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丽叶比诺什的电影艺术 [复制链接]

查看: 3733|回复: 26
11#

[upload=jpg]Upload/20052211011913491.jpg[/upload]
TOP
12#

朱丽叶·比诺什1963年3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曾主演影片《卑贱的血统》《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蓝色》《英国病人》《屋顶上的轻骑兵》《雪地里的情人》等。朱丽叶·比诺什算不上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却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国际影响的法国女演员,有人称其为法国的梅丽尔·斯特利普。

朱丽叶·比诺什虽然出生于艺术世家,但是由于父母离异,她在一个天主教寄宿学校度过了寂寞的童年,这段经历似乎与她后来神秘的气质和冷静的表演不无关系。1986年,比诺什在法国年轻导演卡拉卡斯《卑贱的血统》中崭露头角,1988年,25岁的比诺什以影片《布拉格之恋》一举成名。

在影片《布拉格之恋》中,朱丽叶·比诺什扮演了丹尼尔·刘易斯美丽而纯洁的妻子,这位被命运捉弄而又富有个性的小女人,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并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世界电影的大门向她敞开了,两位电影大师几乎同时向她伸出了友谊的大手,那就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蓝色》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日渐成熟的比诺什凭着对角色的艺术直觉,她选择了《蓝色》。

《蓝色》是一部关于爱情、信念与自由的影片,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了一位惨遭车祸,痛失丈夫与女儿的年轻女子。影片中,她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走出了绝望与封闭,重获爱情和自由。基耶洛夫斯基对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比诺什细腻、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影片荣获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比诺什则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朱丽叶·比诺什有一双坚定专注的眼睛,她沉默寡言,很少大笑,她那紧闭的双唇和意味深长的微笑,让人永远无法体会她的内心是怎样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导演卡拉卡斯对她的评价是:“她把一种高雅的气质和影星那种神秘的气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迄今为止,她主演的所有影片都是有关爱情的,她在表达燃烧在心灵深处的爱情时,不是通过强烈的外部动作,而是通过脉脉含情的眼神、含蓄隽永的语言在不经意的瞬间完成的,这种富有节制的表演往往比完全外露的情感更强烈、更深刻、更耐人寻味。

在影片《英国病人》中,朱丽叶·比诺什成功地扮演了女护士汉娜,展示了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虽然是配角,却掩饰不住朱丽叶·比诺什的个人魅力,她因此而获得1997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69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今年3月25日揭晓的73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她又以影片《巧克力》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事业如日中天的朱丽叶·比诺什,个人生活却似乎不那么一帆风顺。1986年的冬天,比诺什带着大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独自走过巴黎的街头,被迎面走来的年轻导演卡拉卡斯一眼相中,成为《卑贱的血统》的女主角,两人也成为恋人。随后她又在卡拉卡斯耗时三年的大制作影片《新桥恋人》中担任主角。1991年当影片面世的时候,这对令世人羡慕的恋人也宣告分手。

此后朱丽叶·比诺什和一位潜水员共同生活了三年,儿子出生不久,两人又各奔东西。1995年在拍摄《屋顶上的轻骑兵》时,她与男主角奥里威·马蒂内坠入爱河,而后者最终不能忍受比诺什的成功带给自己的巨大压力,主动提出分手。后来传闻她在拍《世纪儿女》时与比自己小12岁的男演员贝努瓦·马奇梅假戏真做结情缘 ,可如今的比诺什与儿子独自住在巴黎郊外。
最后编辑brahms2005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52201741133575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2201741283451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22017414394625.jpg[/upload]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522022475721212.jpg[/upload]
TOP
15#

[upload=jpg]Upload/200522110152112920.jpg[/upload]
TOP
16#

[upload=jpg]Upload/20052202310585768.jpg[/upload]
TOP
17#



残酷与美丽《屋顶上的轻骑兵》
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导演:让-保罗·拉帕诺Jean-Paul Rappeneau
主演:奥利维耶·马丁内兹Olivier Martinez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片长:135分钟
年代:1995年
国家:法国

  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由法国作家吉欧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革命青年安杰罗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1832年夏夜,正在普罗旺斯小城阿克苏从事革命活动的安杰罗被同伴出卖, 遭到奥地利人追杀, 仓皇出逃。一路上, 安杰罗奋力搏杀, 杀开一条血路。

  还有更为可怕的死亡威胁:霍乱在普罗旺斯蔓延开来,濒临死亡的人们在挣扎、在呼号;很多村庄已人迹灭绝,黑鸦、饿狗在农舍里进进出出,驻留在面目狰狞的尸体上撕扯着;随处可以嗅到死亡的气息……

  残酷的环境让安杰罗更为坚毅果敢;意大利绅士与骑士使命感使他在亡命途中依然扶老携幼,救死扶伤。

  在普罗旺斯大集镇曼罗斯克,受瘟疫、死亡折磨而失去理智的居民追杀所有的陌生人;安杰罗与追杀他的奥地利人概莫例外。他不得不在屋顶上栖身, 与一只无家可归的猫为伴。

  即便如此,无论是写给母亲的信,还是和他的猫“朋友”在屋顶上喃喃自白,安杰罗最牵挂的还是他的祖国、他的同伴与他的革命,铭记于心的是母亲自幼严厉的教诲……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亚平宁半岛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国家的独立与自由,与统治者英勇抗争,他们忍辱负重、意志坚强、舍生忘死……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伏契克笔下的牛虻,是熟知的人物之一:他从懦弱青年成长为饱经忧患的爱国志士,为了革命理想隐姓埋名;他在刑场上面露微笑,恣意嘲弄侩子手;他舍弃了亲情与爱情,他的诀别信让青梅竹马的女友悲恸欲绝……

  安杰罗身上,能见到时代英雄的缩影。

  在曼罗斯克,安杰罗有幸遇上了少妇宝琳娜,在那里惟有宝琳娜面对死亡,气定神闲;并毫不犹豫地收留了这个衣衫褴褛的陌生男子;知遇之恩使绅士与淑女的邂逅成就为一段乱世情缘……

  当宝琳娜与安杰罗再次在逃难中相遇,携手冲破的士兵们的路障,在普罗旺斯广阔的土地上驰骋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心旷神怡起来:死亡的气息渐渐消退, 大自然张开了双臂拥抱着他们:

  湛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莽莽原野;普罗旺斯特有的橡树,迎风绽放的薰衣草,松树、法国梧桐……悠久历史的古堡……夜里,还能隐隐约约听到莫扎特的德国舞曲……一切如同两人怡然踏上了普罗旺斯浪漫的旅程。

  自古以来,普罗旺斯气象万千、风情万种, 但直到二十世纪末,英国人彼得·梅尔把他在普罗旺斯的生活体验,写成了《山居岁月》,登上英、美的畅销书榜,才使得普罗旺斯在世界名声大振。

  这是一段介绍普罗旺斯风情的文字: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内陆的丘陵地区,中间有大河“Rhone”流过,很多历史城镇,自古就以靓丽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令世人惊艳。
  整个普罗旺斯地区因极富变化而拥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天气阴晴不定,暖风和煦,冷风狂野;地势跌宕起伏,平原广阔,峰岭险峻;寂寞的峡谷、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山脉和活泼的都会……全都在这片南法国的大地上演绎万种风情”

  在这位意大利革命骑士的悉心呵护下,宝琳娜一路上有惊无险;虽然所到之处,遭遇士兵的追捕, 居民们无情排斥,还有张开血口大嘴的黑鸦;宝琳娜因坚持折返寻找丈夫,陷入囹圄;安杰罗及时释救……

  返回宝琳娜故土,即将分手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依恋与革命事业的牵挂相互交织缠绵;生与死的搏斗惊心动魄,峰回路转:

  染上瘟疫的宝琳娜滚下楼梯, 在地上痛苦挣扎那一刻也许是安杰罗逃难经历中最绝望、最慌乱、最无助的时刻,面对追杀奥地利人、面对曼罗斯克疯狂的居民, 安杰罗也未曾如此慌乱过, 整个夜里,为了与死神争夺宝琳娜,他失去了他保持一贯的矜持与绅士风度,解开宝琳娜衣衫,用酒、用不大熟练的土方、用双手在宝琳娜躯体搓揉,用力、用力……

  他终于第N次——挽救了宝琳娜。

  清晨, 宝琳娜家乡,安静、祥和, 村民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村口嬉戏;
  他们在村口遇上寻妻归来的劳伦,宝琳娜年迈的、富有的丈夫。

  故事嘎然而止。

  从此,常常会看到宝琳娜站在家门口,隔着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遥望另一个国度;或徜徉在小城阿克苏的街道上,寻觅安杰罗的足迹。

  一段患难经历变为跨越时空、绵绵无期的思念与牵挂

本文转自网易娱乐论坛我爱电影
TOP
18#

,<爱情重伤>,又译<烈火情人><毁灭>.是法国名导路易斯马勒(Louis Malle)1993年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约瑟芬哈特的成名作----以一位英国政客的口吻忏悔了他与儿子的未婚妻之间爆发的狂乱迷情.该书一经问世就在91年的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舆论普遍作出负面评价,如新闻周刊批评其为"沉重的呼吸".只有"时代"杂志赞誉了小说"精雕细刻的语言DOUBLE_QUOTATION
.

  男主人公斯蒂芬弗雷明是一位英国国会议员,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他认识了安娜并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但不幸的是,安娜已是弗雷明的儿子马丁的女朋友和未婚妻.深陷迷情的弗雷明无法自拔,最终彻底毁灭了家庭和自己,身败名裂.

  影片情节比较简单,观众很容易把握其中的人物关系,也不难预测出剧情的走向.可以说题材比故事本身更有吸引力.但观众并不会感到乏味/晦涩/无聊---相反,你会被其排山倒海般的狂暴气势完全压倒,自始至终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为了表现人物关系的不和谐,人物心理的绝望/阴暗,片中的做爱场面不仅毫不性感而且没有美感,非常的粗砺,暴躁,近乎肉搏,对观众堪称一种折磨

  作为旁观者,尤其是已经深深被体制内化的旁观者,我们很容易对片中的主人公做出道德评判.比如说弗雷明对家庭责任的抛弃,对"占有"的欲望;比如说安娜对他人家庭的破坏,对两个男人的"勾引"...我们似乎在蜻蜓点水般的目睹了他人的毁灭之后重新巩固了自身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庆幸之余或感伤,或遗憾,或痛恨,或唾骂.但无论如何,我们是安全的,是堂皇的,是不被重伤的.

  当影片的结尾来临之时,很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看到年迈的弗雷明提着一网兜水果,绕过异乡沉默的街角,打开了一扇简陋的门.他仍旧在世界上某个穷困潦倒的角落里孤独而卑微的活着.他看着墙上那幅当年与儿子和安娜的合影,说,“后来我只见过她一次,在机场偶然相遇.她没有看到我.她跟皮特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是啊,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他说的如此平静,以致深深击中了我.

  时间.没有比时间更动人的了.

  在这之前,我们祈求天空风起云涌,我们搅动大海汹涌澎湃.在这之后,在时间如此猛烈的到来之后,我们却呆立在沧海桑田的遗迹之上,记起一个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的女人.

  片中四位演员均非常出色.

  扮演男主人公斯蒂芬弗雷明的是一向擅长此道的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恩斯.他的眼睛,皱纹,音调,几乎周身的一切都在表明他是一个如此有"故事"的人.看到他,我们就看到了毁灭,看到了矛盾,看到了挣扎.毋庸置疑,弗雷明爱他的家人,爱的"正常".但他狂爱安娜,爱的着魔,像大火寻找燃媒一样搜捕安娜,床上,地上,家里,街上,只要逮着了,就要烧个精光.如此恐怖而又如此悲哀

  扮演女主人公安娜的是同样老道的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她的演技收放自如,性格中有种水火交容的魅力,可塑性极强.在本片中她就像一个难逃诅咒的"吸血鬼"----脸色苍白,一裘黑衣,几乎每一次出场都光线晦暗,又无时无刻不为自己遏制不住的爱情出击而悔恨不已.她的那句经典台词可谓道尽人间无数:"受过伤的人最危险,他们知道如何幸存."("damaged people are dangerous. They know they can survive")

  导演间接的向我们揭示了她杀伤力如此之大的原因:“我出生在一个外交官的家庭,从小和父母四处漂泊,每到一处都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语言.除了和哥哥相依为命,我一无所有。十五岁那年,在一次聚会之后,哥哥的朋友皮特吻了我。这件事情被哥哥看到了。于是,在我走进卧室的时候,哥哥闯了进来。他不能忍受我的成长,不能承受失去我的孤独与痛苦,于是他想永远地占有我。”十五岁的安娜把哥哥关在门外。“他在门外叫着,请求我原谅他,我只是听着。”安娜在哥哥的忏悔中入睡.清晨,当她推开房门,哥哥已经割腕自杀了."爱的重伤",使安娜从此学会生存.而她之所以决定和马丁结婚,却是因为马丁酷似她的哥哥.

  安娜的神秘过往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特吕弗的<朱尔斯和吉姆>中的凯瑟琳).她是个如此迷人的双面夏娃:既是受害者,又是侵略者,既脆弱又坚强,既依赖又独立,既自我保护又放荡不羁,她话音微弱,口音模糊,躲躲闪闪,懂得策略,让人想起她与家人在社交圈里频繁游走的童年经历.在一个场景中象征性的出现了螺旋楼梯,看上去似乎有意指涉她迷宫般曲折的过往和弗雷明的道德堕落

  1993年的法国凯撒奖提名比诺什为最佳女演员.

  全片最出彩的表演来自弗雷明之妻英格丽的扮演者米兰达理查德森(Miranda Richardson).这是一个需要有力支撑的角色,米兰达在不到弗雷明一半的出场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十分坚实可信的妻子形象.她把一个忠诚善良的妻子在遭到欺骗和背叛之后的巨大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对于我,是马丁;对于你,是安娜;可是,谁是她的最爱?你这算爱么?”“难道我们的结合是错的?”面对这样的诘问,任何一个观众都会为之动容.1993年的奥斯卡和金球奖给了她最佳女配角的双料提名.顺便一提,她在92年出品的另外两部影片<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和<四月迷狂>(Enchanted April)中也有极为出色的演出,凭此三战三捷的战绩,当年的纽约影评人协会把最佳女配角的荣誉颁给了她

  另外值得一提的角色是弗雷明十几岁的小女儿萨丽.在影片狂暴的毁灭进行曲如火如荼的演奏之时,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安安静静的同一个小男孩展开并结束了一段关系.有几次我们看到她和新男友在一起,而那个男孩始终戴着耳机,两人几乎从不交谈.这些琐碎的片断连情节的副线都算不上,但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其中是怎样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男女之情是怎样不分年龄的惊心动魄

  路易斯马勒出生于1932年10月30日,是法国50年代崛起的新浪潮导演之一,其影片题材多样,几乎每部电影都力图探讨不同的领域.1995年11月24日马勒死于癌症.

  <爱情重伤>是马勒的倒数第二部作品(最后一部《万尼亚(泛雅)在42街口》),时年马勒已年届六旬,其激情肆意着实让人叹服.如他本人所说:"我活的越久,就越不相信思想,而是愈加相信感情."("The longer I live, the less I trust ideas, the more I trust emotions.")(文/stupidyoyo)
最后编辑brahms2005
TOP
19#

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电影的配乐几乎无一例外地好听。可惜我只有四张。

[upload=jpg]Upload/2005221137097630.jpg[/upload]
TOP
20#

朱丽叶比诺什是我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人, 虽然不是很漂亮, 却很有气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