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4122218373584364.jpg[/upload]
巴赫:E大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七、九、十小提琴奏鸣曲、G大调回旋曲
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耶胡迪· 梅纽因(小提琴)
海芙茨贝赫· 梅纽因(钢琴)
录音时间 1934-40
能把这些经典录音放到一张小双张中很难得,真是明智之举。梅纽因的名声难免盖过他的妹妹,但是这张唱片显示出他的妹妹海芙茨贝赫也是一位极富才华的音乐家,在这些曲子中的表现完全配得上哥哥的演奏。这些录音录制于30年代,那时正是梅纽因经受其艺术生涯中第一次重大危机之前。
梅纽因晚些时候和兰道芙斯卡合作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比起这与妹妹合作的版本要名气更大一些,但是早先的演奏更流畅且令人信服,完全没有后来的技术上的问题。慢板3分50秒处的音乐稍显肤浅,但这恰恰是他们兄妹俩自信的表现,他们相信自己的处理是最理想的。在接下来的快板中,也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在终乐章中也可以听到他们极为默契的合作。
该唱片还收录了三首完整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C小调第七和G大调第十录制于1938年,克鲁采录制于1934年。先来讲讲最早录制的克鲁采,兄妹俩在第一乐章中没有放开手脚,而且比较做作。在乐曲结构的展现上,也没有让我信服,缺乏一种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当然我并没有指海芙茨贝赫。在第二乐章的变奏段落中,年轻的梅纽因显得快乐了许多,只是流畅的有点过头了。终乐章中的对比段落的演奏又有些做作了。总的说来,这是一场来自十八岁的梅纽因的演出,充满活力,却不够成熟。
C小调奏鸣曲的演奏在结构的把握上比克鲁采好了许多,尽管梅纽因的琴声有时显得粗糙了点。第十奏鸣曲则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慢乐章中,兄妹俩恰到好处的挖掘了音乐的内涵。第八奏鸣曲的快板,他俩显得小心翼翼,不过还是演奏的很吸引人。
勃拉姆斯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在开头处并不十分流畅,不过梅纽因的颤音还是令人不禁沉醉其中,尽管有一两个地方有欠稳定。慢板有一种近乎着魔的热情,在这里梅纽因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绕有趣味的指法变换,尽管还是可以听到一两个无伤大雅的技巧上的瑕疵。第三奏鸣曲的演奏要好过第一。第一乐章里,海芙茨贝赫在几个乐句中有点抢拍,不过在慢乐章中,你可以听到一种贵族气质。可惜梅纽因兄妹的演奏还比不过西盖蒂和佩特里合作的版本,这一版本是当时为哥伦比亚英国公司录制的。
这里用的是音质较为清晰的胜利公司的母带,比起杂音较多的HMV的母带当然要好一些,不过勃拉姆斯的D小调奏鸣曲的慢板部分的音质还是差了点。要是对这一对魅力十足的重奏组合有兴趣的话,那你就不必再犹豫了,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