的致敬与救赎吗?好象我们已经在许多年前听过一次了。“44.1KHz 16bit就足够了!”甩卖技术的人如是说。结果?许多人很痛苦地又重新找回了被遗忘的LP/SP,甚至是8-Track循环音轨录音带!以Stereophile R2D4榜单为例,随便一个知名版本;较真儿的美国佬还是由衷地建议——能找LP就尽力而为;头版的CD也有碰巧成精的好货!产地、出品时间等也成为了阻碍人们进入Hi-End天堂的绊脚石与铁丝网。再看看2004年的!终于有不止一张SACD出现在上面了;可详细咀嚼一下推荐说明!多少有些失落与无可奈何;也不是因为SACD不好!遗憾的仅是更好的LP与CD版本已经与我们永别了。以THE WHO乐队的录音为例,现在应该还能找到相应的LP、CD,以及新版本的一张精选Collection版的SACD。如果有前两者的话?那又有谁还会去买这样一张经两次蹩脚转换的SACD?模拟的经PCM转换成数字已经让人心痛不已了!更何况现在那母带还不知道被谁收藏着,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呢!即便是上榜的这一张Tommy: Special Edition(Geffen/Chronicles B0001386-36 2 SACD/CDs)也仅仅是满足了对此乐队的一种个人狂热,而不是因为她的效果会是多么的令玩家感觉惊艳!!!
    录音这么复杂都有希望解决问题!更何况是数字*1对数字*2(PCM - DSD,模拟直接转换DSD?到了现在,数字已经好多年头了,还剩多少保存完好的模拟源可供转化?)的一种精度的变换?至少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听到过一种合乎“标准”与主观习惯的转换;哦对!有一张——Yundi Li - Liszt(Grammophon 474 297-2)李云迪的李斯特。噢!但谁需要呢?Dr. Kuang等也许就会抱着他的荷兰飞利浦头版李赫特LP睡觉;而我个人呢?胃口没这么大——来一张日本鬼子Philips纸盒限定版的李赫特CD(PHCP-24007 模拟母带24bit PCM转换)就能睡得很香甜、也足够的幸福了!
TOP
19#

Raxel 在 2005-11-8 13:25:10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是强调母带折旧重要性的,这一点我想JWang应该深有感触,每次LP和CD争论的时候,我都是强调这一点的,但我和你不同的地方,是我认为母带折旧和制作过程中人为因素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母带折旧就忽视了所有其他问题.而你所说的头版好过后面版本,其实有个前提就是要出自与同一个混音版本,而这一点你是忽略了.

    以Simple Vinyl这个牌子,重发过一批经典摇滚专辑.顾名思义当然都是LP,大多质量平平,但Tommy这张,效果特别好.所以Tommy不仅仅发行过你上面说的2个版本.Tommy而且还有个MF发行的24K金碟版本.

    所以最后,我就你的观点再重复一下,你所谓的头版好过后面的版本,前提一定要是同一个混音版本,不同制作的话就要看具体情况了.Dark Side of the moon最好效果的不是头版吧.例子还要非常多了.


    我可以对您上述的解释做出相应的妥协!也的确,混编者对于载体回放之最终至效果也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您能否收回您的这一套以DSD为救世主的论调,从否定模拟的弯路上回到正确对待这两种泾渭分明的格式,以及她们在不同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呢?
    什么叫受模拟毒害?没有模拟技术的巅峰又怎会有数字技术的曙光与明天!我们今天还可以在此认真的探讨话题,全都得以于模拟技术的坚实基础,即便是数字将统领未来,这也仅仅是碰巧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最后编辑menn
TOP
20#

    因为我们大家都能接受这发展了近20年的数字高清视频啊!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现在已经很难区分数字影院与胶片影院之间的差别了。
    但数字音频却远远未能企及其视频兄弟现今之水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