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berliner
watertnt 在 2005-1-12 12:52:45 发表的内容 是那个论坛转过来的阿
watertnt
qwaszx2004
chopin
watertnt 在 2005-1-12 11:05:05 发表的内容 确实杀猪价格,而且是京文搞的引进版,听说京文的东西音质都很差有个古典论坛的网友说买过京文引进的李云迪的cd底噪大的很,估计是垃圾60是官方价格,最便宜的网上商店45 单张伟大系列的 最低30 ,本地新华书店好像是38。还是太贵,10块钱差不多,我觉得阿龙看到实际的盘了吗,如果是国外压盘,那就好了
ADWS
山东大王 在 2005-1-12 12:15:31 发表的内容 目前市面上的引进版包装和质量自是无法与进口唱片相比因此再D版以及刻录盘充斥的市场中唯一的优势根本便是及其低廉的价格了而传说唱片公司决定推出的高价位的引进版价格从40-60不等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个连竞争根本都舍弃了的产品能否不被淘汰我不禁要问它怎么能与同在这个价位上的诸多进口唱片竞争呢?40—60的中等价格层一向是国外四大唱片公司逐鹿纷争的中原宝地不具质量与品牌优势的引进版为什么还要削尖脑袋死命往这里头钻呢策划引进事项的决策者有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作一比较货柜上摆放着引进版的富特的贝九和EMI世纪伟大录音的富特的贝九(虽说不少乐友对后者音质评价不高)假设前者是40元,后者是58元你会选择哪种呢相信各位心中都有个算盘两者的差价就是一种企业的品牌差别在价格上的体现这差别包括进口唱片公司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唱片的音色,压片的质量以及购买后所产生的满足感程度的不同等等相信广大的乐友在茫茫碟海中开始或是已经养成理性合理消费的思维和习惯是绝对注重唱片公司的企业品牌与产品质量的因此他们会在这透过这18元看到一些更加深远的东西从而选择后者的那就更不用说那些比进口唱片还贵的引进版的下场了只能是封尘积灰等待着被淘汰出局看到有的同志说只关注音乐本身即可因此看好引进版我的回答是获取音乐的方式是数不胜数的可以从网络下载,可以刻盘录盘,可以买D版这些方法都可以让人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既然唱片,磁带,电脑文件这些物质所承载的音乐本身是一致的那么又何以厚此薄彼引发选择D版,引进版,进口唱片的争论呢或言本人是关注音乐本身可是D版的音色是无法与引进版相比的因此这便是我购买引进版的原因我的回答便是既然你把音乐本身定义为音色那你为何不选择音色最佳的进口CD,LP呢?难道进口唱片的音色连引进版也比不上了吗?又言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取名碟是乐友向往的而“相对”又是以何对之?若以D版,刻录盘比之何言低廉之有?要说EMI此举可以给D商不少打击更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又言有了困难可以与乐友协商我不禁要问可能实现协商吗?就拿我所看到的上海的情况而言音乐书店倒闭了市百一店中图关门了中图的唱片越积越多连九龙也越来越不景气而这些企业有没有认认真真做过市场调查,与广大消费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过吗没有如果能协商降价最终双赢的话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结论只能是无法进行协商或是根本协商不出结果来乐观的人自然认为是能够进行协商的那究竟应该协商些什么呢?作为乐友的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除了质量就是价格而质量因素,也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唱片公司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唱片的音色,压片的质量等这些由于技术限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对引进版的衡量标准是确定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的是绝对无法与进口唱片相提并论的因此除去质量因素剩下的关键问题还是价格既然要协商的是价格消费者自然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降价这个愿望能否为对方所接受且成为现实姑且不论谁又能代表广大的乐友与唱片公司进行协商呢?这些人又能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乐友的利益呢?协商能够不流于形式吗?会不会出现类似价格听证会那种逢听必涨的局面呢?这都是说不准的只能让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法则来调节与决定产品的进退一个被市场淘汰的产品即使再进行诸多的协商结果也只能是徒劳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价格这个核心上来进行自身调整的因此我的结论就是40-60元价位的在音色与价格上均不占优势的引进版只能是一个和盗版比身板,和正盘比实惠的眼高手低的傻妞,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Brendel
qwaszx2004 在 2005-1-12 15:57:01 发表的内容 应该让李源给他们上上课
山东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