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马勒交响乐版本的个人选择
深圳交响乐团不久前上演马5,本人有幸观看,当时写了下面这点文字。
从观众热烈而整齐有序的掌声中看来,德国人爱华德以音乐总监的身份与深圳交响乐团的第一次合作是得到现场观众认可的。
上半场是由深圳女孩陈萨担纲钢琴独奏的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和几年前在广州与余隆、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相比,这个晚上的陈萨要成熟很多了,她的这首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与乐队在同一个下合作得和谐得体,。
陈萨是一个漂亮的看点,而下半场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才是当晚音乐会的重头戏。前总监俞峰刚到任不久之时,也以一场马勒第五交响曲展示他对的奥音乐的理解,德国人爱华德同样也选择了马勒这位背景复杂但系属德奥的作曲家的这部重要作品。第五交响曲是马勒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最体现马勒音乐的悲剧品格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思想史躁动不安,幸好这种狂躁体现在马勒身上时,显得如此深沉、淋漓尽致而且完美。作为音乐家,马勒为自己内心的阴郁找到一个华丽的发泄方式,他的音乐内涵既来自于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象也来自个人生命体验。也正是从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用一种狂欢的方式表现他寂寞的绝望。
或者,我们可以从这一场音乐会来判断这位新总监的指挥思路。不论是莫扎特还是马勒,爱华德的处理都很简洁、冷峻,无枝无蔓,这是欧洲自阿巴多以来很多新派指挥对经典作品的一种常见解读方式,亚洲的小泽征尔也是如此,只不过小泽的作品可能偏向精致、细腻一些。
马勒第五交响曲是铜管乐分量很重的作品,小号、长号和圆号在其中的地位尤其突出。外籍小号首席除了开场的几个小节的小号独奏有一处瑕疵以外,后面的演奏都不失精彩。当然,弦乐或许是最美的,尤其是第四乐章那个著名的柔板,深沉而硬朗的演出,表现出一点新的东西。
大约五年前,巴西指挥家布拉多和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五,也是一次激情洋溢的精彩演出,但是第二、第三、第五乐章不少地方各声部之间略显混乱,相比之下,深交这次演奏,从头到尾都得到很好的掌控,作品虽然庞大而复杂,但是整体结构清晰,各个声部之间关系有条不紊,同时也非常鲜明地体现指挥的冷峻、理性的风格。
新总监上任,难免有人会关心从张国用开始到现在的三位艺术总监之间,指挥风格上有什么特点?或许和个人学术背景不同有关,张国勇由于曾在俄罗斯受业,因此指挥作品往往侧重俄罗斯尤其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但是即使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作品,风格变化也是比较大的,张国勇以其难于掩饰的冲动,在激情之中表现肖斯塔科维奇的复杂情绪和差别。前任总监俞峰更侧重于德奥作品的演绎,而他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可能更加倾向于“正统”概念上的认识,含蓄内秀的勃拉姆斯,情绪饱满的马勒(第二、第三、第四交响等,其中第三交响曲或许并不太让人满意)等等。新总监爱华德的第一场音乐会来看,一个德国人以德奥作品开始,一个冷峻、理性的时尚思路,与两位前任迥然不同。
马勒交响曲有着极强的现场聆听价值和必要,马勒交响曲也是唱片所无法理想地再现的,没有现场经验,就无从谈起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所以这类作品的现场是无可替代的,也有很多乐迷在期待。比较遗憾的是,很多乐迷在门口徘徊等退票,最后还是空手而归。到目前为止,深圳交响乐团已经演奏过马勒第二、三、四、五交响曲,在马勒完成的九部交响曲作品中,已经接近半数。比较遗憾的是当年的马二是在少年宫剧场上演的,管风琴部分是用电子琴模拟演奏的,现在在深圳音乐厅里有管风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