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音乐诗人舒伯特(ZT)
维也纳的朋友很久没有看到舒伯特了,他们都不禁怀念起这个善良害羞、个子有点矮胖、面孔圆圆的落魄音乐家。平时每隔一阵子他们都要聚会一次,听舒伯特发表他刚作好的新歌。可是最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舒伯特老是不出现。
有一天,舒伯特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他很兴奋地告诉大家,这一阵子他闭门作曲,刚完成一套二十四首的联篇歌曲,曲名是《冬之旅》。
他一说完,马上打开钢琴,自弹自唱起来。朋友围绕在他身边,或站或坐,静听他的歌声。渐渐地,大家都有一些异样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只没有人要的野狗,瑟缩在寒冷的野外,又冷又饿,茫茫人世,竟找不到一个稍许温暖的地方。终于,舒伯特唱完了,大家又感动又难过,久久说不出话来。一个朋友打破了沉默,静静地说:“我很喜欢这些曲子。”
大家都有一个共通的想法,只是没有说出来。大家都觉得,舒伯特这一套歌曲简直就是在描写他自己那漂泊的一生。只是大家都不能了解,怎么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会有这样一种苍老、凄凉的心境。大家都没有想到,浪荡了十多年,舒伯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事实上,《冬之旅》是舒伯特真正的“天鹅之歌”,是清高脱俗的天鹅临死前发出的最感人的歌声。过了不久,舒伯特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三十一岁。
舒伯特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他出生在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音乐。
他的父亲希望舒伯特能够像他一样,当个教师,至少在生活上比较稳定。但是,他不喜欢教师那种刻板的工作,他宁可为了他所喜欢的音乐,去过一种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
从十七岁开始,他就漂泊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有时做人家的家庭教师,有时帮人家作曲,有时干脆靠朋友接济。舒伯特生性善良、乐观,并不以这种生活为苦,他又喜欢交朋友,只要能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或弹弹唱唱,他就会非常高兴,于是,在他的周围便聚集了一群青年朋友。渐渐地,大家发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写得实在很好,朋友的聚会常常就变成舒伯特新作的演唱会。在这群朋友的赞赏与赞助下,舒伯特也就生活得很满足了。
但是,舒伯特到底是个年轻人,他也向往爱情,憧憬着更美好的生活。他心里也有一些“希望”的种子。他曾轻偷偷地爱过几个女孩子,但以他内向的个性和漂泊无定的生活,这样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
有一天,他读到一本故事诗集,内容是说,有一个流浪各地的工人,在一座磨坊里工作,爱上了磨坊老板的女儿。但是老板的女儿爱的却是别人,他只好伤心地离开,又到别处去流浪了。舒伯特读后大为感动,立刻把这诗集谱成歌曲。这就是他早年写的最有名的联篇歌曲:《美丽的磨坊少女》。
《美丽的磨坊少女》是舒伯特的“青春之歌”,我们从这里可以听出少年舒伯特的心声。
他憧憬爱情,满怀希望,但爱情与希望却与他无缘,只能过一种孤独而落寞的生活。“那少年的心啊,正在淌血”,这就是《美丽的磨坊少女》的心境。不过,这终归是青春之歌,虽然感伤,到底还有热烈的追寻与惨痛的失望。
但天鹅之歌《冬之旅》就不是这样了。这是一个历尽沧桑、心中已不存在任何希望与憧憬的“老人”最后的叹息,里面只有凄凉与绝望。
我们必须同时聆赏这两套歌集,才能了解一个终生漂泊的音乐家完整的心灵世界。
然而,舒伯特到底是善良的人。不论他在少年时代经历多少爱情落空的挫伤,不论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了怎么样的一种绝望的心境,他都不曾会怨天尤人、不曾愤世嫉俗。
他只会自怨自艾,只会自己感伤难过。然后,他再把这些自怨自艾、这些感伤难过,化为无数的旋律,写成无数的歌曲,成为一种“美”
的乐章,来让大家晶赏。这是舒伯特一生所写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真正动人的原因:这是善良内向,一辈子孤独、落寞的维也纳少年舒伯特的心声。
听了舒伯特这两套感人的联篇歌曲,如果我们还想多了解舒伯特,我们可以去听他的《未完成交响曲》、《死亡与少女》弦乐四重奏,以及他唯一的一首弦乐五重奏。
在这些作品里,他把漂泊的主题,通过庞大的器乐曲,表达出独特的哲学的意义。听了这些曲子,我们会觉得,人生不过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漂泊,最后不知要归向何处。这样说来,舒伯特的一生好像就变成是人类的“牺牲”,好像是在为我们背负起漂泊的“十字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