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1072|回复: 320
41#

再转贴一些小资料:历史上各种声音媒体的动态、频响数据:
Year    db      Hz         device                low/high Hz
1897   28    1832     shellac disc             168-2000
1925   30    4900     Orthophonic disc      100-5000
1931   30     8875    Optical Film               125-9000
1931   60     9970    cellulose disc            30-10000
1946   60     14920   Decca FFRR disc     80-15000
1947   60     14950    Ampex 200 tape       50-15000
1972   75     19980     Laserdisc                 20-20000
1980   90     19980    Compact Disc           20-20000
1991   120    19995    Dolby AC-3               5-20000
1998   144     96000   DVD-Audio              0-96000
TOP
42#

失真率低,肯定会好声。比如说假如我的失真率是0%了,都是原来的信号了,能不好声吗? :)

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0%失真,好声;0.00000001%失真,突然变得不好声了。——绝对不会发生的。
TOP
43#

monom 在 2004-11-18 17:41:00 发表的内容
如果CD也加入你所说地RSPC编码,那不是就能分毫不差地读出所有信号么?然后再用软件去调时差,不是电脑也 HI-End ?????


呵呵,这个是因为,假如CD里面再加上RSPC的码位的话,那又需要多几十兆的空间,那么CD可以容纳的音乐的时间就会缩短。要知道,一张700M内容的CD,由于里面的一部分码位是给了纠错码的,所以里面的属于音乐的信号是不到700M的。

另外,C1,C2级纠错已经很足够了,它能够保证CD最大的误码率也只有10的负8次方到负9次方。
TOP
44#

yxiao 在 2004-11-18 11:35:56 发表的内容
请教楼主:用你的插值算法如何从PCM数据中还原以下两条曲线

1、一条频率为 44.1K 的正弦曲线

2、一条频率为 2*44.1K 的正弦曲线


噢,CD格式的数据是无法还原出44.1kHz的波形的——除非硬是随便加入额外的插值点,因为CD的取样率是44.1kHz(至少要用88.2kHz的采样率才行)。

假如有某种格式有足够高的采样率,那么下面提供的Hermite插值多项式算法可以实现(请下载文档后解压看),里面的讨论对任意的光滑曲线都适用:

[rar]Upload/20041119501620517.rar[/rar]

需要用PDF浏览器看,假如需要安装的话请从这里下载(选择自己的语言种类和操作系统):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TOP
45#

恩,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前途的。对于电子乐器和真实乐器的问题,就拿电子钢琴和真正的钢琴来作例子,为什么波形再准的电子钢琴,声音也不够真实的钢琴来得自然呢?

那是因为,对于电子琴,我制造芯片的时候,所能够做的就是把钢琴的每一个单音的波形都set到芯片里面去,然后弹奏电子琴的时候,我按一些键,那么芯片所能够做的就是把这些键所代表的单音的那些波形,按照按键的力度乘上系数后再叠加起来,最多高级一些,再用一些DSP模式把合成的和声美化一下而已。

而至于真实钢琴,那么则不同了:我按多个音的时候,产生的综合效果还会受到钢琴的反射板、共鸣板、固定岗弦的那块钢板等等物体的影响,因此出来的波形肯定不是那几个单音的波形相加的结果,而是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说几乎所有的电子乐器都会败在这个方面。
TOP
46#

杰长老的感觉很正确。其实比如说听协奏曲吧,举个例子,我用监听耳机来听的时候,LP表现的独奏乐器的质感真的比相同版本的CD要强。真是再好的CD也播不出那种味道。所以说,假如就是这样听,每时每刻,LP表现的质感的确很强。

不过我们可以纵向地反思一下,比如说今天我听了EMI录制的多那伊亲自弹奏他的《儿歌变奏曲》,Boult指挥皇家爱乐乐团伴奏,50年代末的示范级的立体声(这真是大师的珍贵录音啊,作曲家亲自弹奏自己的作品,还是效果这么好的立体声录音!)。

我同时拥有LP版和CD版。当然LP版是美国的Angel出品的了,并且也不是头版。这里先不说头不头版的问题。我播放这张LP的时候,多那伊手下的钢琴的效果,质感真是很不错,迷死人了。

不过听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回想一下,觉得有些不对头呀——怎么多那伊以十只手指强力度把钢琴“砸”出一串串高难度的旋律的时候,为何钢琴的音量听上去竟然跟前面平缓的乐段时多那伊只用右手、单音弹奏钢琴时候的音量大不了多少呀。

对比起同录音的CD,虽然以相同的音量来聆听的时候,钢琴的质感没有LP版那么强烈,但是根据前后比较,我觉得CD版对于钢琴音量、形体的表现,似乎比LP要来得更像真实一些——当然我也觉得我这样来比较似乎有点苛刻了,但是正好比一个人身体内长了癌,他没发觉,不知道,可能活得好好的;一旦有一天医生告诉他,你身体里面其实长了癌,那么他可能几个月之内就垮掉了——我也发现自己的听觉竟也产生类似的现象,我这一比较完之后感觉我的听觉会越来越加强这一现象,导致LP美好的质感也引不起我听觉的更大愉悦。

这个例子可能特殊了一点——可能是因为不是头版的缘故。不过我听过的其它的很多LP,用我上面这种方法来一检验,还真的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

类似我还发现了其它一些差别——不过这些肯定都说明了,LP和CD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只是我觉得密纹LP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它的潜力几乎被发掘完了;而以CD为开头的数码技术,里面的潜力似乎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开发,并且以近二十年来的经验来看,情况越来越好,进步蛮大的,所以我也把帖子的题目写成是“将会战胜”——甚至或许某一天所有厂家都决定停止发展新的CD技术了,但肯定会有新的格式接班继续前进的。

CD的数字的特性使得它里面含有很多尚未发掘到的内涵,假若我们不断用新的科学规律或者理论去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往往会从中又发掘中众多数据里面隐含的更深层的信息,所以说我的愿望是大家不要忽视了手中的CD,因为它随着技术的发展,它越能为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享受。LP,也要留着,假如没有它在一旁以它的长处对照着CD的弱处,CD技术也不会一直往前发展着。
TOP
47#

其实无论是数码还是模拟,都只是为了抓住事物里可以确定的那部分而已。不过,还要区分“利用数码来创造(请注意不是‘重播’)声音”和“用数码来记录真实的声音”之间的差别——两者都会有误差,不过误差很不同。
TOP
48#

顺便打个比方:假设你想买一部唱机(不管是LP还是CD机了),你来到电器城,假如有一位老板拉住你说:“进来挑一挑吧,我卖的这部唱机的频响特别宽。”那么你千万不要立刻就掏钱把它买下,你还要再多问一句:“失真度是多少?”

噢,再补充一点:厂家制造的唱机,在说明书里都会标着本唱机的失真度为百分之多少多少。这个数值的意义一般是,厂家让唱机播放1kHz(有的时候会采用别的频率,说明书都会印着的)的正(余)弦波形,然后测量这部唱机的算法、电路等等对于这种信号最后表现出来的失真度。所以说在播放音乐唱片的时候,每部唱机(不管是LP和CD)每时每刻的失真度不是恒定的,都会变来变去,只不过它的变化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浮动而已。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9#

yxiao 在 2004-11-19 13:35:50 发表的内容
3、你设计算法的依据和关于算法误差的评估方法都是经验的,而不是逻辑的或者数学的,这在某些工程计算中是允许的,因为实际效果如何,可以套用那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数学上作为依据或定理进行演绎,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或者说你的东西实际效果如何就不需要用文字去肯定了。


这位朋友其余两个论点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所以这只请看第三个观点:请不要误认为我不打印出那个误差公式,就觉得我在凭经验估计。

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准确计算的结果也还是我所说的那个结果,只不过我觉得没必要把一长串的计算公式打出来。或许您或说“你尽管打出来我看”,这里我只能说:请您相信我是在草稿纸上算过之后得出答案的,要把好几页的计算、推导过程(那个误差公式是一个不太普及的定理)都打成电子文档,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现在真的腾不出这个时间来打印这些算式。假如您真的想了解的话,或许等假期的时候,有机会我们可以当面讨论一下,我可以当场把插值理论的所有细节和结论从头到尾给您介绍一下。

误差的结果就是我前面用文字叙述的:10的负多少多少次方,乘以函数导数的上界,然后再乘以所有数据点横坐标距离的乘积。这是一个准确的数字来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结论:只要原始的数据点趋向于无穷多个,那么插值多项式的曲线就是原始的信号曲线,100%吻合——这也是误差公式取极限的结果。
TOP
50#

恩,我觉得由我们来讨论LP与CD的问题,怎么说都总会有盲人摸象的感觉。这个问题,我觉得由专业的混音工程师来评论、叙述比较有说服性。

我刚才找到工程师George Graham对此方面很详细的说明,他60年代就开始录音制作的生涯,直到现在。我仔细看过他的叙述,感觉真是“姜还是老的辣”,看得我十分佩服——假如我之前看过他写的这些评论,我觉得干脆直接把它翻译成中文贴上来即可,里面的意见相当中肯和具有洞察力。

比如说看完之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当初CD的格式制定动态范围为16bit—96分贝,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当时技术只能做到这样”,而是当时CD要面对出版之前的模拟录音母带,CD的96分贝已经基本够用了(Grahma讲,当年一台2万美元的专业磁带录音机可以做到的动态,都比不过CD的96分贝)。同时,由于Graham对于初期CD的制作的介绍,我更加有冲动和决心,去增大力度搜寻80年代初的那些头版古典CD了!(同时要削减买LP的钱了)

详细英文原文链接如下,懂英文的朋友不妨浏览一下,我也争取抽时间把它翻译成中文:
http://georgegraham.com/compress.html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