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对古典音乐的感觉,味道究竟对头吗? [复制链接]

查看: 8818|回复: 35
11#

这篇贴子怎么没有人固项?
TOP
12#

这个贴有点哲学味?
我也来加点:唯心主义听音乐,唯物主义听音响。
TOP
13#

谢谢龙兄的简便版。看来你是位不错的编辑。

想对楼主说的是,音乐至少有70%的因素是个人感觉。因此就很难说什么对错,以自我为主。
我老爸喜欢广东音乐,我很小就在步步高、追月声中洗耳,但我却从来没喜欢过。幼年也多次听李谷三、朱逢博等,也没怎么喜欢,倒是朱唱的民谣、苏联歌曲很吸引我。偶尔的机会,听到《匈牙利舞曲》,就深深被它吸引,并一发不可收拾至如今。
我觉得我的选择不要说与德国人不同,即使与中国其他人也不同。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味道”的统一标准,味道是经验的总和(对不起,为了方便,我又盗用了总和这个词),没有完全一样的经验,因此就没有味道的准确配方。
TOP
14#

噢,我所说的“味道”应该放在一个“既不大又不小”的范畴。应该怎么说呢?我想象中的“味道”,不是说特定地我喜欢哪些作曲家,或者喜欢什么形式(管弦乐、室内乐、独奏)的作品。

现在所指的西方音乐艺术,其实都是来源于欧洲的某些地区,比如说意大利、日尔曼、英格兰等,因此“味道”大致已定(虽然各自有其鲜明的特点)——这就好比虽然中国各地的方言,北京话有它的“风味”,上海话也有“风味”,粤语就更加有其“风味”,但是他们都使用汉字,都具有“汉字”的“味道”;甚至对于日文,也有一定“汉字”的味道。楼上朋友指的不同的“味道”,我猜测可能就是类似上面例子里面的“方言的风味不同”,但我指的应该是整体的“汉字”语系。

再打个比方,好比说现在有不少婚姻中的双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也就是说在中国国内,虽然男女双方所处的地区不同,地区文化也有些不同,但是仍然能够结成很好的关系;但是假如考虑中美两地的青年呢,虽然也有组成家庭的,但是成功的例子很少;在这边真的是假如想“泡上”一位美国的异性,那真的是很难很难的,双方的思维方式真是相差很多的。当年傅聪娶了梅纽因的女儿为妻,最后这次婚姻只维持了7年便因双方生活方式的分歧而告终。但是,却经常有欧洲和美洲的跨洲婚姻,我想这就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虽然表面上看各有不同,但是底子里、基础上其实是共同的,是有某种标准的。
TOP
15#

[quote]felixcat 在 2004-8-31 5:50:08 发表的内容
在这边才仅仅两个星期,我就觉得先前我对于古典音乐所拥有的“感觉”,是恨不牢靠的,有很多偏差的。

音乐艺术的关键却主要还是在那种用文字“说不清”的很玄乎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让历史上或者现在的众多不同性格的音乐家能够百家齐放,并且各自都有忠实的拥护者。

但是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保持一种文化的纯洁性?

假如让你亲身去干同性恋这种事情,你最本能,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呢?

既然我喜欢这类艺术,我就希望能理解这种音乐艺术的最纯粹、味道最正宗的精髓。

现在真的是很迷茫,不知接下去怎么办好。


简编版来了
TOP
16#

对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我得聆听—再聆听到喜欢—酷爱的经历也是很有意思的。我的第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四重奏全集,听了一遍,一头雾水,什么感觉也没找到。。。。哎,我不是这块料吗?对自己的音乐感产生了怀疑,后来买回很多音乐杂志和书籍,通读了一遍,对音乐的形式,旋律的发展,变奏等等,好,就是好,彻夜不眠地听啊,听啊,现在的感觉很好,感谢上帝,最早的时候,幸亏没放弃,我和音乐有缘啊,现在收藏古典唱片1000来张,从巴赫到施尼特凯。。。。。
TOP
17#

能不能出一个简编版啊?太长了。
TOP
18#

上午刚上班,看不进你的长长的帖子,就请出简便版。阿龙帮忙,我简单看过。
下午没事了,我看你的原帖,大体明白你的困惑。
说到困惑,我也是困惑一族。当然困惑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回破坏欣赏的心情,却也可以增加新的含义,困惑也是欣赏的一种成分。
最直接的一种感觉,你有很典型的东方情趣。
我不知道你听了古典音乐多长时间了?
是理性告诉你,古典音乐是不错的东西,你才去听呢,还是无意中一听就喜欢上了?
你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吗?
或许,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回忆对解决你的困惑有一点点帮助。
这问题太微妙了,也太难回答了。也许这类问题的答案就是问题的本身。
TOP
19#

对于楼主的困惑,我深有同感。我百分之百的可以理解这种困惑。
上山砍柴兄的几个问题,似乎也有些棒喝的妙意。
我初听西方古典音乐,确是因为理性的认为这是一门最容易触动灵魂深处不为自己所知的角落的艺术。我想藉此打开多一扇心灵之门。而且没想到自己就这么容易的爱上了古典音乐而乐此不疲。
我也曾经怀疑过我对古典音乐喜爱的原因:是否在我强迫自己聆听的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我使自己纳入了这种形式与规则,而形成习惯?这种后天的培养,是否并不是对自己本真性情的发掘与丰富,而相反是一种扭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能对这种西方文化精髓的最抽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共鸣么?
答案我早已找到。
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如此巨大,我相信b小调弥赛更容易打动一个基督徒。但不管怎样,我们一样被它打动了,就好像我们也一样会在泰坦尼克号在银幕上沉没时流出眼泪。你不能说我们的感动就不纯粹吧。这就是答案了,人类的情感具有无可争议的共性。文化的差异只是表象的东西,仅仅是不同的思维习惯、道德标准与价值观。而最基本的善恶判断、爱憎情感却是全人类大同的,亲人离去我们都会悲伤,梦想成真我们都会欣喜,面对背叛我们都会愤怒,我们都仰视崇高而鄙视渺小,等等。
所以,不管是什么文化,都是人类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背后,承载着作为人的与生俱来的共同的特质。
再来看看楼主举的例子,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的婚姻确实比涉外婚姻普遍的多,容易的多,这其中正是文化的差异在作祟。但这只是说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并未否定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性,这就好比我们只要拿出足够的爱心和真诚,同样可以与一个野蛮原始部落的人成为朋友。
说回音乐。首先,我相信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虽然形式有天壤之别,但他们所表达的爱与憎、喜与哀、挣扎与困惑、奋斗与辉煌都是共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有时,反而由于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而对自己文化中透射出的人类共同的光芒视而不见,反而是其他文化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这些东西。音乐作为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实是最能轻易越过文化的差异而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所以楼主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聆听”的纯粹性,它一定会比孩子们喜欢吃汉堡更纯粹。
音乐里,文化的差异带来新奇的角度、心灵的启迪,而差异背后的共性带来感动、共鸣、与升华。
TOP
20#


门德尔松说过:“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是不能用文字来说明的。这不是因为音乐太不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
而且音乐东西用尽文字表达,最终的诠译也只在起点上。说不尽意不重要,重要是在从新领略当中理解在理解。之于我听古典音乐已是人生仿如吃饭(习惯),读书学习、听理解尽量及收。

我现在提些如:“* 帖子主题 *  指教:当需要“动力、感动”时,您会听哪些音乐作品呢???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8674&ntypeid=11
说出我现时所喜欢的、所需要的、所想的。也想知各位的...
最终同不同无所为,重要寻找新动力、感动(如:巴伯的弦乐柔板 。之前不接触过)。现在依靠听古典电台节目。听后选择听曲目,好比自己打开唱片柜选择听唱片容易得多。这会接触新事物比较多些。(深信很多乐迷都这样)
所说离楼主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