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复制链接]

查看: 35839|回复: 202
11#

聆听音乐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音乐爱好 (philharmonic)者,或许是音响爱好者,前者着重于聆听音乐的内容,对欣赏音乐的工具无特殊要求,他们可以使用低档音响、劣质随身听甚至收音机来欣赏音乐;音响爱好者就不相同了,没有好的器材,再好的音乐也不会欣赏,他们着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响效果,他们常常可以搬出一大套声音音质的理论、或许是专门名词来描述效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效果怎样,那里不对,这里还过得去…,一点一滴地诸多挑剔,力求回放出来的声音能够绝对真实。因此,音乐爱好者很容易满足。问题就是发生在音响爱好者,由于他们追求的是绝对真实回放,而现实上,音响器材的质素却是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的搭配真是流光溢彩、曼妙多姿,搭配的组合千变万化,回放出来的声音可以说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只好各自选择自己的所喜欢的声音了。声音有没有贵气仅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心灵境界,是他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种聆听方式,这是他追求的私人空间,无可厚非的!谁也不能干涉。但是当别人(或许多人)闯入这个「空间」,而又同样感受到这种陶醉的心灵境界的话,你试想这个境界是不是「现实」?缺不会是幻象!

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好坏,可以说是受到很多因素所影响的。其实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聆听音响的目的最终是聆听音乐,因此音响效果应该与艺术魅力相结合。音响“发烧”不仅需了解器材知识,房间声学知识,还要对音乐有所了解。

“发烧”切忌主观,不能经不起广告宣传诱惑,不能轻信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不要盲目模仿,凡事要通过自己实践的验证,掌握基本的电声学知识,不去想当然,不去赶潮流,不攀比器材价格档次……你就会顺利步入音响这个殿堂。如何科学“发烧”,合理消费,则是每个“发烧友”和爱乐人都密切关注的事。

自然界听得的声音都是立体声,可以分辨出发出声音的方位,低档音响的收音机中发出的声音,却只是一个点。立体声就是利用两个以上的声道来播放声音,使之有一定的空间感。

综观音响“发烧”中出现的诸多困惑,大量争论不休的问题,乃至走火入魔的事例,不少实在是由于缺乏有关知识所致,鉴于“发烧友”都想不断改善自己器材的使用效果,就极容易为夸大其词的舆论所误导。所以“发烧”必须先学一些电声学基础知识,电声学牵涉的范围极广,包含着大量技术和艺术内容,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取巧只会产生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致误入歧路。莎士比亚说“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片面知识常会导致错误理解、轻信尝试、以讹传讹,小则浪费金钱和时间,大则引起事故,更遑论领略个中情趣了。

音响界流传的一些神话,如能听出乐谱落地的声音,音响摆位相差幾厘米也能区别等等,真是玄而又玄,高深莫测,一些缺乏应有专业知识的狂热“发烧友”也就信其为有,进而造成只见细节,不闻音乐的听音习惯,这种为音响而音响,把音响为音乐服务的目的直抛到九霄云外,就实在不能算是“发烧”,无异暴殄天物。要提高自己对音响的资质,只有认真聆听,善作思考,多看有水准的书刊文章,须经时日之磨练,绝无“速成”,慢慢摸索,不断实践,总结教训,方能有所成。

选购音箱就像小提琴家选择提琴一样,因为聆听音响的声音是从这对音箱里发出来的,它的音色是不是合符自己的品味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然后再去寻找匹配这对音箱,能将它们的性能充分发挥的放大器。讯源的设备就各选所好了:贪求方便的话,首选CD,不怕麻烦的,喜欢经常动手调校、变化多姿多采的,喜欢迎接挑战的,那便会挑LP了。只要掌握了彼此的调校匹配的技术,汲取了多少经验教训,相信那一种讯源设备,在选择一片录音很好的软件放下去回放,都能播放出悦耳怡情的贵气声音。当然是在整个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空间)已经调整妥当的前提之下了。
TOP
12#

从RPG(一间美国的著名设计生产声学处理产品的公司)的skyline原始资料中,我摘录了下列数据:

Hz           吸收系数                     扩散系数
125         0.00                        0.71
160            0.10                            0.68
200            0.14                            0.68
250            0.34                            0.70
315            0.46                            0.67
400            0.31                            0.64
500            0.28                            0.71
630            0.28                            0.72
800            0.33                            0.65
1000        0.29                            0.67
1250        0.22                            0.72
1600        0.21                            0.73
2000        0.19                            0.76
2500        0.18                            0.76
3150        0.15                            0.72
4000        0.16                            0.74

由于我不懂得怎样上载图片,故只好将图表抄下。这些系数说明skyline对高频的吸收很多,你发觉高音频率贫乏了的原因会有很多,主要的是你用的仿泡塑skyline的密度,由于生产商偷工减料(注:泡塑是按重量计成本,声学处理者购买时仅注意它的外形) ,因此吸收系数改变了。我在替朋友改善这种仿skyline性能的方法是在它的表面上喷上一层石漆,它的表面刚性提高了,表面上的碎石粒也增加了它的扩散性。
TOP
13#

问题是有些录音你想买也没处找到,回香港去寻找就算找到了也舍不得掏腰包付钱买,太贵了!这样的录音方法还有一样特别的好处,那便是当你用Monkey’s Audio将.ape file转化为.wav file后,你可以立即以Microsoft的Media player试听满意后才录,以免浪费光盘。现在已经没有上世纪60 70年代时先试听后买货的销售服务方式了,我十分满意这种录音方法,因而「乐刻不疲」。
说起光盘值得一提的是最好选用Mitsybishi的蓝色白金52X的,其它牌子遇上一些挑剔的Transport时,读盘时往往要麻烦一些,你可能要将光盘转动移位多次才会侥幸回放出来,花多一元几角就可以省下不少麻烦!
TOP
14#

还是像在<音响发烧站>一样,读者读了文章都犯了同样的毛病——没有把握到文章的重点!e-mail给我的读者们他们不是正好买新楼房,便是刚好遇到了回放效果不好的问题。我都一一替他们提出了改进的方向了。

总而言之:花这样多时间写了十多万字的目的,就是苦口婆心的提出一个投资很省、效果立竿见影的、改善音响爱好者现行音响系统回放效果的方法——将聆听室环境做声学处理声。事实上不是我在吹牛,到过我聆听室体验到效果的音响爱好者也可以见证,我的经验认为我的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仅做了70%,声音已经有显著的改善。

其实我的聆听室离尽善尽美还远着,还需要做进一—上的声学处理贴上适量的skyline泡塑块。现在我在等候我的读者已经订购,与我自己需要的数量凑足够一定数量后,便将模子搬去工厂制造skyline泡塑块。材料回来便可以完成余下的30%声学处理,届时当会又是另一个新的声音回放的景界。

读者们只要首先解决音箱的第一第二反射的音波重迭起强调作用,和音波彼此抵消的作用,你的回放出来的声音立即便会玲珑剔透起来,本来音量旋钮经常在11点钟位置音压才够,你会发现如今只要将音量旋钮留在9点钟位置,音压便足够了。
TOP
15#

quanlong:好提议!我有的是DIY音箱设计数据和音箱结构图样,最好是找国产全音域单元像英国的Lowther一样的,我对国产的产品非常陌生,只有你们行家才有渠道找到。我有玩Lowther音箱的经验,由于它是迷宫式设计,不需要用分音器,因此灵敏度非常高,我卖过的Lowther音箱容积超越200 litre的,用2A3单声道每边数瓦的两个推,力度便足够(当然不是说回放1812序曲) ,回放女声软件的声音简直令人着迷,假如能以现时杨小琳的软件代替当年邓丽君的软件,我的Lowther音箱更加会令买家着迷,一定卖个满堂红!
TOP
16#

看來沒有人欣賞舊文章,因此毫無反應.
TOP
17#

「放音乐时,开着门在另一房间听到的低音非常动人,比听音室里的感觉好」这种情况我现在才刚刚知道,十分感谢刘罗锅老兄告知。我要好好的聆听研究后才能作覆,我的地方由于阿姨请不到而乱七八糟,那个「另一房间」恐怕真的非常凌乱,反而对低音作了调整,因而「听到的低音非常动人」了。「较听音室里的感觉好」的情况有可能发生,我不是说还有30%尚需处理吗?
TOP
18#

与「原板是有分别的,A、B比较分析力,密度、味道等都可分别出来」,能分辨出来又怎样?回放出来的声音少了音乐味吗?我自己觉得假如要这样费劲去欣赏音乐,变得不像是在寻开心,反而有点似自讨苦吃了,对吗?用三两块钱就聆听到一些难得的录音(假如加上打印彩色封面封底、CD胶盒的话,由于彩色喷墨和胶盒都相当昂贵,又要追加三两块钱了),还能要求些什么?据有CDR刻录经验的行家告诉我,说用价值数千元的SCSI型号的CDR刻录机情况会有所改善,但必须用2X慢速,越慢错漏的讯号会越少,也会较原汁原味一些。这位行家试听了我刻录的Chesky Record’s,立即与他带来过访的用SCSI机刻录A-B比较,认为后者的细致度和音乐味如你所说的「有分别」,结果他第二到访时带来了一片专诚替我刻录的该光盘,不胜感激!
可能我真的已经有点「老耳」晕聩了(可是我经常以测试唱片的频段粉红噪音去测验自己的耳朵,发觉衰退并不严重,但灵敏度恐怕远不似从前了,毕竟已经是75岁,不能不诚认老矣!可是,发烧的热忱永远还是炽热的,两三月前回香港检查身体时,还抽空钻黑胶唱片店购买了一批唱片。
TOP
19#

stero,
多谢捧场!其实说的仅是真心话,自己在发烧上花费了委实不少,吃亏多了免不了也会学了乖,对吗?有方法可以既省钱而且效果出乎意外地好,为甚么不将它供诸同嗜呢?
这句话得向你请教:「请把此贴置顶」是甚么意思,还要劳驾版主去贴?
TOP
20#

——以欣赏音乐为目的的话,不必在乎那点点“贵气”了!
我找不到有甚么理由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在不在乎那点点“贵气”? 这两件事情之间好像不存在任何矛盾,我认为它们能够并存岂非最好!?
老实说,引起我写这几篇文章的动机,就是当我把聆听室做了音学处理后,发现无论我播放那一种版本的软件,都能聆听到“贵气” ,令我喜出望外地发觉音学处理救活了很多我的D版CD,以前认为聆听起来刺耳的,现在的聆听感觉不是那样了。
因此,我花了YMB120元,为我用来写文章的计算机增加了一套带有低音炮的有源音箱,在刻录过程中认为好的音乐,刻完CD的音轨移动到共享音乐的Play List file去,工作时就有背景音乐伴奏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