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暴风雨 [复制链接]

查看: 3387|回复: 23
11#

audio 在 2003-9-3 10:44:35 发表的内容
啊哈,兄台也趁台风来时听这个啊,保你倒胃口!
之前paniszt兄也推荐过我先听听贝多芬钢奏里的这个,那晚也刚好狂风大作,暴雨突降,但曲子么,就实在不是那么一回事啦。

耳机,不行么?
TOP
12#

《暴风雨》这个标题的来历是这样的,他的学生兼秘书申德勒向他问起OP31之2的内容是什么,他简短的答道“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TOP
13#

谁读过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说来听听
TOP
14#

麻烦您把全文贴出来吧
TOP
15#

paniszt 在 2003-9-3 13:30:34 发表的内容
我说过啦,别看什么滥脏标题,没关联,至少贝多芬作曲是没想什么月光,暴风雨。
安东.鲁宾斯坦说过“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平和,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却是彻头彻尾悲剧性的。”
暴风雨也一样(听李斯特的暴风雨了么?)
悲剧色彩浓厚,第三乐章虽然很美很美,但还是悲,有点像莫扎特,美到了极点却无法掩盖那忧愁。


他的悲和莫扎特的可不一样,他的悲是英雄性的。
那编文章出自94年《HIFI音响》102期,音乐版,以下是摘录几段的标题: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表达的热爱生活,崇尚理想,与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有共鸣之点,萌发了贝多芬创作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热情。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孤苦飘零,频绝抗争的坎坷命运,跟贝多芬的恶劣境遇有共同之处,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欲望。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展示戏剧矛盾,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与贝多芬的音乐构思有共通之途,启发了贝多芬的创作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灵感。
TOP
16#

以下取自“BBC音乐导读”
        《d小调奏鸣曲》Op31/2
       “极其长大”肯定不是一个适于描述《d小调奏鸣曲》紧张的戏剧性效果的措辞:当辛德勒文本多份这首奏鸣曲“意味着什么”时,大使告诉他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时,尽管这被当作对一个傻问题的傻答案而被删去,但其中还是有些意味:例如,在神秘的广板诸小节可以理解的普罗斯比洛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开场乐章中反复出现。随后,转变成快板乐章的主题。也许,这是贝多芬凭着纯粹的意志力量从一个普通和弦中吸取巨大旨趣的最好的简略扼要的例子
冲突的紧张性在作品的第一行乐谱中就明显可见,与先前《悲怆》中的双速度乐章相映成趣。此处,简短的引述上面d小调的音乐已足以形成一种神秘的气氛,更不用说还有四小节的快板,它们足以将整个的感情和思想冲突摆在我们面前。尔后,作曲家提出了另一个调。这两种“神秘感”,由于缺乏更恰当的字眼,引出了再现部中著名的“墓穴之声”宣叙调,这些段落要靠对贝多芬的踏板记号的想象性的认识去演奏,如果演奏得枯燥无味,一切都会丧失。此乐章的快板部分一旦奏起来,就会体现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那种推动力和紧凑感。然而,这里没有抚慰人心的主题:属音小调的第二主题延续着第一主题骚动的情绪,在感情上与重现的广板形成对比。就在风暴正猛烈时,贝多芬想必说过“钢琴必须砸掉!”
第二乐章中具有慰籍和静谧的气质。众所周知,由于第一主题宽广的“声乐般的”跳进和隐伏的贯穿于过渡段的击鼓似的左手音型,这里的柔板难以在演出中实现。像一些其他古典主义的柔板乐章一样,它略去了发展部,使奏鸣曲适应于其扩展的时间范围,以防不适于这种如歌的乐思,并采取了捷径回到开始的材料。
最后的小快板乐章采用最完整的奏鸣曲式,发展部很长,尾声则近乎发展部的延伸。这首奏鸣曲很独特,他孜孜以求一种萦绕于新的悲剧情调,几乎不带一丝大调的光彩。尽管它已经向一些听者暗示了一匹骏马的疾驰,其主要性格是伤感的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使被追求者而非追求者的,偶然从疯狂的爆发中得到补偿。
《d小调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作品系列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海利根施塔特”年代创作的最富有个性的音乐文献。
TOP
17#

常去书店总会有收获
前几天去,找到一本《李斯特论肖邦》(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TOP
18#

上传限制100K,压缩后是模糊了点,把图片存入硬盘,用ACDSEE或PHOTOSHOP调整一下对比度会好一点。
TOP
19#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1257233148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1313302699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013174263548.jpg[/upload]
TOP
20#

曾经有不少,几次搬家,再加上现在有电子图书,所剩无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