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萧邦。 [复制链接]

查看: 12931|回复: 113
11#

韵MM其实不必理会其他观点。你喜欢就行了,中国的高人很多,这种话题从来没有结果,因为嘴是张在没人脑袋上的,说着好玩,不必太当真。
TOP
12#

声无哀乐论作者是谁了?阮籍?稽康?不太清楚。待查。
或者有方便的朋友告诉一下,太久前的事情了。
TOP
13#

谢谢。
TOP
14#

音乐不就听吗?
喜欢就行了,非要让其他人都喜欢或都不喜欢?
所以,不必再争议了,肯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也不会在争论中有什么新发现。
TOP
15#

我的记忆没有骗我。
TOP
16#

可能任何一种负责任的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看你怎么去理解了。或者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各自的依据,但是,这种依据不要成为强化了的判断,而是一种尽可能中性的描述,这样做可能更接近真实,也可能避免多余的有可能异化自己的观点。
TOP
17#

ADWS 在 2005-4-1 14:09:52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的虚幻世界。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从西晋时期的稽康(?)提出声无哀乐论到现在多少年了?
稽康的意思是,音乐本身是没有哀或乐的,哀乐由人心生。
和另一种观点是,哀或乐由音乐给人传递。
也有中和的意见,以为是互动。
持后两者的观点的人多。尤其是在中国,唯物论之下,人心生是不可取的。
我思考过这问题,后来发现这问题一样是迷雾重重。与思维想连的东西或许都是这样,可解释性是相对的、有限的。所以我对这类问题从来敬而远之,而更在乎这样一个事实:听,自己舒服,自己感动。
人的经验(广义的)对对音乐的理解是肯定有根本性的作用的,一个古典折射人生百态,它必然只能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
我还不知道什么东西比音乐更抽象——或者只有那些即将忘记的梦、即将遗忘的天方夜谭。
或许因为音乐是抽象的,有一个不确定的形态,它才能如此贴近心灵。
TOP
18#

panhold 在 2005-4-1 17:04:08 发表的内容
“最不懂音乐的就是音乐家”,牛到了极点的说法。


这话的意思是,音乐家知道技术的东西太多,分离了对音乐的多数注意力,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又称“见树木而未见森林”吧。
这个说法当然有其依据但是我以为欠妥。音乐是一个圆的东西,看到这一面多一些,看到那面自然就少一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