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赋格的艺术》谈起!
喜欢聆听古典断续间也有十数年了,而喜欢聆听巴赫却只是近三、两年的事情。虽然之前也稍有接触,但一直是敬畏有加,未敢亲近。《g弦上的咏叹调》、《圣母颂》、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四首管弦乐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耳熟能详的曲目却一直未能让我敢说真的喜欢这位音乐的创教者,直到“遇到”了《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被称作音乐老人最后的“遗产”,对于丝毫不懂乐理甚至连简谱也不认识的我实在是喜欢的蹊跷。几年下来,对于巴赫那些“大众”化的作品都不敢说听懂了一二,更遑论这部被视为音乐的“数学抽象”和“科学基石”的纯音乐巨著了。这也恰恰是我一直回避这部作品的根本原因。不可思议的是《赋格的艺术》却成了我聆听最多、收藏版本最多的音乐作品,莫非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可喜欢确是真心的,尽管我自己也说不清个中缘由。
有意无意间也聆听过八、九个不同版本的《赋格的艺术》了,这对堪称“版盲”的我而言也算得是一个异数了,而我至今仍醉心于继续寻找更多的演绎。我不敢妄言哪一个版本更优秀,每次聆听都觉得那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我不敢妄言听懂了这部作品的分毫,每次聆听却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巴赫生前从未指定用什么乐器来呈现这部作品,未指定各部分的演奏次序,也未能完成这部纯音乐作品;可恰恰是这么多的未知,才使得这部篇幅有限的作品幻化出无限姿容。或许这就是其魅力所在,甚至正是巴赫想要的。乐队版的色彩斑斓、四重奏的清晰明了、管风琴的庄严宏大、大键琴的晶莹剔透;马里纳棒下的温情、科勒四重奏弓弦上的洒脱、萨瓦尔心中的端庄、吕布桑姆指下的肃穆……。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这部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正是巴赫想呈现给我们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中庸之道中艺术的最高原则;巴赫的很多作品能给我这样的感受。譬如《赋格的艺术》、《六首大提琴组曲》、《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等等。“心从所欲不逾矩”,在艺术创作中堪称化境,巴赫在很多作品的创作中做到了,《赋格的艺术》体现的尤为充分。也许这或可作为我喜欢这部作品的注脚吧。至于其他作品,我聆听尚少,未敢妄言。shinelb兄称我为“巴赫专家”,这真是谬夸了,实在令我汗颜。虽然痴迷于《赋格的艺术》,但对巴赫的了解可谓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我是一个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呢。比起其他同好,我要学习、聆听的还有很多很多。愚钝之人做个学生尚很勉强,其他的则近乎天方夜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