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听巴赫简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1123|回复: 69
1#
最近又买两种巴赫大无,于是又掀起聆听巴赫的一次新高潮。略有所得,简单写来,与各位探讨。

又从米尔斯坦的两个小无说起(以前曾发一帖:从米尔斯坦的两个小无说起,所以现在要说“又”)。我曾经不知道更喜欢那一个:DG还是EMI?现在有答案了,更喜欢DG版。EMI版干净、犀利,但是录音还是比DG的差,没办法,MONO。当然,不仅仅是录音的原因而让我更喜欢DG版,而是DG版要比EMI版更丰富些,处理得更细腻些,技巧也不见得比EMI版差(没那么犀利了,但是这原因很多,犀利未必是完美选择,总之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所以就“不见得”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演录具佳的DG版就是当然之选了。

在说大无。小公司CALLIOPE出的那张让我很失望,没有看到卓越的录音(相反,电流等杂因的不利影响很明显),演绎也谈不上有多少动人之处,难怪博雅要打折。
另一张也是小公司的东西(我帖过图),现在倒能发现其一些可爱的地方。尤其是古大提琴的声音虽然不怎么好听,但是在车里听很合适,相反我一直很喜欢的老罗版在车里要是开小声的话基本上听不到。

先就说这么多吧。
分享 转发
TOP
2#

车里听----暴胗天物!
TOP
3#

大无,大无呢!
马友友的怎样,我都准备买一张听了。
TOP
4#

马友友的大无我就是没见过CD版。仅仅在某张选集里听过一段。
见到就买吧,听腻了给我。
TOP
5#

serpent123 在 2005-2-17 11:10:03 发表的内容
并不见得如此,《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没有这本书的爱乐者是一大遗憾)中郑老先生就极力推荐格鲁米欧的版本,说这是唯一能全部听完而不觉得累的版本。详细介绍请看以下转贴。郑老先生用极为专业的文笔向我们阐述格鲁米欧版是如何了得。


郑很专业。
但是他的感受也只能说是一个人的感受,比方,除去格鲁米欧,其他都很沉重,我就没觉得。相反,我想找一个理想的“沉重”的版本,却找不到。
梅纽因30年代录的很沉重,但不理想。
西盖蒂也有点,感觉很有沉淀的,但是我也觉得不理想。
……
等等。
TOP
6#

下海捉鳖 在 2005-2-17 16:05:07 发表的内容
多数情况下当作催眠曲,大致喜欢傅尼埃的大无,格鲁米欧的小无。


这两版都是首选之一,可以放心听,如果不是感觉很需要就不必另访他版了。
TOP
7#

我还是更喜欢格鲁米欧。看来我这个人真是肤浅得没得救了。

      并不见得如此,《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没有这本书的爱乐者是一大遗憾)中郑老先生就极力推荐格鲁米欧的版本,说这是唯一能全部听完而不觉得累的版本。详细介绍请看以下转贴。郑老先生用极为专业的文笔向我们阐述格鲁米欧版是如何了得。

(转贴)

  比他的莫扎特更杰出的是他的6首巴赫。长期以来有很多人问我,要我推荐一套“最好”的巴赫无伴奏,我无法从命。因为奇怪得很,虽然这套LP录于1960---1961年,我却从来没在香港看见过,现在总算出了CD,Philips公司真是功德无量!说这6首曲子是小提琴文献中最难拉好的,大概不会太过分。帕格尼尼是硬功夫的顶峰,巴赫需要的是另一种硬功夫——左右手演奏和弦的硬功夫;还需要很高的调整音准艺术和修养。格吕米奥拉和弦的弓子技术可说是惊人的,决不比海菲茨或谢林差。这6首中的3首赋格是小提琴弓子艺术的试金石,尤其是a小调中的那段。只要功夫稍差,这3首赋格的声部就无法表达清楚。我怀疑奥依斯特拉赫之所以没有灌录这6首巴赫,很可能就是他不满意自己的赋格的演绎。凡是真正的超级大师都谦虚,都有自知之明(现在某些人不知自量的巴赫无伴奏的唱片不能算数)。格吕米奥的3首赋格是我听到过最清楚、技巧上最轻松的。他的处理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有其独到之处(被捧到发紫的明茨,不讲别的,他的赋格就声部不够清楚,有些地方更显粗糙,有拖不动的感觉)。
(此行为五线谱例,无法录入)

格吕米奥弓子的功夫还突出的表现在E大调前奏曲,(如上谱)这一段分句应该如A,它看起来容易,只有学过的人才知有多难,难倒每一个人,包括海菲茨,拉到后来都变成了B,这是错误的。但因为弓子的控制实在太难了,而且长达12小节,后面还有相似的一段亦如此,只有格吕米奥演绎如A。

除了弓子需要顶尖的硬功夫外,演绎巴赫另一个极大的难题是音准的调整。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一篇专题的论文,这里无法细述。就音准的调整来说,解决得最好的无疑是海菲茨,他把调性、旋律、和声由于小提琴有4根空弦而产生的矛盾,解决得很好。这里只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P·A,这个看起来极简单的和弦,采取什么音准就会影响到整个恰空的演绎。如果用F和A完全协和的办法,整个曲子小调的性质就会弱 些,反之,如果低一根头发丝,D跟着低一点和F完全协和,小调性就会强些。但格吕米奥采用了前者,整个曲子听起来就嫌硬了一些,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格吕米奥这套巴赫有什么缺点的话,这是唯一的。E大调的前奏曲也很明显,到后来甚至于比空弦E都高了一根头发丝,听起来就尖(harsh)了一点。在恰空里米尔什坦和海菲茨都采取了F音稍为低一点点的方针。这极细微的差别却会产生很大不同的整体效果。谢林的音准更高,由于他不用,或少用揉音,效果就比格吕米奥更“硬”。

在内容的处理方面格吕米奥显出了最大的特点(音准其实也是表现内容的手段之一,如果处理得好些,格吕米奥就更成功了)。巴赫的作品,一向被认为是纯音乐(pure music),尤其是这6首无伴奏。因此许多演绎者甚至花了一生的心血去分析、研究如何演绎这6首作品,分歧的意见极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演绎的效果都是理智的严肃的较冷的纯音乐。可是实际上巴赫是一个极富于人情味的人(他第一次的婚姻已给了他4个子女,第二次婚姻的头七年里,一年生一个)。他的音乐实际上是应该有血有肉的。可是把巴赫的音乐演奏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大提琴只有两位,卡萨尔斯和现场的罗斯特洛波维奇(唱片不同);小提琴就只有格吕米奥。别人的6首,我无法一次听完,太沉重了,只有格吕米奥的能听完!因为是有新鲜感、有人情味的巴赫,很大的因素是他的速度,别人快的快板、急板,他都稍慢;别人慢的柔板、萨拉班德等,他却都较快!仔细想想,听听,都非常合理!广板、柔板因而宽广而不沉闷,萨拉班德、布列等舞曲就像舞曲,基格才跳得起来。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再加详析,但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这6首是巴赫演绎的珍贵典范!

这位卓越的大师不幸65岁就去世了,但是很幸运他很多录音都已有唱片,目前已有9张,每一张我都愿意推荐,尤其是他的巴赫和莫扎特,读者不要错过。这种“君子”式而非学究式的有人情味的巴赫,真挚温馨的莫扎特恐怕很难得再听到了。
TOP
8#

看来大家都喜欢米尔斯坦的小无
我没听过DG版。(真不好意思)但EMI版与格鲁米欧比较,我还是更喜欢格鲁米欧。看来我这个人真是肤浅得没得救了。
TOP
9#

又见砍柴兄的巴赫高潮,佩服佩服。
平时脑袋杂念较多,总是静不下心来连续听。
多数情况下当作催眠曲,大致喜欢傅尼埃的大无,格鲁米欧的小无。
TOP
10#

唐羔 在 2005-2-16 22:02:58 发表的内容
车里听----暴胗天物!


如何见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