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品发烧(一)------谈谈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 [复制链接]

1#
把玩真正意义上的音响大约有11年了,对于音响的方面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初级,时常看到音响杂志或网上一些发烧大鳄们的洋洋大作甚是羡慕。他们对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器材评论得口若悬河,激赞时如品极品琼浆,不屑时如斥世间粪土。我没有那个财力拥有价值如高档住宅或名贵房车般的天价器材,有的只是通过各种渠道欣赏一些天价器材的机会,由于不曾拥有也就无从细细把玩,更加无法写出对天价器材的肆意评说。
长久以来论坛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就是对发烧本质的争议,而争论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这样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问题,形成了两个互不相让的阵营。重提这样一个已经讨论得近乎麻木的话题似乎有些多余,但我觉得这的确是我们发烧的动力之源、兴趣所在。因此,我很想谈谈自己这些年来对音响发烧的肤浅感触。
一、发烧的原动力的不同是导致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产生分歧的关键
不管大家是如何走上发烧之路的,但最初的原动力产生无非是两个,一是对音乐的喜爱,一是对无线电、对机械装置的兴趣,这也是后来产生“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的根源。    
对硬件发烧的朋友,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音响器材的设计理念、元件选择、机械装置等等,随后才是这些因素的集合体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在他们看来并不仅仅是流淌的音乐,而是这个集合体最后产生的结果-----高保真的声音。于是,这些朋友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打摩、升级元件、改造室内听音环境、采取各种避震、平衡措施、尝试各种发烧补品、高纯度线材、重新规划清理电源、相位等等,期待通过这些手段使集合体最后产生的结果更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  
而对软件发烧的朋友,则往往关注于音乐的本身,他们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了解音乐作品的的产生背景,熟悉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的不同风格与创作特点,他们对不同音乐家演绎的各种版本了如指掌,对音乐作品的不同处理褒贬不一。而音响器材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音乐的载体,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只要是能发出可以接受的声音就可以了,因此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追求似乎更多属于精神或文化层面的东西因而更崇高。
二、发烧的乐趣在于追求极至的过程而不是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的结果
音响发烧说白了是一种个人爱好,音响器材也不过是一种较为昂贵的成人玩具,它无异于倾情于花鸟虫鱼、搜奇纳珍,纯粹由个人的兴趣所至。既不象有些人说的有多么高雅,也不会流于媚俗。发烧的人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与不发烧的人谈论发烧也无异于对牛弹琴,那些所谓的发烧理论、发烧心得、发烧举动在不发烧的人看来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是多余的。发烧友往往连自己的老婆都征服不了,别说兴趣相投,哪怕是不加干涉已经谢天谢地了。所以,发烧往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极至,哪怕不能达至心中理想,但本身追求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这也是发烧友不懈追求、乐此不疲的原因。
对于硬件发烧友在寻找新的刺激时,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到处寻找更高级的器材,追求更高档次的声音,于是朝斯暮想、费心费力费财的进行系统升级;二是由于高级别的音响器材由于搭配不当、或者受环境影响,鸣放出来的声音也许还不如自己家里那一套廉价的系统,于是喜滋滋的回去欣赏自己的系统了。这也是许多天价器材在音响展上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而评价不高的原因。器材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尽管再高档它也是有天限的,但也似乎有无穷的潜力,你随意的改变一下摆位、换换线材,净化一下电源,整理调节一下环境,做做避震,调调平衡,声音往往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我认为充分发掘器材的潜力,应该是硬件发烧真正的乐趣与意义。一件普通的器材在你的精心较调下发出不普通的声音,这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极至。
对于软件发烧友则是将最大的快乐蕴藏在遍寻各种珍贵音乐版本、搜集大量音乐资料、体验音乐内涵、触摸作者心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对一部作品说上三天三夜而滔滔不绝,也可以踏遍各地的大小唱片店而乐此不疲,这同样是一种境界,一种极至的追求。他们是音乐真正的拥趸,也是音乐传播与音乐普及的重要力量。
三、真正的发烧是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的结合
硬件发烧与软件发烧之所以产生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朋友关注的焦点太在于追求二者最终的结果,而忽略了追求二者的精彩过程。
好的音响器材可以使重播的音乐更加悦耳、更加真实,你可以从他们鸣放的音乐中听到更多的细节。我们的发烧器材无一例外的都经过了一般的收音机、单声道的收录机、立体声的收录机、组合音响、激光唱机、直到今天发烧音响的代代升级。极端的软件发烧派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你对器材不发烧,但只要你对音乐敏感、对声音敏锐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对“砖头块”收录机与发烧音响鸣放音乐的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极端的硬件发烧派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你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再肤浅也不可能只听打碎玻璃、拨断琴弦,在潜移默化中都会被不同类型的音乐所感染。有很多自称是软件发烧的朋友往往对那些不断升级器材的朋友表现得很不屑,常常发出“注重音乐本身”的呼声,也往往对摆位、线材、电源、相位、避震、平衡、吸音、扩散等发烧手段的调节作用所不齿,常常发出“线材无用论”、“电源滤波无用论”的感叹,而且往往引来持类似观点朋友的一呼百应。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观点一方面满足了一些朋友因财力、环境、地域等客观条件所限而无法进行器材升级,找一些心理安慰的需求;另一方面,说明一些朋友在欣赏音响器材重播的过程中还未能真正领略播放环境、周边配件对优质发烧器材的奇妙影响。
从我这些年把玩音响器材得出的“经验”与“心得”来看,软件发烧友应尊重硬件发烧友对器材重播效果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百般挑剔、永不妥协精神才使得发烧音响器材不断的更新换代,电子音响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音响器材市场繁荣兴旺。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只满足于用“砖头块”聆听音乐,还会有今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响品牌和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音响论坛吗?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准确的欣赏音乐作品,软件发烧友应该屏弃对硬件发烧友的偏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一些硬件发烧的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就会在原有软件发烧的乐趣中得到更多欢乐。另外,有些朋友还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前用“砖头块”、收音机等听到的音乐非常令人感动,而现在用价值几十倍、上百倍的发烧器材重播反而没有从前那么感动呢?因此,他们得出音乐播放与音响器材无关的结论。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发烧友欣赏音乐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是不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发烧友在自己的系统上欣赏音乐自觉或不自觉都会将音响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欣赏指标。一方面仔细分辨音乐的还原,细节的再生,低音再现,高音延伸以及动态、速度、瞬变等等,另一方面欣赏音乐本身。这是发烧之乐。而对音乐本身的欣赏、体验与感受往往是不依赖于播放设备的,却常常取决于情境、心情、体验与感悟。当音乐与你当时所在的环境、所处的心情高度一致时,触景生情、情曲交融时最动人心。我前年曾经沿青藏公路去拉萨,一路上听着自己转录编辑的西藏音乐MD,看着眼前风光无限的高原景象,从那些听过不止一遍的歌曲里刹那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感受,觉得那些歌是那么的优美,传达的感情是那么贴切。按说MD的音效远不如家里的音响设备,可那种感受是坐在家里欣赏永远无法感受到的。因此,我认为发烧友欣赏音乐的欣赏与音乐本身带给你的感动是不能划等号的,再发烧的设备播放音乐,如果不能用心去体会,也一样不能打动你,这不是器材的问题,是心情所至。
同样,硬件发烧友应该学习软件发烧友对音乐知识、音乐作品孜孜不倦、契而不舍的探求精神。优秀的发烧音响器材不可否认它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妙设计、精巧绝伦的机械设置。但最重要的是音响器材组合产生的结果是高保真的音乐还原,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重播音乐,评判一套发烧音响是否出色的标准还是它对音乐的真实还原。“器材是为音乐服务的”这话一点没错。如果你只是对机械感兴趣,就不会倾情于音响,而是汽车、钟表家俱等纯粹的机器设备。因此,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没有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各种中外乐器音色的熟知是不可能对音响器材作出正确的评判的。因此,为了追求更准确的声音还原,硬件发烧友掌握更多的软件知识,也同样会使原有从器材欣赏把玩的乐趣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认为不顾个人经济实力,不顾客观条件的发烧固然不可取,但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追求极至并无不妥。我极不赞同有些发烧友盲目更换器材,缺乏对器材的潜力挖掘,要知道光有天价器材而不会把玩,同样是体会不到发烧的乐趣的。
音响发烧的核心是------玩,只要是在发烧的过程中身心得到了愉悦,发烧最主要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之所以称之为发烧,也就是在玩的水平与程度上比不发烧的人略高一筹,因此,真正的发烧应该是充满知识趣味的、有一定技巧的、同时又是充满个性的。
真心希望大家的发烧之旅愉快!





                                          2005年7月14日
[upload=jpg]Upload/20057141424528002.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音乐性和音响性不是对立的
TOP
3#

軟硬件都要理性發燒才是正确路線
TOP
4#

唱片乃罐头食粮,吾等无法知其烹调状况,准确二字,从何说起?以何为准?
比较两组唱片:广州音响唱片展中的《吉祥三宝》与原版《天边》,飞利浦阿劳初版的皇帝与50周年版,不难得出结论,我们所听的唱片,完全是录音师/混音师的审美观的载体。
TOP
5#

器材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觉的享受,是为了享受音乐,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发烧而发烧,一味的追求器材的等次,他们有时间听音乐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