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学:如何創造出理想的音響空間 [复制链接]

查看: 15628|回复: 79
11#

如何将喇叭“煲”出靓声来


  在音响展时,经常碰到客户要买展示中的扩大机和喇叭,甚至连喇叭箱体因碰撞外观有点瑕疵,即使原价他也要买,归究其原因大概有下列两点:

他们认为厂商所展示的器材,大部份多有修改过,而且用料一定比卖给客户的来的猛。( 题外话:有关此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厂商都不会这样做,像我们的展示器材都是随便挑的 )

我们经常会听说新喇叭要先”煲”一下才会好听,有些人是想要省下  Run 机的时间和功夫,他可立即享受这个器材应有的音色水准。

  就以我们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搭配桌上型喇叭”音响系统而言,扩大机不用煲,不过根据很多用过的客户与我个人的经验,管味在  30  分钟后会更浓,有关此点或许各位可亲自体验一下。至于桌上型喇叭,我是建议一定要煲,其实喇叭是否需要煲,要看这喇叭的品质,假如您的喇叭品质不怎么样,就算您煲的再久,音质也不会变好的。今天我们在这篇要研讨就是如何将拿回去的新喇叭Run出靓声来。

一、”煲”喇叭
  ”煲”,外国玩家称之为“Run In”,指的是对音响系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让喇叭箱的单体老化,使之不再发出刺耳的噪音,并让声音有最大限度的圆润、甜美。许多玩家把“煲”机比喻为开新汽车,使各机械零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有人说:煲机有如打通七经八脉;喇叭主要是“煲”纸盆和盆边的胶边,分频器零件 (  电容电阻等  ) 和线圈的铜线部份。通常新的单体纸盆和胶边会比较紧,相对地声音就比较紧,音场不够宽广,声像定位能力稍差。

二、如何”煲”喇叭呢?
  当您拿到新喇叭时,它的声音绝对没有原款的旧喇叭来的好听,那是因为他的声音还没全开,此时您必须“煲”喇叭。一般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能听音乐的时间最多 2~3 个小时,而且多在晚上,音量也不能开太大,这种小小的音量,再听多久效果也不会太大,建议您利用例假日的白天好好煲一下。现在就以我们这一套组合的系统来讲,音量大概转到一点钟的位置,至于实际的位置,您必须依照您实际状况来调整音量,原则上声音要稍大但不要失真太多,所播放的曲子要高、中、低频的音乐都要播放,假如各位手中有音响展送的展示片,可以选几首高、中、低频的曲子,以 CD 唱盘重新编辑顺序,再按 repeat让它一直重复播放。其实正确的“煲”可以更全面、平均地活动音频系统的全频段 (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KHz )。也就是说,即使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的喇叭,在经过正式的煲机程序之后,仍能有较明显的改善,这是因为我们常聆听的音乐,其频率并不能涵盖由超高至超低的每一段频率。我们的桌上型喇叭是一款中、高、低频都相当好的喇叭,尤其低频部份,煲前煲后会有很大的差别,不信您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三、如何选曲呢?

打通全频段同时兼顾音乐性的培养:发烧碟中的古典音乐、大型交响乐、进行曲。

高频:慕特的流浪者之歌、阿卡多的小提琴演奏系列等。

中高频:“梁祝”、“二泉映月”、维瓦尔第的“四季”.....  等。

中频:以蔡琴的“机遇”、腾格尔的“天堂”等锻炼音频系统的厚度、细腻度和质感。

低频:鬼太鼓、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 、RR公司的 ( 科普兰百年纪念 ) 和红魔鬼。

  以上的所列的曲子是大家比较熟的,其实在选曲时,不光是注重它的音乐性,更要考虑兼顾全频段,可别陷入音乐的美妙的旋律中,而忘了自己的任务哦!用自己常听的音乐进行循环播放,使相应频段收放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得心应手。相信大家都有偏爱的作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数量、种类应尽量丰富一些,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类型的某个曲目,如此煲出来的喇叭才是全音域的喇叭。

四、煲喇叭的方法

用吸音较强的材料,如棉被之类的物品,把音箱包起来,以吸收恼人的噪音。

将左、右两只音箱以面贴面,相位相反的方式相对放置 ( 喇叭上下座对调  );这样会抵消很大一部分的噪音 ,而单体的活动幅度依然不变,贴得越近噪音越少 ,还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整体效果 ;但如果音量太小的话, 其声音静噪不能去得很干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设置恰当的音量在煲”喇叭工程中是一项重要工作。

五、煲多少时间?
  需要煲多久呢?传统的喇叭“煲”的时间均要求在数百小时左右,一些要求较高的发烧友更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上面;以我们的组合音响系统而言,我个人认为 100 小时左右就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大家可以灵活掌握,不过最初阶段最好每次开机在12小时以上,这样可以更快地展现出效果,如果每次 Run In2、3 小时就休息的话,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每隔  2、3  天最好实际聆听一下,以掌握其进度,作好适当的调整。总之,只要有持之以恒,美好的“靓声”会来向您报到的。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2#

如何玩”音”
  音响室它的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响的音质,硬设备再好,聆听环境不良,也难有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常被忽略。房间的声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理想的听音房间的形状尺寸,应按黄金分割比例,三个尺寸(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使房间内的驻波影响降低,提高听感。其次要隔声,使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还要有适当的吸声,以免声波反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简正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
  每一个音响空间,都会有其不同的声音特性;每一个音响空间,也会因为不同的空间大小、比例、室内装潢,而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性。换句话说,很少会有二个音响空间的声音听起来一样。因此,即使采用完全相同的音响器材,只要是音响空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特性。
室内声学的要角”混响”
  房间里声源发出的声音,通过六个途径传到聆听者的耳朵:音箱发出的直达声(direct  sound),地板的反射声,天花板的反射声,音箱后墙的反射声,两侧墙的反射声,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只要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就会使声音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声波如同光波对镜子会反射光线一样,房屋的墙壁、地板、天花板,都会对声音产生反射,可惜的是声波并不能被看到,这种现象就往往被忽视了。从房屋内某一处发出的声音,都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并且从无数条途径到达听音位置。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在听音位置,我们实际听到的并不是纯粹由喇叭发出的声音。而是喇叭的直达声,和各次反射声叠加后的效果。那么,这种叠加后的效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混响时间”这个概念是比较常用和重要的,它是指在直达声之后,声波在不断反射中,能量逐渐减小的时间过程。这里”混”字的应用非常形象,因为在室内某处听到的声音,总不是单一的,而是从各个方向来的、混乱不堪的。通常就把反射声统称作混响声。
  其实混响 ( rever beration,也称交混回响 ) 是指房间内从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和人身,反复反射所形成的声音持续存在、逐渐衰减的现象。它和回声 (echo)不同,回声不是一种平滑的衰减,而是声音的突然返回。对于室内声学的最重要指针,首先是混响时间,它是声能衰减下跌到原有强度的百万分之一(60db)所需的时间 ,对于一个已确定的房间,混响时间主要取决于吸声处理。对于  Hi-Fi 听音房间的混响时间,可取 0.4 ~ 0.5 秒。混响时间适度可使乐音丰满,语音饱满,混响时间较长,声音较活泼丰润,但太长时声音容易含混不清,语音清晰度下降,乐音缺乏力度和节奏感,混响时间太短,则声音较干硬,缺少生气,没有混响的声音(如室外)常有呆板感,所以一个音响室拥有适当的混响是有必要的。
房间为何要吸声
  如果房间内没有吸声物,房间本身也不吸收声音,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那即是声音一旦发出,就会不停地反射下去,前后发出的声音都将混叠在一起。例如,在这样的房间内播放语言广播,第二个字音出现的时候,第一个字音仍在响,第三个字音出现的时候,前两个字的音仍同时在响 ...... ,再加上会激发出不同频率的共鸣音,所以无论是语言或音乐,我们都将完全无法分辨(除了第一个音),更不用说去欣赏了,听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当然,这些只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想象。实际上,由于墙壁、空气、人体都会吸收声能,反射声总是要逐渐消失的。不过透过这样的想象,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房间吸声的重要性。
  幸亏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完全不吸声的环境中,否则真是不堪设想!尽管现实中的房间都可以吸收一些声能,但是往往很不理想。如果购买了像”VT-3S + ND-100 ”那么好的音响设备,发出了标准 Hi - Fi 的声音,可是由于音响室吸声特性不好,不该有的混响和共鸣,使原有的声音受到严重扭曲,那是何等的遗憾呀!因此,真正的发烧族,应当也是房间合理吸声的追求者。
如何营造一个最佳的吸音环境
  一般而言,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四面大多是砖墙。这种传统的砖墙,尤其在涂上了油漆之后,对于高、中、低频的反射都很强,特别是高频;所以,“适当”的吸音就成为首要任务。所谓适当就是不要太过分,如果把声音都吸得干瘪瘪的毫无韵味,那就适得其反了。从原理上来讲,如果在播放时,要追求真正的原音原味,就应当不受反射声的干扰,而只听直达声;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完全的吸声环境,而这对一般的居住环境而言,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通常是对房间进行部分的吸声,并保留一些反射声加以利用。
  通常房间内吸音物的数量,总是不愁其多只愁其少,这也就是说,最佳的听音环境是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产生的,下面就谈谈这种不定量的吸音处理法。在四周墙壁悬挂吸音物:各样的软质材料,如棉、麻、丝、毛类,或其它类纤维织品、壁挂等都是可用之物。例如,在墙上悬挂 1mm 厚的丝绒质 (或其它类似质地 ) 的窗帘布,它大约只能吸收  1/5  的声能(在中、高频段,低频更差),其余的反射出去,这样并不能消除低频的共呜;解决的方法有:窗帘布不要紧贴墙,留出  10cm 左右的距离(空隙中加挂其它吸声物)﹔窗帘布打折或多层悬挂,再配合使用低频吸声特性好的大型软质沙发等,就可达到一定的效果。一般在吸声特性不良的播放环境内,是不宜使用那种硬木沙发的。
  各种材料的吸音特性会有不同,最好能有选择性的使用,目标是使高、中、低频得到对称的和均衡的吸收。有的时候,也可结合自己设备的特点及爱好,进行非均衡的吸收,若有人偏爱低音,而所用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又不够大,或者扬声器的低频响应欠佳时,就可以适当地减少低频的吸收。这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传真选择,但在音响器材本身存在某种缺陷时,还是可以应变采用的。
房间的吸声与扩散
  国内一般房间的墙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刚性墙,高度都在 3M 以下,对16M 平方左右的房间而言,在低频段容易产生共振,使某频率声音得到异常加强,造成低音轰鸣声,严重影响重放声的质量,这种声染色,是家庭听音室最常见的问题。这种房间共振,还会使某些频率(主要是低频)的声音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产生声染色可能性最大的频率为 100 ~ 175Hz,以及 250Hz 附近。
  对房间的声学处理,重点在侧墙和天花板。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要防止过度使用吸音材料,以免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 0.3秒),而使声音干涩不圆润。对音箱后面的墙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声物质,通常不需作处理,砖墙或水泥墙面会使声音饱满,充满活力。
  侧墙可均匀适当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木制无门书柜则是一种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桌、椅、床垫、沙发等家俱,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用作声学处理。在作吸声处理时,墙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声结构处理。
  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则很小,使用太多会导致房间里中、高频声音的混响时间偏短,使得声音缺乏色彩不够明亮。木质矮柜,可有效吸收低频,但在摆放时要与墙壁间留有适当空隙,必要时在其间还要放置吸声材料。但切记不能把大量的夹板钉在墙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间里敷贴吸声毯和帷帘;否则由于高频被大量吸收,会造成声音呆滞,细节减少,以及音量的减小。
  为了使声音好扩散,不致来回聚在一起成为有害的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需要注意的是用以扩散声音的木板或装置,必须有足够大的尺寸,至少要达到声音波长的一半,否则不足以达成改变声波行进之效果,如 100Hz的中低频要求,应超过 3.4m或 1.7m;1000Hz 的中频要求,应超过 34cm 或 17cm。可见,驻波的有害影响,最实际的方法,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或以格状结构的书架、百页窗来达成声波扩散的效果。
  架空的木质地板对低频有吸收作用,在房间较小时,就可以防止低频量感的过度。如果房间里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可在地板近反射声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
  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显得单薄又不够,音量开大又吵人时,就应在两侧墙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发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房间的门、窗如何隔音
  布置室内吸音物的一个附带好处,是使房间的隔声性能得到一些改善,使我们能够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欣赏音乐。除了录音室外,听音乐的房间也要求相当低的噪声级 ─ 30db!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般谈话的声级,在 60db 左右,因此  30db  的噪声级,的是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清楚地听到墙上石英钟的微弱嘀答声,甚至一枚钢针落地的声音,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中,才可能深入到音乐的细节,听到真正的好音乐,特别是一些动态范围很大的交响音乐。可惜的是,现今居住在都市里的人,大多都没有这种福份,室内的噪声通常在 40db 以上,在马路边的住家,更经常受到  60db 以上声级的噪声侵害。因此,为了听好音乐,也为了身心健康,一定要注意减弱噪声。作为听音室的房间,更要选择得当,不宜选在临马路的一边。
  一般房间的隔声均不理想,听音房间的理想隔声,对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办到的,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并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特别是对低频,传得更远。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通常能作隔声处理的也仅门和窗两项:将窗做成双层,在现有的窗上,再加上一层有好的密封性的窗,这是花费最少而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的隔声处理,可以采取带空腔的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墙的隔声量与它的厚度及表面处理有关,在已建好的砖墙两面均匀地抹上一层水泥,提高它面的密度,是最有效且经济的隔声方法。泄漏声音的缝隙和孔洞,对房间的隔声也有影响,特别对中频部分的隔声量影响较大,必须封死。客厅由于信道的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尽可能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房间的四面墙壁、地板与天花板如何吸音
一、墙壁的处理
侧墙的处理
  到底四面墙壁要如何吸音才算适当呢?先说二侧壁;这里要对付的是从喇叭发出来的第一次反射音,为什么要吸第一次反射音?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会导致定位不清楚,而且声音听起来也会太吵,所以一定要吸。您不必满满的整个墙面都做吸音处理,只要大约在喇叭与聆听位置中间处即可。这片吸音的面积,至少要有  1 ~ 1.5 公尺的宽,墙面三分之二高度的高。材料方面,不能用一般窗帘那么薄的布料吸音,因为效果不彰,至少要有厚绒布的厚度才可以;而且,如果要像窗帘一般吊在侧墙,请注意要打皱折,就像窗帘的处理一样。
  若是不想用布料来吸音,也可以用布绷吸音棉,做成一块块的吸音体;也可以吊绵羊毛;还可以用各种想得出来的软质材料。不过请注意,千万不要以为钉木板可以吸音,木板表面是平的,与原来的墙面无异;木板本身很硬,也与墙无异,它不会有吸音的作用,如果用薄板钉空腔,虽然会吸音,但是它吸的不是高频,反而会把中频与低频吸掉,使声音变薄不饱满,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这样做。
后墙的处理
  喇叭后墙一定要结实、坚硬,这样才不会吸掉低频,而且会让扩大机的功率倍增。假若您在喇叭后墙钉空腔,不论是用多厚的木板或薄板,绝对都只有负面的影响,而没有正面的效果。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就是声音虚虚的、低频量感不够、不结实而且低、不干净。
  咦?既然喇叭后墙要结实要硬,刚才怎么又说要吸呢?我所谓的吸,不是要您弄空腔,而是要像侧墙一样的吸法。请注意,假若在二侧墙做吸音之后,已经觉得定位精准,而且声音不会吵,那么,喇叭后墙就可以不要做吸音处理。反之,如果还是觉得声音太吵,定位不精准,那么就要在喇叭后墙做吸音处理。后墙处理后﹐保证声音改观。
  后墙吸音的面积要有多大呢?约二个喇叭之间那片面积的三分之二才够,如果只挂一幅小画,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如果只挂一支小提琴,那也没什么用。再一次提醒您,挂薄的布是没有用的,至少也要像壁毯那么厚才会有用。
后墙墙角的处理
  房间里在相对的墙壁之间,由于声音的多重反射而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s),当驻波发生时能产生共振,其频率取决于墙壁间的距离,可见房间实际上就是个谐振器。房间里产生驻波造成声染色最多的地方,是在音箱后墙的两边墙角,它会反射不干净的低音,这种效应称为房间隆隆声(room  booming)。这种低频驻波是常见的声学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处理。控制驻波反射的一个好办法,是利用装满书籍的书架,书籍的不规则外形和不太强的吸声作用,能使声波发生散射,从而减轻声音反射的影响。
聆听位置后墙的处理
  或许您会疑惑,我都已经贴着后墙坐了,这片墙还能怎么处理?老实说,贴着后墙坐是最不好的,因为此时声音会比较浑,除非您的系统低频不足,必须靠近后墙来增强低频。一般而言,您的坐椅至少要离后墙半公尺,这样的声音才会比较干净。
  聆听位置后面的这片墙,其实可以吸音,也可以扩散。用来吸音时,若离后墙太近,反射音太强;用来扩散时,若离后墙较远,可以使声音更自然。最佳的方法是将吸音材料用在扩散造型的表面上,这样一来,吸收与扩散的好处兼得,这是最完美的。
二、地板与天花板的处理 
地板的处理
  不良的地面会使中低频反射过强,如果播放的客厅内,已经铺有木质地板,那是比较理想的,它的吸声特性较均匀。如果是釉面砖、石材等硬质地面,就应当铺上可移动的厚地毯,因为厚地毯的吸音效果才够,如果只想用小块薄地毯,那将只有装饰作用,而没有实质的吸音效果。只要是那种厚地毯,而且是羊毛的,可以买比较便宜的机器织品就可以。为了方便走动,地毯面积也可仅限于扬声器和听音位置之间,关键是要有厚度,可借助在其下垫纸板、木板、纤维板等来实现。
天花板的处理
  在地上,我们能够着力的地方,只有铺上一块地毯,而在天花板上,花样可就多了。请注意,千万不要留着空空的天花板不管,那样就太可惜了。
  一般来说,天花板最好也是吸音与扩散兼具,这样声音才会最好。如果只有硬调子的扩散,则从天花板来的高频反射音会太强。不同的天花板形状,可以扩散不易打散的频率,深陷的细缝可将过多的能量吸收!
TOP
13#

:音响及音乐的特性
  对于“玩”音响的发烧友而言,如何使自己选配的器材(包括音箱、功放、音源和其它外围器材)具有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合理的价格,已成为众多朋友们废寝忘食努力探索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事实上,音响器材的 搭配与调校是一门涉及很广、充满神秘诱惑与挑战性的学问;它不但集电子技术、电声技术、音乐艺术、美学修为、音乐鉴赏水平为一体,同时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换取不断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累积。其间的酸甜苦辣、失落悲哀与欢呼雀跃可谓多味人生 ,因此在发烧友的字典里,绝对找不到“知足常乐”这句成语。走上发烧之路,就得用炽热的“爱”和执着的“痴迷”去拥抱音响,就得付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大半辈子的积蓄,用智能、体力和耳力、心力去辛勤耕耘,也许十年八载方能“梅花香至苦寒来”。因而可以这么讲:器材搭配和校音技能高低,是衡量 您是否称得上”音响发烧友”这个特殊称号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判别入门级、中级、高级乃至大师级发烧友等级的依据。
  选配音响“合理”二字最要紧,其精要之处不外乎四个字:“质高价廉”。可惜音响业界向来有一分钱一分货之说,所以“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低的售价”,就成了一对很难兼容的矛与盾,所谓“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几乎不太可能吧!事实上,这种不太可能的苛求,正是器材搭配的真功夫 与玩机发烧的乐趣所在,也正是合理搭配调校音响所应该追求和达到的至高境界,谁能解决好这对矛与盾,谁就堪称“大师”水平。当然,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并不是靠发烧友单方面的执着追求就可能办到的,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厂家、商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厂家的正面宣传诱导,商家的实话实说和消费者不断地深入学习了解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我们可 以把音响当作一匹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牠等着您加以驯服,有朝一日牠就会成为最有用、最骁勇的千里马。想要驯服牠就要摸清楚牠的脾气及个性;同样的,想要驾驭您的音响,同样也要了解您音响的特性,其实一套音响的特性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音乐性
何谓音乐性  
  音乐性即乐感。一个系统的放音有没有乐感,是区分 Hi-End 与非 Hi-End 的分界线,因为乐感是 Hi-End 系统的灵魂。但系统有没有很好的音乐性,取决于器材制造设计、选配以及应用调校过程的微妙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价格,与此相关连的,当然也不完全取决于组件的质量和器材的重量;甚至有不少中、高文件以上的晶体机,有不错的功率输出,在顺性与调性方面也说得过去,放出的声音也十分标准,听音效光盘中飞机的盘旋、炮弹发射进行 的轨迹、以及砸碎玻璃的声音等都相当出色,现场感不错,这种系统也不存在特别令人厌恶的恶声,但对于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来讲,听音乐时总觉得”味同嚼蜡”, 这就是所谓系统音乐性差。就目前的一般制造与应用水平而言,管机的音乐感优于晶体机,LP 唱机的音乐感比 CD 唱机好,以致于至今仍有不少很有身份的高级发烧友,还是沉迷于管机与 LP 唱机的系统之中,并尊称这种有乐感的声音为“管味”,而对晶体机系统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一律贬斥它们发出的声音为“晶体声”。
  那么“乐感”又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词汇。只能说乐感是具有音乐艺术欣赏力的听众,对音乐美好内涵的主观欣悦感受。这种美好内涵也许包括韵律、和谐、平衡以及其它许多特有的诱惑力。音乐是千百年来发展交流所形成的庞大的、广范畴的东西,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由人歌唱或咏颂发出的声音,歌唱者有男、女 声以及男、女童声之别;按歌唱者人数有独唱、重唱、轮唱、合唱之别;按声部有低、中、高音之别;按唱法又分为古典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等。而器乐则是由单件或多件乐器演奏形成的音乐,乐器种类是相当多的,按类型可粗分为弦乐器(小、中、大提、低音 大提、中乐之各种胡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以及中乐的各种箫、笛、唢吶、笙等);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键盘乐器(钢琴、钢片琴、管风琴、电子琴等);弹拨乐器(贤琴、吉他、曼陀林、中乐的琵琶、月琴、三弦以及筝、古筝、古琴等);打击乐器(有调击乐器有定音鼓、钟琴、木琴等;无调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乐板、铃鼓、沙球等)。器乐按演奏方法又可分为独奏、重奏、协奏以及交响乐等。每一类声音都能呈现音乐感。要鉴听一套音响系统的乐感,最好将上述的各种声乐、器乐作品都放出来仔细听一听,但这需要大量的声源软件,也需要相当长的鉴听时间。那么有没有便捷的方法,也可以较准确地鉴听系统的音乐性?我认为,集中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天碟就行了。
  多年实验和经验证明,器乐比声乐在鉴定乐感时敏感些,也科学、标准些;而器乐中主要可通过鉴听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即可,这两种乐器就是号称乐器之 后的小提琴以及号称乐器之王者的钢琴。一张名家演奏、录音效果极佳、公认的小提琴天碟,在一套真正的 Hi-End 系统中,放出的小提琴声音 ,简直美到极点。钢琴的 Hi-End 音乐性,则充满了阳刚、健美、精灵、激越、响脆、清澄、重击时如雷霆万钧,琴音能与整个演奏厅共鸣;轻松时又如碧波涟漪 ,毫无拖泥带水的无病呻吟感;若放音系统质量较差的话,则听钢琴曲味同嚼蜡,没有任何诱人的音乐感召力。
  小提琴声与钢琴声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声音平衡。小提琴声若柔美得过浓、过腻,常使这套系统在重放钢琴声时,出现某种程度的击木式闷声;反之,钢琴声若显得过分清脆,没有一定的重量质感,则在重放小提琴音色时,会出现不应有的擦钢丝式硬声,而失去音乐美感。一个系统若重放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都有非常出色的声音,都极富有音乐性,那基本上这个系统在重放任何音乐时,其音乐性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放几张交响乐、男女声独唱、以及“夜深沉”、“丰收锣鼓”、“鬼太鼓”之类有锣鼓的音乐片作补充鉴听,这样对系统音乐性的评价将更客观与全面。
二、音场
何谓音场
  “音场”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在发烧音乐的发源地 ─ 美国,有两个词与音场有关,一个是“Sound Field”,另一个是“Sound Stage”。“Sound Stage”主要是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位置和形状,包括长、宽、高,是一个三度空间的概念,而我们所指的“音场”其实就是“Sound Stage”,因为如果把”Sound Stage”直译成“声音的舞台”或“音台”,这确实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就是聆听环境的“空间感”。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实际上就是指器材所再生的乐队所排列的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扬声器摆放位置的影响,音响所播出来的声场,实际上或多或少是与原录音时的情形有差异的。有些音场形状本来就是四四方方,没有拱凸凹的。这种音场舞台的不同形状当然不能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场演奏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为了产生出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往往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这样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音场的位置
  音场的位置应该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搭配不当的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听起来像飘浮在半空中;有些又像是坐在音乐厅的二楼观看舞台一样。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比如扬声器的摆位、频率响应的不均匀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听一个交响乐团演奏的方法来体会,当交响乐团演奏时,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该从比较低一点的地方发出来,小提琴的位置要比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略高一些;录音时,乐团应该是前低后高,像铜管乐器就极有可能在较高的位置。对于整个音场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音场高度应该略低于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那么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呢?资深的发烧友都知道,应该在扬声器的前面板拉一条直线,然后往后延伸的一段距离内。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它与音响的搭配、聆听环境和所播放的软件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从 扬声器前面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如果后缩太多,像一些发烧友说的那样“直抵对街”就不对了。
音场的宽度
  有时候我们常常能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是超出音箱,甚至可以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有经验的朋友来说 ,只不过有一点夸张而已。通常,在流行音乐的演奏中,偶尔可以听到有乐器在音箱外侧响起;而在古典音乐演奏时,往往会觉得乐团的宽度已经超出二个音箱之间的宽度,这就是超出音箱、宽抵侧墙。许多发烧友都有这种经验,不必多费口舌。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象力了,至少用想象的眼睛能够看得到的音场位置才算真正的音场,墙外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我们很难肯定它在那里。所以,音场的宽度其实只在墙壁之内而已,这种感觉完全可以从 1812 序曲中体会到。如果您听到的 1812 序曲,声音是紧缩在两只音箱的中间,而没有超出音箱两侧的话,那么最好帮您的音响诊断一下,看看是那儿出了毛病。
音场的深度
  ”音场的深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感”,“深度感”不同于“层次感”、“定位感”,因为层次和定位与音场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深度感却仍然属于音场的范围。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的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形容词而已。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排乐器与最后一 排乐器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动的位置会靠前一些,这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反过来说,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却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其实那是错误的。我想您一定没有见过一个乐团会排成一个竖条的,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个概念, 就一定能准确地说出音场的深度。
音场表现
  听音响要有音场感,就必需要将喇叭摆在适当的位置,喇叭直 接贴在背墙或离背墙太近,都不会形成音场,或音场太浅;而喇 叭摆的位置离墙太远时,就会产生舞台大而音场小的局面。
  但是除了喇叭摆位之外,其它各器材的回放声音也会影响音场的表现,这与频率响应的分布情形有关。频率响应宽,所营造出的音场通常都较大。我们指的音场表现系指乐器所发出的反射音 ,所营造出的三度空间感,录音时除了在各乐器之前装设麦克风之外,也在音乐厅的各地方装设麦克风捕捉空间的反射音,是由乐器的间接音而来。  
  一般来说频率响应与音场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的延伸决定音场的高度,而低频及高频的延伸又决定音场的深度,而极低频与极高频如果都延伸的话,则音场就会比较大。所以VT-3S + ND-100 所呈现的音场远不足外加了超低音 WOOFER-1 的。
  舞台上各乐器发出的声音,传递到舞台两边的侧墙、背墙及屋顶,所反射回来的声波所产生的时间差,即所谓的残响,形成了三度空间的音场感。因此器材除了高低频两端 的延伸之外,也与器材的相位正确性有关,器材好到极高的水准,则连后场的左、右两边角落也会清楚,请注意!此处所谓的相位或时间,也不是指用仪器所测试的相位差及上升时间 ,而是指人 耳实际所听到的情形。
A、音场规模感
  所有器材所营造出的音场大小都不一样,这除了与器材频率响应的延伸有关之外,与喇叭的大小也有关。
B、音场比例  
  音场高又宽,但不深;或高又深,但不宽;又或深又宽,但不高,都不是好的比例。又或音场不够高又不够低,也不是好的比例,这又与器材的频率响应延伸有关。
C、音场透视度
  一般音响器材大多都能呈现音场前排由左至右的层次来,但却很难明显地呈现出后场的层次,因此只有在极佳的音响器材中 才能有较佳的音场的层次感。
D、空气感(堂音)
  空气感指的是音乐在音场中流动的情形。与音响器材的 S/N 比以及声音的纯净度有关,零件的品质不好,或机箱(音箱)的品质不好,所呈现的空气感就会比较脏,有的音场的空间有雾,有的音场空间有像砂石的粒子 ,都不会有好的空气感。空气感与音质的纯度有关,高频有杂质或高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显得干、燥;中频有渲染或中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湿 ;而低频有渲染或低 频比例比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闷。又空气感与高频泛音的成份是不是够多也有关系,高音的泛音漂亮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音场中四处流窜飘逸,那是由于残响较为丰富之故 ,因此空气感的好坏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
三、音色
  什么是音色?依字面的解释,所谓的「音」,即物体因振动而经由空气传达发出的声波,经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而「音色」,即因发声体的谐音(泛音)成份比例不同 ,而产生的不同声音。大自然中的任何声音皆为复杂的波形,这种复杂的波形除了基本频率的波形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谐振频率,也就是所谓的「泛音」(harmonic) ,它与基音有一定的「倍音」关系,例如,某物体振动之基本频率为 240Hz,也会发生 480Hz(二次谐波),720Hz(三次谐波)等频率 ,每一个物体的倍音组成成份比例都不相同,这种不同物体发生不同的倍音成份的声音就是音色(timbre)。
  其实在音响系统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零件都会有各自的音色,比如电阻、电容器、晶体管、真空管、线材、机箱材质、 机箱结构等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音响器材中只要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声音就大大的不一样这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每一样零件的音色不同的缘故。而今音响器材的仪器测试多偏谐 波失真 、互调失真、频率响应、阻尼因素等测量,并未用频谱分析仪将泛音的结构加以分析,但即使是用频谱分析仪分析出泛音的比例成份,还是无法知道声音的好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台频率响应一样,失真一样的机器,而声音却不同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一些对音色客观的字汇来叙述,虽然不能尽意,但多少可以意会 ,要不评论器材只要用仪器来测试,何需用耳听?音响杂志时常会用各式各样的形容词来形容音色与音质,像硬朗、明快、柔和、有韵、顺畅、圆润、华丽 、高贵、模糊、混浊、尖锐、凝聚、松散、厚重、浅薄、清澈、透明、细致、粗糙、强劲、丰满、活泼等等,不下百种形容词。
  颜色有暖调、冷调之分,而音色也有暖调、冷调或硬调之分,这与音响器材发出泛音的比例有关。泛音成份中的中低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温暖、柔和 、饱满、丰厚的倾向;泛音成份中的中高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冷调、硬朗、瘦、薄的倾向;音色不暖不冷的,我们则称为中性。在音响圈里的习惯,对音色的形 容 ,除了上述的音色之外,还有明、暗、湿、干、水、娇、嫩等音色的形容名词。而音质就是声音本身的质感,我们对音质最习惯的用语有粗、细、松、紧、密 、疏、滑、涩等形容词,不一而是。
音准  
  音准即音高,也就是音调。音响器材发出来的音准,是不是原来乐器的音调(tone或 key),亦即各种乐器的音高像不像原来乐器的音调,例如器材声音的音调偏高,中提琴的声音听起来像小提琴,又或是器材声音的音调偏低,女生的声音听起来像男生 。通常晶体管的扩大机或小喇叭的音调都较高,当然最像真实乐器的音准,评分就愈高。  
音色鲜艳度
  以绘画来比喻,油画的颜色较为鲜艳,而水彩画的颜色较较为淡雅,但在这里是指各种乐器音色的丰富程度,有的器材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不大 ,有的器材则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丰富,有些器材却达不到这个项目的标准。
高贵感
  高贵感是异于一般形容质感的名词,像银之于铜,自有一番脱俗之高贵感,它意味着更低的失真,更纯的声音,更高的品味。与音响器材本身使用材质(如机箱材质 、木箱材质、脚垫材质等)与零件(如电阻、电容、线材、真空管、晶体管、IC等)有关,就好象制造乐器的音色与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的情形是一样。如果使用的材质或零件品质特佳 ,则声音的品质就较好,这与使用材质或零件的本身谐振泛音组成结构有关,很可惜的,这种高贵感较少出现在一些价格较廉价的器材上,主要是因为较廉价的器材受到成本的影响 ,无法使用品质较高的零件之故。
四、音质
  音质的含义是什么?“音质”这个词,一般笼统的意义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 ;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谈论某音响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 、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 。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质感
  声音的质地感。就像丝、绸与粗布之比。  
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 一样乐器的粗细感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于声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 ,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所听起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刺耳。所以音质的细腻与生动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声音纯净度
  音响器材之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重重的转换过程因素之外,还会有器材本身渲染的因素。例如用塑料制成的喇叭箱,就会在回放声音中加入塑料声 ;用铝、铜、铁做的机箱,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不同的零件,如晶体、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入到回放声音之中 ;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的生杂音,也会使得声音有杂质。  
Q度
  最高标准当然是恰如其份,望文生义,就好象我们吃面条、米饭那种QQ有弹性的感觉,可以说是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 ,弹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光只指低音部份。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甚至高音,都应该有弹性,但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部份,主要还是在低频。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则出来的低频是软的、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有过份的阻尼,收尾太快 、太短,以及没有余韵,那低频的细节就不会完全表现出来。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应该有尾韵的,像弹簧似的会弹出去又收回来,是有韧性的 ,有弹力的。  
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是不是紧密得恰如其份,密度不够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由经验中发现,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 必须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五、听感
动态
  动态就是最小声与最大声涵盖的范围,器材的容裕度要足,输出功率要大,喇叭的体形要大,与器材的增益也有关系,所以动态是很要花钱的。但是往往动态与音质互有矛盾 ,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要大,使用的功率真空管或晶体管就要多,喇叭单体也要多。但多功率真 空管及晶体管,与多喇叭单体一定会影响音质。
迫力感
  有人喜欢用CD唱盘直接推后级扩大机,或用没有增益的前级扩大机(被动式前级),由于增益不够,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增益;又或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太小 、功率容裕度不够,也不能获得较大的迫力感。即使用高输出功率、高容裕度的扩大机,但喇叭系统不够大、效率不够高,不能发出足够能量的话也是枉 然。
发声顺序(高、低频打击乐)  
  各种乐器不论是吹的、拉的或唱的,都有其「发声顺序」,但打击乐器更容易分辨发声顺序的过程。一般打击乐里的钹、钢琴、三角铁等属较高频的乐器 ,钟、鼓等属较低频的乐器,就是靠打击的「发声过程与顺序」。例如击鼓的「咚」声,如果把这「咚」声仔细分析的话,应该可以听到鼓棒打到鼓皮上的一剎那声响「ㄉ」 ,然后由那一点的声音由内往外地延展到整个鼓面 「 ㄨ」,然后把鼓面的振动传送到整个鼓的共鸣箱「ㄥ」,再由舞台的一点,呈辐射状地传送到整个音乐厅每一个角落「ㄉㄨㄥ 」。
  如果发声顺序明显的话,可以听见「ㄉㄨㄥ 」发声的每一个过程,如果发声顺序不明显的话,可能只能听到「ㄉㄨ」声或「ㄨㄥ」声,或许也能听到「ㄉㄨㄥ」声 ,但却没有后面的尾韵「ㄥ」。高频乐器也一样,如三角铁的「叮」声,也应听到「ㄉㄧㄥ」的每一个过程。
  发声顺序与音响器材的时间相位的正确程度有关(与喇叭的摆位也有关系),由于有的音响器材高频打击乐的表现好但低频打击乐表现不好,又或低频敲击乐的表现好但高频敲击乐却不好 ,故我们把发声顺序分为高、低频打击乐不同的两个项目。  
速度感
  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波幅是有长有短、有快有慢的。频率较高的乐器振幅较小,速度较快;频率较低的乐器振幅较大,速度较慢。所以速度的快慢是随着乐器不同而不同的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愈快愈好。
  速度感特别快的器材,在回放低频乐器时声音收尾太快,没有余韵,是不正确的。但如果音响器材的声音太慢也不对,所以音响器材所呈现的速度是不是与所有乐器的原来速度一致 ,就是我们评断音响器材的其中一项依据。  
线性功率  
  有的器材在小音量时的频率响应还不错,但在大音量时则高频与低频就不能同步放大,产生中频突出的现象,音场也向前冲,层次也乱掉了,声音也粗糙了起来 ,这就是功率非线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电源变压器的容量不够大,输出功率容裕不够足,机箱结构不够稳,电源线不够粗,或喇叭单体的承载功率不够高 ,音箱不够结实等。
TOP
14#

正方形房间内的音箱摆位及四周布置


    现在很多客厅或房间都是正方形﹐正方形的房间是各种不同的聆听环境中最糟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会产生严重的驻波﹐在此种聆听环境所听到的声音模糊不清轰隆不止﹐很多烧哥碰到这种房间真恨不得把它烧掉(此"烧掉"是形容词非动词)或换掉﹐假如换不掉的也只能靶声音转小无可奈何的听真所谓的英雄气短﹐其实碰到这种正方形房间还是有办法改善的。

有发烧友提出过菱形摆法(在房间的对角用圆弧或圆柱把声波作扩散处理﹐音箱摆放在这两对角成一轴线的两条边靠两墙壁的位置﹐聆听区在所成轴线之上)。这个办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事实(美观原因)上却是很难实现──除非这是一个专用的房间﹐里面除了音响器材﹐其它什么都没有﹗其实﹐使用不对称摆位法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是一个正方形房间﹐适当对音箱进行摆位﹐再把原来正中的聆听区向左或右移动(看家具摆放位置决定)﹐音箱也跟着聆听区移动的方向移动﹐在移动之后还在所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聆听区的后方放上一根圆柱把声波作扩散处理﹐可以有效打散这个方正的环境﹐解决正方形房间容易产生驻波的问题。然后可以再加上偶数根圆柱微调音场。

另外假如空间大小还过大的话﹐可在正方形的左右两侧摆置长条形的书柜﹐让整个空间由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当然书柜内要摆满书可用来吸音﹐如此即可大幅改善驻波的问题。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5#

对房间处理很有帮助:)
TOP
16#

:听音环境的最基本三点要求
一套音响声音的好坏取决听音环境是否布置得宜﹐就好象您要买宝时捷跑车前要先考虑是否有既笔直又宽广的道路﹐所以您想要您的音响发出靓声﹐您就必须出点力气先把听音环境好好布置一下吧﹐否则使用什么器材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的。下面的方法既简单又不用大兴土木而且效果会很明显您可试一下﹕  
(一)地面上在器材与听音座位之间铺一厚地毯﹐地毯面积最好大于房间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最好达到2/3左右。  
(二)两侧墙上在第一反射点(找一面大一点的镜子﹐请助手把镜子贴在墙上左右移动﹐直到坐在皇帝位上从镜子中看到本侧的音箱﹐这时镜子的位置即为第一反射点(相对于皇帝位而言)﹐使用挂毯或其它强吸音材料张贴﹐面积越大效果越好。使用专用扩散板时一定要放在这个位置﹐否则效果不明显﹐许多发烧友抱怨他买的扩散板没有作用﹐其实是不知道如何使用。  
(三)房顶使用矿棉吸音板(装饰市场有售)悬挂或非重叠显示最好能够达到房顶面积的2/3左右。放鸡蛋 的蛋托板也可以利用﹐物美价廉。  
做完了这三点相信你起码会有“换了新天”的感觉。起码是能够坐下来认真欣赏音乐了。剩下的调整以后慢慢的调整了﹐包括驻波扩散﹐局部调整等。那就是一个漫长的实践和乐趣了。如果没有环境处理经验的话﹐可以参照以上三点简单处理。也是最基本的处理方式。
TOP
17#

音响器材的正确使用
音响如同车子正确的使用与保养是延长其寿命的关键。下面介绍一些日常维护的基本常识:﹕
   1.音响器材正常的工作温度应该为18℃~45℃。温度太低会降低某些机器(如电子管机)的灵敏度﹔太高则容易烧坏元器件﹐或使元器件提早老化。夏天要特别注意降温和保持空气流通。所以勿将器材放进柜里。有人出于装饰和保护﹐将器材放进定做的柜子里﹐这会因柜内空间所引起的潜振使音色浑浊﹐扩大机等器材由于没有足够的流通空气﹐易过热﹑老化
     2.勿将扬声器悬吊在墙上或放入墙壁。绝大多数扬声器的音色都是会随位置的高低而有所变化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先把它放在地上听﹐然后再抱到桌上来﹐两次所听到的音色是不会相同的。书架式扬声器以放在桌上为宜﹐立式扬声器放在地下并将其架起为宜﹐这是要将高音喇叭的高度尽可能的提高﹐最好与聆听者的双耳处于同一水准线上。另外勿将喇叭放入墙壁﹐否则会使声音变得生硬。
     3. 音响器材切忌阳光直射﹐也要避免靠近热源﹐如取暖器。
     4.勿将音响器材叠放。很多人爱将DVD﹑扩大机﹑调谐器﹑CD Player等机器重叠放置﹐这会引起互相干扰﹐尤其是CD Player与扩大机干扰严重﹐会使音色偏硬及产生压抑感。正确的做法是将器材放在由一层一层的音响架上。
     5.音响器材的承载器材尽量用密度高且厚实的垫材。承载器材不但密度要高且要厚实﹐否则谐振就会高﹐如此会影响音响效果﹐一般厚度都要在3厘米以上。
     6.外接线要处理得当。处理接线时不可把电源线与讯号线扎在一起﹐因交流电会影响信号﹔信号线或喇叭线均不能打结﹐否则会影响音色﹔喇叭线不宜过长﹐许可长度1.5m~2.5m间﹔讯号线绝对不要用买CD Player所附赠的十元讯号线﹐改用发烧一点的无氧铜线﹔电源线改用耐流较大粗一点的线材另外两端的公座和母座采用医院等级的。
      7.音响器材用完后﹐各功能键要复位。如果功能键长期不复位﹐其牵拉钮簧长时期处于受力状态﹐就容易造成功能失常。尤其是按钮开关﹐譬如说像VT-3S面板的电源开关和讯号选择开关等。
      8.开关音响电源之前﹐把扩大机的音量音量旋钮旋至最小﹐这是对扩大机和扬声器的一项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VT-3S而言不但可将开机时喇叭会“哺”的声音降至最小﹐而且此时候扩大机的功率放大几乎为零﹐至少在误操作时也不至于对扬声器造成危害。
      9.开机时由前开至后﹐即先开CD机﹐再开扩大机或前级和后级﹐且开机时切记务必把扩大机的音量电位器旋至最小亦即归零。关机时先关扩大机﹐让扩大机的放大功能彻底关闭﹐这时候您再关掉前端设备CD Player时﹐不管产生再大的冲击电流也不会损毁扩大机和扬声器了。同样的关机时要把扩大机的音量电位器旋至最小﹐关扩大机后再关前音源CD机。
     10.机器要常用。常用反而能延长机器寿命﹐其原理就如同车子保养﹐一般车子如太久没开﹐也须要偶而发动一下﹐就音响而言﹐针对些带电机的部体(录音座﹑CD Player﹑DVD等)。如果长期不转动﹐部分机件还可能会变形。
      11.要定期通电。在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尤其在潮湿﹑高温季节﹐最好每天通电半小时。这样可利用机内元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驱除潮气﹐避免内部线圈﹑扬声器音圈﹑变压器等受潮。
      12.每隔一段时间要用干净潮湿的软棉布擦拭机器表面。不用时﹐应用防尘罩或盖布把机器盖上﹐防止灰尘入内。但记得使用时务必将防尘罩或盖布拿掉否则会导致机子散热不良。
     13.绝对不要在机子上放茶杯或有水的杯子。因为扩大机上盖留有散热孔﹐稍有不慎水有可能流入机子内部﹐假如机子正在开机中那后果不堪设想﹐假设机子不幸被水波及﹐绝对不要再开机﹐赶快寄回给我们处理。
     14.机子超过30分钟不使用时最好能关机。有些网友为了能随时能听到有管味的靓声或想煲机根本不关机的﹐其实是不对的﹐VT-3S是不用煲机的﹐长时间不关机祇会浪费电而且对机子没好处﹐并且机子只要开机不管有没播放音乐管子都算是在消耗中的﹐所以长时间的不关机会加速管子老化速度。
      15.以电子学的原理来说﹐任何电子设备在带电工作状态都不应该连接或切断其它设备﹐这一点我想不用太多叙述朋友们也能理解﹐带电插拨有电源设备是十分危险的﹐甚至麦克风这样的无源设备也不提倡带电插拨。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开着扩大机去接喇叭线﹐因为扬声器的接线柱距离一般都很近﹐扬声器线又是两条紧紧地并行的﹐接线时往往会不小心将喇叭线短路﹐其后果将是迅速烧毁扩大机。尽管有的扩大机设有保护线路﹐但有的HI-FI级纯扩大机为了提高音质﹐减少不必要的音染﹐往往会省掉这部份保护措施。因此“关机再接线”这句话早已成了发烧友必须遵守的一条规则了。还有扩大机的喇叭输出左右两端的正端与正端绝对不能短路否则一定烧机。
      16.有些讲究一些的发烧友在扩大机热机时不会钮大音量与放一些动态较大的音乐﹐道理是扩大机组件刚开机时处于冷状态﹐这时就让其大电流工作会缩短其寿命。因而有些发烧友在刚开机半小时内只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与用中等音量听音乐﹐待机器热身后再开大音量欣赏。
TOP
18#

發燒入門古典CD唱片


1,Stokowski: Rhapsodies(斯托科夫斯基改編的狂想曲) 編號:   RCA 09026-61503-2

簡介:斯科夫斯基不愧是本世紀指揮家中的音響魔術師,他老人家的作品極盡音響效果之 能事,加上LIVING STEREO的優秀錄音,使本片中所有的樂器的音色,不論弦樂亦或銅管木管均極其鮮明。

2,ROSSINI:STRING SONATAS 1-6(羅西尼6首弦樂奏鳴曲) 編號:   DECCA 430 563-2

簡介:非常優美的音樂,加上聖馬丁室內樂團的高貴演繹,再加上錄音大師 K. WILKNSON的操刀更加上本片DECCA公司已經推出廉價的小雙張,使得本片無以復加的超值。順滑是本唱片的一大特色,幾乎任何音響都不會把她播壞,出色的空間感與定位全當奉送好了。

3,TCHIKOVSKY:BALLETS(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組曲) 編號:   EMI 0777 7 62816 2

簡介: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組曲怎麼個好聽法我是沒什麼說的了,指揮普列文在這裏展現出 他那出色的戲劇性天分,音樂在他的棒下異常燦爛,錄音更是沒話說,EMI的頂級錄音師雙CHRISTOPHER加上錄音地點是在著名的倫敦ABBEY ROAD STUDIOS還有TAS作的背書儘管放心好啦。

4。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1 (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SARASATE CARMEN FANTASY(薩拉薩第:卡門幻想曲)   編號:EMI CDC 747101-2

簡介:著名小提琴家帕爾曼的精彩演繹。您可以把帕爾曼的帕格尼尼拿去與阿卡多的較量。也把他的「卡門幻想曲」拿去與穆特較量。就演繹來說絕對不會輸與他們。而錄音我認為更勝一籌。典型的EMI式的音色,豐滿華麗。樂曲開始時的大?分量極重,但是如果覺得刺耳就不對了,主奏小提琴的定位扎實,音色甜美。KINGSWAY HALL裏面的錄音則保證了良好的空間感。

5,BRAHMS hungarian dances 1-21(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編號:NAXOS 8.550110

簡介:整個演奏可以用一個"狂"字來形容,音樂沒話說,錄音也是平實之作。關鍵是便宜,NAXOS的CD 120元可買到,超值。

6,MOZART GERMAN DANCES(莫札特德國舞曲) 編號:NAXOS 8.550412

簡介:莫札特的作品幾乎沒有不動聽的,而演繹異常鮮活,錄音也是一流的,低音弦樂的彈性很好,以後見到Bratislava的Moyzes Hall錄下的NAXOS的CD儘管去拿下,肯定還有好東西。

7,THE ESSENTIAL PAVAROTTI(帕瓦羅第精選) 編號:DECCA 430 210-2

簡介:帕瓦羅第作為第一男高音可能會有很多人反對,可是不能抹殺他對歌劇的普及,多少 人是因為聽到了他的歌聲而喜歡上了歌劇,這張唱片中精選了多首老帕的膾炙人口的作品,錄音年代從1977-1988年,可以作為老帕的忠實記錄。

8,BEETHOVEN SYMPHONY 9((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編號: DECCA430 438-2

簡介:這首作品的可聽性和她的地位眾所周知,索爾第的演繹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傑出的錄音使得我不做第二人選,你聽聽那飽滿的人聲,結實的低音,極佳的平衡感,合唱的層次,可以說世上所有貝9的錄音無出其右。
TOP
19#

议题: 与扬声器有关的各种功率
有位发烧初哥问我:大卖场卖的手提或床头音响输出功率都标榜1000W以上整套才卖壹两千元,你们的扩大机输出功率只有35W却要卖5500元,你们....。一般考虑扬声器的的输入功率可以有两方面:一是聆听时扬声器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功率,在使用时才不会损坏,二是聆听时要想获得最佳的音质,用多大的功率比较合适?对于前者,可用扬声器的额定输入功率和最大输入功率来考核,而对于后者则应该用扬声器的最大音乐输入功率来考核。
  (1)额定输入功率。也称额定功率或标称功率。它是指在扬声器长期连续工作而不至于损坏的最大输入电功率。
  (2)最大输入功率。也称最大功率或峰值输入功率。它是指扬声器短时间内能承受而不至于损坏的最大输入电功率。
  (3)最大音乐功率。指在扬声器谐波失真小于某一指定值条件下的最大输入电功率。该失真度往往远大于扬声器的额定失真度。最大音乐功率一般可达到额定功率的3~4倍以上。
  (4)最小推荐功率。也称起步功率。它是指为了产生合适的声级所需要的输入电功率。当小于该功率值时,扬声器则无法正常工作。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扬声器说明书中都采用额定功率来表示其功率承受能力,并将该额定功率加倍作为扬声器的最大功率承受能力。音箱的标牌上一般标注的即为额定功率。许多音箱还给出"推荐功率范围",该范围的下限由起步功率决定,上限由最大输入功率决定。选择扬声器的额定功率时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因为扬声器在工作时,输出信号幅度的变化可能很大,短时间输出功率会几十倍地高于扬声器的额定功率。
  目前在功率标注上比较混乱,有不少厂家(包括国外厂家)的扬声器或音箱产品上标注的是最大功率而非额定功率,有的甚至为峰值或峰一峰值音乐功率(PMPO),其实PMPO我们戏称"卖场功率"),而且只给出功率数值不注明功率类型,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计算机上用的多媒体喇叭多是这种功率标注法,这几种功率与额定功率相差甚远,有时可达4~8倍以上,因而在选购时应分清产品上标注的功率的真实含义。在无法辨明时,最好选购技术参数按标准标注的正规厂家产品,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TOP
20#

聲音的原理


聲音如何傳到耳朵

人們之所以能夠聽到聲音﹐是由於聲波振動引起的﹐並通過傳聲媒質(如﹕空氣﹑水﹑混凝土等彈性物質)傳播進入人耳。從聲源或振動源直接傳入人耳的叫“直達聲”﹐聲音通過物體反射傳入人耳的叫“反射聲”。

人的雙耳距離大約有15~17厘米﹐這個距離使人耳具有非常準確的判斷聲源位置的特性。比如說﹕聲音從左方首先進入左耳﹐右耳聽到的聲音比左耳晚一些其時間差=雙耳距離/聲速﹐為0.44~0.5mS。這個時間差使聽音者感覺聲音來自左方。所以直達聲對判別聲源的位置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

在反射聲中較早到達人耳的聲波較強﹐這個較強的反射波稱之為早期反射聲﹐在此之後的反射聲的總和稱為混響聲。

聲波的公式

人耳的聽音範圍是20Hz~20KHz。低於20Hz叫次聲波﹐高於20KHz的叫超聲波。
聲波振動一周所傳播的距離叫“波長”用λ表示
聲波一秒鐘傳播的距離叫“波速”用c表示
聲波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用 f表示
它們之間的關係﹕λ=c/f
聲波在傳輸過程中具有相互干涉作用。兩個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且步調一致的聲源發出的聲波相互疊加時就會出現干涉現象。如果它們的相位相同﹐兩波疊加後幅度增加聲壓加強﹔反之﹐它們的相位相反﹐兩波疊加後幅度減小聲壓減弱﹐如果兩波幅度一樣﹐將完全抵消。由於聲波的干涉作用﹐常使空間的聲場出現固定的分布﹐形成波峰和波谷(從頻響曲線上看似梳狀濾波器的效果)﹐即﹕音響術語中常說的----駐波現象。

聲波的干擾

在廳堂內擴聲時由於牆壁的反射也會出現聲波的干涉現象。如果是純音(正弦波)信號﹐這種干涉現象必然會引起空間聲場的很大差異﹐即﹕有的地方聲波會加強﹑有的地方聲波會減弱甚至完全抵消﹐成為“死點”(聽不到聲音)。好在語言和音樂不是正弦波而是複雜的波形﹐這種複雜的波形用傅立葉級數展開是多個不同頻率﹑不同幅度的正弦波。所以有“此起彼落”“填平補齊”的效果﹐使干涉效應不太明顯。但是﹗由於不同的頻率信號所產生的干涉效果不同﹐某些頻率信號加強﹐另一些頻率信號減弱﹐所以常常導致房間傳輸特性不均勻﹐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房間均衡”的道理。

由上所述﹐聲音為一串串稀疏稠密交替變化的波﹐而疏和密就是空氣壓強的變化﹐再通過人的耳膜對空氣壓力的反映傳入大腦﹐從而聽到聲音。聲波是描述聲音的物理現象﹐常用波形表示。注意﹗聲波具有一切“波”的性質。所以產生聲音的必要條件有兩個﹕1﹑必須要有振動體或振動源。2﹑聲波的傳遞必須依靠傳播媒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