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强文!--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耳机发烧之路 [复制链接]

查看: 3774|回复: 18
11#

IPOD photo 60G……

相对于我用的PDA来说,ipod photo 60g有着太多的优点:

超大的容量、无损压缩格式、漂亮的外形、和我的AltecLansing Inmotion喇叭一体化、录音、浏览照片等等。

我知道坛子里,很多人都质疑ipod的音质,就算任何一台MD,都比ipod要好,我非常同意。但我选取ipod的原因是:

1、     对于hi-end系统来说,ipod的声音和MD、Diskman的声音都是消费级的,坛子里大家都认同,与台机比,随身听有很大差距。那么与我习惯的Hi-end设备声音比较,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去计较ipod与md的差别并没什么太大意义,不客气说是一个差,一个更差一点点的差别而以。耳机系统对我来说,更大的优势是随时随地可以欣赏音乐的便携性。

2、     从便携性角度来说,60g的硬盘与md比,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就算我出差半个月,我可以有一个音乐的宝库来任我欣赏,而无须换碟。

3、     对我而言,ipod photo可以存储照片的功能也让我非常喜欢,可以充当移动硬盘,所以我马上购买了photo转USB的数码相机适配器;

4、     其实,ipod通过lineout输出到耳放,声音是很好的。(为什么会用到这个输出,后面的故事会提到。)

讲到这里,有为ipod卖广告之嫌了。所以我得继续说我的故事——ipod一个不可避免的设计缺陷,让我陷入极端的困惑中……
最后编辑ericzhu88
TOP
12#

我非常记得,小时候,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外国音乐节目,那时候只是中波调幅,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喜欢了古典音乐。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乐音如天籁般动听。

很多人把音响和音乐等同,这是非常可笑的。

尼采说: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是超脱于物质世界,甚至超脱于思想的东西,比文字与绘画更接近人类灵魂。而音响是彻头彻脑物质世界的产物。

女钢琴家Lili Kraus在回忆录中说道自己在被日军俘虏的四年牢狱生活中,无法弹琴,每天干苦役,连乐谱都没有看见过。可是,苦难的日子,让她更深刻体会到莫扎特灵性背后神性的悲悯。Lili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之一。音乐是超越纸张乐谱与乐器的东西,更不要说区区音响系统。

我大学的音乐欣赏老师,用踩着三轮车载着他的双卡录音机给我们上课。里面放出来真的是仙乐飘飘,谁敢说他对音乐理解不够?!

这么对您说的人,可能说得是他自己——对音乐真的一无所知!看看现在我们身边,都多少人除了蔡琴、邓丽君、人声低音炮外啥也不听的!

这是我的看法。

至于发烧的目的,这个问题很大喔。我用了10几年时间,走了不少弯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有时间,我愿意专门写一篇帖子与您分享。

不过有一点是最基本的,音响是我们的工具,为我们所用。不管是欣赏音乐的工具也好,满足虚荣心的工具也好。如果我们被工具所用,为工具服务,为工具瞎忙乎,那叫主仆倒置,违反了天理,迷失自己了。您说对吗?
TOP
13#

我的发烧观

我觉得还是插入这个话题,再往下写我的发烧故事,对于读这篇贴子的朋友,更能够理解我对声音与器材的理解。

再次强调的是,在耳坛上,我并不是什么高手,甚至连发烧友都算不上。只是以我过去个人在音响的其他领域的经验,带到耳坛来与大家分享。

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也许坛子里有些朋友,和我很相似,器材不算太尖端,但热爱音乐,平时在耳坛,看着各位大大眼花缭乱的器材,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想好好听听音乐。

如果是这样,这篇帖子就不是为我个人而写,而是代表耳坛的一类人,平时也许潜水得多,发言得少,但一直是耳坛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觉得自己的经历是幸运的:一个古典乐迷,大学学的是无线电专业,让我有机会才是接触高保真音响的设计与制作,之后我成为一个商人,我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点铜臭味),但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有一点经济能力支持我在发烧路上走一些弯路,这几年,我学习的专业是心理学,心理学很重要的是通过迷乱的行为表征,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真相,让我更真实地来审思音响发烧这一行为。
TOP
14#

我的发烧观之——玩物还是被玩

我大学开始玩音响,我老妈子说:你可别玩物丧志啊!这是很多人经常用来形容发烧友的词。

刚开始玩音响,很少不“丧志”的,呵呵……沉迷其中,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好声之道,是苦也是乐!

可是无论你怎么“丧志”,都不能不知道:音响者,玩物也!

想像一下,一个人家庭不和,事业失败,学业退步,健康不良,财务破产,您音响再发烧,又有什么价值?这个人,被“玩物”玩死了。

对我而言,音响是我欣赏音乐的工具,也是我的大玩具(我LP说我的原话)。是让我的生命更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添乱的。其他的意义,对我来说都是投射而已。
(抱歉使用这个心理学的专业名词Projection——一个人会将自己生命经历(包括他缺乏的、未被满足的部分),投射到他所看到的事物上。比如一个从小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投射到有艺术感的音响上,从而觉得自我价值中的艺术感部分加强。)

我们这一代是缺乏童欢的一代,小时候缺乏玩具,到了物质丰裕的年龄,各种玩具都出来了:音响、汽车、户外、高尔夫、家装、服饰甚至古董,都在满足小时候未被满足的东西。

看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玩音响”这个“玩”字非常重要,玩要轻松快乐,如果玩变成了苦追不舍,甚至摆脱不了而产生依赖感,就变成音响玩人了。
TOP
15#

钢琴——ipod photo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要试一套系统是否优秀,您会用什么软件?
很多人都会用试音碟,蔡琴、小提琴、鬼太鼓?呵呵……

那些所谓的试音碟,都是器材公司搞出来的,不管你放在什么系统里,他出来的声音,都让你觉得自己的器材是天价器材。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发烧友,把自己好不容易攒的钱,都捐给了蔡琴,我真的觉得好笑。

真正的老手只要听两个东西,就知道这套东西的深浅:一个叫基本功,一个叫实力。

基本功就是所谓的声底,放一张你平时最熟悉的唱片,而不是试音碟,一个耳朵训练有素的人,就会知道这套系统的声底怎样了。一套系统声底不行,是没救的,不管怎么换线、换垫材都是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上,最难放重播的乐器,就是钢琴,如果一套系统能重现一个钢琴,那这套系统就很有实力,如果这套系统有明显的缺陷,那么,播放钢琴的时候,很容易暴露出来。

如果一套系统声底好,有实力,剩下的就是个性问题,很主观了。

所以你到音响店看,他们一般很少放钢琴的CD在店里,如果您到音响店中,坐下来就要求他们放蔡琴放小提琴,他们真开心死了。要是您要他放一张钢琴试试看,他们马上会闭嘴,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行家来了。(抱歉,泄漏了音响行业的天机)。

言归正传,说回ipod。

例行公事的,ipod photo 60g到手后一样要通过钢琴测试。

问题出现了,ipod在播放钢琴时,在某些频率上竟然有杂音。这个杂音是在灵敏度很高的小三上,是清晰可闻的。在背景声复杂的管弦乐作品中并不觉得,但对于钢琴solo这种背景干净的音乐来说,完全不可接受。

期间不断试验与验证的过程略去不谈,最后我在国外论坛中也看到,这个现象不是我这台photo所独有,而是photo设计中,图像信号同样通过耳机jack造成信号干扰,对于低于32欧的耳机,全部存在这个现象,非常不幸,小三刚好26欧,正在这个范围内。(事实上,后来我还买过3台photo,2台mini送人,photo都有同样问题,mini则没有,也验证了这一点)。

当一个缺陷不为人所知时,你甚至不会察觉到他。可是当你知道他的存在后,你就很难和它一起共处。我无法忍受钢琴背后的杂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新的东西来到我的面前:耳放。耳放的输入阻抗高达47k欧,甚至100k欧以上,一定不会出现在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猎物……。
TOP
16#

ericzhu88
发烧文集啊。
TOP
17#

后面的几段基本是讲耳机系统的,我就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上面的链接去看:)
TOP
18#

云海 在 2005-9-21 14:42:51 发表的内容
ericzhu88
发烧文集啊。


呵呵不是我写的,是转贴的:)
TOP
19#

好文,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