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的避震更为重要!!!
呵呵,大道理不太会说,摘一段“中国电子商情”的段段:
振动具有说不尽的害处
大多数音响系统都有一种现象,就是在小音量时音质光滑细致,音色也通透柔美,一旦开到较大音量时便声音精糙发毛,结像不清,定位和层次感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小房间大音量或大房间小音箱而放大器功率又有限时。其原因有三:一是功率输出较大时放大器及音箱的失真系数相应增加;二是房间产生的二次反射过多;三是有害谐振增加。这些有害的谐振一是来自空间的声波反射,二是器材工作时本身产生的振动。受空间声波的辐射而产生的震动不难理解,器材自身如何产生震动呢?
从物理角度而言,有电流通过就有振动产生,这些寄生振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流原波形的结构。对于音频信号,肉眼看不见的振动也会影响微弱的信号,令信号波形畸变或产生谐波失真,而随着电信号的增强(音量开大),振动也随之加大,失真愈加严重,因此,我们就会感到声音粗糙、开叉、结像模糊,使重播的音乐缺乏应有的美感。
为了消除寄生振动,厂家在研制放大器、音响、CD机等音源上也相应的作了避震处理,各种材质和形状的机脚和高档CD机上承托转盘的厚重底座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些措施还远没有把有害振动消除怠尽,因此,发烧友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利用音响附件提高声音的素质,例如用钉、镇、垫、托、“龙床”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在实践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脚钉(或者叫脚锥)。脚钉多半为锥体,它是利用音响二极体的机械导振原理,将振动由面积大的一面向面积小的一面传导的,故外界振动也无法从锥体反向传给机体。
尽管如此,并不是简单随意地做个锥体就可以药到病除,许多脚钉使用之后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时令声音怪怪的,因此脚钉的制作还真要讲点经验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