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企鹅指南的精神何在 [复制链接]

查看: 7335|回复: 22
11#

对伯恩斯坦的不同认知
企鹅指南研究(二)陈郁凯
如果您能体会这种「文雅中所出现的不平凡着想」的审美观,那您对其它的「三星带花」唱片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少。
几乎所有的古典乐迷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国外有关古典音乐唱片的奖项、榜单或评论等,但不论关心的程度多少,对英国的唱片奖项、榜单或评论所产生的不认同的理由都相同,千篇一律的「本位主义」论调一致枪口对外,在这方面国人可真是不余遗力且异常团结。
本位主义作祟
其实只要仔细推敲起来在这类文章或言论中笔者尚未发现理由够充份的,所有的批评皆来自于对英国唱片评论的不了解,而且若您愈了解英国的唱片评论,您将会觉得真正的「本位主义」者反而是这些「本位主义」的大力鼓吹者。虽说音乐没有无国界,但古典音乐原本就是西方的文化,身为东方人的我们,对外来文化产生疑惑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必要为了巩固自己看法的权威性而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打击具国际权威的唱片评论,如企鹅唱片指南、英国留声机杂志等,是国内许多爱乐人士常做的事,但笔者常常在想,即使全台湾二千一百万同胞全部都否定这些英国唱片评论,难道就能憾摇它们的在国际上的地位吗?自从有唱片工业以来,英国逐渐成为全球音乐活动的重心,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历史悠久的音乐评论书籍或评论员的资历,都是我们所望尘莫及,而且最重要的、也是笔者一再强调的就是,古典音乐是西方文化,唯有研究西方的音乐评论,我们才能找到古典音乐的根,进而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审美学。
笔者之所以会选择「企鹅唱片指南」来做为研究的对象,当初纯粹是想要身体力行来证明东方人也能对「三星带花」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如今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风格和编排方式,非常适合做为音乐欣赏教科书。藉由「企鹅唱片指南」所选出的版本您可以了解诠释的意义与范围,体会出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学,从学习中培养正确的诠释观念,再斟酌他们的音乐审美学,必能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评论。
「企鹅」的诠释观与审美学
在「企鹅唱片指南」中能够当做解说他们的诠释观和审美学的范例,可说俯拾皆是,笔者这次就先以国人所熟悉的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诠释风格来做说明。在「企鹅唱片指南」中伯恩斯坦的作品包含「带花」的推荐屈指可数,而且除了《西城故事》和《憨弟德》之外,指南和国内伯恩斯坦迷之间的认知简直是没有交集,不明究里的人就以「本位主义」批评之,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和对诠释认知上的差异有关,国内的伯恩斯坦迷认为伯恩斯坦的演奏手法丰富了音乐内涵,但「企鹅唱片指南」却认伯恩斯坦有许多作品太过加油添醋,失去了作曲家的原意,事实上受到浪漫派指挥家的影响,国内有许多乐迷已经对作曲家产生误解而不自知,笔者在一次和朋友的音乐讨论中,就发生了典型的例子。有一次笔者的友人向笔者表示他对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的看法,当他说到「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听起来有点像马勒《第二号交响曲》时。」笔者马上心头一愣,因为西贝流士和马勒虽然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但两人不论是在乐念上、或是在配器手法上,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怎么会听起来有点像呢?一问之下,原来那位友人非常喜爱伯恩斯坦在DG录下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伯恩斯坦在录制马勒的交响曲时,虽自诩马勒的灵魂附身,但笔者听他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感觉上像是嗑药之后产生的幻境,而且就是这种幻境,让笔者那位友人把这阕交响曲和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产生联想。
错误解读乐念
马勒在作曲时最重视「清楚」,他认为厚重的管弦语法只会模糊他音乐中想表达的乐念,然而西贝流士却醉心于厚重管弦语法的研究。伯恩斯坦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中将音乐的速度放慢后,把许多音符拉出原本没有的拱形线条,拱形的旋律线原本就具有宗教、神秘等特色,再加上伯恩斯坦在旋律线上又附加上了许多个人的情感,深沉的音乐进行产生出听觉上厚重的配器错觉,马勒的乐念和配器直线直接连续的特色,也被许多的拱形线条所产生的神秘幻境取而代,无怪乎笔者的友人会因而产生误解,而这也是为什么深受国内许多人士喜爱的伯恩斯坦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在「企鹅唱片指南中」未「带花」的一大原因。并不是每一个人听了伯恩斯坦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都会对马勒产生误解,但这个版本已经让一些听友错误地解读马勒想要传递的乐念,是一件不能否认的事实。
然而熟知伯恩斯坦的乐迷都知道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在他所有的作品已算有所节制,其它比这次更夸张的都有,难道那些录音都会让听者不自觉地误解作品曲家?不论伯恩斯坦迷有多么地愤怒笔者还是要说:「是的!」。笔者并不是不喜欢伯恩斯坦,相反的还认为他是最具有非考证派的超越前人诠释的指挥,只可惜在大多数的场合,伯恩斯坦都表现的太过火了。
到目前为止,笔者发现伯恩斯坦拿捏最恰到好处的录音,只有《西城故事》、《憨弟德》、《柯普兰的芭蕾组曲(Sony)》、莫扎特《第四十、四十一号交响曲(DG)》以及艾伍士《第二号交响曲》等五种。在这五张专辑里,就甚少、或是根本没有前述「刻意放慢速度」和「拉出原来没有的拱形线条」的特有诠释手法,但也因为如此除了《西城故事》和《憨弟德》之外,其它三张专辑鲜少受到国内伯恩斯迷的认同。然而笔者感到最好奇的是,为什么同的对作曲家做出适当的尊重,在国内受到的待遇却有如天壤之别呢?
文雅中的不平凡
除了诠释观外,伯恩斯坦的诠释风格也非常适合做为「企鹅唱片指南」的审美观的说明,笔者再以国内乐迷所熟悉的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六号交响曲(DG)》为例。在马勒《第六号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以弦乐向高把位攀升做为开始,而伯恩斯坦将这段旋律拉升得特别夸张,在国内许多乐迷听来倍觉戏剧性,但对于已经习惯「企鹅唱片指南」风格的笔者而就觉得不够文雅,这就是「企鹅唱片指南」对音乐的审美观中很重要的看法──对演奏者演奏姿势(artist's posturing)强壮(robustness)与文雅高尚(refinement),各位读者可以比较同曲目中,指南所推荐的卡拉扬版和布列兹版,在同一乐段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笔者在说什么。
在伯恩斯坦的作品「企鹅唱片指南」也有认为够refinement的,其中以伯恩斯晚年在DG所录下的莫扎特《第四十、四十一号交响曲》最具代表性。在两阕交响曲的终乐章伯斯坦的处理(尤其是铜管部份),是得到「企鹅唱片指南」青睐而带花的最大因素,如果您能体会这种「文雅中所出现的不平凡着想」的审美观,那您对其它的「三星带花」唱片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少。
乐迷要下的功夫
在音乐审美观方面,您可以和「企鹅唱片指南」的看法不同,但不可以用例如「本位主义」等不理性的言论批评之,因为国内也有不少人士很认同「企鹅唱片指南」的音乐审美观,而且这种不适当的言论也会对刚入门的乐迷产生不好的影响,失去了拓展音乐视野的机会,而且笔者认为学习西方乐评的音乐审学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自己的文化艺术毕竟只有自己人才最懂得如何去欣赏。
在诠译观方面,笔者则非常鼓励国内乐迷们多多向西方音乐评论学习,因为在诠释中对作曲家原意的传递,有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西方的音乐评论对诠释的正确范围的界定,比我们要强很多,而笔者之所以推荐「企鹅唱片指南」的原因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评论相当稳定,读者不需研读太多的音乐理论书籍,就可以从「企鹅唱片指南」中体会出许多的来龙去脉。但是若您因依照「企鹅唱片指南」的指示而在一些冷门或艰涩的曲目上出现难以突破的困难,千万不要气馁,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有一些会让其它民族觉得不可思议的部份。
TOP
12#

挑战评论的演绎
      一颗星的常客 徐鹏博
虽然《企鹅指南》的评论上只是客气地写了「速度太慢」等语,但乌果斯基的诠释似乎打散了贝多芬的坚毅性格,以高度再创造的角度来重新组合这些音符,脱离时代与风格的限制,不太考量音乐的本质,而专注于它所能发挥的空间。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几种可能被冠上一颗星的模式,这些结论大抵是依照已成事实而分的概观,但并不能保证等于未来评比的趋势,毕竟三位英国资深乐评的主观意识占有浓厚的色彩,在此先向大家做个说明。
三颗星的迷思
在整理榜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两个现象,想提出来与读者分享:
第一是所谓评等数目比例的问题。没有翻阅《企鹅指南》习惯的读者们十之八九会有一种既定印象,认为「既然评比的等级分为三等(扣除带花的),那么一颗星、两颗星与三颗星的唱片数量应该是各占30%」,或者是「应该按照常态分配,也就是说两颗星的唱片数目占较多,而三颗星与一颗星较少」的想法;然而在看过《企鹅指南》之后,以上的假设就会被推翻,因为望眼所及,几乎全是三颗星的唱片评价,其数量可能在90%以上也说不定。笔者提出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乐迷们对三颗星的迷思,以及重新对「三颗星」给予一个较客观的定义。
身为现今历史最为悠久的唱片评鉴单位,《企鹅指南》还是摆脱不了(或维持了)其保守的性格,即使在每本新出炉的《企鹅指南》还是不厌其烦地标上「***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nd recording in every way」的说明,然而瞄完之后不免会有「怎么搞的?这么多三颗星。评等的过程未免也太粗糙了吧!」的疑惑;但我们如果考量每张唱片发行的背后意义,就不难理解这个现象。除了现场录音之外,演奏者大多都会在对曲目有一定的感受、或累积多次演出经验后才打算进录音室,所呈现的作品在技术上必有一定的水准与完成度,每张唱片可都是他们音乐艺术的「心血结晶」。在看重记录的前提下,每张唱片都拥有其特别的艺术价值,用简单的分级制来一决胜负就会落于「太过草率」之嫌。例如阿劳弹奏的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柯林戴维斯指挥,Philips)与普莱亚的同曲目(海汀克指挥,Sony)在《企鹅指南》上同为三颗星,我们知道这是两个风格泾渭分明的名演奏,硬要客观地分出高下实在是强人所难;而阿劳的评论部分写着「八十多岁的演出听来是无忧无虑而轻松愉快的,即使偶有技巧上的瑕疵」,而普莱亚的部分则写着「富有说服力而深刻,且具有诗意的特质」,说穿了,此处才是他们评比的重点。否则,光从星星比较,此曲除了两个带花版(柯林戴维斯与陈万荣)之外,九个版本里有八个冠上三颗星,又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呢?
话说回来也并非完全无意义,我们尝试着从另一个观点看待「三颗星」存在的价值。与其说这是一种评等的方式,还不如说这是一种「品管测试」的方式,就像被贴上合格标志的商品一样的给予品质上的保证,评者的心态恐怕是「哦!这张通过了」的成份比「哦!这张唱片具有三颗星的价值」来得高,至于是不是outstanding,端看读者是如何理解《企鹅指南》字里行间的涵义而定,不可能会有客观的标准出现(除非它可以控制读者的审美观)。
典型的「不当诠释」
其次是延续一颗星的讨论。上一次提出能够入选一颗星的三种类型之中,相信最能引起您的兴趣莫过于「不当诠释」那一类的唱片,偏偏有些艺人似乎常可看到他们出现在这名单之中,这次我们就来看看钢琴家乌果斯基(Ugorski)、指挥家罗杰德汶斯基(Rozhdestvensky)在《企鹅指南》里的「辉煌战绩」。
俄罗斯的钢琴教育系统是举世闻名的,乌果斯基也可算是这个系统下的产物。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跟随Nadezhda Golubovskaya主修钢琴五年之后,他以担任俄国钢琴作品的首演闻名,同时也担任包括贝尔格、荀白格、梅湘、布列兹等现代作品在俄国的首演。能够掌控现代作品,在钢琴技巧上必有其过人之处;在移居德国后,也是个周游列国的演奏家,累积的经验在录音室里应是游刃有余。他在1991年加盟DG,或许是唱片公司的要求,迄今所录制的CD大多以德奥作品为主,包括贝多芬、舒伯特与布拉姆斯,然而这些录音几乎全被《企鹅指南》评为一颗星,以下我们试着了解乌果斯基的独特语法,看看他是如何受到一颗星「青睐」的。
首先来看他的贝多芬。他与波哥雷利奇两人在「新约圣经」贝多芬奏鸣曲的领域里都只录制了最后一号,而这两张唱片都算是特殊品味级的诠释,两人都以慢速来弹奏,尤其是乌果斯基竟以38分钟的时间慢慢「拖」完这首曲子。从作品架构来看,乌果斯基以「风雨欲来山满楼」之势弹奏第一乐章,强化它的戏剧性与震憾力,以更极端的方式表现;而他更以贝多芬「天鹅之歌」的心情来看待第二乐章前半段的慢板,音色漂亮不说,在他的刻意安排下出现了一段媲美《第29号》慢板的升华之美,虽然尽力维持其架构不致松散,但似乎呈现出一种拉赫曼尼诺夫式的沉溺与感伤,「极度浪漫的后遗症」的感觉。这种诠释的集中度是需要超乎常人的专注,或许乌果斯基可能在此露出一点破绽,他的细部节奏感似乎不是那么稳健或自然,多少有一点匠凿之气在里面,在讲求完美的此种诠释之下留下了小小遗憾,然而这张唱片获得一颗星的主要原因应该不在此。
演奏者的诠释影响音乐气氛的营造,而论者则重视其对原始风格的坚持,至少不能背离作曲者原意太多(虽然这之间的界线很难定位),鸟果斯基这张贝多芬,就客观来说即犯了这项毛病,虽然《企鹅指南》的评论上只是客气地写了「速度太慢」等语,但他的诠释似乎打散了贝多芬的坚毅性格,以高度再创造的角度来重新组合这些音符,脱离时代与风格的限制,不太考量音乐的本质,而专注于它所能发挥的空间,其作法与主笔陈郁凯先生在前两期所提的伯恩斯坦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同样的情况套用在他所弹奏的其它德奥曲目上,由于拥有一贯的特色,因此我们也不难想象《企鹅指南》给予的低度评价。而其它录音作品则有不俗的表现,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还一举拿下最近日本名曲300的第一名,可见其实力之强劲。试想,鸟果斯基全部七张录音里,四张有企鹅一颗星的恶评,一张却得到日本名曲300的肯定,其间的差异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典型的robustness
在这次的整理中,也有不少多首上榜的音乐家,包括艾默森四重奏团与罗杰德汶斯基,此次有幸能听到罗杰德汶斯基的唱片,在此也提出讨论。
记得65期《CD Hi》曾经提及《企鹅指南》在录音与诠释上注重robustness(粗暴)与refinement(精致)之间的分界,那么罗杰德汶斯基的这两张普罗高菲夫与西贝流士或许可以堪称诠释上robustness的典型之一。这并非指他的演出带给听众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而是比较缺乏细部表情的营造,听听看他在这些曲目里对定音鼓的运用,即不难发现为什么《企鹅指南》会给予此般评价,他以具有草根野性的方式,毫不犹豫地划过这些乐句,比较不在意乐团的音色、整齐度等,呈现属于强调民族旋律与戏剧性的粗犷与冲劲。但不知是否为录音的关系,内声部听来稍嫌模糊,因此留下一种「以铜管与打击乐器当作武器而快速冲锋陷阵」的奇怪印象,不过总之具有异常强烈的节奏感与不同层次的阴晦深沉,还算是精彩的处理方式,至少比起现今许多华丽但却中庸的诠释好上许多吧!顺带一提,他在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里的表现,令笔者联想到的不是李希特在普罗高菲夫钢琴协奏曲里的琴音,而是坎培尔的。
依笔者的猜想,对于追求演奏时细致完美的《企鹅指南》,应该是针对录音部份与各声部比例并不十分恰当而给予这种评语,但不可讳言地,此种表现方式呈现了比其它版本更多情感上的起伏,实在不致因为「一颗星」而抹煞它在其它方面的艺术价值。
文字评论的重要
星星评比就像报纸的标题一般,会第一眼吸引住读者的心,而忽略了评论的精华其实是隐藏在文字之内,这实在是一件不太公平却又无奈的事,而包括「日本名曲300」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注目的焦点总是放在评论员的投票数与总排名,而较少关注评论员在旁加上的解说,这也间接影响国内乐迷在相互讨论时只能说出「我觉得某版比某版好」,但却找不出其吸引人之处,有时甚至流于意气之争而不自知。话说回来,毕竟比较竞争是一种必要之恶,有了它,唱片世界就更多采缤纷了!但是它终究只是种欣赏的手段,而非目的。
附表一:鸟果斯基的录音作品
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小曲集等 DG 435 881-2(一颗星)
贝多芬:《Diabelli变奏曲》DG 435 615-2(一颗星)
布拉姆斯:《第1-3号钢琴奏鸣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巴哈主题变奏曲》DG 449 182-2(一颗星)
梅湘:《乌类图志》DG 439 214-2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DG 435 615-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大卫帮舞曲集》DG 437 539-2(一颗星)
小品集 DG 447 105-2
附表二: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数版演奏时间之比较
巴克豪斯(Decca) 8'14 13'09 21'23
顾尔德(Sony) 7'15 15'15 22'30
波哥雷利奇(DG) 9'49 19'40 29'29
鸟果斯基(DG) 11'12 26'54 38'06
TOP
13#

好長啊
TOP
14#

从戴花的历史录音谈起
企鹅指南研究(五)徐鹏博
肯普夫弹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终于能够与许纳贝尔同获最高殊荣的境界,笔者一直觉得许纳贝尔的贝多芬「历史意义」较大,就整体演绎来说,巴克豪斯、肯普夫等人的成就都不逊于他。
  这次我们把范围锁定在《企鹅指南》里三星带花的历史名盘,看看这些在录音上(几乎全为mono而非stereo)占尽劣势的唱片到底是借着多么丰富的音乐内涵,获取乐评人的芳心。
疑问
我们先将这个附表内容放在一边。崇尚历史录音的乐迷们看到了附表,心里可能会泛起一股隐含着不满的狐疑:「奇怪,为什么包括Arkadia、Music&Art、Dante、Grammofono2000、Arlecchino……等等许多意大利各小厂的历史录音都没有在名单内?它们明明也有许多令人折服的好演奏啊!难道克那佩兹布许的布拉姆斯交响曲就比约夫姆的差?」没错,相信许多资深乐迷手上应该是少不了Dante里的孟根堡与福特万格勒、或是Arlecchino里的柯冈与索弗朗尼斯基。在此先将我所知道的原因写出来,剩下的还希望读友们能来函,提供更多的想法。
回答一:版权与派别
首先是版权问题。大家或许明白在巴哈、泰雷曼的时代,因为没有所谓「智能财产权」,所以他们可以将歌曲里的旋律,肆无忌惮地一首接一首抄;在唱片工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大家对于「记录演奏」的概念还刚萌芽的阶段,根本谈不及今日我们所熟知的「签约成某某厂牌的旗下艺人」的录音模式,EMI与DG两厂急速地建立唱片录制系统,但它们还是不免在沧海里漏有遗珠(这样也好,不然不就形成垄断了吗),或许是基于市场考量、没有管道或其它因素,他们并没有积极取得这些历史录音的版权,以致于在现今「五大」的主流之外出现了这些意大利小厂牌,以历史录音为主的「非主流族群」,这个族群的一大特色,就是它们所持的录音几乎是没有版权的,当然也有些「例外里的例外」(请参阅附一),这里我们不打算在版权问题上着墨太多。或许我们可稍微下个结论:《企鹅指南》的入选标准似乎是看这张唱片有没有被充分授权发行。
音乐本身是很单纯的,然而一旦扯入了「人事」之后即非如此。在此提出第二个原因:我们细察榜单,不难发现几乎全是大厂的录音,尤其以EMI居多,我们当然无法否定EMI在历史录音转录上「量多且质精」的成就,但是翻翻《企鹅指南》,我们至少还可以看到Nimbus、Pearl、tastement等英国厂牌的唱片评论,意大利小厂所持的历史录音竟然连一点存活的空间也没有,然而在英国,你依然可以买到意大利小厂的历史录音,《Gramophone》也时时可以看到对这些历史录音的介绍。依笔者猜想,这应该不止是「有没有版权」就可以解决的是非题,还杂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别的申论题。
回答二:风格与录音
跳出由现实所考量的窠臼,接着再提出第三个原因。常跑韵顺门市的爱乐者希望挖到的是在诠释上能够嚼出新意又能言之有物的版本,所以在演奏风格上倾向于继承自前一代浪漫乐风的强烈个性派版本,甚至是会在原谱上夸张的动手脚的版本,这明显与《企鹅指南》上所要求一种细致匀称且完美的演奏典范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孟根堡的德奥交响曲目即是这个情形下的牺牲者,他的演奏在整个大曲构里激发出类似即兴式的浪漫感,但从他时常改谱上小细节的举动来看,又像是一个经过精密细算而做出特殊效果的指挥家,但是有关他的唱片在《企鹅指南》上似乎连提都没提过;又例如索弗朗尼斯基的钢琴独奏,一个在笔者心目中兼融富兰索瓦与李帕第风格,在萧邦与史克里亚宾的曲子上都有抢眼表现的大钢琴家,在《企鹅指南》上也是几乎不见其踪影。两个大师被一个评鉴打败,真是吊诡,原因不出其它,就是风格问题。
最后一个原因听起来应该比较客观一点,说穿了,就是录音问题。陈郁凯主笔曾经写道:「从《企鹅指南》选片的方向来看,对于音响系统调得太好的人而言,其区分音效的标准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证。」也就是说,《企鹅指南》在音效音响的包容力远比音乐本身来得大,而Pearl、Arkadia、Music&Art能够让《企鹅指南》排除在外,或许代表它们的录音(或转录)水准实在是烂到不知道怎么评比的境界,手上有这三家厂牌唱片的爱乐者应该是不难了解笔者所言为何。这种站在发烧友角度的说法似乎是过于以偏概全,基本人它们还是蛮符合爱乐者的需要,而且无庸置疑地,里面确实有不少音乐性极佳的名演;另外我们可以从榜单里看到另一个现象,就是歌剧部分的比例实在偏低,我想这大概也与录音太差脱离不了关系,否则从卡罗素、卡拉丝、萨巴塔以降的优异歌剧传统为何都上不了榜?
随笔之一
由于榜单所列的唱片大多是你我都已熟知的名盘,所以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加以介绍或分类,而是提出几个笔者较感兴趣的部分:首先是肯普夫弹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终于能够与许纳贝尔同获最高殊荣的境界,笔者一直觉得许纳贝尔的贝多芬「历史意义」较大,就整体演绎来说,巴克豪斯、肯普夫等人的成就都不逊于他;另一个例子是拉赫曼尼诺夫亲自弹奏与指挥的「拉赫曼尼诺夫大全集」也荣获三星带花,关于《企鹅指南》里作曲家演奏自己所作曲目的情形,在下一次文章里再提出来讨论;又看到卡拉丝与萨巴塔合作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这一套歌剧唱片确实是历经任何评比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异版本,至今好象还没有听过任何乐友对这套唱片感到什么不满的;相同的现象也出现在李帕第这张萧邦的《圆舞曲》身上,不管身旁波里尼、阿胥肯纳吉、富兰索瓦等版本的环环相伺;毕勤在《企鹅指南》里的地位依然不可小觑,在这里他单声道的西贝流士始终维持着高评价,连后人的立体声版本都难以望其项背;室内乐方面,引进台湾不久的tastement有许多好莱坞四重奏的室内乐专辑都拿到了三星带花,笔者至今还无缘亲炙。看了以上的榜单,更添加「将某个作曲家的作品与某个音乐家划上等号」的刻版印象,例如坎培尔的哈察都量、季雪金的德布西、鲍利斯.克里斯多夫的穆索斯基,毕竟这是种必然的现象,然而如果想要接触历史录音,这个附表无疑是最具保证的第一步,如果还嫌不够,过一阵子本刊将会有「特别企划」介绍最值得聆听的历史录音,相信这些资料多得会让您吃不消。
随笔之二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音乐这回事是跨越时代性的完美,就像前阵子参加纪辛记者会,有一个记者请他定义何谓「完美的音乐」,他说:「你问我什么是完美的音乐?音乐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一项艺术,只有你感受到音符本身的美之后,才能了解音乐本身的完美。」在历史录音的范畴里,借着对原音重现的想象力,一样能够获得一种透过深层心灵运作之后的感动,而《企鹅指南》上给予三星带花的历史录音自然是其中的精品!
附一:例如Thara包括福特万格勒的许多历史录音,虽然没有购买版权,但是有经过演奏者遗孀或后代的同意之后而拿出来发行,其模式类似于EMI那两套柴利比达克大全集;又例如Music&Art里的广播电台录音,虽然也没有购买版权,但可以经由广播电台首肯而发行,而广播电台可能会提出一些但书,例如不能在某地区贩卖等条件。
附二:上期提到乌果斯基弹奏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是最新一期日本名曲300的第一名,这是错误的资料,在此特为更正:原来J300里的《展览会之画》是管弦乐版,一直到94年榜单(也就是上一次)宣布几个月之后,有鉴于所评曲目的广度不够,才另外增加「Plus 200」的榜单,其中就把《展览会之画》的钢琴版纳入,而乌果斯基版就是这一次的第一名;后来最近一次榜单里也将《展览会之画》的钢琴版首度纳入J300之列,但第一名变成了霍洛维兹版。
97年版《企鹅指南》上三星带花的历史名盘:徐鹏博/整理
巴哈:《第82号清唱剧》「Ich habe genug」■赫特/演唱,Bernard指挥爱乐管弦乐团■EMI CDH 7 63198-2
贝多芬:《第3号交响曲》、《第7号交响曲》、《第8号交响曲》、《剧场落成典礼序曲》■van Kempen指挥柏林爱乐■Philips 438 533-2
贝多芬:《第1号弦乐四重奏》、《第9号弦乐四重奏》、《第11-12号弦乐四重奏》、《第14-16号弦乐四重奏》、《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布许四重奏团,塞尔金/钢琴■EMI CHS 5 65308-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肯普夫/钢琴■DG 447 996-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许纳贝尔/钢琴■EMI CHS 7 63765-2
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赫特/演唱,摩尔/钢琴■EMI CDH 7 63198-2
萧邦:《圆舞曲》等■李帕第/钢琴■EMI CDH 7 69802-2
德布西:《24首前奏曲》■季雪金/钢琴■EMI CDH 7 61004-2
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谜语变奏曲》、《序奏与行板》■Navarra/大提琴,巴毕罗里指挥哈雷管弦乐团■EMI CDM 7 63955-2
葛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海飞兹/小提琴,巴毕罗里指挥伦敦爱乐■EMI CDH 7 64030-2
海顿:《第88号交响曲》■福特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DG 447 439-2
亨德密许:《第3号弦乐四重奏》■好莱坞四重奏团■Testament SBT 1052
哈察都量:《降D大调钢琴协奏曲》■坎培尔/钢琴,库塞维斯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RCA GD 60921
莫扎特:《第1-2号钢琴四重奏》、《降E大调法国号五重奏》■柯尔荣/钢琴,阿玛迪斯四重奏团、布莱恩/法国号,Griller四重奏团■Decca 425 960-2
莫扎特:歌剧《魔笛》■Stader、费雪迪斯考等人/演唱,弗利克赛指挥RIAS交响乐团■DG 435 471-2
莫扎特:歌剧《女人皆如此》■舒瓦兹可芙、Otto等人/演唱,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乐团与合唱团■EMI CHS 7 69635-2
穆索斯基:歌曲全集■鲍利斯.克里斯多夫/男低音,多人伴奏■EMI CHS 7 63025-2
普罗高菲夫:《第3号钢琴协奏曲》■坎培尔/钢琴,杜拉第指挥达拉斯交响乐团■RCA GD 60921
普罗高菲夫:《第1号交响曲》、《罗密欧与茱丽叶选曲》■库塞维兹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RCA 09026-61657-2
普罗高菲夫:《第2号弦乐四重奏》■好莱坞四重奏团■Testament SBT 1052
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提芭蒂、Prandelli等人/演唱,Erede指挥罗马圣西西里亚学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Decca 440 233-2
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卡拉丝、史蒂法诺、戈比等人/演唱,萨巴塔指挥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EMI CDS 7 47175-8
拉赫曼尼诺夫大全集■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克莱斯勒等人伴奏,奥曼第、史托考夫斯基指挥■RCA 09026 61265-2
拉威尔:歌剧《儿童的魔法》■Sautereau、Vessieres等/演唱,Ernest Bour指挥法国国立广播交响乐团与合唱团■Tastement SBT 1044
罗西尼:歌剧《欧雷伯爵》■Oncina、Roux等/演唱,顾伊指挥Glyndebourne节庆管弦乐团与合唱团■EMI CMS 7 64180-2
史卡拉第:奏鸣曲集■蓝道芙斯卡/大键琴■EMI CHS 7 64934-2
荀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版本)■Dinkin、Reher、好莱坞四重奏团■Tastement SABT 1031
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inkin、Reher、好莱坞四重奏团■Tastement SABT 1031
萧士塔高维契:《第5号交响曲》、《第6号交响曲》■史托考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Dutton Lab DCAX 8017
西贝流士:《芬兰颂》、《卡列拉组曲》、《第1-2号暴风雨组曲》等■毕勤指挥皇家爱乐■EMI CDM 7 63397-2
西贝流士:《第1号交响曲》、《第7号交响曲》■Anthony Collins指挥伦敦爱乐交响乐团■Beulah IPD 8
西贝流士:《第4号交响曲》、《第6号交响曲》、《暴风雨组曲》等■毕勤指挥伦敦爱乐、皇家爱乐■EMI CDM 7 64027-2
理查.史特劳斯:歌剧《纳克索斯岛的阿利雅德》■舒瓦兹可芙、Schock等人/演唱,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乐团■EMI CMS 7 69296-2
理查.史特劳斯:《第1-2号法国号协奏曲》■布莱恩/法国号,沙瓦利许指挥爱乐交响乐团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火鸟组曲》■史托考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Dutton Lab DCAX 8002
柴可夫斯基:《第1号钢琴协奏曲》■霍洛维兹/钢琴,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RCA GD 60321
柴可夫斯基:《第1号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等多首作品■包括所罗门、卡拉扬、福特万格勒等多人演出■EMI CHS 7 64855-2
威尔第:《安魂弥撒》■史黛德、克瑞布斯等人/演唱,弗利克赛指挥柏林RIAS交响乐团■DG 447 442-2
华尔顿:《中提琴协奏曲》、《第1号交响曲》等■Riddle/中提琴,华尔顿指挥伦敦爱乐、Harty指挥伦敦爱乐■Dutton CDAX 8003
华尔顿:《a小调弦乐四重奏》■好莱坞四重奏团■Testament SBT 1052
Josef Hofmann全集第二册■Josef Hofmann与多人演出■Vai Audio VAIA 1020
毕勤的年代■毕勤指挥伦敦爱乐■Dutton CDLX 7003
卡拉丝独唱会■卡拉丝/演唱■EMI CDC7 47282-2
费丽儿的世界■费丽儿/演唱■Decca 430 096-2
苏才的旋律■苏才/演唱■Decca 425 975-2
TOP
15#

作曲家录下自己的作品
企鹅指南研究(六)徐鹏博
这次我们以伯恩斯坦在DG的大全集、拉赫曼尼诺夫在RCA所录以《钢琴协奏曲集》为主的作品集、史特拉汶斯基在Sony所录制的大全集三套录音作品为主,看看《企鹅指南》对它们的评价。虽然只算是沧海一粟,但多少也可反映一些面象。
  最近市面上有关历史录音的信息真是愈来愈多了,爱乐者除了藉由这个管道听到上一代伟大演奏家的传奇名演之外,另一项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曲家指挥或演奏自己的曲目。对爱乐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其兴奋的,能够听到作曲家亲自表达对曲子的感觉,似乎是种最根本、最权威、也最值得信赖的诠释。提到这一点,笔者提出两个问题让读者思考:第一、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假使今天录音技术早出现一百年,难道霍洛维兹、吉利尔斯的录音就会被贝多芬、李斯特的录音给比了下去吗?第二、音乐史上,一个音乐人能以「优异的作曲家」与「优异的演奏家」两种身份同时存在的例子,愈接近现代,愈是寥寥无几,难道音乐活动在逐渐分工精细之后,再也不太可能出现伯恩斯坦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吗?
为自己的作品录音
布拉姆斯有幸借着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录下自己打招呼的声音与弹奏一小段的《匈牙利舞曲》,虽然炒豆子声远比琴声大多了,但这却是唯一最接近布拉姆斯的途径,只可惜我们永远听不到李斯特是如何利用传说中「风驰电掣」的力道与速度来弹奏他的《b小调奏鸣曲》。
随着录音技术的出现,有不少作曲家开始为自己的作品进行录音,他们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录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也因此我们今天在唱片行可以找到盖希文、拉赫曼尼诺夫与普罗高菲夫的琴音,理查‧史特劳斯、艾尔加与史特拉汶斯基的指挥。这些特殊性质的录音作品在《企鹅指南》里是如何被看待的呢?这次我们以伯恩斯坦在DG的大全集、拉赫曼尼诺夫在RCA所录以《钢琴协奏曲集》为主的作品集、史特拉汶斯基在Sony所录制的大全集三套录音作品为主,看看《企鹅指南》对它们的评价。虽然只算是沧海一粟,但多少也可反映一些面象。
更完整的音乐人伯恩斯坦
只有作曲家最符合演奏时「扮谁像谁」的要求,不少演奏家(从马勒、李帕第到福特万格勒,甚至连今日的普雷特涅夫)都会从作曲家的角度去看待所要演奏的曲目,似乎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会使自己变成更完整的一个音乐人,从这方面看来,伯恩斯坦的成就是极具价值的。就这个主题而言,伯恩斯坦与马勒在各自逝世后的十年内,其指挥的评价都远超过作曲的评价,不同的是伯恩斯坦拥有极其丰富的录音作品留世,尤其是自作曲目的录音。
《企鹅指南》分别对他在Sony与DG时代的录音所做的扼要评论,大体上与我们对伯氏的印象相去不远,无非是「在DG的录音比起Sony要好上许多」、「DG时期有强烈的个性,音乐色彩与气围兼具」、「Sony时期具有与众不同的活力,似分泌肾上腺素(adrenalin)的刺激感」等语(当然全是三颗星的评价),然而细看评论比例,我们发现着墨在伯恩斯坦创作各曲的因果顺序、内容介绍、强调具融合特质美国音乐之风格特色的比例颇重:《锦城春色》「是拥有好莱坞风格的传统音乐剧」,《大溪地风云》「就介于音乐剧与歌剧之间」,《宁静之地》「是他撷取《大溪地风云》所穿插而成的一个续篇」等等例子,族繁不及备载;反之在指挥特色上却是寥寥数语带过,这与伯恩斯坦指挥其它作曲家的录音评介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现象并不难理解。与贝多芬与舒伯特比起来,伯恩斯坦的交响曲与戏剧音乐尚未成为主流之际,《企鹅指南》花费如此篇幅在作曲背景的介绍上是必然的一件事。另外,因为演奏版本不多而难以比较,所以评论多以「介绍」为中心的作品其实不少,同样在作曲、指挥两头并重的布烈兹、布列顿等人的作品身上,都有类似的现象;而鲁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麦可.奈门(Michael Nyman)、柯普兰、韩策(Henze)等以作曲为主,指挥为副的音乐人也是如此;另一类以指挥为主,作曲为副的人如福特万格勒、克伦培勒等之作品,也逃不了这种命运。因为他们的作品通常都在自己的手中进行首演或首录,身为指挥家演奏自己曲目,有其绝对的权威感,其它指挥碰触同曲时难免会有前例可循的诠释压力,这也许是版本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忽略的重点赫拉曼尼诺夫
但是对家喻户晓的通俗曲目,诸如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集》,当拉氏亲自留下录音时,《企鹅指南》又如何为它下评断呢?难道仍旧以介绍曲目为重吗?
身为作曲家,拥有基础的钢琴技法是必备的工具,但是能像拉赫曼尼诺夫成为职业钢琴家程度的,可谓少之又少,当初他千里迢迢到美国进行演出,经济因素与介绍自己的作品是两大主因;但也由于当时新大陆拥有较先进的录音技术,使得拉赫曼尼诺夫在最后二十几年间为RCA录制为数众多的唱片(详情请阅上期「录音开讲」专栏),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作品,在这方面,他显然比史克里亚宾、巴尔托克、普罗高菲夫等人要幸运得多了。《企鹅指南》又是如何评价这些录音呢?很可惜的,评论本身还是绕在外围的历史意义上打转,尤其强调这些录音年代的古早、录了那些作品等等……,并没有在内部诠释技巧上多所置喙,着实白白浪费了这数张CD里丰富无比的内容。
由于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集》版本众多,我们拿来与拉氏自弹版本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企鹅指南》对于拉氏自弹版本的评论,所占的篇幅实在过于小家子气,而且除了拉氏自弹版本之外,所有版本的评介几乎全在演绎手法、独奏与乐团的配合度、钢琴技巧、音色速度上作深入探讨,说句难听的话,除了被冠上三颗星之外,不明究里的人还以为拉氏自弹的版本已快被打入冷宫了!
但在这10张CD里的另一部分,也就是拉氏弹奏其它作曲家的曲目,《企鹅指南》所呈现的评论虽然也不多,但性质取向和「其它钢琴家弹奏拉氏曲目」倒也若合符节。根据以上的资料很容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作曲家演奏自己所作曲目的部分,由于(1)这种诠释的权威性是用不着评论的;(2)它的历史意义远大过演奏本身,所以《企鹅指南》对其评论的性质不同于「音乐家(不管是作曲家或是纯粹演奏者)演奏其它作曲家作品」的部分。同样地,这种说法也可套用在伯恩斯坦、布列兹演奏自己的作品与其它作曲家作品,在《企鹅指南》评论的比较身上,而且有朝一日,当他们的作品演奏版本众多时,在《企鹅指南》里的评论是否也会走上拉赫曼尼诺夫这条路呢?
这个答案可能百年后才会揭晓,当然,前提是《企鹅指南》能够存活到那个时候。
幸运而完整史特拉汶斯基
「作曲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录音→《企鹅指南》的评论多以介绍为主」这个现象的形成,在目前为止所能找到最著名的例外,就是史特拉汶斯基指挥自己的作品。
能够为自己庞大的作品留下录音见证的还有史特拉汶斯基,由于他的际遇(详情请阅本期「认识作曲家」专栏)比起同时期有名气的作曲家(如萧士塔高维契)都幸运得多,美国乐坛提供了一个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供他发挥作曲与诠释的理念,有机会成就这套历史文献级、又有现代录音水准的作品;而且他的音乐立即跨入学院派支持的主流领域中,获得现今许多指挥新锐的青睐,版本不少。综上所述,他拥有以上两位作曲家所占的优势,而《企鹅指南》又是如何看待这套如此完整的录音作品呢?
要一口气为这22张CD做简介倒也是个浩大的工程,光是曲目介绍就得耗掉不少墨水。当然,开宗明义介绍这套唱片的历史价值是免不了的,毕竟它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从内容来看,它的评介比起前两个例子都要深入得多,除了简洁扼要地将各曲子的时代意义与风格点出:「这首《丹巴东橡树协奏曲》明显地与巴哈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做响应,是史特拉汶斯基新古典主义的曲目里最温暖、具吸引力的范例之一。」「在他早期《第一号交响曲》里,所使用的素材相对比较拘泥于保守的技法里,受到他老师林姆斯基爸F可夫的影响甚深。」「1952年的《清唱剧》是史特拉汶斯基在调性时期与音列时期之间的过渡作品」。《企鹅指南》也在演奏方面给了些评语(不用说,这肯定是三颗星的),它中肯地指出:「史特拉汶斯基或许不是个耀眼的指挥家,但在这套录音室作品里,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音乐里所具有的活力与机敏刻划出来,其灵感所照射到的种种细节,都是其它指挥家常常忽略的」、「但就(这首《清唱剧》的)两位独唱者而言,Alexander Young所给人的印象比Adrienne Albert要深刻得多了,因为Albert的声音根本不适合此曲,而唱诗班歌手的组织松散、弹性速度也过于夸张,但史氏竟容忍这些状况」,看了评论以后,对于史特拉汶斯基的作曲图像,与这套唱片里许多演奏者的表现,都会有具体而微的了解。
后记
话说回来,虽然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曲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位作曲家都坚持、或有意愿由自己来进行演出,因为找优异的演奏家担纲或许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李希特的普罗高菲夫作品);或是作曲家把曲子题献给某位独奏家或乐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例如萧士塔高维契题献给罗斯托波维契的作品),这些由作曲家拍胸脯保证,由优异演奏者演出的录音,也有一定的权威感。这些录音在《企鹅指南》也有如此的高评价吗?有时间的话,不妨去翻翻看。
TOP
16#

阿龙 在 2004-9-14 12:28:30 发表的内容
我以前既无这方面的朋友可以交流,也无书可读。那时我去新华书店买碟时是这样的:
同志,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吗?
人家拿了一个扔到我面前,我交了钱就走。那是南斯拉夫的一个乐团的版本。
后来找到了那本国内版的《音乐圣经》,如获至宝,把它说的所有话都当圣经对待。再过了些时候,听得多了,它也不那么绝对权威了。不过对它我居然还是充满感情。毕竟是它第一个告诉我:买唱片是要挑版本的。


哇,阿龙的经历跟我都是一样的。看了《音乐圣经》我才真正有了版本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不怎么翻它了,不过我承认它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
TOP
17#

Leslie兄真功夫,CD Hi的专文好费打字功夫。
TOP
18#

厉害!!!
TOP
19#

好文!!!虽然本人不喜欢顶,但还是要顶一下!!!
TOP
20#

非常好的文章,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