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交响乐版本的个人选择 [复制链接]

查看: 68301|回复: 437
341#

zelenka 在 2005-9-3 22:18:10 发表的内容
傅人长
        演出时间:2005年6月26日19:30
    演出地点:上海音乐厅
  演出票价:300、240、180、120、80元
  订票热线:62172426、62173055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马勒:第四交响曲

不知哪位DX看了这场音乐会?对其评价如何?马勒玩得如何?



余不才,付先生指挥此场演出时,恰好在场;岂止在场,更居于陈燮阳先生之侧后方,睹其种种反应,胡乱揣摩一二。
上半场,陈先生未至;想来也是,贝四虽然不是好玩好弄之曲目,但是上交经年来也不知搞了多少次,难有新意出矣。以我的听感,觉得贝四不是太成功:首先是磨合不佳;其次是气势未出(个人觉得贝四只要气势出来,雄雄壮壮焉,则后面都好办);及至付先生再行整顿,然大势不在,似乎徒收拾残局耳。个人认为:排练没有到位。或以为轻车熟路,不必久练;但也许多年来,车未必正,路未必直,熟有何用?
及至下半场,陈先生微笑而入,手执扇,甚儒雅。大家凝神屏息,在一个可乐空罐的坠地声中,开始马勒之旅。付先生之马勒,不同凡响。马四第一乐章,如不能调度有方,必陷入游离昏乱,不知所云局面;对此付先生进退得法,乐团激昂时出奇整齐,而柔弱处能维系意境。至少第一感觉是:练了很久,而且是苦练,很不容易。
其后感觉现已不太明晰,可能乐队张力不足之缘故。马四虽然时间不长,但能维持高度之张力者,在那些成功的录音版本中亦罕得;上交已做到很好。比如第3乐章,应该有20分钟长度了,安静处音乐临于断与未断间,忽又奏出动人心扉之弦乐部,有几分柏林气象,余感动甚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现场观众杂音不断,略扰情绪思路。
再说说独唱者,是一位年轻的女高音,恕名字不祥,希望别的朋友能够补上。她的嗓音清丽空灵,颇为贴合曲意;我在二楼听来,感觉每个音都飘上云霄;遗憾一是音色的当量不足,二是起承转接还有些生涩。这个跟她的年龄与体形也许都有关系。就独唱而言,胜过我在CCTV音乐台所看之余隆版。
马四在绵延渐远的竖琴声中结束,有好事者抢先鼓掌,强行切断竖琴余响,也是遗憾之一。然后掌声四起,兼有零星“BRAVO”叫声,谢幕三四次。陈先生报以有节制的扇击手背动作,约在第一、二次谢幕间先行撤离。
最后有一处疑惑,一直不得解:演贝四时,每个乐章终结都有掌声;然马四时全无此状况。不知中场休息时发生了什么?如此,一个大体上完整的,整齐的,熟练的,“有东西”的马四得以呈现,是我不多的学到“东西”的现场体验。
TOP
342#

枯荷听雨 在 2005-9-3 19:35:53 发表的内容

上山兄说的极是.我除了喜欢音乐还读书.藏书,特别爱读书话,就是关于读书,藏书,淘书的书或文章.对于音乐亦如此.喜欢读爱乐人淘碟的故事,听乐的感受.


我也有读点书的习惯(不管是好还是坏习惯),不过最近常发此感慨:30岁前往家里搬书,30岁后往窗外扔书——现在已经是恶俗之极,游手好闲,玩物伤志。
TOP
343#

上山砍柴 在 2005-9-4 8:05:52 发表的内容
Z兄上哪发财去了?



身处常州,心属广州(阿什),中转杭州,现于温州。
TOP
344#

上山砍柴 在 2005-9-4 16:32:52 发表的内容
天气炎热,多喝粥有利健康。




不用怕,我们广东产的“王老吉”在这边是非常时尚的饮品。
TOP
345#

傅人长在上海音乐厅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很多年前听过,我感觉很一般,没有什么很好的印象。
近年上海的马勒演出,记得01年秋,新加坡交响乐团由水兰指挥的马九堪称一绝。至今令我深深怀念。
TOP
346#

zelenka 在 2005-9-4 12:31:56 发表的内容
身处常州,心属广州(阿什),中转杭州,现于温州。


天气炎热,多喝粥有利健康。
TOP
347#

zelenka 在 2005-9-3 13:22:12 发表的内容
朱里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DG

朱里尼是个不太喜欢录音的指挥,尽管比起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他的唱片也不算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涉及的曲目范围是非常狭小的,据说他对自己没感觉的作品是从来都不沾边的。就马勒而言,他好象仅录制过第一,第九和大地之歌,想必也是对这几部作品反复斟酌精心排练并胸有成竹才决定录音的。有篇文章提到,他当年排练马勒第九时花掉了十五个小时, 他说:“可不能像演奏布拉姆斯那样来表现马勒, 演奏他的第九也不能跟演奏第一相同。首先要把音符搞正确,然后再努力理解概念。马勒的作品要求一种特殊的声音、情绪与结构, 乐团必须理解这点, 并使之成为演出的第二天性, 使之成为好比躯体的器官一样。”

这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九是1976年的录音,当时朱里尼和该团的合作关系极为亲密。芝加哥交响乐团向来以辉煌灿烂的铜管声部著称于世,相对而言弦乐声部有时则略显单薄黯淡。但是在这个录音里弦乐的音色是极为饱满浑厚而又不失精致细腻的,这种声音恐怕是很难在索尔蒂的棒下发出的了。铜管声部则在朱里尼的严格控制下保持了相对的克制,不过芝加哥毕竟是芝加哥:第一乐章反复出现的(由低音铜管奏出的)死亡主题一次次“无比粗暴地从天而降“,“因为死神降临是无可抗拒的…… 尘世的一切理想都随着他的出现而宣告破灭......“ (Alban Berg) 那种来自芝加哥咄咄*人的气势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恰如其分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多少有些怪诞,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充斥了不少复杂的对位段落。朱里尼在这里塑造了室内乐般的清澄效果,管乐各声部的风采在清晰的织体中一一尽现。另外,早有耳闻朱里尼会在指挥时下意识地强调中低音区弦乐器的音色,以求达到一种极为深沉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可谓本版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了,尤其是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弦乐舒展悠长的乐句里: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轮廓线条清晰可辨,而且处于内声部的中提琴音色尤为突出,中提琴较大幅度的揉弦居然产生了些震音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我在其他任何版本中都还不曾听到的, 大概也算是极端个人化的诠释了。这可能也和朱里尼本人曾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演奏员有关。我觉得这种处理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仿佛不时能从乐队深处(亦或是马勒的灵魂深处?)隐约听到一颗脆弱的心在死亡边缘瑟瑟发颤,尤其是用在第四乐章的告别主题中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含情脉脉的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朱里尼的速度处理适度,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深沉的弦乐声中自然地流淌着,然而整体气氛却是平静而又含蓄的,有点“含泪的微笑“的感觉。几经彷徨之后,这个主题才逐渐化作面队死亡最后的痛苦挣扎,直到归于沉寂。这个乐章中圆号首席的独奏段落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

似乎这张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略微缺少一种马勒音乐气质中的飘零感和神经质的因素:因为朱里尼的步伐始终都是非常稳健的,如果在一些段落多投入些马勒式的激情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这个版本就更加完美了。这方面的优势也许是没人能够超过伯恩斯坦了。
[upload=jpg]Upload/20059421181673588.jpg[/upload]
TOP
348#

An-die-Musik 在 2005-9-4 3:16:33 发表的内容
有一处疑惑:mahler2004a兄的文风怎么一下子老气横秋起来,好象旧时的报人或港台专栏作家笔气。


ADM兄见笑了。可能跟最近读的书有点关系吧。不伦不类的文笔,好像夹生饭。
TOP
349#

Nordic 在 2005-9-3 21:06:08 发表的内容
莱纳 在 2005-9-3 17:55:02 发表的内容
[前辈,听碟不少。怎么还是没提到莱因斯多夫版,失望啊。

莱纳兄还记挂着你的莱因斯多夫啊?真是执着啊!


当你发现你以前已经听过很多遍的曲子现在在听一个录音时竟然像是第一次听的时候,这种感受你是无法轻易忘怀的。
TOP
350#

马勒兄,莱因斯多夫的马六现场可不要忘了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