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伯恩斯坦的不同认知
企鹅指南研究(二)陈郁凯
如果您能体会这种「文雅中所出现的不平凡着想」的审美观,那您对其它的「三星带花」唱片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少。
几乎所有的古典乐迷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国外有关古典音乐唱片的奖项、榜单或评论等,但不论关心的程度多少,对英国的唱片奖项、榜单或评论所产生的不认同的理由都相同,千篇一律的「本位主义」论调一致枪口对外,在这方面国人可真是不余遗力且异常团结。
本位主义作祟
其实只要仔细推敲起来在这类文章或言论中笔者尚未发现理由够充份的,所有的批评皆来自于对英国唱片评论的不了解,而且若您愈了解英国的唱片评论,您将会觉得真正的「本位主义」者反而是这些「本位主义」的大力鼓吹者。虽说音乐没有无国界,但古典音乐原本就是西方的文化,身为东方人的我们,对外来文化产生疑惑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必要为了巩固自己看法的权威性而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打击具国际权威的唱片评论,如企鹅唱片指南、英国留声机杂志等,是国内许多爱乐人士常做的事,但笔者常常在想,即使全台湾二千一百万同胞全部都否定这些英国唱片评论,难道就能憾摇它们的在国际上的地位吗?自从有唱片工业以来,英国逐渐成为全球音乐活动的重心,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历史悠久的音乐评论书籍或评论员的资历,都是我们所望尘莫及,而且最重要的、也是笔者一再强调的就是,古典音乐是西方文化,唯有研究西方的音乐评论,我们才能找到古典音乐的根,进而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审美学。
笔者之所以会选择「企鹅唱片指南」来做为研究的对象,当初纯粹是想要身体力行来证明东方人也能对「三星带花」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如今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风格和编排方式,非常适合做为音乐欣赏教科书。藉由「企鹅唱片指南」所选出的版本您可以了解诠释的意义与范围,体会出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学,从学习中培养正确的诠释观念,再斟酌他们的音乐审美学,必能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评论。
「企鹅」的诠释观与审美学
在「企鹅唱片指南」中能够当做解说他们的诠释观和审美学的范例,可说俯拾皆是,笔者这次就先以国人所熟悉的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诠释风格来做说明。在「企鹅唱片指南」中伯恩斯坦的作品包含「带花」的推荐屈指可数,而且除了《西城故事》和《憨弟德》之外,指南和国内伯恩斯坦迷之间的认知简直是没有交集,不明究里的人就以「本位主义」批评之,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和对诠释认知上的差异有关,国内的伯恩斯坦迷认为伯恩斯坦的演奏手法丰富了音乐内涵,但「企鹅唱片指南」却认伯恩斯坦有许多作品太过加油添醋,失去了作曲家的原意,事实上受到浪漫派指挥家的影响,国内有许多乐迷已经对作曲家产生误解而不自知,笔者在一次和朋友的音乐讨论中,就发生了典型的例子。有一次笔者的友人向笔者表示他对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的看法,当他说到「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听起来有点像马勒《第二号交响曲》时。」笔者马上心头一愣,因为西贝流士和马勒虽然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但两人不论是在乐念上、或是在配器手法上,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怎么会听起来有点像呢?一问之下,原来那位友人非常喜爱伯恩斯坦在DG录下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伯恩斯坦在录制马勒的交响曲时,虽自诩马勒的灵魂附身,但笔者听他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感觉上像是嗑药之后产生的幻境,而且就是这种幻境,让笔者那位友人把这阕交响曲和西贝流士《第四号交响曲》产生联想。
错误解读乐念
马勒在作曲时最重视「清楚」,他认为厚重的管弦语法只会模糊他音乐中想表达的乐念,然而西贝流士却醉心于厚重管弦语法的研究。伯恩斯坦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中将音乐的速度放慢后,把许多音符拉出原本没有的拱形线条,拱形的旋律线原本就具有宗教、神秘等特色,再加上伯恩斯坦在旋律线上又附加上了许多个人的情感,深沉的音乐进行产生出听觉上厚重的配器错觉,马勒的乐念和配器直线直接连续的特色,也被许多的拱形线条所产生的神秘幻境取而代,无怪乎笔者的友人会因而产生误解,而这也是为什么深受国内许多人士喜爱的伯恩斯坦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在「企鹅唱片指南中」未「带花」的一大原因。并不是每一个人听了伯恩斯坦的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都会对马勒产生误解,但这个版本已经让一些听友错误地解读马勒想要传递的乐念,是一件不能否认的事实。
然而熟知伯恩斯坦的乐迷都知道在马勒《第二号交响曲》里的表现,在他所有的作品已算有所节制,其它比这次更夸张的都有,难道那些录音都会让听者不自觉地误解作品曲家?不论伯恩斯坦迷有多么地愤怒笔者还是要说:「是的!」。笔者并不是不喜欢伯恩斯坦,相反的还认为他是最具有非考证派的超越前人诠释的指挥,只可惜在大多数的场合,伯恩斯坦都表现的太过火了。
到目前为止,笔者发现伯恩斯坦拿捏最恰到好处的录音,只有《西城故事》、《憨弟德》、《柯普兰的芭蕾组曲(Sony)》、莫扎特《第四十、四十一号交响曲(DG)》以及艾伍士《第二号交响曲》等五种。在这五张专辑里,就甚少、或是根本没有前述「刻意放慢速度」和「拉出原来没有的拱形线条」的特有诠释手法,但也因为如此除了《西城故事》和《憨弟德》之外,其它三张专辑鲜少受到国内伯恩斯迷的认同。然而笔者感到最好奇的是,为什么同的对作曲家做出适当的尊重,在国内受到的待遇却有如天壤之别呢?
文雅中的不平凡
除了诠释观外,伯恩斯坦的诠释风格也非常适合做为「企鹅唱片指南」的审美观的说明,笔者再以国内乐迷所熟悉的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六号交响曲(DG)》为例。在马勒《第六号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以弦乐向高把位攀升做为开始,而伯恩斯坦将这段旋律拉升得特别夸张,在国内许多乐迷听来倍觉戏剧性,但对于已经习惯「企鹅唱片指南」风格的笔者而就觉得不够文雅,这就是「企鹅唱片指南」对音乐的审美观中很重要的看法──对演奏者演奏姿势(artist's posturing)强壮(robustness)与文雅高尚(refinement),各位读者可以比较同曲目中,指南所推荐的卡拉扬版和布列兹版,在同一乐段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笔者在说什么。
在伯恩斯坦的作品「企鹅唱片指南」也有认为够refinement的,其中以伯恩斯晚年在DG所录下的莫扎特《第四十、四十一号交响曲》最具代表性。在两阕交响曲的终乐章伯斯坦的处理(尤其是铜管部份),是得到「企鹅唱片指南」青睐而带花的最大因素,如果您能体会这种「文雅中所出现的不平凡着想」的审美观,那您对其它的「三星带花」唱片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少。
乐迷要下的功夫
在音乐审美观方面,您可以和「企鹅唱片指南」的看法不同,但不可以用例如「本位主义」等不理性的言论批评之,因为国内也有不少人士很认同「企鹅唱片指南」的音乐审美观,而且这种不适当的言论也会对刚入门的乐迷产生不好的影响,失去了拓展音乐视野的机会,而且笔者认为学习西方乐评的音乐审学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自己的文化艺术毕竟只有自己人才最懂得如何去欣赏。
在诠译观方面,笔者则非常鼓励国内乐迷们多多向西方音乐评论学习,因为在诠释中对作曲家原意的传递,有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西方的音乐评论对诠释的正确范围的界定,比我们要强很多,而笔者之所以推荐「企鹅唱片指南」的原因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评论相当稳定,读者不需研读太多的音乐理论书籍,就可以从「企鹅唱片指南」中体会出许多的来龙去脉。但是若您因依照「企鹅唱片指南」的指示而在一些冷门或艰涩的曲目上出现难以突破的困难,千万不要气馁,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有一些会让其它民族觉得不可思议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