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知不觉也有三个版本的哥德堡了 [复制链接]

查看: 6227|回复: 30
31#

bach的《哥德堡变奏曲》是键盘乐的绝对名曲。自有录音以来,著名的演奏不计其数,近年来各种录音更是纷纷出笼。本文分别针对26种主要的演奏版本加以比较。

古尔德的四次录音
只要提到《哥德堡变奏曲》,就绝对会先想起加拿大怪杰古尔德。古尔德目前有四种全曲录音发行,分别是CBC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1954)、CBS录音室(1955)、萨尔兹堡音乐节(1959)、CBS录音室(1981)。1954年的广播录音,已经有自我沉溺的情形出现。此时他的怪异程度还算是普通,主题用了2分42秒,第14变奏声部相当清楚,但有点急、有点乱、有点冲。第20变奏交错来去,与55年版颇为相似。但是55年版的主题只剩下1分52秒,间隔不过一年,遍有如此大的变化。每个变奏,只要原本速度较慢的,一律快10秒以上。如第1变奏快了11秒、第2变奏快了8秒、第3变奏快了22秒……。不知道这一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古尔德「快」了起来。但同时他也展现了活力充沛的生命力,注入了每个变奏之中。54年的还有一点点学究味,55年版则完全没有,已经是完全属于古尔德个人的哥德堡。当然也更沉溺了,听起来,是在他自己的国度里演奏,自得其乐。演奏畅快非凡,不知不觉被感染而兴奋起来。古尔德的演奏就像是迷药。bach这些看似单调的音符,在他手下就一点也不bach了。1959年版是世界首度发行,在萨尔兹堡的莫扎特纪念厅,一开始竟显得有点拘谨,但不过十几秒的时间,他就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与四年前比起来,狂狷的特质收敛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歌唱性、更具音乐性。奇妙的是两个声部时而交织缠绵、时而形同陌路,让人耳目一新。
1981年的传奇录音。此时已经不再做现场演奏很久,他的世界更封闭、更属于自己。演奏之间偶而有梦呓般的呻吟声,有时听来还向是哀嚎,也不知他到底是痛苦还是享受。这是在旅馆录的,工程师把门窗玻璃用隔音棉遮遮补补,就录了起来。在后段还能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在拉小提琴、大声说话,蔚为奇观。他光是主题就用了3’05,而1955年时却只用了1’52!但是主题的慢,不代表后面每一变奏都跟着慢。就拿前面提及的第14变奏来说,1’03的长度,只比1959的现场慢了4秒。81年版用个譬喻来说,就像是个大弹簧,古尔德用双手一下子拉,一下子压,速度变化就是这么随性。但是他并不是用速度来搞怪,他的演奏更富思考性、更富哲理。有时不能肯定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他的想法却藉由音乐直接注入到你的脑子里。古尔德的演奏很像是福特万格勒的指挥,没有一次录音是近似的。
不知为何,古尔德系列在台湾是中价版卖高价位,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bach双雌-杜蕾克、尼古拉耶娃
杜蕾克(Rosalyn Tureck)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一位bach演奏家兼研究学者,而尼古拉耶娃则来自苏联,身份地位与杜蕾克相仿。两人的bach诠释有着天壤之别,却都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先看看杜蕾克的演奏。目前笔者手上有三种版本,分别是1988年、1992年与1998年。杜蕾克的演奏特点,就是她的钢琴触键有点像是在弹大键琴。拿第14变奏、第16变奏、第20变奏来说,她刻意让钢琴音的延长减短了,造成类似大键琴的效果,而在强弱对比上,也颇似大键琴的对比。这些造成她极为独特的个人色彩,每一段变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似乎被割断了。虽不能说是完全割断,不过彼此之间的联系似乎仅能以「藕断丝连」来形容,独立性较高。1998年是她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由DG出面,她在汉堡录制了全新的《哥德堡》。此时她虽然已经是85岁高龄,但听来仍然身手矫健,听来与92年在圣彼得堡的实况没什么两样,但她更注重主要声部的表现。笔者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外国朋友自己选的十张「不听会死」的唱片,杜蕾克的哥德堡竟然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了杜蕾克在bach键盘乐演奏界的重要地位。
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的诠释也很个人化,喜欢的人会拜服不已,但是反对者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她的演奏是不入流的。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从背景来讲,俄国未曾出过让人完全信服的bach演奏家,尼古拉耶娃是个异数。她的演奏与杜蕾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仍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在技术层面上,或许比杜蕾克要更高一些,但在渲染力上则稍弱。笔者的意思是他们这两方面的差异其实也很不大,但终究是有点分别。
后继而起的钢琴家们
近十年来,首先引起注意的钢琴演奏版本应该是巴伦波因的现场演奏。巴伦波因会去弹哥德堡,真是有点始料未及,因为巴伦波因在浪漫派曲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又转向指挥界发展,怎么会对巴洛克的bach作品感兴趣呢?巴伦波因是自头彻尾的浪漫,光是时间就整整弄了80分钟。颇有交响式的效果,庞大的架构、宏观的视野,让人可说是耳目一新。不过这样的诠释也的确让人非议。当初发行时的毁誉参半便肇因于此。或许是因为身兼指挥之故吧?
嘉里洛夫(Andrei Gavrilov)是俄国钢琴家之中勇于挑战《哥德堡》的一位。有尼古拉耶娃在前,虽然不免有点阴影。他有一个很沉稳的开始,有点像《展览会之画》里漫步的感觉。不过从变奏开始,嘉里洛夫就活像一尾游龙,很现代、很流畅、很过瘾。听听第3变奏的开头,竟让人有在听贝多芬奏鸣曲的错觉。
在东方人的演奏家中,有两位杰出的女性录制了《哥德堡》,一位是台湾的陈必先、另一位是日本的伊藤荣麻。陈必先的演奏轻巧精致,没有太过强力的表现,技术性略逊于两位女前辈尼古拉耶娃与杜蕾克;但是在听惯了「重味」的演奏,陈必先的版本就像是一溪清流一般,颇有清粥小菜、去油腻的功效。至于来自东瀛的伊藤小姐,则有干净清晰的触键,落指清脆典雅,颇收古典之美。与陈必先相仿却又有点不同的,是陈必先比较「小家碧玉」,而伊藤荣麻则较为「大家闺秀」。在录音方面,伊藤的版本较为丰沛,而陈必先则清瘦些。
与杜蕾克同样来自美国的钢琴家艾德威尔(Edward Aldwell),也号称是当代的bach学者之一。他的演奏与杜蕾克截然不同,没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在其中,技巧娴熟、诠释温文,相当符合研究学者的气质。对一位习琴者而言,若要寻找一个版本对着谱研究,艾德威尔版是很好的选择。不过如果想要过瘾的,这里的演奏并不会让人感到兴奋,因为艾德威尔根本就不是以此为出发点。
以bach闻名于乐坛的匈牙利钢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的版本则是颇受好评的演奏。席夫初出道时虽然也曾演奏莫扎特、贝多芬,但是真正使他名扬国际的却是在Decca所录制的bach键盘乐曲。席夫的演奏干净俐落,毫不拖泥带水,欣赏他的人认为这是学院派钢琴演奏的经典之作,但是另一方面则有人认为他的人性化不足。笔者的看法比较持中,也就是说这样的演奏方式并没有什么缺点,但是相对的激情或煽动性较为缺乏,与艾德威尔的演奏较为相近。席夫版的另一个优点是录音效果甚佳,很可能是钢琴录音里最好的一个版本。
英才辈出的大键琴演奏
要谈大键琴的演奏,首先不能遗忘的当然就是兰朵芙丝卡(Wanda Landowska)。这位传奇的大键琴家所展现出来的正是一种经典式的演奏,指法实在、表情典雅,无哗众取宠的诠释。事实上,后世的大键琴演奏也大多依循此种风格。可惜的是1933年在巴黎的录音,效果相当贫瘠,大键琴的高频延伸实在不是很好。接在兰朵芙丝卡之后的伟大演奏,是盲眼的管风琴家瓦尔哈(Helmut Walcha)。瓦尔哈的版本并未使用管风琴,而是用了短杆式大键琴(Ammer-Cembalo),在声音上的表现较一般大键琴更为迅捷。瓦尔哈是「眼盲心不盲」的演奏家,他以心眼所窥见的bach音乐,确实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音乐的感动。他的演奏就像在感谢上苍的恩赐,让人感叹bach音乐之奇妙。瓦尔哈的演奏是大键琴版之中最值得一听的演奏,录音也相当优秀。问题是此版难寻,有心者可能要碰运气了。
在瓦尔哈之后,整整17年才再出现了第三位令人信服的大键琴演奏版本:DHM于1978年发行的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版。雷翁哈特无疑是近卅年来最重要的大键琴演奏家,同时又对bach音乐了然于心的重要音乐人物。他的演奏在沉稳里仔细的分析,每个变奏的每个声部都不急不徐,四平八稳的演奏,是所有版本之中最稳定的一个版本(包括钢琴演奏在内)。雷翁哈特的演奏让人更清晰的「见」到《哥德堡变奏曲》的环节脉络,让人对此曲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很可惜的是他在Teldec的录音笔者至今仍无缘一聆。
接着要谈的是三位重要的大键琴家,他们是平诺克(Trevor Pinnock)、卢塞特(Christophe Rousset)与贾瑞特(Keith Jarrett)。平诺克的版本稍晚于雷翁哈特的DHM版,但是在录音效果上较占优势。感觉上,平诺克的演奏较为年轻,虽然没有跋扈飞扬的兴味,但却充满了盎然生机与音乐的趣味。在快速的乐段颇有展技的意味。比平诺克更具青春气息的是卢塞特,这位世所瞩目的年轻演奏家,为《哥德堡变奏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他使用1751年的古琴,但声音颇有生气。若是与雷翁哈特的稳定相比,卢塞特多少有点急促感,但不做比较时则无此感觉。卢塞特所代表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大键琴演奏风格,也象征着新生代演奏家们的兴起。
我们不能不钦佩日本人对音乐的用心。贾瑞特的录音是在日本完成的,大键琴则是由日本一位收藏家提供。我们可以感觉到贾瑞特的演奏是全然的典雅,但演奏样式则接近钢琴似的语法。这样的演奏,对听惯钢琴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人而言,是初听大键琴演奏版本的最好选择。贾瑞特的诠释无太过与不及,他将自己的见解很完美的融入演奏之中,不会令人产生排斥感,是很有说服力的演奏。另一个日本的杰出演奏,是日人武久源造的演奏。武久源造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演奏家,但是对bach的作品颇有见地,是日本著名的bach研究者之一。武久的诠释,声部分离度高,他习惯将左手的部分比右手稍微迟缓一点点,以有点「拖」的手法来显现声部之间的彼此关联。这样的作法更突显了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武久对休止符的运用也别有见解。此版的解说由武久亲撰,洋洋洒洒一大篇,可惜只有日文,无法了解日人的研究成果。
瓦托洛(Sergio Vartolo)的版本是少见的意大利大键琴演奏。事实上仔细回响起来,也似乎没有意大利人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瓦托洛将意大利的风格注入其中,弹性速度相当随性,因此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快慢的变化对比,有如在唱意大利民谣般,热情、奔放。这样的演奏并无法与「高贵」的字眼连在一起,就像我们不会把古尔德与巴克豪斯认为是相同风格一样。或许可以这么说,瓦托洛具有些许古尔德式的因子,但又加入了意大利人的歌唱天份。他并不疯狂,只是热情与个性多了点。最后要听的是美国演奏家海登(Seymour Hayden)的版本。海登与瓦托洛是个强烈的对比,他的「守成」成分较多,而瓦托洛属于自己的成分较多。谨守着固定的风格,是海登的大方针,中规中矩的诠释,是所有大键琴演奏中最老成的一位。不喜欢太过个人化的诠释,又喜欢录音效果优秀的演奏,则可以考虑听听海登的版本。
电子合成器与弦乐群
说起西维寇兹基(Dmitri Sitkovetsky),大概有许多人不认识此君,不过他的小提琴家身份在国际上却颇有盛名。他先前便曾将《哥德堡变奏曲》改编为钢琴三重奏版(由Orfeo发行),而这次则是改编为弦乐群版本。这里的《哥德堡》变得抒情化了,原本的风格剩下的不多。新欧洲弦乐室内乐团由西维寇兹基领导,比起三重奏版本是更壮阔丰满了。基本上bach的原来的安排更动并不大,但是他将各个声部分别由两部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分部齐奏,并且在不足处加上大键琴予以补充。在听觉感受上的确是个全然不同的经验。
笔者最近听到的是一张属于次世代的演奏,由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演奏,演奏者是宫尾祥子。这样的录音,其实迟早会出现的。标题为「今日遇见bach先生」,宫尾祥子使用了Ensoniq TS-12合成器、Yahama W5电子吹管,制作群远赴德国录音。这也是一次全然不同的聆听经验,完全有别于对《哥德堡变奏曲》的任何既有经验与概念。好听与否,笔者个人认为无法作客观的判断,有兴趣的人不妨找机会听听看,可能推翻对bach的固有印象。但是附带一提,宫尾祥子本人也同杨认为bach的音乐是最伟大的,可见虽然演奏理念的世代不同,但对bach的崇敬却并无二致。这也是众多bach演奏家的相同之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