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远胆机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查看: 27598|回复: 55
21#

        一个作品从过程上讲,作曲家要完成作品织体的平衡;乐团要完成织体再现时演奏力度平衡;录音师要保证录制时声道各轨的音响力度平衡,音响系统完成信号全频带传导和再现的平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平衡都会失去真实性,现场感。因此平衡是整个音响系统的关键。为了完成这一平衡,大家探索,讨论,争执,力图拿出一个标准方案,力图得到正确的结果,结果却经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的打个圆场,而不了了之。从上可以看出,平衡的标准与人的音乐修养紧密相关。对于一名机器设计者而言,他不仅要了解机器的结构,更要了解音乐的结构,应从音乐的结构去约束和决定电路的结构,而不是用电路的结构去评价音乐,人们常常是犯了后者的错误。当然犯这种错误的人,首先是电路的设计者,其次是部分无理论支持的发烧人。从还原音乐的观点出发去研究电路,是一种直接寻求与作曲家,演奏家,录音师合作的设计,或者说是寻求一种相吻合的设计,这种设计中包括声音的偶次,奇次谐波的含量,及最小失真;包括机器表达的速度,力度;包括机器营造的声场的大小及高底。当你完成了上述内容的严格设计,便紧扣了音乐的结构和音色了,机器本身的平衡随之完成,而不是粗浅的左右声道的平衡。
TOP
22#

欢迎您的加入,一起探讨音响及音乐
TOP
23#

博远胆机试听室已由南塔迁至沈阳三好街百脑汇4楼R01室,欢迎喜欢音乐的朋友惠顾一起畅游音乐的海洋!!!!圆您一个声音的梦,把交响乐团搬回家!
TOP
24#

音乐的框架结构加旋律,构成音乐表现的织体,再通过各自旋律的表达乐器完成声音的合成。这中间包括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使之构成完美的音乐整体。在这一音乐织体中的编织原则通常是“上密,下疏,中不空”。即高音要密,低音要疏,中间要有。作曲家本着这个原则录制作品,那么HI-FI设备也必需遵守这个原则还原作品,偏离了这个原则后作品令作者生疏,演奏者置疑,录音者发呆,聆听者陌生。
TOP
25#

音乐的框架结构加旋律,构成音乐表现的织体,再通过各自旋律的表达乐器完成声音的合成。这中间包括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使之构成完美的音乐整体。在这一音乐织体中的编织原则通常是“上密,下疏,中不空”。即高音要密,低音要疏,中间要有。作曲家本着这个原则录制作品,那么HI-FI设备也必需遵守这个原则还原作品,偏离了这个原则后作品令作者生疏,演奏者置疑,录音者发呆,聆听者陌生。
TOP
26#

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仅仅能够完成单字书法是不够的,通篇书法的再现才是书法的真谛。一台完美的音响设备也犹如书法,仅仅完成音色的还原是不够的,只有还原音色又同时完成对音乐作品织体的还原,才是HI-FI的最高水准和境界!!!
TOP
27#

那么为什么要“上密”呢?古有“乐音绕梁三日而不断”的比喻,就是说优美的声音一般讲位置较高,然而作曲家是仰仗高音调乐器的旋律密集度来解决乐曲高亢,光辉的特征,具有率领作品的强烈倾向。试想高音段乐器松松跨跨,作品框架便立不起来,犹如房屋失去屋脊,作品便会发生坍塌。作品的上密便是为了力起乐曲的脊梁。“下疏”的意义是什么?低音是基础,是铺垫,是对高音的呼应和支持,但却又要轻松和自然,不易稠密拖搭,更不能过分做力度和密度的强调,否则作曲的表达沉重,模糊,无层次。为什么要中不空呢?最美的是高音,最好听的是中音,这恐怕是大家的共识,中音是连接高音部和低音部的纽带,她婉转的穿行可构成作品的色彩,如果丢失中音,便造成高音和低音之间的分离,使声音暗淡无色,不会产生动人的效果,如果中间过分突出,会使乐曲显得臃肿,呈现枣核状,严重时将失去主题。
TOP
28#

            有些功放低频下浅过分,使声音失去了光辉,乐曲发闷,这往往是负反亏过深的缘故。反馈深度的设定
是还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设计者本身音乐,电子技术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有些放大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既无负反馈设置。严格说是不可取的,放大器中至少也要做一些小回路负反馈来控制电路增益,从而避免自激和微音效应,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
TOP
29#

博远博远---------播而不远.
TOP
30#

        关于还原织体的中音,关键在于放大器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水平特征。有些放大器的幅频特性,人为的做成两头撬,中频段低凹的曲线,非常不利于音色群的再现,出现了中音的冷调现象。出现此种情况,应分别调整高低频段的负反馈深度,使幅频特性趋于水平。另外中频段的色彩更依赖于电子元件的个性,如电子管,场效应管和晶体管,对中音都有不同的反响,因为相位移在中音段相对是很小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