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lld2x1515
stanleyhgy
felixcat 在 2003-11-7 10:41:34 发表的内容 庆幸的是,EMI很明智地先让季泽金录制奏鸣曲中比较“热门”的几首,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听到季泽金演奏的“月光”“悲怆”“热情”等着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的立体声录音。
amrs
Dr kuang
DVDA
dr kuang 在 2003-11-7 23:56:24 发表的内容 人声有左右,乐团没有。
edward
felixcat
felixcat 在 2003-11-7 10:41:34 发表的内容 EMI是进入立体声录音比较晚的一所公司,其普遍实行立体声录音的做法是在50年代末才开始。因此EMI绝大部分立体声初期精品录音,都是在58,58,60年这些年份之后的。 实际上,在1956年EMI已经开始部分地实行立体声录音的做法了,EMI此明智之举留下了一些历史上的演奏大师的珍贵录音。其中一位是钢琴大师季泽金。 季泽金逝世于1956年10月26日。在此之前,EMI决定用立体声方式录制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当时威望极高的季泽金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由Walter Legge亲自操到,季泽金开始了这项工程。 可惜大师的意外逝世,使得整套奏鸣曲还没录到一半就停止了。因此季泽金留下的这几首绝无仅有的立体声录音可谓是弥足珍贵。同时录下的录音,据我所知还有他在同年9月份录下的格里格抒情小品(这个录音是否立体声我现在暂时还不知道)。这些都是大师留下的稀少的具有“hifi”级别的录音。 庆幸的是,EMI很明智地先让季泽金录制奏鸣曲中比较“热门”的几首,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听到季泽金演奏的“月光”“悲怆”“热情”等着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的立体声录音。 这几首奏鸣曲的录音声音质量出奇地好,据我听后的感觉,除了动态上此录音比现代数码录音差一点之外,钢琴的质感、空间感等都达到了顶尖的地步。 1956年的7月,EMI还以立体声方式为Starker录下了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还有普罗科夫耶大协等一系列录音,最后在LP上只出版了德沃夏克大协,剩下那些96年才在CD上出现),由Susskind指挥爱乐乐团,录音效果也是很好。大家应该很熟悉Starker为水星录的那次大协(35mm电影胶卷录音),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和这次56年的EMI比较一下,我觉得胜负难分的。
amrs 在 2003-11-29 23:21:0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3-11-7 10:41:34 发表的内容 EMI是进入立体声录音比较晚的一所公司,其普遍实行立体声录音的做法是在50年代末才开始。因此EMI绝大部分立体声初期精品录音,都是在58,58,60年这些年份之后的。 实际上,在1956年EMI已经开始部分地实行立体声录音的做法了,EMI此明智之举留下了一些历史上的演奏大师的珍贵录音。其中一位是钢琴大师季泽金。 季泽金逝世于1956年10月26日。在此之前,EMI决定用立体声方式录制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当时威望极高的季泽金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由Walter Legge亲自操到,季泽金开始了这项工程。 可惜大师的意外逝世,使得整套奏鸣曲还没录到一半就停止了。因此季泽金留下的这几首绝无仅有的立体声录音可谓是弥足珍贵。同时录下的录音,据我所知还有他在同年9月份录下的格里格抒情小品(这个录音是否立体声我现在暂时还不知道)。这些都是大师留下的稀少的具有“hifi”级别的录音。 庆幸的是,EMI很明智地先让季泽金录制奏鸣曲中比较“热门”的几首,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听到季泽金演奏的“月光”“悲怆”“热情”等着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的立体声录音。 这几首奏鸣曲的录音声音质量出奇地好,据我听后的感觉,除了动态上此录音比现代数码录音差一点之外,钢琴的质感、空间感等都达到了顶尖的地步。 1956年的7月,EMI还以立体声方式为Starker录下了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还有普罗科夫耶大协等一系列录音,最后在LP上只出版了德沃夏克大协,剩下那些96年才在CD上出现),由Susskind指挥爱乐乐团,录音效果也是很好。大家应该很熟悉Starker为水星录的那次大协(35mm电影胶卷录音),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和这次56年的EMI比较一下,我觉得胜负难分的。其中是否包括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歌剧录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