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赋格的艺术》聆听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10556|回复: 38
1#
从来没对什么曲目在演绎的版本上这么关注过,《赋格的艺术》在我的音乐聆赏中绝对是一个“异数”。本打算在收齐了计划中的“一打”版本后再整理自己的聆听感受,但Philips出版的那套钢琴版的唱片依旧杳然无踪,让我至今深以为憾!憾就憾吧,也未必不是好事,有期待就有希望;我通常都是这样来安慰自己的。况且《赋格的艺术》也是未完成的,我宁愿相信这是冥冥中注定的;虽然我也觉得这样来联系太过牵强、甚至是不自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谈的只是我个人的聆听感受,与版本的评价无关。就我而言每一个演绎都是优秀的,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理解。众多版本的存在使我有机会能从多个侧面或多个视角来观察、了解、感受这部伟大的作品,使得我离这部作品、离巴赫这位音乐老人更近一些。喜欢或不喜欢是很个人的事情,我无力、亦无心对这些不同的演绎一较长短。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有自己的头脑去思想;我能做到的唯此而已。当然,还可以用粗浅拙陋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全当不知道“音乐起于语言尽处”这档子事儿!

下面的11套唱片涵盖了乐队、弦乐四重奏、键盘三种常见的演奏方式,对作品的再现上现代与古乐兼具。其实这些唱片并不是刻意去收的,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源于我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和我经久不衰的好奇之心,这是我常常沾沾自喜的。人至不惑,好奇之心却不曾稍减,真真就是我的造化了。

繁言不续,且听我慢慢道来……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分享 转发
TOP
2#

喜欢。我有张爱默生的。
TOP
3#

《赋格的艺术》 慕辛格指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
唱片编号:Decca 467 267-2
录音年代:1965年

[upload=jpg]Upload/200588912256988.jpg[/upload]

作为一个室内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虽然没有现代编制的大乐团的厚重,但与大多数仿古乐团相比音色的丰盈是显而易见的。或许是基于乐团的这种特色,慕辛格在前面的几首对位曲处理上略显凝重,速度也比较慢,但并不显得拖沓、冗长,很有些冥想的意味;而四首卡农及后面的对位曲则演绎的雍容华丽,姿态万千。虽然在整体上各声部旋律线的刻画稍逊,但借助乐队色彩的控制所营造的细节却相当出色。在追求本真的时代这个演绎或显厚重,但这个演绎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TOP
4#

斐波纳契数列影响艺术800年

数学上著名的“斐波纳契数列”,却成了艺术家与建筑师数个世纪的灵感来源,甚至,如今成了一个室内乐团的名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聆听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的第一对位曲,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悦耳感。音乐简洁地开始,清晰而纯净。然后迅速地重叠,形成精美的螺旋形的主旋律。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倒盘旋上升的阶梯,或者,海贝壳的纹络。


    1964年,美国数学界的一本学术季刊《斐波纳契季刊》以数学论据引证出《赋格的艺术》的精确性背后的数学定理——在这件作品中,巴赫开拓出了新的手法,接近他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和声”,其结果是一组完美数列的组合。它就是神秘的“斐波纳契数列”。

转贴来原: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5/24/content_2995400.htm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5#

《赋格的艺术》 Davitt  Moroney大键琴
唱片编号:harmonia mundi HMA 1951169.70
录音年代:1985年

[upload=jpg]Upload/2005891248384782.jpg[/upload]

如果说《赋格的艺术》是一部键盘作品,我个人以为用大键琴或管风琴来演绎这部作品似乎更贴近巴赫时代的风貌。大键琴的清泠、优雅与这部作品的平和、幽远相得益彰。在这套唱片中,演奏者并没有通过炫技来展现这部作品繁复、多变的创作技法,其淡定、从容和疾徐有致在赋格曲各声部的宣示、描绘上深得作品的真性。这位演奏者应该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这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其演奏次序的编排也颇见个性。更重要的是他续完了巴赫未完成的三声部赋格曲,为我们提供了一窥这部作品“全貌”的可能。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TOP
6#

《赋格的艺术》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唱片编号:Philips 442 556-2
录音年代:1974年

[upload=jpg]Upload/20058910202783520.jpg[/upload]

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演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是通过这个演绎才认识并喜欢上《赋格的艺术》这部作品的。马里纳爵士的温情、浪漫使得这部作品满溢着人性的光辉。乐队中的诸多乐器对赋格曲各声部的旋律线的描绘在使色彩更加丰盈、绚烂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多样的姿容和别致的意韵,因而使得这部纯音乐作品更具欣赏性和娱乐性。对于像我这样既不识谱、也没有任何乐理知识乃至常识的人而言能喜欢这样的一部纯音乐的作品而且乐此不疲,马里纳爵士的这个演绎可谓居功甚伟。
(未完待续……)
TOP
7#

太阳老头儿,我很喜欢你...那张ECM的赋格!
TOP
8#

我听过PHILIPS的 DUO版本的<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但是没听懂,甚至听不进去。

我想等我50岁之后再开始钻研巴赫的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两部作品加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人类所有音乐的颠峰之作。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58101025625629.jpg[/upload]
ARCHIV 447293  赋格的艺术  戈贝尔演奏并指挥科隆古乐团
一向没有动笔写巴赫的念头,因为都说巴赫是不太容易亲近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晚期的作品往往越发地艰深和难以捉摸。而且不乏高明之士论及巴赫之音乐动辄就以“对位”、“复调”等神秘字眼有意拉开我等凡夫俗子与神的距离,让自己觉得自惭形秽。在鼓起勇气听完了其《赋格的艺术》后,我感到这样的论调又一次被打破了。
没有坚实的音乐基础便来倾听《赋格的艺术》,少了些乐理上的研究,多了些娱乐时的轻松。鉴于对戈贝尔的信任,我毫不迟疑地拿下了这张唱片。在当今指挥界,向戈贝尔这样一心一意钻研巴洛克或古乐的艺术家已经不多了,其多年来精心栽培的科隆古乐团更像一个孤独的古代传统守护者而存在于我们的音乐生活之中。在他们演奏的巴赫作品里,我们听到的音乐更加细腻真切,每一个乐音都似乎洋溢着一种对传统的渴望与回归,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的音乐解析度更强,细节也更加真实。通过他们对巴赫室内乐作品的细腻演奏,真正表现出了巴赫身上那种在现代大协奏曲和交响诗中所没有的敏感和哀婉之情。倾听《赋格的艺术》每一个纯净清雅的乐句,或如春花绽放于原野,或如繁星闪耀于夜空,或如清泉流淌于山涧,或如灵鸟鸣唱于幽林,或如残漏之滴隐带穿石之力,或如疾电之光转瞬不留痕迹,或如孩童天真活泼的笑脸,或如母亲深情坚定的眼眸,时而如少年轻狂地妄想,时而又引起老翁无限的回忆……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到“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想那曹公亦是个极高雅的人。今日我在夜里关灯放松地聆听《赋格的艺术》,任那乐声穿时越空而来,亲身领略250多年前那位年过花甲、近乎目盲老巴赫的临终感言,自由地冥想,渐渐地已不知身在何方……
是以一篇腐酸文,任雅俗共赏之。
TOP
10#

曼弗雷德 在 2005-8-10 9:03:12 发表的内容
ludwig2000 在 2005-8-9 17:50:36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PHILIPS的 DUO版本的<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但是没听懂,甚至听不进去。

我想等我50岁之后再开始钻研巴赫的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两部作品加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人类所有音乐的颠峰之作。


人类所有音乐的颠峰之作?就一定要在50以后钻研?
其实听不进就说明你的听感不习惯一种表达方式罢了,这与你综合的艺术品位没有太大的关联。不要认为一些人认为伟大的东西你就一定要接受,如果你实在听不进,何必太委屈你的感官?除了巴赫,还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一样也很伟大。我认识的上音几位朋友,他们也并非都喜欢巴赫,其中一个曾经告诉我:每个人心里都有他自己的神。


我说了,所谓的“人类所谓音乐的颠峰之作”的说法,是我的个人想法(但是想必不少人会和我同感,而且我也在某个杂志上看到过这种说法),每个人当然都会有他心目中的神,而巴赫在音乐界可能是最被人尊重的 “神”之一——当然也肯定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的。

至于50岁之后再钻研, 不知道为何您对此有异议?人的年龄、阅历、心境当然会影响到你听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曼兄可以想一想,你上大学时喜爱的音乐和现在的一样吗?再往前、高中、初中时你就会喜欢古典音乐吗?所以,到了50岁时,你一定会有那时你喜欢的音乐和音乐家,就算到时候仍然是听古典音乐,可能你喜欢听的唱片、曲目和现在的也不一样了。这是很多乐迷都经历过的事呀~~!

也就是说,在古典音乐上,现在听不进,并不代表以后也听不进啊;现在不喜欢,也并不代表以后也不喜欢(这句话可以和你那几位不喜欢巴赫的上音的朋友探讨)。我刚买到BRAHMS的唱片时候也一样听不进,直到2年之后才慢慢听出味道来。而且我并没有“委屈我的感官”呀,因为这张唱片我听了一两遍之后就束之高阁了,等以后我认为合适的时候会拿出来再钻研它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