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541911235352262.jpg[/upload]
德国老牌作曲家H.W.亨策(Henze,1926- )以多产而闻名,实际上他的作品并不是很先锋,他最富于个人特色的作品是芭蕾《乌亭》、钢琴与乐队以及录音带的《特里斯坦》;W.里姆(Rihm,1952- )是当今德国十分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我们接触得不多,他题献给小提琴家穆特(Mutter)的《时间之歌》是一部非常感性的作品,他个性最鲜明的作品是歌剧《哈姆莱特机器》。在意大利,除了诺诺,另一位著名的作曲家L.贝里奥(Berio,1925-2003)是拼贴音乐的开创者,他用拼贴手法创作了一首著名的《小交响曲》,他为人声、器乐、朗诵者和录音带而作的《迷宫II》甚至混合了街头叫卖的声音。匈牙利的G.利盖蒂(Ligeti,1923- )是音色音乐的尝试者,他的《大气层》是音色音乐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被成功地运用到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里,利盖蒂的著名音色音乐还包括《探险》和《新探险》,在这两部作品中,他尝试了人声新音色的运用。
A.施尼特凯(Schnittke,1934-1998)和S.古拜多丽娜(Gubaidulina,1931- )是当代俄罗斯作曲家中最重要的两位。施尼特凯早年受施托克豪森和J.凯奇(Cage,1912-1992)等的影响,但他的风格并非是纯粹先锋派的,他总是在自己的现代风格中融入俄罗斯民族的风格,他一生创作了八首交响曲,不过我觉得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是《钢琴五重奏》、第三和四《小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等;古拜多丽娜是比较少见的女作曲家,她的曲风非常细腻,不过音乐风格始终变化不大,她的《七言》使用了手风琴、大提琴和弦乐队,表达了近乎疯狂的情感,是部表现力很丰富的作品。波兰在二十世纪音乐方面的发展也非常令人瞩目,从W.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1913- )、到K.潘德雷茨基(Penderecki,1933- )、再到H.格莱茨基(Gorecki,1933- ),波兰音乐从民族风格发展到先锋派、再发展到新浪漫主义,始终是与欧洲各音乐大国同步的;潘德雷茨基早年创作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和《圣卢加受难乐》是极具先锋精神的,而他近些年的风格已经转向了新浪漫主义风格,更注重旋律,代表作包括《波兰安魂曲》和《耶路撒冷的第七道门》;格莱茨基的音乐具有更加完全的新浪漫主义风格,他的《第三交响曲》曾风靡一时,而他最有震撼力的作品是无伴奏合唱《阿门》。
英国人的保守使得英国现当代音乐风格越来越接近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B.布里顿(Britten,1913-1976)的《战争安魂曲》还有些现代音乐的影子,而当代英国著名作曲家J.塔文纳(Tavener,1944- )的作品则是完全的复古,他的合唱作品《我们得见他一如他活着那样》,如果没有大乐队的加入,你一定会以为是它一部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在阿根廷,A.皮亚佐拉(Piazzolla,1921-1992)以探戈风格的一系列作品而蜚声世界,他的探戈歌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散发着浓烈的南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