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线材改善V8i
近日买了两根音频线,减缓了系统声低偏薄的问题。
这种做法似乎有点避重就轻。目前系统中最需要升级的是V8i的电源线,一根合适的电源线决定着V8i能否发挥出其巨大潜力,不过正因为电源线极其重要,而好的电源线都价值不菲,所以久久未能决定下手。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暂时先把音频线升级了玩玩。
今天用我的系统与同事的CD机和音频线一起比较了一下。
主要的比试内容有两项:
一是38度5的三对信号线:加电美洲虎 vs 24v菱背响尾蛇 vs 同事买的巴德
二是两台完全不相干的CD机:多年前欧阳彦摩过的马兰士LV500 vs 同事带来的原创2008
功放是柯颂V8i,音箱是CelestionSL6si,电源线暂用同事Winkll300,音箱线是美国MAS。还有原来用的Cadars音频线、香港避振梁音频线。
软件主要是古典和欧美流行:杜普雷的埃尔加大提协、《麦田之歌》、宝碟公司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XLO试音碟、DG近年录的马勒交响曲、等等,流行有Waiting To Exhale插曲专辑,包括Whitney Houston、Toni Braxton、Aretha Franklin等多位天后的歌曲,Babyface为这张专辑制作的声音效果非常全面,用来监测系统各频段的平衡和素质非常有效。
首先仍沿用两根幼细Cadars做V8i跳线,比较美洲虎、菱背蛇与CD输出端的避振梁音频线比较,略有改善,主要体现在歌手演唱的口形更准确了,系统原来肆意泛滥的齿音收敛了很多。
后来用菱背蛇取代了Cadars作为V8i跳线,声音细节增加很多,这时候再分别用美洲虎和巴德作为CD输出线,能够明显感觉到两条线的差别,美洲虎中低频略厚一些,巴德中低平顺,高频则泛出一种特别的光泽。虽然我的系统声低偏薄,但接上巴德后并不觉得高频吵,反而会令人迷上那种优美的高频。当然,从整体平衡来说,还是中频偏厚的美洲虎更适合系统一些。
现在翻回来想,大概因为幼细Cadars跳线的细节不如菱背蛇,所以刚开始比较音频线时区别不够明显。后来改用菱背蛇做跳线之后,再比较CD输出端的不同音频线,则有了更明显的变化。看来音响系统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再说说CD机,原创就不说了。那个马兰士500比较特殊,当年北京摩机高人欧阳彦之所以选择这台机器改造,一是因为其内部的先锋LD转盘非常强大,驱动CD时几乎是在空转;二是其内部的两块飞利浦DAC7,与当年马兰士顶机CD机用的解码相同。利用这两个优势,欧阳彦老师专门为这台机器制作了一套模拟电路,彻底改变了原本马兰士的声音,摩后的500声音比较冲、高频延伸好、低频收的非常紧。这台摩过的马兰士500在当年曾经战胜过不少万元以上的CD机。如今与原创相比,竟然发现马兰士的低频量感少了许多,不过其两端延伸、音色的质感和顺滑程度,则明显比原创好出太多了。
所以现在发现了一个新的课题,想通过换马兰士的电源线改善一下其低频收的太紧的问题。目前马兰士是欧阳彦老师自己用金宝散线编的一段电源线,没有做屏蔽和避振。曾听过类似结构的音箱线,就是低频很紧、发干。大概马兰士的低频也是受这段电源线所累。不过,电源线是直接连接的,还要先找个尾插才能换。
目前通过换音频线使系统声音偏薄的问题有所改善。不过,目前整套系统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给V8i配一条强大的电源线。因为这一举措将是本系统中很重要的环节,所以一直还没有彻底决定。
请大家给出点主意,争取春节前定下来。
[upload=jpg]Upload/20061140371228636.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