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教AC-3与DTS的分别及尤其特点 [复制链接]

查看: 2941|回复: 17
1#
如题
分享 转发
TOP
2#

DTS真的比Dolby Digital強嗎? 作者:廖斐森

DTS已經正式進入家用市場,當然,它所要面臨的對手就是已經早它兩年進入家用市場的Dolby Digital。很巧的是,在專業電影院的市場DTS也比Dolby Digital要晚個兩年,第一部採用Dolby Digital(當年還稱為SR‧D)音效註碼的電影是一九九一年的《蝙蝠俠》,而第一部DTS電影則是一九九三年的《侏儸紀公園》;不過,假如從目前全世界專業電影院的設備來看,採用DTS系統的卻還要遠超過Dolby Digital系統。為什麼DTS這麼一家小公司可以在短期內崛起,與勢力龐大的Dolby實驗室相抗衡,而且竟然還可以超越呢?除了史蒂芬‧史匹柏等著名導演與眾多製作公司的支持之外,實在是因為從技術規格的角度來看,DTS的確擁有比較好的潛力!

另闢蹊徑的記錄方式

既然DTS及Dolby Digital都是從專業電影院帶入家庭之中的,要比較它們的規格就要從專業電影院的部份開始說起。電影的發明到今年已經是101年了,而現今電影院所普遍使用的軟片膠捲規格,也是幾十年前就已經定下來了。在年代古早的當時當然不會有人預料到,日後會有這種多聲道聲音數位信號必須記錄在膠捲上的問題,所以在膠捲上面就僅有記錄兩聲道的光學音軌而已。在Dolby Digital之前的專業電影院環繞註碼方式是Dolby Stereo,記錄在家用影碟或錄影帶的兩聲道音軌上的則是Dolby Surround註碼,不管是Dolby Stereo或Dolby Surround,都是利用矩陣編碼的方式將中央聲道及環繞聲道的信號混入左右聲道,在播放的時候再將其抽離出來,所以植基在Dolby Surround之上的Dolby Pro Logic環繞模式一直都有著分離度不佳、環繞聲道的頻寬不足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就是經過矩陣混音的緣故。

在一九九一年Dolby實驗室推出Dolby Digital系統,終於將電影院的環繞音效帶入5.1聲道全音域數位方式的領域,不過問題是這些數位信號要記錄在膠捲的何處呢?Dolby想到了將聲音信號記錄在膠捲的齒孔與齒孔之間,隨後一九九四年Sony公司也推出了它們自己的SDDS 7.1聲道系統(多了中左與中右兩個聲道),SDDS所佔據的地盤是齒孔外膠捲邊緣以內的空白部份。不管是Dolby Digital所使用的齒孔之間,或者是SDDS所盤據的膠捲外緣,這些空間都十分有限,因此Dolby Digital及SDDS都必須做巨幅的壓縮,砍掉一些音效工程師認為一般觀眾聽不到的部份,才能夠記錄在那麼窄小的範圍之內,SDDS所使用的壓縮編碼技術與MD所使用技術的相近,Dolby公司的Dolby Digital則是另外一套壓縮的方法。

至於一九九三年進入專業市場的DTS(全名是Ditgital Theater Systems)又是如何運作的?DTS公司的想法別出心裁,他們決定不把數位聲音信號直接放在膠捲上,因為那樣所受到的限制太多了,這個突破性的思考模式是只在膠捲上記錄時間碼,然後依據此一時間碼,同步播放記錄聲音的CD-ROM,這樣一來影片的聲音與畫面就可以同步了。其實,這樣做對於聲音表現的好處是壓縮比不用那麼高,聲音品質較好,而且只要更換不同的CD-ROM版本立刻就可以得到不同語言的版本,對於電影公司來說製作費用降低,而站在電影院的角度來看,DTS系統也有播放設備較精簡單純、不易損壞的優點(因為只要在膠捲上讀取時間碼)。DTS同時受到電影製作公司與專業電影院兩者的歡迎,這就是在短短的幾年之內採用DTS的電影院與製作DTS音效的影片越來越多的原因。

DTS好在哪裡?

再回到家用市場上的競爭來說明,在去年九月(第十八期)的Hi-End音響大展報導之中,筆者就已經針對兩者規格上的差異做過說明,也對於大展中使用Theta Casablanca為主體、Dunlavy大喇叭與Audio Research大功率後級,價格不菲的一套超級DTS環繞系統聽後感做過一番說明(在那個時候DTS就已經號稱要上市了,結果因故拖延了半年多)。大致而言,DTS在規格上比Dolby Digital佔優勢的地方還是在於它的壓縮比較小(DolbyDitgital是十二比一,DTS是三比一),在資料的傳輸率方面當然也是DTS較多(Dolby Digital每秒384Kbits,DTS每秒1411Kbits),至於在聲音品質上的差異,DTS說他們的聲音品質達到二十位元解析度的水準,而Dolby Digital則相當於十六位元的CD唱片。

很明顯的,DTS的壓縮率較小、資料傳輸率較高及較高的位元數,一切都指向更豐富的情報量及更好的音質,實際的情況如何呢?在十八期當中我就提過DTS的音質明顯比Dolby Digital來得細緻,某些調校不當的Dolby Digital系統容易出現的刺激高頻也沒有出現,而細節的再生則是DTS的長處,很明顯的空間中從喇叭傳出來的訊息一下子多了起來,至於各個聲道之間的環繞音效移動則是限於場地表現得不是很理想。不過這個月製作DTS專輯情況可就不同了,在視聽室裡面有Theta Casablanca與Millennium 2.4.6兩部DTS解碼器可供運用,有眾多的周邊器材與喇叭系統可以任意搭配(包括Mark Levinson No.331及上期剛評過的Dynaudio喇叭系統等),最重要的是有空間、有時間可以好好調校,因此可以更明確的瞭解DTS的好處在哪裡?雖然說還沒有機會拿同一影片的Dolby Digital及DTS版本同台對決(唉,假如DTS影碟能夠同時收錄Dolby Digital就好了,但這是不可能的),不過DTS的優點還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 DTS的音質純度較高。

無庸置疑,這幾乎是不用經過AB比較就可以確認的,DTS的音質表現顯然要勝過Dolby Digital。從《阿波羅13》一開始的銅管配樂一出現,立刻就可以深深讓人產生這樣的感受。我想「音質」絕對會是DTS在市場上強過對手的一項優勢,不過相對來說,DTS系統恐怕也比Dolby Digital更需要在器材、喇叭及附件的搭配處理上多加費心,才可以將效果發揮至極致,音響迷們用來整治高級音響的那一套,相信DTS系統很快就用得到,而DTS系統也值得這樣去玩。現在我只期待喇叭線材可不要像高級音響那般價格飛漲才好,否則環繞系統中環繞喇叭線隨便動動都是幾十米,可沒有幾個人受得了。

第二、 DTS的空間感很明顯,很容易得到既寬又深的音場。

應該與DTS所攜帶的資訊量比較大有關,DTS很容易得到相當寬廣的音場,像是《鬼馬小精靈》一開頭兩個小孩闖入鬼屋,或者《阿波羅十三》太空人出發前記者會的場景,由於這段時間內視聽室測試了好幾套喇叭,使用不同的喇叭系統,DTS音效都能很輕易呈現出寬闊的空間感覺,同時絲毫不會顯得有空洞的情況,對於本刊超過十坪大的空間大小來說,並不是每一套喇叭都可以輕鬆達到如此的表現。所以我說這與DTS所記錄及傳送出來的資訊量比較豐富,有相當大的關連。當然,這也表示DTS系統的分離度相當好。

第三、DTS的細節呈現相當充分。

同樣是資訊量較多以及位元數較高的優勢,DTS對於影片中環境周遭細節的描繪相當出色。比如說《鬼馬小精靈》女主角乘坐機關椅下滑到地窖裡面的片段,在機關椅下滑的同時,女主角身旁的那些機關搭配了許多不同的音效,DTS將其間微弱的細節都清楚表現出來,感覺很生動。另外《阿波羅十三》駕駛官按下氧氣槽的風扇啟動開關,不料引發氧氣槽爆炸,在劇烈的爆炸之後,船艙四周不斷地有各種聲音傳過來,DTS系統讓人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幾不間斷的豐富音效。

第四、 DTS的密度及能量感很夠。

這也是DTS明顯的特色之一,光是試試DTS的標準測試片頭就可以知道了,這個片頭有著許多對著觀眾迎面而來的移動效果,DTS展現了讓聲音凝聚成「一團」的可怕實力,就以最開始「THE」字樣由左前對著觀眾迎面而來的移動,在沒有親身體驗之前,很難想像這個移動的音效竟然可以達到如此凝聚且清楚地移動。印證以往在國賓戲院的經驗,由於視聽室空間比起來小多了,並且又是密閉的空間,感覺更為深刻。另外則是《阿波羅十三》土星五號火箭發射升空時有一個前方往右後的音效移動,再次明確地感受到凝聚的能量與密度。當然,這方面的表現與喇叭的選用及調整也有很大的關係,但顯然DTS在這方面的實力相當強悍。

第五、 DTS的動態及細節起伏表現很傑出,影片氣氛更生動。

《阿波羅十三》火箭發射的片段固然是威猛十足,但DTS的動態表現並非僅在這些火爆的片段而已,有關於環境細節的起伏變化DTS描繪得很清晰而不費力,自然地營造出生動的氣氛。像是三位太空人在著裝的時候,室內四處傳來的環境噪音讓空間感表現很好。另外,從著裝到發射過程告一段落,配樂的部份是本片的主題片段,DTS表現出很好的樂器質感,對於氣氛的烘托也很不錯。

第六、 聲音表現相當自然,聲音定位與移動相當好。

整體來說,DTS的細節解析力很優異,各聲道之間的分離度相當良好,另外更由於資訊量較為豐富的關係,它的密度感顯然也較為紮實緊密,環繞聲道的包圍感很明顯,視聽室側方的音像也同樣較為凝聚;假如喇叭的位置調校精準適當的話,聲音的定位與移動連貫性都很不錯。

DTS在家用市場的起步整整比Dolby Digital晚了兩年,以目前首批軟硬體的表現來看,DTS具有相當的實力,也是Dolby Digital的強力對手;原本Dolby Digital比較高的壓縮比具有儲存空間小的好處,因此很容易地進入LD、DVD及HDTV的規範之中,但此刻與DTS相較,這個長處卻反而成了它的短處,DTS公司已經正式進軍LD的市場,接下來的目標則是DVD,在技術上並沒有大問題,結果如何還要看後續的發展。至於在DTS CD方面,5.1聲道聲音可以來自四面八方,的確造就了相當嶄新的聆樂經驗,你可以聽見吉他手與BASS手分立你的左右賣力地演奏,在前面則是鼓手與主唱,這種被「包圍」的感覺剛開始還真不太習慣,看來音樂製作人與混音師可能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摸索出「環繞音場」的理想表現方式,用比較自然的手法呈現出來,好好地運用DTS音樂CD的5.1聲道效果。

不論如何,總算,DTS已經在家用市場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決一死戰!

DVD的DTS與Dolby Digital音效究竟鹿死誰手? 作者:廖斐森

《十萬火急》Dolby Digital 5.1版本DVD,編號Universal Home Video 20267(第一區)。
《接觸未來》Dolby Digital 5.1版本DVD,編號warner Home Video MQ15041(第三區)。

  既然手邊有可以播放DTS DVD的系統,更難得的是手上就有DTS音效註碼的DVD,讀者們必定會與筆者一樣,迫不亟待地比較在DVD上的DTS與Dolby Digital音效究竟有何不同之處?在「DTS Test Disc #2A」裡面有不少影片都已經發行Dolby Digital音效版本的DVD Video軟體了,在衡量測試片所收錄片段的音效表現妨寣A最後筆者選定了《十萬火急》與《接觸未來》兩段作為主要的比對素材。

  在前一個段落已經比較過DTS DVD與DTS LD,其間的差異已經相當明顯了,不過DTS DVD跟Dolby Digital DVD兩者的較量,更是有著天地般的差別。其實,以專業電影院的規格來說,Dolby Digital在某些規格上還要贏過DTS,算是互有輸贏的局面,但是一到了家用系統的軟體當中,Dolby Digital卻是處於絕對挨打的局面,主要的原因還是DTS的聲音信號訊息量實在比Dolby Digital高出太多了:在LD時代,兩者的數值是1411kbps比384kbps,DTS單位時間的訊息量足足是Dolby Digital的3.67倍;現在DVD Video上面的Dolby Digital信號位元率仍大部份維持在384kbps(有些提高到448kbps,未來最多可提高至640kbps),就算拿448kbps與目前DTS的1536kbps來比好了,DTS也幾乎有3.43倍的優勢。對於DTS與Dolby Digital這兩種「破壞性壓縮」(都必須捨棄一些資料)的音效模式而言,壓縮的比例越低,就代表著所播放的聲音信號資料量越豐富,自然在細節表現與聲音的像真度都能夠更上一層樓了。

(一)十萬火急Daylight

  《十萬火急》的Dolby Digital 5.1音效版本DVD Video軟體在五月下旬推出,正好趕上這次的測試比較,實際上,在「DTS Test Disc #2A」測試片所收錄的電影片段中,還是以《十萬火急》的片段整體效果最為理想,因此本片的Dolby Digital 5.1版本能夠趕上測試是相當不錯的。在測試片裡所收錄的片段大約有三分鐘長(前面28秒是DTS的音效片頭),對應於Dolby Digital 5.1版本DVD大約是從Chapter 7,2:51搶了珠寶的歹徒駕車衝入隧道橫衝直撞釀成巨禍的片段,雖然只有短短三分鐘,但是此段的音效可是十分精彩,是全片的精華所在,在猛烈爆炸的低頻當中隱藏了極多豐富的細節與各種方向的音效移動,DTS竟然可以把這些複雜的音效內容清楚解析出來,確實不簡單。(以下各圖的時間標示以測試片時間為準)

  00:29,搶劫珠寶的劫匪橫衝直撞地將車子開進隧道中,所搭配的也是相當激昂的配樂,注意聽配樂中鼓點的部份,DTS的鼓點起落相當清楚也顯得很有勁道,但是Dolby Digital就顯得模糊且力道變弱,顯然DTS有著比較良好的動態表現。接著是由歹徒車內所聽見的吵雜聲、按喇叭聲與車胎劇烈摩擦地面的摩擦聲,由DTS換成Dolby Digital可以明顯發現動態變小了、細節變少了。隨後在約38秒的時候車子發生爆胎的狀況,Dolby Digital只聽到一聲悶響,DTS的爆胎聲就顯得較有變化且真實。

  00:51歹徒的車子在隧道裡左撞右撞,突然飛起衝撞警衛的崗哨,此時車子由視聽室的左前往右後飛,還伴隨著很大的金屬撞擊聲與玻璃碎裂聲,在短短的一兩秒鐘之內,DTS能夠更明確聽見金屬撞擊與玻璃碎裂的細節與刺激感。在52秒時車子由後方衝撞前方中央處的化學原料卡車,第一聲爆炸石破天驚地出現,在衝撞的速度感與爆炸聲的描繪上,DTS都要比Dolby Digital來得更火爆直接。

  00:56,以撞擊點為中心,激烈的爆炸向隧道的兩端擴散,56秒時鏡頭轉到撞擊點前面的位置,由於受撞擊爆炸的卡車之前還有好幾輛載著同樣化學原料的卡車,第一聲爆炸從視聽室右前往左後擴散,到達左側又引爆了前一輛卡車的化學原料產生另一波爆炸,DTS將這「兩段式」的爆炸動態描繪得很清楚,Dolby Digital就有點分不出前後兩次爆炸的爆炸點了。緊接著約58秒時鏡頭轉到爆炸點的後方,此時爆炸的震波又變成從左前傳到右後了,DTS不但把方向快速地轉換,兩個不同方向爆炸的移動路徑也很清晰,Dolby Digital明顯略遜一籌。

  1:03,橫樑掉下來壓毀車子,DTS所描繪的撞擊聲並不單純,除了車子結構被撞擊之外,樑柱的斷裂也有一些音效的變化,DTS可以將一瞬間的變化勾勒得更清楚,Dolby Digital的訊息量就沒有這麼豐富了。

  1:08,從中央遠處火焰蔓延而來,火焰沿途向上衝,碰到隧道頂端又折而向下撞,火焰爆炸的低頻震波一波一波由遠而近向著觀眾移動,DTS在表現遠近的變化以及火焰蔓延的動態上要強過Dolby Digital。

  1:18,除了訊息量較豐富之外,暫態反應與動態的演出DTS確實強過Dolby Digital,另一方面,訊息量的增多使得聲音密度也隨之提昇,像是這個火焰震波將通道裡關著的門衝撞開來,衝撞的力道DTS顯得要強勁一些。接著1分21秒左右有一個火焰往上衝的過程,在上空火焰衝出的形體感也是DTS較明確。

  1:36,這是夫妻與女兒一家三口所乘坐的車子,在先前約1分29秒時火焰由後方往前衝帶著猛烈的低頻,而此時爆炸火焰則由左前往視聽室右側中央吹襲,在熊熊火焰的低頻當中夾雜著車子玻璃的碎裂聲,DTS可以感受到火焰更強烈的勁道,玻璃碎裂的聲響也比Dolby Digital來得清楚,在強悍的低頻中這些小細節很容易就被遮蓋掉了,DTS由於訊息量較為豐富,大音量裡的小細節並沒有被割捨掉。

  1:47,在囚車內少年看著逼近的火焰,此時火焰的聲音來自後方,DTS在環繞聲道的訊息量頗為豐富,可以明確感受到後方火焰及爆炸的逼近,至於Dolby Digital,聲音的厚度差了一截,顯得比較單薄,壓迫感也隨之降低。緊接著約1分51秒時,火焰由右前中央偏右處往後衝倒囚車,襲擊而來的能量還是以DTS較飽滿。

  1:57,翻倒的囚車右側與地面摩擦,車底面對著觀眾移動而來,此時中央偏左車底有幾根欄杆斷裂的鐵管受到車子的推擠而彼此撞擊,在很強的低頻當中DTS仍然可以清楚聽見這些撞擊聲,另外車子與地面的摩擦聲也可以清楚聽見,換成Dolby Digital時鐵管撞擊聲還可隱約聽見,囚車與地面的摩擦聲就幾乎完全聽不見了。

  2:17,先前約2分5秒時火焰由右側往左側移動,侵襲單身女子的座車,環繞聲道有頗強的火焰聲,DTS的訊息量確實比Dolby Digital豐富,以致得到更高的聲音密度,可以更清楚感受到來自後方的包圍能量。而在2分17秒時,火焰又轉為右後往左前方席捲,環繞聲道部份的能量感同樣是DTS勝出。

  2:22,由於爆炸的發生,隧道中間的一段毀損嚴重,此時在隧道的監控室裡顯示器一個個接連熄滅,同時也傳來一陣陣的低頻震動,整個屋子地動山搖,這一段的低頻可不是「轟」的一聲就停止了,而是有如海浪般有著一波波的波動,有關於此種低頻的能量起伏DTS有著較明確的表達。接著在約2分25秒時隧道內的水管受到擠壓而扭曲斷裂,在斷裂前水管受力有一些聲響發出,Dolby Digital所聽見的細節無法與DTS相提並論。

  2:35,在約2分30秒的時候,火焰終於衝出隧道口,接著又引發了一連串的爆炸,這些爆炸在一瞬間有著各種不同方向的移動,在約2分35秒時鏡頭由隧道口上方俯視,火焰往上衝,此時爆炸的震波會由視聽室前方往觀眾飛撲而來,就推擠的感覺而言,DTS的聲音密度顯然要比較高,因此推擠過來的震波顯得更有「內勁」。

  2:38,在接下來的半分鐘之內,就是一連串的爆炸與火焰四竄,其間還穿插著隧道崩塌壓毀車輛的片段,就爆炸而言,隧道外的爆炸與先前隧道內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火焰移動的勁道沒有哪麼強,但是向上擴散的範圍卻比較大,在音效製作時製作人員有考慮到此點,DTS對於表達兩者的差異作得比較好,爆炸的低頻與隧道口崩塌的低頻也可以明顯區分出不同。至於在約2分58秒時,全部的爆炸都已經終結,此時剩下的是四周的火焰燃燒與呼救聲,對於環境狀況的描繪與火焰的方位及遠近等,還是以訊息量較豐富的DTS佔了上風。

(二)接觸未來Contact

  《接觸未來》所收錄的片段大約有4分18秒(最前面28秒還是DTS音效片頭),就是電影一開頭最前面的部份,一直到約一分鐘的時候都還是寂靜無聲的,從1分3秒開始搖滾樂出現了,隨著鏡頭逐漸拉離地球,經過火星、小行星群、木星、土星,一直到離開太陽系,各種聲音的「年代」越來越古老,變成了電影及演說等,聲音也越來越小,到了約三分鐘左右一切又恢復寂靜,約3分46秒的時候有很小星球由後方往前移動,且速度逐漸加快,約四分鐘開始則出現女主角(小女孩)對著無線電的麥克風呼叫的聲音。整體來說,這一個片段沒有很激烈的移動與凝聚的包圍感,不過訊息量較多的DTS還是佔了一些優勢,比較起來,DTS的聲音可以聽出來是較為清楚連貫的(Dolby Digital在不同聲音的交接處聽起來有些不太自然),高頻的細節比較多,講話的聲音定位也更清楚,不同聲音混在一起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分出彼此(Dolby Digital聽起來略有混成一團的感覺),不同音樂或講話的音量與動態起伏也較明顯。另一方面,DTS有著形體較為明確的好處,尤其是出現在後方的聲音也較明顯清晰,連帶使得聲音由後往前的移動較為連貫,更能清楚感到其實這些聲音是連貫起來逐漸遠離的一條線。其實,會選擇《接觸未來》作為比較素材之一其實是相當有代表性的,因為不論是《阿波羅十三》或《十萬火急》,電影在上映時都只有DTS音效的拷貝,轉錄成DVD Video的時候,DTS強過Dolby Digital似乎仍有些勝之不武的嫌疑,不過《接觸未來》電影院上映的時候是Dolby Digital、DTS與SDDS三種音效格式都具備的,因此這場比試雙方的立足點較為平等,也更有參考意義。

  以目前這張「DTS Test Disc #2A」的收錄片段與Dolby Digital音效DVD作比較,位元率高出三倍以上的DTS確實處處都佔上風,我們現在彷彿又看到了兩年前兩雄相爭的局面,兩年前在硬體的配合度上面DTS幾乎處處碰壁,造成DTS軟體發行狀況之慘可用「苟延殘喘」來形容。在今日,DTS解碼/處理器的數量增加了許多,硬體方面的困境獲得一些解決,雖然現在許多DVD Video光碟機有相容性的問題,不過要是能夠善用DVD Video多音軌的特性,如同筆者先前所說,在上市的DTS DVD軟體上另外安排Dolby Digital 5.1音軌,如此一來現在市面上所有的DVD Video光碟機都至少可以播放其中的Dolby Digital 5.1音軌,這樣子DTS DVD才不會重蹈兩年前DTS LD軟體的覆轍!


老文,但可参考
TOP
3#

晃晃悠悠 在 2005-2-21 20:01:32 发表的内容
在功放器的同样音量下,为什么杜比的声音要比DTS大?我感觉杜比的现场感要好过DTS,DTS的声压比较大,声场也比较开阔,但细节表现并不像文章里写得那样多,甚至根本就比不上杜比....

我在观看D9的时候,反复比较过杜比&DTS,总感觉还是杜比效果更真实。

个人使用感受,也可能是我不懂得设置。


为什么杜比的声音要比DTS大?和DTS的声压比较大

这两句是否矛盾??

D9的制作中,有的DTS是压缩满厉害的.不知道大哥比较的是哪个D商的和哪个片子.
就格式上DTS是领先的,实际DTS在动态,低频冲击力,力度,环绕信息量及音场基本都有超过AC3的表现.在www.avbuzz.com大哥可以看到不少碟评(港人都是正宗Z版(非引进)的哦),由于BUZZ斑竹的器材可算是比较标准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在他家的系统上基本每次都是DTS胜出.当然,设置,DTS解码器的素质及功放推力不足,可能引起不同的表现.

听自己喜欢的就是了:)
最后编辑leslie
TOP
4#

多谢
TOP
5#

如果不是3-5W的AV配置的话,DTS和DD5.1的差异可能只有金耳朵才能盲听出.
TOP
6#

在功放器的同样音量下,为什么杜比的声音要比DTS大?我感觉杜比的现场感要好过DTS,DTS的声压比较大,声场也比较开阔,但细节表现并不像文章里写得那样多,甚至根本就比不上杜比....

我在观看D9的时候,反复比较过杜比&DTS,总感觉还是杜比效果更真实。

个人使用感受,也可能是我不懂得设置。
TOP
7#

应该是DTS的动态和分离度以及细节多过DD(就是AC-3)。但是在有些系统上这个优势不一定讨人喜欢。
比如在一些声音过分单薄、声音严重不平衡的系统中,DTS可能会变得很刺激人,很不入耳。

同时不停版本的DTS和DD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尽管理论上DTS的马率高过DD,但是在制作这个音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讲究丢撒。比较DTS和DD的话只能在同一个碟片的一个版本上进行。
TOP
8#

leslie 在 2005-2-21 20:18:04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杜比的声音要比DTS大?和DTS的声压比较大

这两句是否矛盾??

D9的制作中,有的DTS是压缩满厉害的.不知道大哥比较的是哪个D商的和哪个片子.
就格式上DTS是领先的,实际DTS在动态,低频冲击力,力度,环绕信息量及音场基本都有超过AC3的表现.在www.avbuzz.com大哥可以看到不少碟评(港人都是正宗Z版(非引进)的哦),由于BUZZ斑竹的器材可算是比较标准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在他家的系统上基本每次都是DTS胜出.当然,设置,DTS解码器的素质及功放推力不足,可能引起不同的表现.

听自己喜欢的就是了:)


也可能是碟片版本的关系,我是在当地买的20元/张的所谓D9,估计也都是些盗版,包装精美的盗版~~不过在看这些盗版D9的时候,杜比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都说DTS效果好,我就一直纳闷,为什么我就听不出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郁闷 :(

再具体说说,我的AV系统是安桥901+B&W603+JamoEcen+JamoEsur+先锋sw-99老掉牙的低音炮~~DVD是普通型号的LG(带DTS解码),功放与DVD机之间用一根同轴做数码连接,据说这种连接方法是由功放器来执行解码的,杜比、DTS转换由DVD控制。

前提 - 功放音量打到40的情况下(安桥901的音量控制范围从0-100):

在使用DTS格式的时候,耳朵感受到的压力很大,有点儿像飞机起飞时候的感觉(所以我用了“声压”这个词~~),呵呵,可能这个比喻夸张了点,但我的耳朵的确能感受到那种声音的压力,很强,而中置里面的对白声音比使用杜比的时候小了不少,要继续增大音量才能听得清楚,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细节了....所以我才会产生疑问,DTS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我觉得这不太可能,嘿)

用杜比格式的时候,一切都显得较为自然,最明显的就是中置里的声音非常清楚,声音要比DTS大得多,现场感强,细节也体现得很突出,看电影还是满爽的。

我真就纳闷了:到底是碟片的问题,还是我的系统连接、设置有问题?或者是其它什么问题?

请各位都来帮我把把脉~~一定要把这个疑问解开。
最后编辑晃晃悠悠
TOP
9#

晃晃悠悠 在 2005-2-22 1:21:38 发表的内容


也可能是碟片版本的关系,我是在当地买的20元/张的所谓D9,估计也都是些盗版,包装精美的盗版~~不过在看这些盗版D9的时候,杜比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都说DTS效果好,我就一直纳闷,为什么我就听不出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郁闷 :(

再具体说说,我的AV系统是安桥901+B&W603+JamoEcen+JamoEsur+先锋sw-99老掉牙的低音炮~~DVD是普通型号的LG(带DTS解码),功放与DVD机之间用一根同轴做数码连接,据说这种连接方法是由功放器来执行解码的,杜比、DTS转换由DVD控制。

前提 - 功放音量打到40的情况下(安桥901的音量控制范围从0-100):

在使用DTS格式的时候,耳朵感受到的压力很大,有点儿像飞机起飞时候的感觉(所以我用了“声压”这个词~~),呵呵,可能这个比喻夸张了点,但我的耳朵的确能感受到那种声音的压力,很强,而中置里面的对白声音比使用杜比的时候小了不少,要继续增大音量才能听得清楚,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细节了....所以我才会产生疑问,DTS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我觉得这不太可能,嘿)

用杜比格式的时候,一切都显得较为自然,最明显的就是中置里的声音非常清楚,声音要比DTS大得多,现场感强,细节也体现得很突出,看电影还是满爽的。

我真就纳闷了:到底是碟片的问题,还是我的系统连接、设置有问题?或者是其它什么问题?

请各位都来帮我把把脉~~一定要把这个疑问解开。



有几个问题要首先来解决
1.你的各声道音压设置是怎么进行的
2.看的是哪个碟?
3.你在哪里??
4.其实你已经说出了DTS的特点就是他的能量强,给人的感觉就是声压大
5.如果系统没问题,也可能是由于CENTER声道,由于DTS动态较大,所以强弱对比就明显,而且一般的AV功放在CENTER的推动力上始终有不足,当然你在AC3时完全满意.所以不全是推力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啊
TOP
10#

老蒋 在 2005-2-22 0:09:07 发表的内容
如果不是3-5W的AV配置的话,DTS和DD5.1的差异可能只有金耳朵才能盲听出.


的确可能在一套3W的系统上的AC3比2W的DTS更好的

我也认为不是AB比较,很难听出区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