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集锦)漫谈各品牌音响发烧线材 [复制链接]

查看: 11473|回复: 68
31#

浅说音响线材
    在音响界,除了讲究功放、音箱、音源等设备外,对信号连接线材也颇为讲究,每条线的价格在百元至千元甚至万元的天价,对此有人则不而为言,认为为了改善音质将钱和精力投在线材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线材对音质的改善非常微小,和它的价格相比严重不平衡。那么信号线究竟对音质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不是一个音响发烧友,所以没有发烧友们对线材的迷恋之情,但我也否定线材无用论,我以一种务实的心态来论述一下我对音响线材的看法。
    任何传输电缆都可等效为由电阻、电容和电感所组成的分布系统,由于存在电容和电感,所以传输电缆就具有其特殊的频率特性,即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有不同的时延(也即所谓不同的传输速率)和呈现不同的阻抗,显然,这会使信号产生一定的失真。另外,电缆的电阻也会对信号产生损耗,但由于音响信号连接线通常都比较短,这种损耗可忽略。可是音箱连接线就不能忽略了,因为功放与音箱的连接线较长且传送的功率大,连接线的电阻对功放输出级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负载阻抗变大)。传输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特性阻抗,虽然在音频电子电路中的小信号配接上,阻抗匹配没有高频电路或大信号电路那么讲究,但如果相差太大也会影响重放的音色。
    音频功放的音源大致有:收音头、磁带放音头、cd机、电唱机等,这些音源的输出阻抗各有不同,所以在配接时线材的特性阻抗应与音源设备的输出阻抗相近。
    我们可将信号线分为强信号线、弱信号线和标准信号线分别进行讨论:
    1、强信号线是指音箱与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这类线往往没有屏蔽层,对于这种线材,关键是要降低其电阻,因为现代功放的输出电阻很低,所以对音箱线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如选用截面积大的或多股绞合线。线材从纯铜到银质线均有,比较贵价的一种音箱线为无氧铜音箱专用线,其主要特点是导电性能好,电阻率低,使用了它在重放声音时音色增加不少。由于传输线对不同频率信号有不同的阻抗,这种特性在声音的还原上表现为声音模糊不清,为此人们生产出了一种称为智能信号线的高档音箱连接线,这种线的特点是将信号根据频率高低分为两个通道,一定厚度的外层线通过5khz以上的信号,5khz以下的信号通过线的内层传输,这就大大地改善了传输线的频率特性,使重放的声音清晰通透。不过如果你的功放输出功率较小或音箱线较短就不要花冤枉钱去用这贵价线材,在这种情况下,效果并不突出。
    2、弱信号线是指话筒到前置放大器之间的连线,通常都是屏蔽线。
    3、标准电平信号线是指音源与功放之间的连接线,它的传输电平在1v左右,也是屏蔽型的传输线。这种线在音响界使用最广,令人感兴趣的是,用不同绝缘介质和金属材料制成的线材对音质有微妙的影响,为此厂家生产了多种型号规格的线材而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层次不同的要求。高档成品线,用涂有防静电层的尼龙编织套作外层,内衬金属屏蔽套然后用无氧纯铜作芯线,再配以镀金插头,防止插头接触不好而产生噪声。标准电平信号线材的品牌有:美国的monster standrdinterlink(怪兽)、audio0uest(线圣)、supra(鳖鱼)、m0niterpc(魔力)、space&time(超时空)、m i s s i o n(美声)、patrdnics(柏力)等等。日本的makurawa(麦露华)、denk0(登高)、patrd n i c s(柏力)等等。日本的makurawa(麦露华)、denk0(登高)、0sonic(奥索尼克)、p c 0 c c(古河)、acrotec(日本矿业)、hisago(含沙果)、力士、金嗓子、等等,以及欧洲的philips(荷兰一飞利浦)、v d h(荷兰-万登哈尔)、i x o s(英国-爱索丝)、0rt0f0n(丹麦-高度风)等等,这些线无非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来达到改变频率特性从而改善重放音质的目的,充其量也只起到改善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如果你不是一个音乐迷或你的功放档次太低,你千万别花冤枉钱去买这些贵价的音响线材,因为如果你的功放对音乐表现力本身就先天不足,用一般的线材和用贵价线材效果是一样的。据我的一个音响发烧友告诉我,如果你的功放价格不超过2万元,选用贵价的线材根本显不出改善音质的效果。
    综上所述,一套音响系统,标准电平信号线材的选用对音质的影响只起辅助作用,贵价的音响线材只能钟情于贵价的功放。根据输出功率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音箱线材最实际。
TOP
32#

电阻与线材
    电阻与线材
    线材是电流的通道,电阻是电流受阻的一段通道而已,然而它们却又不是这么简单的,倘若要做好它们,从大处着眼来说,无非就要解决好"通"和"阻"这一对矛盾。对于电阻来讲,既要阻,又要通,站在音响这个角度上说,要求要对信号各种频率成分阻性要均衡,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两只不同材料的电阻,用直流表测量电阻阻值是相等的,但对于交流信号而言,在各个频率上的阻抗阻值可能就有差别了。就是说,电阻同样存在一个频响问题,不同材料、性质和不同结构形式的电阻,频响是不一样的,从高保真角度上说,有性能质量好坏的差异,从音响艺术上说各有各的音色,声音表现各有各的个性。
       线材也是同样的道理。
       决定线材的主要因素,大概无非就两个,一是材料性质、二是结构形式。两者都能影响交感抗和线间电容,影响频响和阻尼。线材的材质,工艺和结构不同,一方面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传递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电频振动发声也不同。音乐信号经过这条线材,也带上了这条线材的特征,于是我们说,不同的材料的线材个性不同。一条信号线中的两条芯线,工作时流经的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抵消,两条芯线挨的越近,分布电容越大,但交感抗越小,挨的远些,分布电容小了,但交感抗却大了,这是一对矛盾。线材绞合编织起来,一是改变了线间分布电容,二是更有利于使来回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抵消,带来的好处是减小了交感抗,但是如果绞得过紧,却又会使分布电容增大影响到高频的传输,这是一个矛盾的辩证问题。线材同样存在一个“阻”和“顺”的矛盾辨证问题,过于强调“顺”的一面也不妥当。
       一部50瓦的功放,大动态时的输出电流是很大的,产生的交变磁场也会很大,信号电流从这条线上传到喇叭线圈,喇叭线圈的反电动势电流同时沿着这条线返回来通过功放的内阻泻放,这加大了系统的阻尼,这是我们希望有的,喇叭线对器材的阻尼影响较大,声箱和功放在阻尼上有一个最佳的匹配区间,适当的线材能使功放和声箱很好地配合起来,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喇叭线合不合自己的器材,不能以价钱来论,贵的未必比贱的效果好,关键是适合你的器材。
      更换线材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带来音色上的不同,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商品线材通常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不同个性,真正中性的很少,尽管许多厂商说自己的线材是中性的,因为很中性的线材换到你的机器上,你可能感觉改变不大,认为这线材没有那么好,厂家也不乐意听到你这么说。
      线材对声音的调校作用是肯定的,特别是用到点子上,会收到明显的改变效果,但也是很有限的,功放和声箱在匹配上差距过大,靠线材是调不好的,这需要调功放或声箱。在整套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器材而不是线材,他们是西瓜和芝麻的关系,过分的夸大信号线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线材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过分讲究,在价钱上,根据你的器材价位而定,在听感上,根据你的喜好而定。
      在普通器材上,重放音场的透明度不好,选择适当的线材,能助一臂微力,但是倘若在单端胆300b,情况就不同了,300b的内阻极低,线性相当的好,各方面先天性特征优秀,配合负载时阻尼好,重放音场高度透明,用过于“透”的线材反而听感上不佳,用很普通的线材,却能起到中和性的作用,增加感性色彩,反而感觉很不错。
      本网站上青枫那篇文章《线材无用论》,我看了,觉得分析得有道理,许多话说得也挺实在,很多观点也值得我三思,即使测量出有某些差别,但是也不足以足够的理由证明那就是影响声音的直接原因。有些问题,从科学技术上、从技术指标上测量分析一条线材,难以找到答案,何况只作静态分析意义更不大。我想,全盘否定它和夸大它的作用是不客观的。而有的时候,线材换上去,的确是一点也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存在一个问题,线材在很大程度上,会微微改变某个矛盾的和谐状态。确切地说,一条线的直流电阻值微乎其微,但谈到信号的传输阻尼就比较大,如果器材在搭配上有不和谐的矛盾因素存在,适当的线材会积极地起到调整、调和的作用,这个时候,我感觉到更换合适的线材对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恰好搭配上在最和谐状态的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根据我的经验,换上线材对声音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个时候,功放和声箱的配合处在最稳定的状态,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干扰而改变。西施的貌美,“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所谓,脸蛋长得好,梳什么发型无所谓,同样标致;身材长得好,穿什么衣服无所谓,同样漂亮,装扮适宜,则更能锦上添花。我说的这个搭配,并不只是指功放和声箱的搭配,从广义上说,大到整套系统,包括房间得声学特征,整部器材,小到一个电路单元,具体到一个电子元件,无非就是一个大搭配、小搭配的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要协调好。有时候,如果发现线材对系统很敏感,这个时候,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是在大搭配、小搭配上存在问题,所以线材的对声音的改变作用往往容易被夸大。例如在一个未经声学处理的小房间里通常感觉换线材很明显,换一个声学特征处理得较好的大房间,你立刻就会感到,再去换线材,作用肯定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也曾经在那样的小房间试过功放的负反馈量的调整,稍稍改变一点点负反馈电阻,声音就会失去平衡,很难调整到最适当的位置,不仅如此,在那个小房间里意想不到的各种小小的因素对声音的改变都极其敏感,但是在大房间里,没有这样的事情存在,至少是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反映,而且我也试验过功放和声箱失配的情况下,声音也是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极其敏感,在功放和声箱匹配良好的情况下,声音对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我是干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用于计算机的通讯线材,从一类线到六类线,是严格分类的,目前,六类线可能是最好的,大概能跑1000兆的频率,我曾经拿到音响上试过,发现声音也不是那么回事。美国富禄克公司,是专门对计算机通讯线材进行权威性测试的公司,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该公司的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现场授课培训,会上展示了一些尖端的线材测试仪器,这些在国内通常是见不到的。会期从始至终都是围绕一段线材进行系统全面地讲述,感觉很是受益非浅,我们当场试验,一段六类线,稍稍用力拽一拽,或者来回地弯十来次,再去测试,这条六类线已经报废了,达不到六类线了。它的线芯绞合编织的花相当讲究,稍稍随便拧一拧改变它一下,再测量也达不到六类线了。当然,计算机通讯线材和音响线材用途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单独讲一条线,这里边的学问的确是大有乾坤之道的。
      线材并不神秘,也不要过份地迷信它,但是,制作一条出色的线材,也不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
TOP
33#

热门音响线材资料(一)
    对于多芯线来说,由很细、很软的芯线组成的绞合线,声音比较柔和,声底厚、醇和;由比较粗,硬的线统合而成的,能量感会加强;欧美牌子的多芯线讲究绕线、屏蔽、吸震等工艺,声音透明度增加,中高频偏亮;日本线不讲究绕线结构而专注线径、总数及纯度,声音自然、偏暗。对于单条硬质铜线,都有清爽冷艳、速度感快、分析力高的特点,不同的外皮对单枝铜线而言声音略有不同,pvc外皮的中高音表现力强,偏硬,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外皮的,低频凝聚、高频清晰。对于银线而言,低频富于弹性、中频饱满、高频分析力极高,偏明亮,失真小,是很理想的线材,但价格很高,普遍难以接受。
    
    怪鲁线monster cable潜心研究时间失真,超时空注重频率失真,线圣ausio quster出名"李兹"结构,audio note专注于银线,日本厂家喜欢在铜的纯度上钻牛角尖,从denko 登高的ofc到古河的pcocc,由喜高hisago突破6n金嗓子accuphase紧追出7n,日立竟然搞出8n
    怪兽比较温暖,醇厚,解析力差一点。 http://www.monstercable.com/
    aq比较中性,高頻細緻,低頻量感不多,音染低,解析力好,音乐味不错,美国线圣线。
    
    audioquest线圣线的设计有一个训令:传输讯号要全无改变。自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已积极研究当音频或视频讯号通过一条线时因机械构造导致它们的改变。对这些机械构造越加了解,越能将有害的影响减至最少。我们只采取合理的研究方法,代替那种打破了东西之后再接合的方式,我们要防止它破裂。
    
    每一条audioquest线圣线由最廉宜至最贵的,均设计成保持讯号通过变化最小。我们寻求克服的问题对所有线均相同,制造许多型号的audioquest线圣线是为了确保与各种消费力配合。我们确实备有几种在您的系统中经济效益极高的型号,不论用于迷你组合或最高级系统均适宜。最佳的线永远是最佳的线,虽然在设计不良的音箱上您可以听出分别,但那并不表示它的经济效益造成那种匹配。
    
    audioquest线圣公司制造的线采用audioquest、audiotruth及videoquest三种商标名称。
TOP
34#

aq线圣bedrock跨越hi-end的理想台阶
    winson ng
    
    audioquest继cv-4这款至超值低卖的靓声喇叭线之后,最近再推出另一款在各方面表现皆比cv-4更胜一筹,而售价只调高些的bedrock喇叭线。
    
    bedrock一开声已表现出其超卓的低频控制力以及延伸性,声底愈唱愈纯。分析力之高足以媲美audio note新产品an-spa纯银喇叭线水平,全频段的平衡度非常杰出,现已停产,本刊至今仍保持住2对用作参考用的an-1表现不相伯仲。再加上其恰到好处的全频厚度感,令我一听难忘。或许可以这样说,如audioquest cv-4喇叭线是初哥入门的首选,那么bedrock则是每一位稍具经验的发烧友想跨越hi-end门槛的理想台阶。
    
    bedrock喇叭线采用audioquest独家开发的perfect surface copper与long grain copper混合导体结构,简称psc&lgc。正负极各内置4条单枝经绝缘体包裹的psc&lgc导体,并以顺时针方向互相缠绕。厂方称这结构为double quadhelixes.sst hyperlitz,导体的粗度为12gauge/3.19sq.mm。
    
    bedrock的音乐感柔扬悦耳
    
    正如上文所说,bedrock喇叭线一出声已显示出其超卓的低频控制力以及延伸性。bedrock喇叭线比viper讯号线更易煲熟,约50小时的音乐重播之后整体表现已见稳定下来,之后愈唱愈纯。bedrock喇叭线的另一强项是它的那份收放自如的速度和控制力,来如风去如电,瞬变速度竟不弱于用作参考的audioquest note an-spx和spe,的确令人感到意外。
    
    论低频的量感,bedrock喇叭线明显更胜同场较技的audio note an-la一筹。然而论及机动性以及洒脱性,则是an-la占先。平心而论,个人欣赏bedrock喇叭线的柔韧性多过an-la那份机动性,因bedrock可为我带来更佳的音乐感染力。不过,对于一些以聆听流行曲为主的发烧友而言,bedrock喇叭线的柔韧性可能削弱一些动感,我相信an-la较为适合这类用家。
    
    在重播爵士乐时,bedrock喇叭线索提供的低音大提琴声柔韧具控制力,且低频的垫底丰富质感突出。套鼓在乐手猛力抽打时逼力相当,不闻明显的抑制。而铙钹的金属味极浓,显见bedrock喇叭线的音准极佳。
    
    bedrock喇叭线与audioquest近年的出品一样,那份略带冰冷的音色已被彻底除去,全频段的表现与viper讯号线相若;厚度感适中且音色清甜爽朗,属于同一格调。bedrock喇叭线亦不闻一些中价线常见的毛糙感与对比度不足等不良效应。
    
    高频段通清能量感突出,延伸性及分析力与较早前测试的an-spa相若,只在透明度方面略逊一筹。bedrock喇叭线的场面营造能力比viper讯号线更突出,3d感足可以挑战同是以高纯度铜作为导体,堪称同类制品代表作的cardas golden reference喇叭线!
    
    总结而言,bedrock是一款善于表达人声与古典音乐的中价喇叭线。若阁下认为现用的音响组合只侧重分析力而欠缺悠扬悦耳的音乐感,我认为用上bedrock喇叭线之后必定能为你带来满意的改善。
TOP
35#

试audioquest的小精灵cv-4喇叭线
    
    audioquest(线圣) cv-4以一个外形十足以前电影拷贝的圆形铝盒包装,一收到已是令人喜上眉梢,我相信这可以作为送礼之首选,从产品的包装,已见厂方对cv-4下的心思及信心。(编按:现在所有a q新款的线材都是采用电影菲林式铝盒包装。)打开铝盒,见到的是一对线身约有尾指粗的蓝色喇叭线,这股蓝光和extreme clear非常相似,而包线身的外皮也是同一样质料。你可能会想,cv-4似乎线身较幼,因而令你有点「心理上」的担心。老实说,笔者也是贪心的人,尤其我们很多时都被「大水喉」的外型吸引,更不自觉地「偏爱」了这种形格的产品。但心水清的朋友都知道「好声」与外形有关,但关系并不简单,也不绝对。
    
    实试显威力
    cv-4的威力,在实试时就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作为喇叭线,它做到了一对好线最基本的要求,我以往多次形容过的:「隐形」。从一接上的不到…真的忘了要多久,总之很快,cv-4已完全「融入」我的系统中。你眼看它连贯luxman 507及audix nile v之间,想像它此刻正在把无数的音响讯号从一边传送到另一边,一个理论上很简单的工作- -把讯号不遗漏,不修改地「传送」。然而,就是往往很多线材都做不到,cv-4的「音染」,低到你无法在意这个问题。正如我刚才所形容,你眼看它,想像它的「存在」,但,最终当你再睁眼看扬声器及扩音机,你会发觉cv-4不见了。这就是优秀线材在「隐形」方面的惊人表现。
    能做到「隐形」,已把许多许多不良产品比了下去。再上一层的话,又如何表现得有成为艺术品的条件?答案是:对音乐的反应- -音乐感。音响世界实在是十分奇妙,它是物理:似乎一切皆可测量、运算、估计、验证;但它同时是艺术,只可感受!
    
    回头再说cv-4的表现。在各类的音乐重播中,无一难到它,无论在层次感、深度、音色,以至讯号的传送量所直接影响的画面的密度与质感,无一见到cv-4的破绽。
    
    cv-4可说是audioquest又一成功的例子,验证多年来对制造线材的经验和研究。它以audioquest以往制造t y p e 4线材的设计制成,但引入更理想的金属质料(extreme clear也是采用这种完美表面纯铜〈perfect surface copper〉作为线芯材料),加上audioquest发展的s s t(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令到线材的"signature"(个性- -失真)减到最低!cv-4达到厂方的期望,它的表现:圆滑、纯净,而且富有动力,最重要的是能在此价位成就这等效果,实在是技术发展所带给乐迷的福气。
    
    必然的推荐
    
    正如厂方自己在资料上写明,cv-4尤其适合距离不太远而且电容量要求不太高的场合,cv-4是一对"小"线,不过它已有超越自身的表现,要笔者把它和extreme clear比的话,cv-4只输了一点空气中的水份,一种包含在音色内流动的感觉,在大音量时会有点不足,但不要忘记,说到尾extreme clear是大佬,身价都高好几倍,笔者依然会排队买extreme clear,但若有天需要为朋友「砌机」,cv-4会是心中必然的推荐首选!
    
    http://audiool.myrice.com/audiox2/bxc46.htm
    鲨鱼线我没听过 ,对不起。
    爱索丝也比较柔顺,解析力不错。
    还有超时空taralab ,名字就体现了速度快,清爽的特性。
    荷兰范登豪vdh声音通透,低音富有弹性,中高音润泽。
TOP
36#

信号线喇叭线如何论长短
    信号线喇叭线如何论长短
    --------------------------------------------------------------------------------
      正如发烧友所说,喇叭线应以控制力强,声音清纯者为上上之选,从而彻底发挥出许多难以伺候的扬声器的潜力。理论上,线材应以短的能获得更佳的效果。不只一次有发烧友询问:喇叭线是否在一个指定的长度里表现特别好?并指出这与声波的长度有关云云……但不同的频率会有不同的波长,而且彼此相差甚远,那么一条喇叭线如何去“迎合”不同波长和决定其“应有”的长度?再者,波长和喇叭线传递风马不相及,故可视为神化一则。
    
      过去,英国音响界提出应取长信号线与短喇叭线;而反对者则持相反的论点,二者究竟谁对谁错?
    
      先讲前者,基于扬声器单元的活塞动作,会明显的受制与功放的阻尼系数值。假若喇叭线存在较大的阻力,便会大幅度拖低功放的阻尼系数,令声音肥肿不受控制,严重程度比信号线更甚。至于持后一理论者,却相信接驳于较前端的信号线(相对于喇叭线而言),由于接近信号源,假若信号于中途存在任何扭曲或改变,经放大后可能将此失真加大数百倍。故宁取短信号线和长喇叭线。事实上两派各有论据,不能说谁对谁错,总之信号线与喇叭线皆越短越好,起码自身的失真会尽量减少。
    
      另外,以前还有人认为1.5米的信号线比1米长的更好。为何他们不去尝试研究这个现象究竟是音响系统出问题,还是信号线本身设计不妥?甚至是售货员想做多一些生意?近年来,由于音响线材与功放的素质越来越高,“1.5米理论”已经很少提及。
TOP
37#

cardas
    
    http://hifi.nn.gx.cn000/hifidb/vi...cardas&search=1
    &searchprice=0&indextype=1
    
    转自台湾音响论坛95
    cardas新cross系列产品
    
    在美国旧金山出生,华盛顿州史伯勒大学肄业,曾经在通用电话公司任职工
    程师,后来又跑去当一级方式程序赛车手,而在一九八○年左右顿悟开始投
    入高级线材生产的george cardas,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文气息。cardas认
    为他的成功是一点灵感,一些好撸s多朋友的努力,加上对家庭的爱心组
    成的。他在一篇文章中也曾提到,什么是hi-end音响呢?cardas说hi-end音
    响是一个有心灵沟通能力的设计者或录音师,能经由他们的器材或唱片,使
    聆听者产生共鸣。平价器材或许更漂亮,更多功能,但少了这种灵魂,便与
    hi-end脱离了关系。cardas所设计的线材并不特别强调材料,而是在缠绕方
    式上着手,新推出的cross系列线材售价比gold five c更上层楼,据国外媒
    体的说法,表现也几乎全面胜过。每一条cross线里面其实由两条11.5ga与
    15.5ga的线互绞而成,cardas说由于线径加大,所以允许电流量也随之提
    高。过去gold five c以低频效果绝佳,立体音像浮凸而闻名,新的cross系
    列据说在透明度、讯息量的传递,还有纯净传神的质感方面更胜一筹。目前
    美国许多录音室都采用cardas的线材,如果录音师能够认同,你更没有理由
    怀疑了。
    
    文鸿代理。售价:讯号线18,000元、电源线12,000元、喇叭线34,000元
    
    
    台湾音响论坛105期
    终生聆赏的乐趣
    cardas golden reference平衡讯号线
    杨德宜
    
    如果您也是diamond的用家,听到这款铜线的低频凝聚力竟然比银线还出色,
    而且还是很饱满的凝聚类型,恐怕也要和我同声感叹:太过分了!
    
    搭配试听器材
    讯源:teac vrds-20/theta gⅴa。前级:mark levinson no. 38sxl。后
    级:mark levinson no. 23.5xl。喇叭:wilson benesch bishop,atc
    scm-100p,mbl 300d。参考讯号线:audioquest diamond。其它线材:
    prophecy volecity/progressive、apogee electronics a-110数位线,
    mit cvt mi-330 terminator、siltech 4-120,power source seⅱ、
    cardas golden reference喇叭线,power source seⅱ、ensemble
    powerflux电源线。电源处理器:tice power block iii,ensemble
    isolink/power point。
    
    
    在早期发烧线刚崛起的时候,市场上的著名品牌并不多,本地音响迷特别注
    意的产品也只有少数几款。对于刚跨进hi-end领域的人,hitachi与audio
    technica的一千多元讯号线是首要选择,数千元的中价位路线就由monster
    cable、strightwire、kimber kable、aural symphony等包办,数万元级
    线材则以siltech、mit、audioquest与cardas等品牌为主。这些指标品牌
    各有各的声音类型与设计理念,拥护的音响迷族群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大
    多能够在新锐尽出的线材市场中生存下来,而且一直保有相当程度的领导地
    位。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中、高价位线材品牌的发展过程,您更会发现它
    们在本地市场的状况已经非常不一样了。audioquest与mit从高价线材的定
    位向下扩展价位带,各自都推出过十分畅销的平价产品,而且在高价位线材
    的地位也依然稳固,所以它们一直是市场上的指标品牌。strightwire、
    kimber kable与aural symphony则是尽力提高形象,不过在原厂与代理商
    销售策略回异的情况下,它们现在热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siltech则是向更
    高价位的领域发展,百万元级的金银喇叭线也不乏发烧友捧场,而原厂也一
    直保持着这种高价的神秘感。
    
    
    
    
    cardas golden reference平衡讯号线,售价48,000元(1.5米/一对)。总
    代理:欧美(02-27099039)
    
    
    golden reference采用镀铑端子,xlr接头的三个pin上先镀银,然后再镀上
    一层铑金属,硬度极高且非常耐用,完全不用担心接头与插座之间的振动会
    使电镀层脱落。
    相较之下,cardas就算是比较不幸叩钠放屏恕km然这些年来原厂一直有新
    产品推出,而且价位带分布得很广,除了超高价位的发烧线用家以外,几乎
    任何族群都照顾得到,可是他们家的线材偏偏就是没啥机会曝光,也很少听
    到音响迷或是店家提起这个品牌。所幸,最近cardas在本地由新代理商接
    手,原厂又适时了推出全新的顶级线材 ─ reference系列,大家可以藉这个
    机会重新了解cardas的世界。
    
    黄金比例 - 消除共振的金科玉律
    
    谈到cardas,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黄金比例」,这也是主事者
    george cardas的主要设计理念。黄金比例是一种建立于1.618(约略值)的
    比例数值,与鹦鹉螺内部螺线由中心向外愈绕愈远、不会自我交错的等角螺
    线(注),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奇妙现象。cardas采用鹦鹉螺作为商标,二者
    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不过cardas线材内部线蕊质量依黄金比例呈指数级
    数发展的设计方式,正与鹦鹉螺的等角螺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george cardas大学主修化学,对应用数学的了解也非常透彻,所以懂得如
    何哂命s金比例这种指数发展来设计线材。就george cardas的说法,绝大
    多数设计者都是以尺寸不同的线材扭紧绞绕,以达到减少应力、消除线材内
    部共振的目的。其实,线材中一旦有电流通过,导体的尺寸就会涨大(可以
    经由测量而得),原因在于电流流经导体时,导体内部的分子结构一定得扩
    展开来,才能容纳流进来的电流。如果电流的流量随着音乐讯号一样忽大忽
    小,导体的尺寸也就跟着忽胀忽缩,这就是存在于线材中的一种共振现象。
    
    当线蕊与线蕊之间存在机械性共振,而音乐中含有这种共振的频率时,该频
    率在通过了线材之后就会发生量感增减的现象。「整个音乐中的音场、音像
    与频率分布息息相关,一旦某种频率的比例不对,整体的表现就会大受影
    响。又由于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差别大多决定于每种乐器的泛音分布,一旦泛
    音的分布特性受到了线材机械共振的影响而改观,每种乐器也就失去了它的
    原味,音乐中和谐、紧密的特质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将线材里的机械振动
    除去,音乐性就得以呈现出来,声音也变得透明了……」这是george
    cardas对于机械性共振所引发缺点的描述。
    
    不过,george cardas认为一般设计者所采用的扭紧绞绕方式,并无法完全
    解决机械性共振的问题,所以他便从指数级数发展的咚惴绞街制稹f淅?
    论在于:二个物体要产生机械共振的条件,其中一个的质量必定是另一个的
    2n倍或2-n倍,按理来说只要能避开这种关系,选择任何数值作指数都可以。
    不过,如果这个数列要发展得无限长,且必须避免任何二个数字落入前述的
    倍数关系中,最终就只有一种指数可以选择,那就是黄金比例 ─ 1.618。
    
    至于george cardas如何哂命s金比例在线材设计上,还有一大段故事可以
    谈,可能要另外找篇幅来说明。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cardas在黄金比例以
    外的设计理念。
    
    hi-end线材的必备条件
    
    george cardas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说过,这些年来hi-end音响的各种产品
    类型都不断发酵,其中就包括了许多被称为「解决方案」的线材产品。虽说
    各种尺寸、形状和结构的设计方式都曾经被厂家尝试过,但是真正能够被证
    实具有不可或缺存在价值的产品却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少数的成功当代设计
    中,george cardas认为它们全部都具有下列相同的特质:良好的导体电阻
    值/电容量比例,适当的电感量/电容量比例,还有非常低的电子或机械共振
    现象;以螺旋状的多股绞线进行编织;对称、平衡且稳定的导体材质选择
    等。
    
    george cardas的结论究竟是否正确?我还没有机会针对过去每个阶段的指
    标性产品逐一观察,所以无法告诉您事实如何。不过,就原厂所公布的
    golden reference设计型态来看,包括传播速率配对、黄金比例、固定q
    值、交叉编织、纯铜材质、李兹结构等,cardas确实是针对这些特质而来。
    另外,george cardas在自家网站上公布了许多资料,证明他所设计的线材
    都能够符合上述条件。其中有一篇标题为「cable resonance is easy to
    measure」的文章,告诉大家线材的电子或机械共振测量程序并不算复杂,他
    只使用了tektronics tds 350测试仪器和一部muse 150扩大机,用脉冲讯
    号与白色噪音就可以得到线材机械性共振的数据。george cardas以自家的
    crosslink喇叭线和其它品牌比较,在同样10呎长度的测试条件下,
    crosslink至少都有二倍以上的抗共振数据出现。
    
    在同一篇文章中,george cardas还以stanford research sr 715仪器测试
    电感系数与电阻值,结果在10khz频率取样下,crosslink的0.566uh电感量
    较一般线材的2.58uh来得低,0.298奥姆的阻抗值也比一般线材的0.365奥姆
    优异许多。最重要的是,crosslink在10khz和100khz之间的电阻值差异只有
    2%,远比一般线材的5.2%来得低;这正是george cardas宣称hi-end线材
    与一般线材「可见」的差异所在。
    
    全新的参考系列
    
    您可能会说,这些都只是测试出来的「数字」而已,听起来又不见得会比较
    好,况且我又不知道他有没有鬼扯……对啊,音响终究要回到声音的基本
    面,所以耳听为凭永远是最准的。好巧,george cardas也是这么认为!他
    在原厂的数据中特别声明,高价线材一定要听过才算数,如果你实在听不出
    hi-end制品与一般等级线材的声音有何差异,请千万不要为了心里因素去花
    那笔钱,就算是他们家最顶级的golden reference也一样。
    
    在reference系列出现之前,cardas旗下共有golden cross、cross、
    quadlink、microtwin/twinlink与crosslink等模拟音频与电源线材,另外
    还有三款数字线材产品。这次推出的reference系列又分为golden
    reference与neutral reference二种等级,其中golden reference是最新
    的顶级线材,而neutral reference则是比旧有旗舰golden cross次一等的
    产品。这些线材都标榜低电抗特性,原厂并宣称能够表现出非常自然且充满
    音乐感情的声音特色。
    
    cardas并没有在导体的纯度上多作文章,只表示reference系列的铜蕊线是
    专为录音市场所开发的,导体直径非常小,具有低电抗、低容抗的特性,能
    够适应专业器材输出/输入阻抗的极大变化,避免长距离传输下的集肤效应影
    响,尽可能达到平均的讯号传播速度。george cardas与专业录音界的关系
    向来良好,许多著名录音室便是不惜血本的大量采用cardas线材,如后制作
    (post production)领域最富盛名的grundman mastering录音室,多达数
    千呎的专业线材就全数用上cardas李兹线。
    
    cardas在专业领域收到欢迎,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一般的导线中,中心
    部份的讯号传递速度会比周围部份来得慢,这就撬^的「集肤效应」。这
    种起因于传播速度不一致的现象,在敏感度较高的系统或是长距离传输下就
    容易听出问题来。录音室需要的线材长度往往数倍于家用系统,对于讯号传
    输的线材集肤效应当然更要尽量避免,因此george cardas利用低电感值的
    蕊线,设计出传播速率较为平均的线材,就很容易受到专业录音室的欢迎。
    
    特性极佳的镀铑接头
    
    如果将这些新产品设计理念和过去的cardas理论相比,您会发现reference
    系列就是集george cardas多年来的设计精髓之所成,加上近年来线材产业
    相当重视的抑噪理念而得。以下为golden reference讯号线的原厂公布规格
    数据:
    
    外径尺寸:0.415吋(10.54mm)
    介电质:铁弗龙/空气
    电容量:12pf/ft(rca)/7pf/ft(xlr)
    导体线径:26╳3
    屏蔽型态:双层
    
    在这份资料中,cardas特别强调他们加强了双层屏蔽结构,使线材对emi与
    rfi的隔绝能力相对提高。虽然我们的人耳无法实际听到这些噪音,但是emi
    与rfi的问题最近在业界不断被提出来,另一家著名线材厂商tara labs也特
    别针对此抑噪功能设计了新线材。或许,这将会是线材产品的下一个热门话
    题。
    
    这次新代理商引进的产品,这要是以golden reference与neutral
    reference,还有早先的golden cross等高价产品为主力,送到杂志社试听
    的型号则是最顶级的golden reference讯号线(1.5米)与喇叭线(10
    米)。说实话,golden reference虽然贵为cardas家族的旗舰,外观却没有
    什么卖像,少了那个发烧在线头常见的小盒子不说,黑色的线身也不特别粗
    壮,因为原厂并没有在填充物、外皮厚度上特别着力,所以您摸到的线身就
    几乎与实际线径差不多,这也是它为什么会特别沉重的原因。
    
    cardas的高级线材采用镀铑端子行之有年,在这款golden reference上也不
    例外,xlr接头则是在三个pin上先镀银,然后再镀上一层铑金属。「铑」是
    一般电镀技术中能够哂玫阶钅湍ゲ恋慕饘伲词笴ardas端子仅有百万分之
    数英吋的铑电镀层,但是它的硬度极高且非常耐用,完全不用担心接头与插
    座之间的振动会使电镀层脱落,而且耐磨、抗腐蚀、非常干净。许多diy高手
    对于cardas的端子情有独锺,确实有其道理存在。
    
    无方向性且严格配对的线材
    
    在正式开始线材试听之前,我们还得先正视二个问题:方向性,还有break-
    in的时间。据cardas原厂数据指出,reference系列的线材采左右声道严格
    配对,但是线材本身并没有方向性的问题。当然,平衡式讯号线的连接方向
    没得选择,male与female有其一定的对应端子,所以我无法去验证原厂的说
    法属实与否,不过喇叭线在这方面就可以多加试验。另外,george cardas
    对线材的break-in有着独特的见解,甚至还写了一篇「cable break-in」的
    文章,与众不同的从绝缘体去探讨这个问题。不过,音响迷在进行比较的时
    候,通常会特别去注意喇叭的break-in时间是否足够,扩大机次之,再来是
    讯源,最后才是线材。我在正式动手写评论之前,golden reference讯号线
    已经在系统上break-in了将近一个月,只是这段时间并没有特别去注意它的
    声音是否有变化。下回写golden reference喇叭线的试用报告,我再一并将
    这些部分与原厂的理论逐一说明。
    
    这几年来,我为系统添购的线材其实不少,不过平衡式讯号线还是一直以早
    期的audioquest diamond为参考标准。二者之间的价位有段差距,而且
    diamond采用纯银线蕊,golden reference则是纯铜导体的设计,二者的声
    音走向理当会非常不同才是。可惜的是,我手边并没有其它cardas线材可供
    比较,因此无法精确地告诉您新旧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何在。不过,就印象所
    及,老cardas的声音是属于中低频偏向丰腴,音色是属于暖色调相当浓郁的
    个性,新的golden reference就是属于较干净、各频段较具有一致性的感
    觉,而且质感与声音纯度更加提升。除了我这种凭印象作比较的结论以外,
    george cardas自己也写了一些简单的描述「……与cross系列比较起来,
    reference系列的温暖音色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确性」,这些或许可以让
    有意升级的老cardas用家作为参考。
TOP
38#

siltech科技的起源
    一群年輕的荷蘭科學家懷著對音樂的熱忱和對音響技術癡迷的追求,?#123;藉豐富的原料科學原子學,治金學和電聲學知識, 於1983年開始發展真正高品質的音響線材. 成立siltech線材導體研究所,並執意研發一種最理想的導體. 他們對金屬和非金屬原料特性作深入和全面探索. 多年來技術不斷獲得突破, 為高品質音響線材發展取得空前成果.純銀與純金導體的優越性
    siltech 研究結果證實, 金和銀是音響傳導的最佳原料組合, 導體專家edwin van der kleij指出: 金屬原素本身並不會帶來音色特性,純銅音響線材一般音色較柔和是基於銅在短時間內已氧化,而氧化銅卻絕對是防礙導通的阻力,且是產生失真的主要原因 ; 純銀的化學特性較純銅穩定, 並具備最卓越的微訊傳導特性. 為改良導通特性, 部份素質較佳線材均以鍍銀處理, 雖然稍為補償純銅導體容易氧化的缺點, 提高導電性能, 但鍍銀層因電阻較低, 電子流動速度較快, 造成音樂的高音域較為顯注和尖銳,令音樂整體的平衡度不理想
    .siltech音響線材以高質純銀和金為最主要的導體材料. 雖然原料和造價十分昂貴, 但卻能夠長久保持最超卓的導通特性,令音樂平衡度極佳, 解析度與動態表現同樣出眾.精湛的 siltech g-5 技術今日 siltech 導體專家進一步改良冶金技術,令金屬晶體交接空隙間的24k金填充率提高至近乎100%,並改善金屬的延展性,新技術稱為 generation 5 第五代冶金技術g5導體具備更卓越的傳導性能,訊號傳遞至完美境界,不但發覺聲音細節更豐富,整體質感和立體 感明顯增強,有如把整套器材立即提升
    
    http://home.kimo.com.tw/syaudio2221...new_page_16.htm
TOP
39#

vdh integration 讯号线
    
      这条vdh(范登豪)的信号线外观可是一点都不起眼,棕黄色的线身并不很粗壮,虽然拿在手里有些分量,但在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这条“m.c.integration hybrid”信号线很容易就让人忽略了。
    
    但是,如果你对这条线有一点研究的话,你就会对这条貌似普通的线刮目相看!我们都知道,一般而言,发烧线材主要“发烧”在三个方面:一是线芯材质;二是编织排列;三是屏蔽方式。世界上大多数发烧线材都在这三点上大作文章。作为一家专业的老牌名厂,荷兰vdh范登豪不仅有许多独特的专利,即使是在“平价”的integration信号线上,也有许多独特的技术。
    
    首先,这条线是由锌、银、铜三种金属的特殊合金作为导体的。说是“特殊”,因为其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先把三种金属放入真空烤炉中加高温进行蒸发处理(evaporation process),在蒸发过程中,强力的电场会令三种金属原子聚合起来,形成一条150微米的合金导体;随后,进行最关键的制作程序——“极温熔合处理”,令这三种纯金属完全融合。vdh施加的降温速度达到100万摄氏度/秒,在极度高温的情况下作如此急速的冷冻,能令合金结构变成无定型状态。由于合金在瞬间降温变化下被立即凝固,令金属原子不能恢复原有的晶体结构,新原子结构不再有金属晶体之间的交接面(intercryitalline boundsiries)。这样,就是一条接近理想的信号线,电子信号的传输非常顺畅,超高频讯号传输性能理想。
    
    我们知道,所有的金属均是以晶体结构组成,金属晶体间有无数的晶体交接面,当电子信号流通时便会出现大量晶体交越失真(cross crystal distortion,简称ccd),ccd是阻碍电子流通的主要因素,令音响信号产生额外的谐波失真,并影响到信号的相位准确性。相信看过《高保真音响》2000年10期的读者都记得,为了消除晶体交越失真,著名的hiend线材厂商siltech就是采用了用黄金来填充银原子间的空隙。
    
    另外,integration信号线的屏蔽和排列也非常讲究。在这条看似并不粗壮的信号线里,其实有四条导体,每组导体都用范登豪专利的l.s.c碳素层紧密包裹,直接加强电子流通性,并能保护金属导体避免空气氧化污染,能保证长时间的维持导体的特性不衰退。在l.s.c碳素层之上,还有两层独立的金属屏蔽。这两层金属屏蔽是以合计180支ofc纯铜包上纯银制成,并以螺旋式相反方向紧密地包裹着这4条信号导体。而在这两层金属屏蔽层之间,又是一层l.s.c碳素……够复杂的吧,这条看似平常的信号线就是这么考虑得仔细,从材质、屏蔽等都极为用心,技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我还注意到,intergration内部的所有线材都是多支线,并且都用紧密的螺旋式排列。对于这一点,vdh的解释是能改善集肤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能增强电子信号的传输。
    
    在vdh的顶级线材上,有采用独特的碳素纤维作为导体的。相对于其它厂家,vdh是唯一一家发明了非金属导体作为线材导体的厂家,vdh的科技实力可见一斑。在平价如integration身上也能看到其以碳素作为屏蔽。integration的线身是一种新型的hulliflex环保材料,强度是pvc的3倍,但非常柔软。这条信号线的铜制插头也经过包纯铜、纯银和24k金的三重处理,插内绝缘还用上了teflon材料……好了,我对这条integration的制造及用料也该结束了,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发现这条细细的导线其实大有文章,是一条技术含量颇高的信号线。
    
    当然,音响器材是用来听的,世界上那么多音响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但声音表现却不一定都像他们夸的那么好。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integration,那就是:它是一条非常超值的信号线,令人接上后拨不下。一般而言,我对线材的兴趣不如对音箱、功放、cd机那么强烈,但也有过好几次难忘的经历。举个例子吧,有一次试一台linn的三合一功放classik,顺手接的就是一条极其昂贵的电源线,听着时并没有发现什么,直到有一天,这条电源线送还后,再接上原厂线,居然发现音效差了不少!
    
    integration也是一条这样的线。试听integration时我正好使用的是meridian 506.18cd机,musical fidelity m3超级分体式合并机和revel m20音箱。musical fidelity m3功放的出众表现已让人掩不住地兴奋,它圆润、清晰、空气感十足,音效和音色都十分突出。当时使用的是一对银线。换上开声不久的integration之后,令我吃惊的是此时的声音更加宽松、更加润泽、更加通透!在此之前,我已经觉得m3搭配的这一套组合声音已相当不错了,但换信号线后,似乎又有更多的东西展现出了。我听decca那套著名的《图兰朵》(decca 414 274-2),合唱段落的声音明显比原先清晰;听rr的《天方夜谭》,track 2开头那个小提琴吟唱出的主题非常美妙,独奏小提琴的空气感丰富,音色非常柔润又非常通透;opus 3的jazz录音中高频乐器的泛音非常充足——而且没有毛刺。和有些“高解析力”的线不同之处是intergration的声音通透,但并不“光辉”,我想,这正是电子信号得以更好传输的结果,而不是像有些高频、中高频突出的线材,开始就给人“解析力高”之感,但并不“通透”,时间一长就会发现那是毛燥和刺耳。
    
    integration的全频染色都相当小。我知道有不少朋友买线材都爱作为一种校声手段,但是integration就没有这种明显的倾向。它的声音不算厚,没有很浓重的中频,低频也不会很庞大;但它绝对不薄,听男低音和大提琴时,共鸣腔依然很庞大,并不会缩水。integration似乎追求的是一种中性、精干的声音,不偏不倚,不夸张也不缩小,有很高的清晰度,但密度感也很充实。是不是说它就达到了“无色无味”的中性境界呢?并不然。integration毕竟是一条平价线,在它身上还是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在和其它平价钱相比时,仍能感觉到有一点稍带甜润的个性音色。在m3身上这一点非常明显。我把integration接上m3听蔡琴的“渡口”,蔡琴抒缓哀怨而凄美的声音份外动人,发声的细节,柔润的空气感、充实的密度,良好的口形都表明了integration这条平价线的魅力。再听听弦乐,发现这条信号线非常通透,音像非常好,并且还有着这个价位线材的难有的美好音色。
    
    原创a9 cd机是一台不错的国产cd机,以往我常常认为它的中高频偏亮、中频偏薄,在和meridian 506.18对比时这一点相当明显,但它分析力较高,动态大,在此价位上仍不失为一台好机器。在测试m3时,由于506的古董级机芯cdm4有时读盘不畅,所以有时也用用a9。用a9时特别能发现这条integration的好处:因为它不象那条银线那么灿烂明亮,中高频突出,反而能让人听到更多真实的细节。m3的声底较为音乐化,声线不薄,搭配通透的integration信号线正合适。经过两个月的接触,我基本上摸清了integration的声底,那就是通透圆润。
    
    integration声底不属厚暖型的,所以并不适宜本来就偏薄的系统。有位朋友用影碟机作音源,系统除了薄声外还分析力不够,接上integration后,音源不好的缺点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反而不如一条厚声的分析力不高的线材能让人听下去。不过我想这也是高级线材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尽可能的不带修饰,让好的差的都尽情展现。integration除了分析力高,细节充分,音色中性而略带甜美外,它的线条感很明晰,音场的再现也非常好。笔者非常喜爱克莱姆佩勒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emi最近重新再版的这张cd不仅演绎经典,录音也相当好。用integration作信号线时,发现这张cd的音场非常棒,庞大,深远而清晰,音乐和音效都相当感人。萨瑟兰在decca录制的《茶花女》有一张是和贝尔贡齐联袂演出的,虽然笔者认为她唱得不如柯特鲁芭斯那么本色感人,但漂亮的花腔和优秀的录音依然让人难以割舍。track 2舞会上的一段,用integration听来细节相当丰富,音场非常大;track 7萨瑟兰漂亮的花腔轻松自如,丝毫不尖不紧,非常润也非常透,让笔者忍不住又买了一张《茶花女》。
    
    有一张大家喜欢的钢琴“天碟”(当然不是下图中的那张“画展”),笔者也买了一张,但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拿回来听过后,却发现这是“做出来的”,integration让我更坚定了这个认识,因为在它真实而通透的监听风格之下,这张cd的一些不自然的地方也暴露出来了。但是,我仍能从integration身上发现该cd的好处:它的录音相当干净,泛音相当多,低频丰富有弹性,低频的弹性也是integration的一个特点,它的低频不算很多,但密度大,有弹性,这也是相当真实的表现。笔者私下把integration和同档次的几条信号权衡比较了一下:论包装论外表;它并不突出;论声音的通透、平衡,它相当出色;而且档次的不少线材都有“高频亮或中频厚或低频多”的“特色”,论声音的厚暖、甜美,它打不上高分;论声音的中性、准确、平顺,它又是个中翘楚。它不会让乐器变大让低频变多,也不会让高频变甜变柔,不会让锋利的变钝让明亮的变暗,它不是讨好人的音色走向;但它能真实地展现乐器的音色和录音的水准。它基本上是一条客观、中性的线材,更为难得的是它的音色并不平庸,还有这个价位线材难得的高贵感。
    
    integration适合什么样的系统呢?我相除了音色太冷,音色太亮的系统外,它都能适应,尤其用电子管机的用户值得考虑,因为它润泽而通透,分析力高而且瞬态好,请不妨一试。
TOP
40#

我与vdh的情和缘
    我与vdh的情和缘
    曾 珩
    
    --------------------------------------------------------------------------------
    
    
    本栏目撰稿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本刊的立场。
    
    玩音响十余年来,虽受条件的限制,笔者不可能阅尽天下名线,但用过或试听过的名牌线材算起来亦不可谓不多。特别是近年头更是有条件拥有和试听一些名牌的顶级型号,其中象transparent(“天仙配”)reference的无敌音场、柔情似水的高雅气质;flatline cable(“音乐丝带”)qf讯号线的终极瞬变速度和弱音细节;siltech(“银彩”)g5线的无敌速度、控制力和低频权威感而又不失温暖宽松自然,都令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如果要让笔者说出一个最为欣赏,最有感情,并使自己在阅线生涯中获益最多的线材设计者和线材品牌,则非荷兰人van den hul博士和以他名字为名的品牌莫属。
    第一次使用vdh线材是在8年前,那是我首次在线材上“投资”,其谨慎小心的程度可想而知。尽我所能,读遍了自己所能找到的线材评论文章,在林林总总的线材设计制作理论中,笔者被vdh大胆地采用非金属导体制作线材,以克服传统金属材质的固有缺陷的理论所吸引,在与数种其它品牌线材反复比较后,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终于买下了性价比高,声音走向适合自己的系统和口味的vdh the first碳纤维讯号线和vdh独特的铜包银技术的“红衣主教”喇叭线。我与vdh的缘份由此开始。这对碳纤维讯号线也就一直伴我身边,随着我系统的不断升级,虽说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但当我试听一些价位相当的线材时,就总会拿它与试听线材比试一番,而就其综合表现来说它还真是历久弥新,能力保城门不失。
    玩音响资深的人恐怕大都体会过一对线材插在你的系统上拔不下来,而你无力负担其高昂的价格又不得不拔下来的痛苦和无奈。第一次让我体验到这种痛苦和无奈的线也正是一对vdh m.c.silver——vdh的旗舰讯号线。应该是5年前吧,在我的前后级组合上正在用straight wire的旧旗舰virtuoso讯号线和kimber kable著名的kcag纯银讯号线,而且一向对它们在我系统上的表现也甚为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经销商朋友“好心”地借我一对vdh m.c.silver讯号线和一根当时红透半边天的某牌电源线回家试听,看见这位经销商朋友阴阴地对着我笑,我猜得到他心里一定在想,你小子这两条线拿回家十有八九是拔不下来了,我就等着你回来同我讨价还价吧。拿着用精美木盒包装的vdh m.c.silver,心里一阵狂喜:终于有机会聆听这一代名线了!想当初我买vdh the first碳纤维讯号线时就对这条名线心仪不已。在它问世的年代,当时人们对线材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如今天,敢叫价一万多元一对的讯号线似乎也只有vdh m.c.silver和同为荷兰名线的siltech(银彩)。回家后当然是迫不及待地将vdh m.c.silver替换下kimber kable的kcag银线,开声后的效果简直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这还是我原来的系统吗?这对线所带来效果的改善犹如使我的系统连升三级,我第一次体会到音响评论员所说的换线如换机并非无稽之谈。试听这样的线材可真是一种享受,记得我是唱片换了一张又一张,不知不觉间已是天之将晓。就这样,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与它——vdh m.c.silver的卿卿我我之中,它那高雅迷人、玲珑剔透、骨肉匀称的气质使我倾心不已,直想揽入怀中,永结秦晋之好。是的,我真的无法将vdh m.c.silver从我的系统上拔下来了。可是,令人非常沮丧的是,我在那段时间刚好经济较为拮据,实在是无力掏出一万多元将其迎娶回家。还记得刚离开vdh m.c.silver的日子心里一片怅然,竟有半个月的时间不敢开机听音乐。多年以后,再与当时借我vdh m.c.silver试听的那位朋友重逢,提及此事,他仍不敢相信我竟然将vdh m.c.silver拔下来还给了他。对不起了,朋友,让你少做了一笔生意,其实我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啊。
    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使我这些年头都一直十分关注vdh,也一直追随着vdh的发展脚步。而vdh博士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能力,又先后独家开发出采用极温熔合技术制成的无结晶合金导体integration hybird讯号线、the inspiration hybird喇叭线,并耗时3年研究出vdh首条碳素金属the mainsstream hybird电源线,频宽达到65ghz的m.c.65g(创频宽最高纪录),这些成就使vdh公司一直在音响线材科技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vdh线材的爱用者,我现在系统的后级上就正在使用the mainsstream电源线、the revelation喇叭线,在解码器(dvd机用)至前级使用the intgration无结晶合金导体的讯号线。或许是这些年头vdh线材在中国的爱家越来越多,去年3月份,年逾六旬的van den hul博士不辞辛劳,在短短的十天时间来成都、北京、上海和广州举行“van den hul之友见面会暨发烧线材讲座”。笔者有幸在他在首站成都的二天时间内长时间陪伴他,帮他开车,一起喝咖啡、吃饭和听他的讲座。他的博学多才、睿智敏捷、幽默恢谐和谦和大度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我当然也抓紧机会向他请教了很多线材方面的问题,并从他的回答中懂得了不少线材设计的奥秘。在与他喝咖啡时,我曾将多年试听其m.c.silver的欲“拔”不能说与他听,他笑着说:那可真是一对好线,其实你节衣缩食也应该把它买下来,不过,你现在也不用后悔了,因为全新改型的m.c.silver mkⅱ将很快会推出,而且我保证声音将全面胜出旧款型号。他老人家并警告我说:如果你不想买它,就最好不要去试它,以免遭受拔不下来的痛苦。我是否还有勇气试听新的m.c.silver暂且不表,可我真是敬佩vdh的自我挑战精神,因m.c.silver虽已问世近20年,但经过一次改款后至今仍是国内外众多高烧友和不少音响杂志、音响评论员的参考讯号线,其完成度之高使它至今仍可列为同价位段内最好的讯号线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去改它,或许放在其它厂家身上其理由之一就是改款后可以卖更高的价钱,赚更多的钱,而vdh倒好,改款后声音更好,价格反而更低,怎不令人佩服。为发烧友设计制作物有所值的线材一直是vdh博士的宗旨。听vdh总代理香港别超人士讲,vdh历经三年研究而设计出的第一条电源线the mainsstream在正式推出市场前曾提供给全世界不少代理商试听,其效果之佳令这些代理商感到振奋不已,纷纷建议vdh可将其售价定在一千美元左右,而vdh博士为了更多的发烧友能用上其首条电源线,自己定价并要求全世界代理商定价都保持克制,这才有了今天的四千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买到the mainsstream电源线。虽说四千元人民币一条电源线并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它的声音表现,考虑到这条电源线用的插头是真正为音响而设计的,目前也仅有一两个品牌舍得采用(一副插头要售人民币一千多元),再考虑到目前敢叫价万元以上的电源线比比皆是,就能体会到vdh的定价合理克制。vdh博士去年的成都乃至中国之行都非常成功,他在成都与发烧友的见面会气氛非常热烈,成都发烧友提问题的水平也令他印象深刻,加之成都的美食和成都姑娘的漂亮,以至博士在临别时向我这个东道主承诺,有机会一定会再到成都。我们再一次等待着贵客自远方来。
    以自己多年来对vdh音响线材的了解和使用经验,谈几点vdh线材的特点供各位朋友参考:
    
    vdh音响线材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经久耐用,基于对传统金属线材的化学变化与机械变化导致其交越晶体失真(cross crystal distortion)的思考,vdh大胆地采用线性结构碳纤维和无结晶合金导体,从而设计制作出声音真实、自然、平衡、失真小、耐折曲、抗氧化的音响线材。vdh对多n铜和长结晶体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多n铜的纯度越高越容易氧化,长结晶在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势必造成晶体断裂,从而使多n铜和长结晶材料体现不出设计的好处,因此,这些线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氧化和反复弯折之累,音质也随之越变越差。vdh博士的这一理论我信,因为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我的一对vdh the first碳纤维线已有8年历史,在它之后我曾用过二对更贵的其它牌子讯号线,它们新买时可真是比the first好,以至我将它们替换下了the first,但奇怪的是有一对线后来变得越来越差,几年后与vdh the first相比竟然丝毫不占上风,这件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怀疑自己原来的听音能力,直到去年请教了vdh博士后才茅塞顿开,哦,原来是岁月无情催“线”老。
    中性自然、平衡耐听。曾有人问vdh博士:我的音响系统某频段多,某频段少,需要什么线材来调整。他回答,我无能为力,因为我的线是忠实地还原音乐讯号。vdh线是中性的,它力求没有任何添加或丢失,而不愿象一些线材用一个错误去弥补另一个错误。听vdh线材,很少立即会给你一种惊艳的感觉(m.c.silver除外),但它的平顺和谐不夸张却往往令你越听越有味,越听越好听,它的纯净度和背景的宁静在同价位段也很少有线能比。知道了这个特点,你就能判断出你是否需要和喜欢它。
    vdh的外观与声音一致,自然平实而不哗众取宠。一些线材设计制作者,不是在实实在在地在提高声音上下功夫,而是在线材的外观上你追我赶,往粗壮和花哨上下功夫,以此唬人。当然,笔者并不排除也有不少线材外观制作精美且声音也好的,只是需要朋友们有鉴别力。其实vdh线材从内部导体材料上份量可一点不含糊,笔者曾亲自用手拿过vdh的scs-2银喇叭线,其重量令人吃惊,应算最重的喇叭线。
    有一点要声明,笔者绝非认为vdh线材为天下第一,实际上笔者也试过并正在使用一些不比vdh差甚至更好的线材(当然也比vdh贵)。更何况线材无非是调声的工具,我喜欢的你不喜欢也再正常不过。只是以笔者的口味和对vdh的情和缘来说,在相同价位段,笔者或认为vdh是最好的线材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