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新开一个贴子,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复制链接]

查看: 23165|回复: 186
31#

[upload=jpg]Upload/200412221937267532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221937426234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221938118905.jpg[/upload]
TOP
32#

[upload=jpg]Upload/200412281148425600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2811485794161.jpg[/upload]

从资料上看,胡拜的风格是浪漫炫技派的,奇怪的是他最出色的两位弟子——西盖蒂和玛茨却都是理智型古典风格、不带一丝炫技色彩的小提琴家。和西盖蒂一样,玛茨的“理智”、“古典”决非枯燥、死板的代名词,相反,其演奏是饱含深情的。相比而言,西盖蒂的底蕴更为深厚,玛茨则有更为细腻丰富的感情,技巧比师兄更高明,音色也更优美纯净。
TOP
33#

新到之莫扎特的室内乐[upload=jpg]Upload/20041219195802985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1919581551600.jpg[/upload]
TOP
34#

[upload=jpg]Upload/200412281145495171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2811455985700.jpg[/upload]

约翰娜·玛茨,匈牙利人,1924年出生。1932-1942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胡拜(Hubay,1858-1937),是西盖蒂的同门师妹。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名声鹊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极受欢迎。50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结婚后便淡出演艺圈而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逝世,年仅55岁。据说退出舞台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TOP
35#

干股 在 2004-12-7 16:43:19 发表的内容
霍尔维格最新版的弗雷《安魂》有吗?

有的      
:)
TOP
36#

[upload=jpg]Upload/2004122218373584364.jpg[/upload]

巴赫:E大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七、九、十小提琴奏鸣曲、G大调回旋曲

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耶胡迪· 梅纽因(小提琴)

海芙茨贝赫· 梅纽因(钢琴)

录音时间 1934-40

能把这些经典录音放到一张小双张中很难得,真是明智之举。梅纽因的名声难免盖过他的妹妹,但是这张唱片显示出他的妹妹海芙茨贝赫也是一位极富才华的音乐家,在这些曲子中的表现完全配得上哥哥的演奏。这些录音录制于30年代,那时正是梅纽因经受其艺术生涯中第一次重大危机之前。

梅纽因晚些时候和兰道芙斯卡合作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比起这与妹妹合作的版本要名气更大一些,但是早先的演奏更流畅且令人信服,完全没有后来的技术上的问题。慢板3分50秒处的音乐稍显肤浅,但这恰恰是他们兄妹俩自信的表现,他们相信自己的处理是最理想的。在接下来的快板中,也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在终乐章中也可以听到他们极为默契的合作。

该唱片还收录了三首完整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C小调第七和G大调第十录制于1938年,克鲁采录制于1934年。先来讲讲最早录制的克鲁采,兄妹俩在第一乐章中没有放开手脚,而且比较做作。在乐曲结构的展现上,也没有让我信服,缺乏一种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当然我并没有指海芙茨贝赫。在第二乐章的变奏段落中,年轻的梅纽因显得快乐了许多,只是流畅的有点过头了。终乐章中的对比段落的演奏又有些做作了。总的说来,这是一场来自十八岁的梅纽因的演出,充满活力,却不够成熟。

C小调奏鸣曲的演奏在结构的把握上比克鲁采好了许多,尽管梅纽因的琴声有时显得粗糙了点。第十奏鸣曲则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慢乐章中,兄妹俩恰到好处的挖掘了音乐的内涵。第八奏鸣曲的快板,他俩显得小心翼翼,不过还是演奏的很吸引人。

勃拉姆斯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在开头处并不十分流畅,不过梅纽因的颤音还是令人不禁沉醉其中,尽管有一两个地方有欠稳定。慢板有一种近乎着魔的热情,在这里梅纽因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绕有趣味的指法变换,尽管还是可以听到一两个无伤大雅的技巧上的瑕疵。第三奏鸣曲的演奏要好过第一。第一乐章里,海芙茨贝赫在几个乐句中有点抢拍,不过在慢乐章中,你可以听到一种贵族气质。可惜梅纽因兄妹的演奏还比不过西盖蒂和佩特里合作的版本,这一版本是当时为哥伦比亚英国公司录制的。

这里用的是音质较为清晰的胜利公司的母带,比起杂音较多的HMV的母带当然要好一些,不过勃拉姆斯的D小调奏鸣曲的慢板部分的音质还是差了点。要是对这一对魅力十足的重奏组合有兴趣的话,那你就不必再犹豫了,听吧!
TOP
37#

[upload=jpg]Upload/20041271575851795.jpg[/upload]

舒伯特: 第八交响曲

马勒: 第一交响曲

指挥:布鲁诺·瓦尔特

演奏:巴伐利亚州立交响乐团

录音时间:1950年10月2日

录音地点: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会议大厅

ORFEO D’OR C562021B

布鲁诺·瓦尔特从1947年开始重返欧洲演出,但是直到1950年,他才又一次出现在德国的舞台上,当时他去的德国城市是柏林和慕尼黑。他在这两个城市的两场演出由电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我们有幸听到当时的广播录音,这完全归功于两张CD的发行。收录了慕尼黑音乐会录音的唱片由Orfeo发行,而另一张柏林音乐会实况唱片(曲目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乐队是柏林爱乐)由Tahra公司出版 (TAH 452)。从这场慕尼黑音乐会海报上可以看到,当时的曲目还包括韦伯的《尤里安特序曲》,可惜一张CD难以容纳所有的曲目,只能忍痛割爱了。

瓦尔特曾于1913年至1922年间在慕尼黑工作达十年之久。重游故地,从国家剧院去排练场的一路上,却看到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慕尼黑,瓦尔特想必一定百感交集吧!瓦尔特对于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解读是老派的,但是效果很不错。尤其是第二乐章,显得特别的庄严肃穆,从这音乐中,我听到了对往昔无限的感慨和一份对好景不在的惆怅(我并非想象力过剩)。和第二乐章的效果相似,第一乐章的音乐中也充满了瓦尔特赋予的爱和温情。晚年的瓦尔特对音乐的处理往往被认为过于温柔,但是在这里,他还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一显刚猛的力量。总而言之,这就是刚柔相济。

慕尼黑现场版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同瓦尔特若干年后在加利福尼亚指挥纽约爱乐的录音室版本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的手法是一致的。慕尼黑现场版的速度要快一些,结构上也更紧凑,在有些地方也不乏舒伯特式的歌唱性。第一乐章的引子就极具这种歌唱性,而且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瓦尔特始终不肯放慢速度,这表明了他是典型的老派马勒指挥方式的代表。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来自《青年旅行者之歌》的第二首歌曲,在瓦尔特的诠释之下有一种独特的跳跃感。在紧接着的发展部中,有两点让我稍感意外,一是瓦尔特没有强调大提琴的效果,二是这广播录音竟然很好的记录下了低音鼓的声音。圆号奏出热情洋溢的主题之后,弦乐的效果极其自然,这一点也是我很欣赏的。在真正高潮来临的时候,广播录音就有些力不从心了。音场变得相当狭窄,听上去很不舒服。但是只要你耐心的听下去,结尾处定音鼓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第二乐章中,乐队有些跟不上瓦尔特,在有些地方乐手们显然慌了手脚。瓦尔特对于其中的三重奏段落的处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显得过于轻松了。来自观众席的咳嗽声影响了第三乐章开头处的效果。然而还是有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一位能奏出细腻音色的低音提琴手,一位充满个性的巴松管手以及一位情绪很到位的大号手。难能可贵的是麦克风清晰的记录下了他们奏出的音乐。瓦尔特故意放慢了速度以加强讽刺的意味。而另一个被引用的《青年旅行者之歌》中的旋律是这一乐章的核心部分,在瓦尔特的演绎之下,音乐显得圣洁而温暖。这也归功于首席小提琴奏出的美妙滑音。

不佳的录音和乐团有限的水平是制约最后乐章效果的两大因素。然而瓦尔特对于马勒的音乐了如指掌,并且竭尽全力挖掘乐团的潜力。他成功的诠释了马勒第一末乐章的高潮部分,向听众们展示了音乐中的各种情绪:兴奋,高贵,期待以及怀旧。乐队在大多数时候达到了瓦尔特的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1950年的德国乐团的乐手们并不熟悉马勒的音乐,因为在纳粹时期,他的音乐是禁止演出的,直到纳粹倒台的1945年才解禁。所以乐团能有如此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在乐章结尾部,瓦尔特特别强调节奏,音乐的节奏变得强烈而清晰。

虽然是单声道广播录音,但很清晰,细节出人意料的丰富。不过动态范围很窄,声音大的时候失真也大,声音高低两端的延伸也明显不足,舞台上和观众席里的噪音却被记录下了,这是单声道录音的先天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太多。

由于音响效果一般,我不会推荐这张唱片成为你的首选,而且我也不会把它和现在的优秀立体声版本做比较。这类唱片的艺术价值还是很高的,对老一辈大师和历史老录音感兴趣的乐迷还是很喜欢这类唱片的。这张唱片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记录了布鲁诺·瓦尔特这位犹太指挥家在二战结束后不久重返德国的演出,上演的还是舒伯特和马勒的音乐,我相信特定时间的演出总会有它特定的意义。瓦尔特把一种悔过之情赋予舒伯特的音乐,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同样并非偶然的是,观众给予舒伯特的掌声明显高过了给予马勒的,因为在这场演出的5年之前,德国的观众还是相信马勒的音乐是不堪入耳的‘犹太垃圾’。 短短5年之后欣赏这音乐的时候,观众们的感受一定是很复杂的吧!

这张唱片是相当迷人的历史录音,会给听众带来无限的乐趣。
TOP
38#

[upload=jpg]Upload/20041251126478410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511282615740.jpg[/upload]贝多芬:第12钢琴奏鸣曲、第4钢琴奏鸣曲

德彪西:Hommage¨Rameau

拉威尔:Gaspard de la nuit

米凯兰杰利(钢琴)

录音时间与地点:1982年4月13日伦敦皇家节日大厅(贝多芬、德彪西)、1959年6月30日伦敦Maida Vale BBC公司录音室(拉威尔)

从1998年开始推出的BBC传奇系列已经为我们奉上了许许多多伟大艺术家的珍贵录音。这张记录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演奏艺术的唱片已是这个系列的第100张,唱片上醒目地标着“百张纪念”的字样。

这张唱片上的大多数录音来自于1982年皇家节日大厅的独奏音乐会。由William Robson撰写的内页说明称米凯兰杰利当时身体不适,虽然他素有随意取消音乐会的恶名,但那次他还是决意拖着高烧38度的身子为听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我始终不能明白一个伟大的演奏家怎么能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演出。

在两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上,我们看到米凯兰杰利非常擅长演绎这些作品,风格生动清晰。贝多芬的音乐宝藏浩如烟海,他充分利用了这些作品中的重音。虽然许多人对这样的诠释方式不敢苟同,但也不由得他们不信服。在第12钢琴奏鸣曲(op.26)中,米凯兰杰利着力表现了贝多芬本性中狂风暴雨的一面,这一切在第三乐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阴暗的葬礼进行曲带给人们扣人心弦的强烈情感和一丝傲慢的神情。这并不是说第一乐章行板和变奏弹得不好,在该乐章中,钢琴家对色彩的明暗和节奏的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正如贝多芬所期望的那样,末乐章简洁明快,每个重音都落在了旋律的节拍上。

第4钢琴奏鸣曲(op.7)的演奏也同样热情似火,我觉得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慢乐章。米凯兰杰利在此展现出来的音色的跨度真是绝妙,他所带来的是一次印象深刻、意味深长的演奏。唱片内页的文字说明记载着这样一件趣事:米凯兰杰利的钢琴每次都要小心翼翼地准备,这样在演奏时他才会有轻盈的触键。在这张唱片的很多地方也能够明显地听到这种奇妙的触键方式,不过这并不对某些激情四射的段落的表达构成约束。米凯兰杰利对乐曲中节奏较快部分的处理依然不缺少原动力,第三乐章爆发出一种戏剧性的活力,而末乐章回旋曲也具备强烈的气势。这张唱片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贝多芬这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冲击力。

在同一场音乐会上,我们还有幸领略到米凯兰杰利作为一个德彪西作品演绎者的完美技巧。德彪西的音乐需要完全不同的触键方式和音调处理(内页文字说明中特别提到那场音乐会动用了两架不同的斯坦威钢琴),米凯兰杰利在此表现出惊人的控制力和大局感,乐曲被他处理得自由奔放、热烈狂喜。但是台上挥洒自如的背后却是持久而谨慎的准备。

整张唱片以拉威尔的曲目作为结束,这个录音来自于早些时候同一地点的另一场音乐会。你可以从中品尝到大量键盘上的魔技,处处闪耀着光芒。在这之前两年,也是这双手,为我们带来了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我至今仍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米凯兰杰利的这个版本是该曲目的最佳录音。相比之下,Le Gibet就太让人意犹未竟了。Scarbo开始的几个小节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氛围(随后也多次出现这种感觉)。当Scarbo的主题真正出现时,米凯兰杰利为它勾勒出一幅轻蔑、恶毒的鲜活嘴脸。总的来说,这个Gaspard从头至尾充满热情,令人拍案叫绝,属于现有版本中最伟大的演绎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的关系,和1982年的录音相比,拉威尔作品的声音听起来不免要单薄些,但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虽然皇家音乐大厅的听众中也有个别是支气管炎患者,但演奏本身极具吸引力,我想各位爱乐者不会因此而减了赏乐的兴致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米凯兰杰利处理贝多芬的方式,然而我认为这张唱片上的所有演绎都达到了最高境界,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因它的伟大而感动。这张唱片为我们保存了伟大艺术家令人钦佩的演奏录音,每一个音符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特别是那首拉威尔,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TOP
39#

[upload=jpg]Upload/200412518402694273.jpg[/upload]

巴赫:赋格的艺术 BWV 1080

CD1:排练、引子、第一到第九对位

CD2:第十到第十八对位、终曲

乐队和指挥:加拿大广播公司多伦多室内乐团/赫曼·谢尔辛

录音时间和地点:1965年12月;多伦多加拿大广播公司录音室

TAHRA 2.108-2.109 [2CDs 122'26"]

伟大的德国指挥家赫曼·谢尔辛的女儿梅瑞恩·谢尔辛如今已经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来纪念她父亲的艺术生涯。近年来她创立的唱片品牌Tahra已经出版发行了好几十张谢尔辛的历史录音。这套双碟装的唱片是1965年谢尔辛演绎巴赫乐队版《赋格的艺术》为加拿大广播公司所作的录音,在这之后不久指挥家便撒手人寰了。

跟大家所期待的一样,这个版本的主要部分采用了现代乐器,羽管键琴则由Kenneth Gilbert演奏,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演绎方式。这个录音突出体现了谢尔辛非凡的乐队感,乐曲也因此有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音调。

相对于他那个年代的其他演奏,谢尔辛的速度稍微快了一点,那种在20世纪60年代的录音中经常可以听到的丰富、厚实、缓慢的弦乐部分在这里没了踪影。他手中的室内乐团编制较小,尽管当时的录音技术不怎么好,但每件乐器的声音都表现得很清晰。谢尔辛大量运用动态调整,对乐谱的某些部分加以强调。第七赋格格外充满张力:弦乐以渐强开始,木管和其他乐器随即微妙地加入,以平衡弦乐部分的力量。

第九赋格实在令人大失所望。Kenneth Gilbert在这里担任羽管键琴独奏,在当时看来这样做有点大胆。但很不幸的是他的琴走调了,在某些低音部分可以很明显地听出来;然而他的演奏动态范围倒是很大。他的独奏又在随后的几处卡农时偶有出现。对于羽管键琴独奏的运用为通常看来是外向的管弦乐加入了一些内省的元素。

谢尔辛棒下的乐队在两个最长的赋格中达到了感染力的巅峰——三重赋格的第12赋格和四重赋格未完成的第18赋格。他调动起乐器所有的潜能,创造出几近交响乐的效果;而且也没有违背乐曲的灵魂。

这是一份历史档案,展示了一种演绎巴赫《赋格的艺术》独一无二的方式。虽然和现代的演奏相去甚远,但谢尔辛还是提供了另一条诠释的途径和一种理解作品全新的角度。除去羽管键琴的独奏部分,这个版本还是非常动人的。
TOP
40#

[upload=jpg]Upload/200412221940203072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22219403675702.jpg[/upload][upload=jpg]
最后编辑我是一只企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