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33|回复: 296
11#

对于丁老师的观点,多多少少我还是能理解的。

丁老师的“懂”,也许是听众能通过演绎者和创作者结合起来的音乐语言,找到共鸣(强调:这种共鸣不单单来自作品,而是来自演绎者+创作者)。

而这个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更多是出于自己心理需要的“懂”。是——共鸣
也许过一段时间,听众找不到共鸣了,这时他没有听“懂”音乐,只是他曾经听“懂”过。
也可能,听众再次聆听,找到了更强烈的共鸣,这时候他是更“懂”这首音乐了。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丁老师出山指教。
最后编辑xineng
TOP
12#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
----------------------------------------------------------------------------------------------------
按我的理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那么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且他们都是听懂音乐的,那么这个“懂”是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懂”(只是“懂”了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方面)?
TOP
13#

darajan 在 2004-12-1 0:29:13 发表的内容
xineng 在 2004-12-1 0:05:15 发表的内容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就算作曲家写明又如何了呢?德彪西的前奏曲《帆》这应该是作者本人给的标题了,那么,这音乐你认为除了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外,就不能是夜空下的一只蚂蚁了吗? 
再看看这首乐曲的谱子,上面作了很多很细腻的演奏及表情记号,难道只有参照了才算“懂”了之后的演绎吗?如果我把开始两小节的音弹得爆响,会如何,Dangggg..DangDangDangDanggg....DangDangggggg.....岂不是印象了的贝五吗?


听众当然可以自由理解音乐的内容。

我所说的意思是——如果作曲者说:“我的引子是代表日出”那么客观的来说,引子就是日出,因为这是作曲者的本意,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是客观上的“懂”——你知道了真相!

但是,你当然可以理解成哪个是“光辉时代的开始”或者“印象了的贝五”。但哪个不是真相,真相是:引子是代表日出。

你从日出中找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你的“懂”,不代表作者的原意。
TOP
14#

“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

同意布莱兹。因为控制权在演奏者和听众了。
而创作的原意(也许就是“懂”的关键),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了,那么除非作曲者如实地把每一个创作细节都清楚地向听众交待(那是日出;那是斗争;那是爱;那是胜利),否则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弄懂了作曲者的音乐!而只能说是你对作品的理解。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而演奏者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这个引子,只能是他们的理解,而不能说他弄懂了作品的原意。

或许这个引子里的小号是代表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那么用圆号来演出根本就是违背了作品的原意,他只是演出了一个日出的场景。那么他还能算弄懂了作品吗?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最后编辑xine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