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一点自编的LP技术资料 [复制链接]

查看: 11935|回复: 86
31#

更正一下,表格中臂长225MM的最佳抵消角是25.80(原来错打成25.08)。
TOP
32#

(2) 动态臂长
      在动态情况下,刻纹针和唱针的针尖到各自支点的等效距离(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同)就是动态臂长。显然动态臂长比静态比臂长小很多。例如,某唱臂长245毫米,那是指它的静态臂长,它的动态臂长与所用的唱头有关,一般只有10毫米左右。特别指出的是刻纹头静态臂长是无限长,因为它的刻纹针是沿胶片的半径方向作直线移动的,只有无限长的臂长才有这个性质。
TOP
33#

JWang 在 2005-2-1 13:03:06 发表的内容
我不理解为何要考虑D,超距。假设你的臂是九英寸。到我的网站下载这个量规,只要是在两个零点上做好的话。你就是调到了最佳值,即平均误差最小。你的最佳D也就定了的。


感谢JWang大家的指点。
想请教一个问题:你说“假设你的臂是九英寸。。。。。”。是不是说那个量规仅适用于九英寸臂?我认为不是。

JWang 在 2005-2-2 10:31:31 发表的内容
这样讲是为了严格起见。假定一个大于9英寸的臂也是按Baewald和Loefgren的计算法来设计的话,那么不管臂的有效长度是多长。其两个零点总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量规都可以用。但本人对9英寸以上的臂不熟悉,不知是否有其它计算法设计的长臂,故加了个假设。


正确。零点位置与臂长无关,只与需要工作的最大半径和最小半径有关。


以上内容是我回复JWang大侠的内容,现在要打一下自己的嘴巴了。
第一个回复中正确的说法是:如果量规是按九英寸设计的话,它只适用于九英寸的臂。
第二个回复中,我说的“正确”两字,对两个零点与臂长的关系是合适的。但对其它的内容就不合适了。也就是说一个量规只能用在一个按最佳设计的臂长,而不是都能用在所有的其它臂长。
TOP
34#

JWang大侠,通过计算得知,这个量规即使改变补偿角度,也不能给12英寸的臂使用。也就是说,改变补偿角度后也只能在一个点上达到完全补偿,在另一个点上将会产生误差。
结论是:一个量规只能用在一个特定长度的臂。
TOP
35#

(2)动态循迹的误差分析
引入了动态刻纹轨迹和动态臂长之后,就不难理解动态循迹误差的含义了。理想情况下,只要把唱针组件做成刻纹针组件一样的结构就可以做到无误差的动态循迹了。实际上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工作原理不同。这样就会引起动态循迹误差。

A 水平方向动态循迹误角误差分析
  如图4所示,假设静态水平循迹误差角已完全校正,这时刻纹和重放的动态臂长将在一条直线上,但长度不一样。显然,它们作弧线运动的半径是不一样的,从而引起循迹误差。误差大小与臂长的差别大小有关,差别大,误差就大。反之就小。不过总体误差是比较小的。估计值是0.1度左右。显然这个误差值比起静态水平循迹误差(1至2度)小得多。
  造成水平方向动态循迹误差角的原因还有内侧力。在静态水平循迹误差角已完全校正情况下,当唱机正常工作时,会产生内侧力,在内侧力的作用下,针杆会偏离原来的位置,产生新的循迹误差。这个误差比较大,可达2~5度。

B 垂直方向动态循迹角误差分析
  垂直动态循迹误差比水平动态循迹误差复杂。除了臂长不同引起的误差外,还存在支点位置不同引起的误差。首先假设静态循迹角没有误差,那么动态臂长不同引起的误差与水平时类似,如图5所示,估计值也在0.1度左右。支点位置不同兼动态臂长不同引起的误差如图6所示。可以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由此可见,垂直循迹误差由三部分构成,即(静态)刻录角、动态臂长、支点位置。
[upload=jpg]Upload/2005242319565146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242320263086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2423204948502.jpg[/upload]
TOP
36#

另一种垂直循迹误差是当唱针在声槽中时,在(唱针落点的半径)切线方向看唱针是否与唱片垂直。如图7所示。这种误差同样分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静态情况的检查较简单,方法是:在不通电的转盘上放一面小镜子,将唱针落在镜子上,然后在切线方向观看,实物与像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如图8所示。这种误差对重放的影响主要在高频部分。唱针倒向哪边,哪边的高频会减弱。
[upload=jpg]Upload/2005261644369002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2616445150058.jpg[/upload]
TOP
37#

忘说了,观察图8时,为了更正确的判断影象的情况,最好用放大镜。
TOP
38#

JWang 在 2005-2-7 12:16:42 发表的内容
To 开心果兄

你的问题暂时没法答复你。手上没有更多的资料,近来也没多余的时间。待以后机会再研究一番。

To leslie兄

1.    是不是80mm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精确。
2.    S1和硕S2都是从中心起。
3.    你提供的网址中的那个是一样的。我的是按enjoymusic.com的那个为基础的。Enjoymusic.com的那个不是标准的66mm和121mm。

多谢 JWang大侠指教,望多多交流。
TOP
39#

3 系统固有的动态循迹误差
以上的各种循迹误差是人们在重放时理论上应该做到零误差但实际无法做到的随机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调校准确度有关。不过即使你有高超的调校水平把以上各种循迹误差调校到零误差,重放时的失真也不为零而是有1%左右的失真度,想不到了吧。
这1%左右的失真度,不是重放时出的问题而是设计时为了妥协某些客观条件而留下的遗憾。到底什么原因非得这样做呢?原来是刻纹针与唱针的结构不同引起的。为了能在胶片上顺利的刻纹,刻纹针的刀口要做的非常的锋利。按理说把唱针做成刻纹针那样结构就可以达到不失真循迹了。只是若真的把唱针做成刻纹针那样结构,一张唱片也就只能播放一次就得报废了,而且失真较大,因为锋利的唱针会把声槽刮坏,显然人们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解决这个致命问题,我们只好唱针做成圆锥形,牺牲一点保真度来换取唱片的寿命了,实践证明这是最明智的。因此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在将来唱针都做成圆锥形的。
由于唱针与刻纹针结构不一致而产生的循迹误差称为系统固有的动态循迹误差。这种误差在垂直方向远大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失真度约5%,水平方向约0.2%),这对于包含垂直调制的立体声唱片的重放是非常不利的。不过实际情况没有那么糟糕,原因有二,其一是:这种失真对高频大动态的信号才明显,实际的音乐信号中高频信号是比较弱的;其二是:应用现代的预失真技术。在这样实际下,失真度能降到1%以内。这就是在很多书刊中进行多种音源失真度比较时常常提到LP的失真在1%的原因。
TOP
40#

预失真图解。
[upload=jpg]Upload/2005271936770232.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