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仲裁者 [复制链接]

查看: 39191|回复: 271
11#

想买52se 在 2005-9-3 22:46:08 发表的内容
无法挑剔的系统,无法挑剔的声音,无甚可能再有第二次欣赏,可能也是无几多人有机会听的音响---价值几百万一套。第一次看见OCOS喇叭线,还即场定了二对。


請參閱: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0455&ftdate=20050728&nTypeId=10
TOP
12#

「新不如旧!」交代1:

这里首先声明下面所说的话没有「吃不着的萄萄会说是酸的」这种心态,说真的已经70多快80岁,还会对新事物起占有心吗?事实上我已经享受了这种高档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已经有15年,目前所拥有的相信已经足够聆听过世,还会见异起猎心?

其次,这样的比较交代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

1.    新、旧对比,按科学发展规律来说,「新不如旧」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否则岂不是说科学在退步了?因此我自己知道我是站立在辩论论坛的「反」方席上,不容易得到同情!
2.    以已经用了15年的、老化了的音响器材,去与新鲜出厂的、迈向音响器材巅峰的、High End的、身价高上10余倍的比较,其实确实的有点高攀和自不量力。
3.    比较的环境不相同,声音效果当然会不相同,纯粹是自己聆听感觉上的一个报告,太过个人化了,相信没有什么说服力。

这是我交代的几点解释。
TOP
13#

非常抱歉,由于昨天下午打电,总电箱保护空气开关跳了闸,再拨好后发觉宽带和路由器都失灵了,现在刚刚弄好,因此在网络上失踪了30多小时。别天再一一作答所提的问题。

Consequence音箱后,就已经有这样的改变。

1.    Dynaudio已经放弃了他們賴以成名的compound的设计意念,而改用了哑铃式佈置單元的「新」意念;
2.    Dynaudio的单元已经放弃了以前当中音圈位置的凹入的形状設計,而改变成通俗常的見凸出的形状;
3.    Dynaudio的单元音圈位置的凹入的形状看来是整体成形的,现在凸出的形状的单元音圈位置半球体,看来有胶水痕迹,与其它厂产品般是以膠水贴上去的;
4.    看来Dynaudio的音箱已经放弃采用口径大至30 cm的单元了,连Evidence这种旗舰级音箱,也每边只是应用了4只25cm口径的低音单元吧了;
5.    Dynaudio的大型音箱已经改用90 dB灵敏度以上的设计,不再生产像compound系列般低灵敏度(85dB的) 音箱了。

为什么Dynaudio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不是他们认为旧設計的產品已经赶不上时代,而要以新的取代呢?为什么Dynaudio不再保持旧的compound系列,而只是多增加新的系列呢,是不是旧系列产品制造成本过高?或者已经不再受市场所欢迎?
TOP
14#

jy 在 2005-9-5 19:31:05 发表的内容
丹拿的箱子一大声就完了,压缩.短线圈的事.


jy先生对丹拿的短线圈设计理念有些误解了。

Dynaudio单元的特色,是毫不妥协地追求最忠实的还原,最高的线性与最低的失真。Dynaudio单元的声音相当中性、没有染色、质感好、瞬态反应快。Dynaudio是自己生产单元的,所以对各款单元的特性与长处都非常了解,在设计音箱的时候,自然会将各个环节考虑得非常周洋,特别是控制失真、提高单元承受功率方面,丹拿极力追求线性。尽管Dynaudio的低音单元是短冲程设计,而模仿者为了增加低频量感,不顾失真指标,却改成了长冲程,当然特性已截然不同。
TOP
15#

romeo 在 2005-9-6 8:29:4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9-6 7:58:25 发表的内容
Real 在 2005-9-4 22:50:25 发表的内容
如此如此推理推理
有机会一定要听吓价格低得多的H前辈的家档!


热烈欢迎!我原来认为以30平方米的环境,是没法将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的性能充分发挥的,后来下决心仿效RGP Diffractal图则,制造了20多块以厚薄不同的MDF板嵌成的扩散洐射板,Consequence 音箱的性能发挥出来了,效果出乎意外的好!因而将原来扩大聆听室至60平方米的计划放弃了。


harvey前辈,能否将您的听音环境照些相片帖上来?多谢了!


相片在这里不想花太多时间贴了,大家可以参考下列网页:

http://www.hifitime.com/ShowPost.asp?id=306
TOP
16#

怀冰 在 2005-9-4 23:54:36 发表的内容
借论坛向harvey前辈表达敬意!

我是今天上午听的,赖英智老师播、我听,同时房间里还有其他5个人。
时间仓促,无能窥得全豹。但我觉得这套搭配很厉害、全面的厉害,特别是中频的质、量和声音的温和自然。但短短的过程中,我是数次冒出“推至尊如何”的念头!


我没有贡献了些什么,用不着表达敬意!谢谢。

“推至尊如何”?

10多年前Dynaudio Arbiter前级推至尊时,没有像前几天在深圳的展示这应轰动!但是由于10多年前的展示环境优胜于深圳的展示厅,参与的人数每次仅10数人,因此凭我的记忆去比较,当年的Arbiter前级 + Restek Exponent后级 + 至尊音箱的回放出来的声音效果,较周6第2场所播放的效果好。这只是凭我的记忆去比较,十分的主观。
TOP
17#

想买52se 在 2005-9-5 11:01:25 发表的内容
Backpacker 在 2005-9-4 23:41:47 发表的内容
听了,just so so !



不是吧?


同意。So so!
TOP
18#

hpstudio 在 2005-9-4 21:29:06 发表的内容
我也是看的周6第2场,结束的时候在前排看到一位白头老者是不是harvey前辈?人太多没有上去搭讪,这里打个招呼,哈哈.

我自己的听感:
两声道系统的听音感觉:印象深刻的是空间感极强,声音高贵细腻,的确是HIEND级的标准,对播放软件的特点表露无疑,动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大场面的形体表现完整,但有比较明显的动态压缩,不知道是局限于喇叭还是局限于功放,但不要误会我所说的动态不足并不是不合格,只是在这个价位不应该仅仅是这样的动态而已。

多声道系统感受的不是很完全,也许是因为用的NAD比较一般的解码(有点商业原因),感觉味道有点生硬,数码味道浓了点。但由于系统档次太高而显得气势还是出来了。




对,前排的那位白头老者就是harvey。

空间感极强、声音高贵细腻、对播放软件的特点表露无疑、大场面的形体表现完整……这些的确是HIEND级应该有的基本标准。可是周6第2场的播放效果还是离这个基本标准相当远,据我曾经与Dynaudio Arbiter前级相处过数月光阴的聆听经验,Arbiter前级的分析力、回放出来的声音细致玲珑剔透程度,远较当年的名器前级Cello Suite、Encore 1Mg、ARC Sp 11Mk II、Burmester 808、cj 7等,因此,周6第2场的整个播放效果,可以说是声浪足够而精细神韵不足,主要是场地吸音多扩散少,声音的能量有很多频段有抵消重迭,致使回放出来的声音未能尽情发挥原录音的神髓!
TOP
19#

nethunter 在 2005-9-4 17:11:04 发表的内容
看来,我还是及时物色一对C3好了

以后不用考虑C1了,^_^


读过我的文章的网友来电邮与我讨论后,其中有两位将原来拥有的C3,改用了C5。用了C5后给我的报告说,感谢我的推荐,C5的确较C3胜了十分多!
TOP
20#

天神 在 2005-9-5 11:53:42 发表的内容
想买52se 在 2005-9-5 11:04:07 发表的内容
是与峰老板定的。他说不是停产,而是微利无人愿做。大证据也只接了四对。
他怎么没跟我提过?上次问他有没有他还笑而不答!强烈“谴责”中啊!哈哈!如果能订,那我也要!:)


我对这传说的事一向十分怀疑,OCOS是大厂,怎会停产?「微利无人愿做」就对了,js唯利是图的,理你东西是不是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