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933|回复: 160
31#

同意,报喜不报忧好像已经是习惯,写手们怕写了开罪米饭班主的广告主,就会丢掉自己的饭碗,写的文章夸大不实,甚至违背良心,难道这才是现在音响圈子里的「科学态度」吗?IAS、Stereophile的文章最低限度能有分析和测试数据等摆出来,证明给读者看。
Jwang兄这段话:「如果谁按照这二十条来买器材,他必败无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很少为发烧友推荐器材。音响这个东西,千变万化,在加上特定的听音环境,个人的主观期望,要推荐很难。」说出我的心声,我只不过将这二十条它们来评价自己现有的音响系统而已,就发现很多条不伦不类、甚至有些狗屁不通的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人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这种情况会有,但已经不那样普遍,这是事实。帖子里上帖的发烧朋友稍为唯心或草卒倒是常见。我在江门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休会进膳时,提及这帖子的题目的交谈中,青年音响爱好者的见解也像帖子里的情况相似,有的说该批;有的说刘文有肯定之处,追问下去却又提不出该肯定的地方在那里!

发表几篇「权威性」(当年曾经是传诵的) 的文章的确能促销自己主编杂志的册数的,也因此巩固了地位,自己在音响界声誉高了,杂志的销量创新了,读者里的型像蒂造了…一举多得……
TOP
32#

llhu: 「音场的描述很细致,但太过物理、太理论化了。不太适合发烧友理解和使用。」

学物理理论不是用作学来干吗?我这里批判就是针对刘先生过于笼统和满有分析得较为详细,因此没法使用,现在分析得较为详细反而「不太适合发烧友理解和使用」了,难道刘先生说的就很适合发烧友理解和使用吗?
TOP
33#

刘先生的音响第十一要:解析力

「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也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象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因此,我在此都尽可能分开来说,读者们只要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

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

刘先生的这一节里,既承认了「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又认为「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既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却又将它们单独的列成「要」,这不是凑数的明显意图?

这「解析力」就牵涉及音响器材为主了,我的观点认为这一「要」牵涉及音响器材当然可以独立;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大家分析音场的细致性、透明玲珑浮凸时,注意及不要全部归咎于音响器材,其实归咎的应该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不理想。

音响器材「解析力」的好坏,表现在音响器材在回低电平时和高电平时乐段时所呈现的解析力。甚么音响上形容词:透明度、清晰度、层次感、动态迅捷、频率响应广阔……都牵涉到了。
TOP
34#

houwei兄,我不是删掉就算已经没有了,我只是说活生不活生完全是聆听环境在作怪,你想生还不容易,将四边墙弄到光颓颓,就会生到你受不了。

我不是删掉不管,我说它应该是在音场范畴内分析,活生感只是好音场的一种内涵吧了。

对不起,大概也过信于刘先生的音响资格,他既然提出声音的「密度」是一要,我们都因而在挖空心思地设法理解它的意思。我已经早就从声音的单位角度上去考虑,却牵连出其它的一串名词:声音强度、音压、声音音量……结果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llhu,你想不清响度,密度的关系,我也想不清!」于是只好另辟途径去思索,结果又得到下列的构想:

「密度与能量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也不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能——它是指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

「我曾说——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要」的密度,这「密度」当然应该是指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表现,试问音乐缺少了「浓厚感情的声音」会变成怎样,我们该「要」吗?既然是「要」的密度,我认为割裂进行物理特性分析这个概念会偏离了「要」的意愿,变作对「密度」的纯理性科学研究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聆听音响能起甚么作用?

「音响系统应该体现在器材质素和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的好坏上,既然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密度的疏密就代表了音色的好坏,密度密就好密度疏就不很好。密度密表示器材的分析力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较少;密度疏表示器材的分析力不很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就较多。」

今天见到Jwang又补充说:「密度可定义为单位声量(db)所包含的信息量。」于是又上英文国际字典查sound density,没有找到任何解释?一连查了几个网站,结果都没有找到任何解释!网站只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不是找Sound intensity、SOUND LEVEL、SOUND PRESSURE?无功而回。

我怀疑这一要是不是刘先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呢?但心里却认同有声音的「密度」这回事,并且彷佛这个观念已经早已长怀心坎。奇怪!!
TOP
35#

——寻芳不觉醉---「我所理解的声音的密度是指声音的均衡、均匀分布,在听音的感觉上不存在某频段的缺失,同时具有听觉上的厚度和重量感。如果是声音太沉太紧,则不是好的声音密度感,好的声音密度感同时要具有宽松的听感,才会耐听。

声音的密度和声音的透明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需达到一个平衡点或折衷水平,声音才会好听,也就是既有密度又有透明度。

至于音箱的灵敏度高低,并不能作为音箱密度好坏的标准!」

谢谢,寻芳不觉醉兄,请前后对照一下诸君对声音的密度是不是与你的理解相同?我的本意就是希望通过这帖子的争辩,对这帖子感兴趣的音响爱好者朋友对刘先生所写的,是不是理解较为接近甚至相同了。

——Houwei----「真实的舞台当然是音场大层次感更清楚,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音响二十要",这个音场当然是指从音响发出来的音场.所以,音场大而层次感差是完全成立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器材差,乐器的尺寸被夸大了.」

对,器材差绝对会将乐器的尺寸被夸大,100%同意。

——「我认为活生感不完全只是聆听环境在作怪,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唱片都有不同的活生感.都可以单独被评论.至于活生感应该放在音场范围内来讨论还是单独算一类,区别不大,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没有批判的必要.」

活生感应该放在音场范围内来讨论还是单独算一类的确区别不大,我不坚持了。批判不批判、必要不必要则各人有各人的主旨,我的批判只希望朋友们能够给予足够的注意,对它的观念就可以更清晰。
TOP
36#

——聆听音乐兄:「声音的密度和喇叭单元灵敏度有关,灵敏度越底需要功放提供的能量大,密度也就越大! 」

這句話我又十分同意,声音的密度究竟是不是與能量有關?真的要多作思考討論!
TOP
37#

寻芳不觉醉兄--「请恕我直言,刘先生关于《音响二十要》的定义,例如“速度”、“动态”、“音场”、“结像力”、“形体感”、“层次感”、“活生感”、“高频延伸”、“声音密度”、“声音透明度”、“全频连贯”等等词语,稍有文学功底的人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他提出的这些关键词对我们理解音乐的特性非常有用,仅此就可赞刘一笔!」
我在这里从来没有否定过刘先生在音响界上的成就或者甚么的,我只在这里以自己对此文的理解上,发觉存在有值得批评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就是「等等词语」太浅释了,人们很容易地想当然地接纳了,而刘先生文中又缺少科学上的阐述,因此读者每人的理解上就各不相同。
现在帖子里正在试着澄清「声音的密度」就是摆在眼前最现卖的例子,寻芳不觉醉兄对「声音的密度」的理解是怎样的?
「在这些关键词下面他阐述了自己直观性的理解或解说,当然这不妨碍我们自己的理解。千万不要“窥一叶而见树林”!!我想,全面审视这些关键词才是最重要的。」

“窥一叶而见树林” ?我正是全面审视这些关键词才会产生批判的动机,我已经强调过我没有断章取义。
TOP
38#

——Llhu--几个不同观点: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你所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Llhu兄这个例子阐述声音密度精采极了,我承认我对刘先生提出的声音密度的了解方向,与Llhu兄的理解方向不相同。我想刘先生本人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今天幸亏有这样的讨论机会,问题逐渐澄清了!

Llhu兄这句也是对的:「单位体积的信息量关系分析力。信息少分析力差差反之分析力好。」那么「单位体积的信息量」该不该纳入声音密度的范畴?
Llhu兄:两个同样大小的音场有误优劣之分?有啊,层次、定位、、、所以还是把层次、定位等拿出来为好。
我的意思不是抹去,而是将它们归纳在音场里去,意思是令音场的观念完整统一!
——聆听音乐:「灵敏度越底需要功放提供的能量大,密度也就越大! 」我说的是,不同的功放针对同一对箱子!单元的阻抗是一定的,不会变得,密度是随着功放的功率大小增加的!
同意!但我还不明白灵敏度低的音箱在足够的power 和head room情况下,无论音压高低,聆听感觉上它们的声音密度总会较灵敏度高的音箱丰满得多?
TOP
39#

从波形(WAVEFORM )方向方面探讨「声音的密度」,波形是声压(sound pressure)变化的模式,它的曲线通常以纵坐标代表声压或振幅(amplitude) ,横坐标代表时间。振幅随着输入讯号的频率不断的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根据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解释,波形是随着每瞬间时间、以简单地线性的振幅形态组合而成。整个频域(spectrum) 就是以无限的、不同振幅的正弦波混合在一起而成。

这超位置定律的另一种阐述是:假如有两个或以上的声波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

从上述分析,「声音的密度」可以说是每瞬间时间振幅的代数累加与时间之间的一变量,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声音的密度」是随着音箱每瞬间回放出来的振幅多少而变化。那么好的音响器材、频域越宽阔、分析力很好的前后级放大器、音箱的质素高相应的频域也宽阔,回放出来的声音密度就会高了;当然还要加上聆听环境的良好声学处理!
这样说的话,「声音的密度」是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TOP
40#



经对声音的「密度」讨论,证实了「臭皮匠」多了终归会胜越「诸葛亮」。

我在这里首先声明,以下的论述的内容,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逛过了不少中文HiFi网站,都不能找到较为有系统的、有关解释声音的数据,因此我不能不费力地翻译外国解释声音的数据了。目的只是想将「音响系统的评鉴标准」阐述得远较彼岸更清晰些。

想详细了解音色或音质,并不能以一句:“「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就解释清楚。HiFi该是音响系统的标准了吧?据字义解释,fidelity忠实的意思,HiFi就是以电声器械,在充分发挥频率响应和无失真情况下,高度忠实回放出原来录音的声音。

音乐词典上音「质」已经多年用来代表音「色」,近年来才将音「色」扶正了。

音响系统除了器材还包括聆听环境,要能够HiFi除了器材HiFi,环境也必须HiFi。意思是说在这个聆听环境聆听者所聆听到的声音应该非常清晰、一点也不挤迫、不拥肿、也没有被其它噪音所遮蔽。

我在数篇谈及音响贵气的文章中,重点是论述声学空间(acoustic space) 对音响系统的重要性,甚至说器材对音「色」的影响仅占40%,声学空间占60%。无论是实际的(现场)、模拟的(多音箱环绕) 、或幻觉的(二声道虚幻) 所聆听到的声音,每个音调都携带着空间的讯息,以环境声、合成声的形态出现。它们的响度与残响声音的质感,是我们聆听认知的决定因素,声场的内敛或开扬、大或小,则取决于音场的扩散及音场的自由度,速度活生感的认知却要看聆听环境的Doppler 效应了。

所谓音场的扩散(defuse sound field) ,是指聆听环境里存在着有很多的反射表面、很多的吸音小对象,令声音在这个空间里,同一瞬间产生多次反射(reflection) 与折射或衍生(diffraction) ,结果得到好的声音扩散,和均匀分布的声音能量。

通常我们将这反射部份的声音群称为残响音场(reverberation field) ,残响好坏是以时间恰当去评定。
音场的自由度是说:一个声音空间里,在声音的繁衍过程中没有任何可聆听到的障碍、边界、反射表面等骚扰。
——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