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仁音響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民權西路70號八樓之一
TEL:(02)25604599
Linn 真的可以天長地久
別開玩笑了,哪有音響器材可以天長地久的?
沒有半年換一次已經不錯了,難道它不會退流行?不會故障?不會讓人厭煩?台灣十幾位Linn頂極多路分音系統的用家可以告訴你:通通不會!平均每年有一到兩位資深發燒友加入Linn頂級多路分音系統的行列,從九一年Keltik Aktiv喇叭問世至今,幾乎沒有人把這對喇叭讓出來的。「不在乎瞬間,只要永遠」,成了所有Linn家族的座右銘。由於這一整套系統無法拆開來聽,而且包裝起來要十幾箱,搬運很不方便,所以就直接到代理的志仁公司試聽室,展開一趟難忘的音樂之旅。 沒有錯,在這麼多年的音響經歷中,我看過比Linn昂貴許多、龐大許多、漂亮許多的音響組合;也聽過高頻更無止盡延伸,低頻更兇悍澎湃的系統,但從來沒聽過這麼讓人放鬆心情,陶醉其中的聲音!常聽人家說Linn很有音樂性,透過整套Linn器材的演播,我再一次體會這句話的含意,它的確把音樂變得美麗了。在這個看起來舒暢,聽起來愉悅的房間中,很難想到音響的存在,唱片一張換過一張,滿腦子想的就是旋律與音符,所以我說這是一趟音樂之旅。首先我們就來看看,除了Linn本身外,還有什麼因素讓音樂這麼好聽? 志仁位於淡水線捷運站旁的大樓內,聆聽室寬約三米六,長有五米四,原本是普通的辦公室隔間,花了一番巧思才設計成這個樣子。首先需要隔音避免干擾到隔壁與樓下,特別是Keltik Aktiv可以發出20Hz的極低頻,不做空間處理的話肯定遭到抗議。在背牆部份,使用了日本國際牌專為音響空間設計的一種圓凹洞板子,材料本身有吸收的作用,外表則會造成一些擴散。比較特別的是兩個牆角的處理,由於房間的寬度受限,此地盡量打散聲音的凝聚能量,所以用很厚的木心板切成一條一條,然後釘成圓弧。天花板角落也用木板釘成圓弧,裡面塞泡綿,我聽不到有鈴震的情況。天花板仍用輕鋼架處理,不過使用日本進口的一種礦纖板,表面是類似壁紙的泡綿花紋,重量比普通礦纖板重了一倍多,價錢則是相差甚遠。 地上鋪地毯,放喇叭的地方另外以堅硬的黑色大理石做成小平台,而裡面另有玄機。原來為減少低頻穿透樓板,所以先用了很多工業用避震膠墊放在下面,空隙的地方以細沙填滿,再加少量水泥固定,最上面才放大理石。這麼一來就有了一座懸浮的,卻又非常穩的基地,擺任何大型喇叭都不怕了。左邊側牆是大樓的帷幕玻璃,厚重得搖撼不了,所以只在前面裝設百葉窗打散聲波。右邊的牆是無中生有蓋起來的,如果只用夾板中間放泡綿會太軟,所以從腰部以下填充細沙(細沙填得太高木板恐怕無法支撐),手拍起來比一般磚牆還結實,上半部則是用玻璃纖維棉整個塞滿。由於這裡用的夾板比普通厚了許多,所以質感與色澤都賞心悅目,一眼放去像是原木裝潢起來的,殘響控制得不錯。
Linn不強調得在專用音響室裡才會好聽,事實上很多Linn的用家都是把喇叭擺在客廳、書房或起居室裡,這時只需對第一次反射點稍加處理就可以了,志仁通常建議客人掛幅面積較大的油畫(畫布後面貼泡綿增加吸音效果),美觀而且實用。這個房間的規劃設計不假手他人,全由志仁顏志沖先生自己完成,顏先生在業界是少數科班出身的專才,也是極少數從小在音樂環境下耳濡目染長大的行家。原來顏先生的父親就是台灣老一輩資深的發燒友,他從號角喇叭玩到電子分音,甚至玩房子,顏志沖從小幫爸爸搬機器、洗唱片,想不厲害都很難。志仁成立至今所代理的一些品牌如Klipsch、Linn、Naim、Supex等從未易手,天長地久,大概也是他們經營的理念之一吧。
接下來正式進入主題,介紹全套Linn的頂級多路電子分音系統。這套系統目的不在賺錢,而是Linn老闆Ivor Tiefenbrun理想的具體實踐,因此不像日本人玩電子分音,可以用許多品牌的單體與擴大機組合,Linn一次就幫你搞定了。也許這樣少了玩的成份,而Linn也不贊同一年換三次器材的玩法,他們認為把器材買回家後,「你所需要的只是放鬆聆聽」,「你認為好聽那就是好的聲音」,其餘部份都交給Linn來傷腦筋吧。目前Linn的喇叭中Kaber也能做三路電子分音,搭配的器材可以簡化一些,適合不同預算的人使用,說不定你看完這篇報導也會對它們產生興趣。
這套系統包括訊源、擴大機與喇叭三個部份。基本的訊源是Karik CD唱盤(1991年推出),可加裝Numerik數類轉換器(1991年推出)升級,或使用Linn LP-12+Lingo LP轉盤(1990年推出)與Kremlin FM調諧器(1991年推出)等類比音源。擴大機使用一部Kairn前級(1991年推出)與四部Klout後級(1992年推出),分音線路板可以直接放在後級中,或者另外裝在Keltik Aktiv主動式分音器中。喇叭也叫Keltik (1991年推出),為三音路四單體設計。由於最近英鎊匯率高漲,一整套基本配備售價大約要一百五十萬。貴嗎?的確不便宜,但想到它如果真能「伴你一生」,省掉許多換機的精神與金錢損失,那又不顯得貴了。
Karik CD唱盤與Numerik數類轉換器我們曾介紹過,Linn LP-12+Lingo LP轉盤大家也很熟悉,目光先放在比較陌生的Kairn前級與Klout後級上。一如Linn的其他設備,Kairn前級機箱小巧玲瓏,可以操作的按鈕只有八個,還隱藏在暗格之內。Linn的原意就是要你用遙控器操作,而所有Linn的器材也都有連動裝置,只需把CD唱盤或前級的電源打開,其他裝置的電源會隨之動作,非常非常人性化的設計。在這裡我們看到Linn不想讓用家「玩」的理念,音響是拿來聽音樂,不是比賽的,所以SMD表面黏著技術製造的線路板幾乎不會壞,你也無從「動手」。Kairn前級有三組輸出,可連接三部擴大機,頂級分音系統中用的是每聲道輸出85瓦/8歐姆Klout後級。最理想的方式是把主動分音線路板裝在Klout後級中,聲音還會更好,但在四路分音的場合,就必須用到Keltik Aktiv主動式分音器了。
Keltik喇叭不是才三音路設計嗎,如何做四路電子分音?這對喇叭我們要多著墨一點,它不但貴,也很特別。從表面上看,Keltik是三音路結構,包括一個Linn自己開發的陶瓷合金高音與兩個向KEF訂製的中低音,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那顆橢圓形的低音,它與Linn 1973年推出的Isobarik喇叭那顆橢圓平面單體又不太一樣。早期的KEF B-139單體低頻延伸可到20Hz,Linn進一步改良,內凹式的振膜可推動更多的空氣,也不容易變形失真,所以Keltik標示的低頻是驚人的20Hz-1dB!全世界沒有幾對喇叭可達到的規格,Linn只用一顆單體就做到了?當然不會,在Keltik的音箱內還藏了一顆一模一樣的的低音單體,以同相推動,Linn稱為「空氣恆壓低音系統」,可讓低頻更加延伸與獲得良好控制力。Linn是最早把這種設計付諸實現的廠家(一個美國人設計的),Isobarik為第一對產品,標示的低頻同樣到達20Hz。Keltik的四路分音,即把兩顆低音單體分開驅動,工作起來自然就更輕鬆了。
在背板上,Keltik有四組香蕉插喇叭端子,就用Linn自己的喇叭線從四部Klout後級接過來,還好Linn的喇叭線不粗,否則一大捆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其實連Linn的訊號線也不粗,細細的一條,偏偏就有Linn所需要那種輕鬆愜意的味道,它們不追求寬頻化目標,平衡性倒是還不錯。最重要的,Linn線材都不貴,你可以拉很長距離都不虞心跳加快,實用而不花俏的理念從這個小地方再次驗證。整個Keltik喇叭架在一個堅固鋼製腳架上,剛剛才知道,原來Linn還是在腳架上利用鋼釘避震的先驅之一。Linn要求避震,還能從網罩看出來,Keltik不像其他喇叭用金屬或木頭做一個框架,然後以插榫固定在小孔中。Linn聰明一些,它們用整塊布罩在喇叭前面,一個大橡皮圈塞入前障板周圍的縫隙中,就把布繃緊了,連震動的機會都不給!
為什麼要電子分音呢?老一輩音響迷常說,沒玩過電子分音的都算小孩子。時至今日,雖然大功率擴大機與全頻化的喇叭已經解決部份問題,但電子分音仍有無法取代的魅力-只要你能克服多部擴大機與許多喇叭帶來的困擾。Linn的電子分音系統已經整合妥當,使用上非常方便,它們仍然強調電子分音有其優點。第一:擴大機各推各的頻率,不會互相干擾,也不會有阻抗詭異變化的情形(Keltik的每一顆單體都是8歐姆阻抗)。第二:被動式分音器是消耗功率的元兇之一,降低效率之餘同時也會破壞聲音的原貌。第三:擴大機的負擔減輕了,喇叭單體唱起來也會特別輕鬆。第四:最重要的,多路電子分音不受房間大小限制,可斟酌調整每個頻率的能量大小。其他周邊效應還包括擴展頻率兩端的延伸(加超高音與超低音)、任意改變音色等,不過那已經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Keltik的高音分頻線路可做6dB的增益調整,每格1dB,很容易就有20KHz-1dB的漂亮規格。中音部份沒有調整裝置,Linn認為這段頻率要保持平直。低音域的調整可加或減6dB,同樣每格1dB,房間大的就增加,房間小的可減少。在志仁的試聽室裡,高音增加了1dB,中音與低音為標準狀態。可能房間的長度不足,當貝斯或合成樂器出現時低頻會濃了一些,某個頻率還會有突起,此時把低音衰減1dB,情況就有很大的改善,而這就是電子分音的優點。
乍聽之下,我說不出全套Linn的電子分音系統有什麼特色,它就是很好聽,很輕鬆,很悅耳。經過半個鐘頭,換了許多唱片,舒服得有點進入冥想狀態…不行!不行!總不能用好聽兩個字做結論吧。於是翻箱倒櫃找了一些比較爆棚的片子,希望試試看Keltik的真正實力。「阿姊鼓」與Telarc「電影風暴」夠兇吧,經驗裡只有少數幾對大喇叭可以過關,當極低頻出現時,眼看著跑馬場低音單體大幅躍動,旁邊的櫃子卡啦作響,Keltik依然老神在在,是我自己心虛趕快把音量降低。Linn不打誑語,Keltik果然有20Hz極低頻的威力,雖然它的低頻不是很厚重龐大,真正需要時它還是會讓人慘無血色。Proprius的管風琴錄音在Keltik播來柔和得像棉花一樣,輕輕捲起的空氣充滿了細節,這種極低頻真是迷人。 中頻以上Keltik可以用平順無礙來說明,它或許欠缺華麗的色彩與強烈的透明度,但我也找不出它有惱人的壅塞感或高頻出現顆粒。它的高頻延伸溫和,明星打擊樂團的「卡門打擊樂」一些叮叮噹噹的金屬樂器,Keltik不強調清脆明亮的解析,但空間感與樂器實體感卻相當好。很多音響要素Keltik都毫不誇張,保持中庸態度,Linn告訴我們:音樂本來應該如此。自然,對了,這套電子分音系統就是自然的最佳說明。要得到很好的自然感,需要聽起來輕鬆沒有壓力,音像不會前衝,既不過於輕盈活潑也不會笨重呆板,高頻不會太亮,低頻不會太濁,音場適度的擴展,速度快慢適中…這些條件都有了,音響聽起來就會很自然,很好聽。
試到最後,還是投降了。不論是馬勒的交響曲、鄧麗君的日本歌、Chesky的巴西爵士,全套Linn演來就是不慍不火,一派從容悠閒的樣子,所以結論仍然是兩個字:好聽!這麼好聽的聲音,難怪可以Linn的用家可以天長地久,無怨無悔了。也許吧,等過了玩音響的年紀,我也應該弄一套Linn回家,讓好聽的音樂伴隨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