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 Month with Mozart [复制链接]

查看: 8916|回复: 52
41#

scfan 在 2005-6-14 8:35:27 发表的内容
零碎收了些钢协,现在想收一套好的钢协全集,请推荐能买到的好版本!另外Mozart的钢奏除了K331外还有啥出名的?收全集好还是零碎好?

曾经参观过Mozart在Salzburg的故居,那时候还没开始发烧,真是浪费良机阿~~~


我有一套拉罗查 的莫扎特钢奏。RCA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评价?
TOP
42#

我发现许多爱乐者对莫扎特的印象是工整,纤巧,柔美。这其实很不完整。记得几年前费尔茨曼在上海音乐厅弹330奏鸣曲很自由,速度,力度变化很大。当时的听众有不少专业人士,明显分为两派,有的喜欢的不得了,有的厌恶至极。其实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是很多样的,不能以他的名字来定他的风格。莫扎特也有许多浪漫的风格,阴暗面,矛盾冲突强烈的地方。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施纳贝尔对莫扎特的理解冲破了以往的观念。大家不妨找来听听。70年代的佩拉亚特别强调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暗部细节,是谁也没有弹出来的。对于莫扎特风格可以查查新格罗夫词典,会有新的认识。
TOP
43#

mahler2004a 在 2005-6-14 23:31:35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61423144594580.jpg[/upload]
霍老的莫扎特......呵呵呵......我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了.
虽然听了几遍之后,感觉一点点在回升,但是,我必须费力才能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感.大多数情况下,一种不稳定和不平衡感笼罩着我,令我如坐针毡.
霍老的强弱对比与音色控制,让我有种"跛足"的感觉(失敬了).一些装饰音扭扭捏捏的,甚至技术也不太到位,手指不太灵活了.
钢奏也是如此,甚至感觉更强烈.
总体来说,霍老在DG的6张录音,我一直认为文献价值大于欣赏价值,这个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献价值”,
这个词用得很棒、很妙!!!
TOP
44#

楼主就是那个淘宝的马勒
TOP
45#

mahler2004a 在 2005-6-16 0:08:33 发表的内容
[quote]fsyfsyfsyfsy 在 2005-6-15 21:11:01 发表的内容


fsy兄所言颇有道理.希望有空的时候往深里说说.
改日或者在店里泡一壶茶听你慢慢说......

找个有钢琴的地方带上谱子搞作品分析吧。
TOP
46#


    拉罗查版似乎被很多人忽略或遗忘了,但却是我心目中的首选!
    在所有听过的之中,拉罗查是唯一让我很放松、很温暖、很亲切的版本,好象不用去琢磨如何表现什么,如何达到什么效果,只是让音乐自然地流淌,一切又都是浑然天成,仿佛奶奶在给孙子说着童话故事。如此的返朴归真,才是莫扎特啊!
TOP
47#

看了你的帖子就要费米了,本身已经将莫扎特排除在外,看到你们讨论看来一定要拿些听听了
TOP
48#

fsyfsyfsyfsy 在 2005-6-15 21:11:01 发表的内容
我发现许多爱乐者对莫扎特的印象是工整,纤巧,柔美。这其实很不完整。记得几年前费尔茨曼在上海音乐厅弹330奏鸣曲很自由,速度,力度变化很大。当时的听众有不少专业人士,明显分为两派,有的喜欢的不得了,有的厌恶至极。其实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是很多样的,不能以他的名字来定他的风格。莫扎特也有许多浪漫的风格,阴暗面,矛盾冲突强烈的地方。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施纳贝尔对莫扎特的理解冲破了以往的观念。大家不妨找来听听。70年代的佩拉亚特别强调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暗部细节,是谁也没有弹出来的。对于莫扎特风格可以查查新格罗夫词典,会有新的认识。


fsy兄所言颇有道理.希望有空的时候往深里说说.
改日或者在店里泡一壶茶听你慢慢说......
TOP
49#

老頭子晚年在DG的六張碟,本人認爲除了文獻價值以外藝術成就也發揮到了極至,散發出了極其濃郁的浪漫與高貴的氣息,這和藝術家本人與生俱來的氣質以及那架享受空軍一號待遇的斯坦威是分不開的。幾乎每張錄音的背後多少有些耐人尋味的故事,本人曾經數次被這幾張碟所感動,甚至在聼那場莫斯科現場的時候還浸濕了眼眶,讓人難以忘懷,到目前爲止本人認爲這個現場是本人所聽到的上世紀最偉大的一場鋼琴音樂會。

fsyfsyfsyfsy兄用了老頭子的頭像,不知道有何看法。
TOP
50#

[upload=jpg]Upload/200561609109394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616092233462.jpg[/upload]
这2款哈斯吉尔,大致可以摆在一起说事.福里夏伊担纲了其中3首的协奏,另一位为老一辈的鲍姆嘉德纳.在19里,哈斯吉尔表现出最纯净的童趣,以及适度的俏皮.她发掘了27里很温存的一面,纠正了我过往认为27流畅有余内涵不足的错觉.至于20,那是我认为堪为经典的演绎.速度,力度,情绪控制,都难以再作增减.
协奏部的录音不好,尤其是19,甚至有走音.那时都1955年了,雷纳之声都出来了,这帮DG工程师有点晕......至于钢琴部,虽然明显高频低频不足,但是中频的空气感与肉感倒是十分顺耳,这种空气感与肉感甚至成了哈斯吉尔难以被模仿的特质.幸好我知道这种特质未必是真实的.
附加的2个K280是同一演出,感觉也是那么好.我曾经接着立刻听过内田的K280,觉得内田还是不那么"心静",不那么"淡定".为了梦想能亲自弹一弹K280,我甚至想以而立之年的发朽之手指开始练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