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4群英会 [复制链接]

查看: 9930|回复: 58
11#

松风 在 2004-9-8 13:19:04 发表的内容
再说说滕斯泰德的?


Lucia Popp/The London Philharmonic/Klaus Tennstedt(EMI,1982)

讲到松风兄热切期盼的滕斯泰特的M4,先让我引用香港著名乐评家雷明的评价“第一乐章由第一个音符至第一个ff为止,滕斯泰特完全可以’按章工作’而表达出音乐抑扬顿挫之罗曼蒂克感性,旋律之流动,初听觉得平铺直叙,缔味细听,便知有高手在控制,线条起伏完全不露修饰之痕迹,气质高贵典雅极了。听索尔第,可知他在第一个ff之前已经换了几次速度,也不尊重原著之注诠。”滕斯泰特棒下的第一乐章,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和谐感,高潮兴奋欢欣。谐谑曲乐章如诗如画,速度慢而张力大;终乐章的动与静之对比极其鲜明。,Lucia Popp的嗓子尽管已没有5-60年代如少女般轻柔,但她懂得在吐字遣词方面下工夫,加上滕斯泰特在背后的支持,声声入耳。这是82年金斯威大厅的录音,但前丰满雄浑。这个演奏前几年在EMI的红线系列发行过单行本。

[upload=jpg]Upload/200499042591939.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2#

我都不知什么的。听其它版也找不到那种天濑般感觉!
我都不知说什么了......我喜欢。
TOP
13#

我最喜欢的《儿童魔术号角》
TOP
14#

Reni Grist/Newyork Philharmonic/Leonard Bernstein(CBS)
Helmut Wittek/Amsterdam Concertgebouworkest(DGG,1987)
用现今的眼光去衡量伯恩斯坦的CBS马勒第四,是十分困难的。伯恩斯坦的CBS马勒全集绝对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单是因为这是留声机史上第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跟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对马勒的态度和认识。Schnabel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和索尔第的《指环》全集也都是划时代的巨构,但Schnabel没有改变人们对贝多芬的认识,索尔第也没有;但伯恩斯坦却将马勒从人们心目中“太过喋喋不休的三流作曲家”的形象一下提升到“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影响极其深远。在马勒演出史上,伯恩斯坦的地位甚至是与瓦尔特、门格尔贝格同等的。
这其中的马勒第四录音虽不太杰出,但后来在DG的第四也不见得样样胜过这版。演绎方面,伯恩斯坦塑造的是一个悠闲的格局,很有田园味。其中出现的激动场面有如春雷,常令听者措手不及。虽然这个马勒第四是好多人的马勒启蒙,今日听来,仍可以发现很多新鲜灵感,这是非常难得的。在Sony的皇家水彩系列之后,这个演绎现今又收进了索尼的伯恩斯坦马勒全集环保装中和原封系列中。
一直以来,对伯恩斯坦在DGG198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马勒第四实况很有感情。对于从Tolzer儿童合唱团中遴选了男孩Helmut Wittek来唱第四乐章《少年魔号》的曲词,当时曾备受争议。由于这个争论,使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第四乐章,实在有失偏颇。论高音,能达到Wittek那么清丽的女高音有很多,但那个低音B?就很少有女高音能达到Wittek的坚稳响亮了。他是个勇敢的歌者,那些偶有为之的颤音、滑音,说不定有几成是伯恩斯坦的主意呢。Wittek具备了马勒要求的天真无邪风格和清晰准确的咬字。DG录音师在这里强调突出了独唱者。其实,欣赏这个演奏更有必要将四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应将末乐章割裂开来听。听完60年代CBS录音后再听这个录音,便越觉得伯恩斯坦对这首交响曲分外珍惜,宠爱有加。他的第一乐章充满能量和俏皮可爱的细节对比,表情变化之精美细腻直将他的旧录音比下去。在这里,能明显听到阿姆斯特丹现场录音比旧版本情绪更安定、醇和、内省些,没有NYPO那么容易令人激动。不过谐谑曲乐章仍有颇偏激的抢板运用。末乐章情真意切,速度变化似偷天换日,“天堂之门”的高潮富有戏剧性。终章的节奏和速度运用,显现出几十年经验的权威性。伯恩斯坦对音乐脉搏的直觉,与马勒在乐谱上的指示往往是完全一致的。概括起来,这是一个极富慎密思维、效果清新而充满人性的M4,并非年轻时自我放纵的伯恩斯坦演绎。。录音虽不算好,但演绎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深深玩味。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7214881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74279602.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1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6#

Frederica von Stade/Wiener Philharmoniker/Cladio Abbado(DGG,1978)
阿巴多的马勒第四是在与CSO精彩的第二交响曲录制之后紧接着录音的。虽然在整体布局上没问题,但阿巴多的速度变化作得太痕迹化,如第一乐章便给人不太衔接、一段一段似的感觉。第二乐章光辉耀动,体现了马勒的指示:“以轻松的动态”。慢乐章感情沉溺,开头速度奇慢,而后又出现变速不自然的问题、但如果分开来听,个别段落倒不乏回肠荡气的浪漫美感。WPO的演奏固然出色,但同一时期WPO与马泽尔有更出色的表现。女中音施塔德的感性声音很有魅力,但还是觉得用更清新、嫩些的声音来唱“在天堂的田园有所有一切种类的良好品种的蔬菜,有数不尽的良好品质的芦笋、菜豆┉┉”更合马勒的心意。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8#

我对马勒3情有独钟。
TOP
19#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9297652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94685707.jpg[/upload]



未完待续。
TOP
20#

我以前听了一位小男童主唱第四交最后乐章。很喜欢。。。
现在总想不起是那版有一位小男童唱的呢!
请问:yilinliulin兄、各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