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归到这样的讨论形式上更容易得出结论!
第一,从初始录音至出版发行的一系列过程皆由DSD方式贯穿始终的,这样的SACD在每个方面的确更容易玩家所接受也经得起主观比较!这是作为PCM-CD形式的一种数字格式的进化与升级而被接受。只可惜,迄今为止我个人仅正式聆听过这少数中的一张——PHILIPS 475 618-9 Akiko Suwanai Poeme, Philharmonie Orchestra Charies Dutoit. 不过这已经足以让人感知到这一“新”格式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不过正如Octavia Record(此一日本鬼子的唱片公司也许是现今最最致力于全面使用DSD的,说得明白一些就是Sony的及时也适当的全程赞助与贴补)的灵魂人物Tomoyoshi Ezaki所惆怅的那样——细节的全面丰富,虽然使到现场感更实在、更传神,但!已被PCM模式所奴化,习惯于追逐特定乐器质感的玩家并不是太接受这样一种主观音效,被定义为缺乏质感!
不过最近听过了一张拉曼马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Channel Classics CCS SA21604,收录于2003.10于布达佩斯),感觉上述这一状况正有所缓解!个人以为DS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是必然的。但所要面临的困难也同样摆在面前!又有哪一家公司肯花大价钱、大力气,为旗下那硕果仅存的几位当代“大师”弄多一套、两套的贝多芬全集或马勒全集呢?即便真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那么已被卡爷、克爷、索爷、伯爷等等大爷们的呕心沥血宠坏了的玩家还能接受这些新鲜版本吗?大师、大爷满天飞的现在,这些人就真能与模拟年代的那些人相提并论吗?也许这就是一小撮LP的死硬派至今仍不离不弃的真实原因!
第二,转换!在距今遥远的那个年代里,PCM/CD已经狠狠地耍了我们一把;现在的DSD又凭什么让我们可以信赖?作为对伟大模拟年代的致敬与救赎吗?好象我们已经在许多年前听过一次了。“44.1KHz 16bit就足够了!”甩卖技术的人如是说。结果?许多人很痛苦地又重新找回了被遗忘的LP/SP,甚至是8-Track循环音轨录音带!以Stereophile R2D4榜单为例,随便一个知名版本;较真儿的美国佬还是由衷地建议——能找LP就尽力而为;头版的CD也有碰巧成精的好货!产地、出品时间等也成为了阻碍人们进入Hi-End天堂的绊脚石与铁丝网。再看看2004年的!终于有不止一张SACD出现在上面了;可详细咀嚼一下推荐说明!多少有些失落与无可奈何;也不是因为SACD不好!遗憾的仅是更好的LP与CD版本已经与我们永别了。以THE WHO乐队的录音为例,现在应该还能找到相应的LP、CD,以及新版本的一张精选Collection版的SACD。如果有前两者的话?那又有谁还会去买这样一张经两次蹩脚转换的SACD?模拟的经PCM转换成数字已经让人心痛不已了!更何况现在那母带还不知道被谁收藏着,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呢!即便是上榜的这一张Tommy: Special Edition(Geffen/Chronicles B0001386-36 2 SACD/CDs)也仅仅是满足了对此乐队的一种个人狂热,而不是因为她的效果会是多么的令玩家感觉惊艳!!!
录音这么复杂都有希望解决问题!更何况是数字*1对数字*2(PCM - DSD,模拟直接转换DSD?到了现在,数字已经好多年头了,还剩多少保存完好的模拟源可供转化?)的一种精度的变换?至少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听到过一种合乎“标准”与主观习惯的转换;哦对!有一张——Yundi Li - Liszt(Grammophon 474 297-2)李云迪的李斯特。噢!但谁需要呢?Dr. Kuang等也许就会抱着他的荷兰飞利浦头版李赫特LP睡觉;而我个人呢?胃口没这么大——来一张日本鬼子Philips纸盒限定版的李赫特CD(PHCP-24007 模拟母带24bit PCM转换)就能睡得很香甜、也足够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