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评David Oistrakh和Klemperer合作的Brahms小协EMI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10514|回复: 59
1#
首先说说,此录音目前有EMI的“Encore”系列再版,很容易找到。
    
David Oistrakh拉Brahms小协在EMI有两次立体声录音,一次是60年和Klemperer合作,另外一次是69年和Szell合作。请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只是听过60年的那个录音。所以下面的评论仅仅对于这个录音来说。

     说起Brahms小协,不少人会想起Heifetz和Reiner那个著名的RCA录音,当然也有人认为,Oistrakh和Klemperer合作的这个录音,是Brahms小协的最佳选择。这里我不敢说谁的最好,但是很肯定地,Oistrakh这个录音绝对是最佳之一。对于演绎来说,Oistrakh的发挥绝对是出色的;另一方面对于录音效果来说,我的感觉是“越听越让我吃惊”——下面我会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先来看看作品本身。我记得有人说过Brahms很多作品都是“抄”Beethoven的。这里先不管什么叫“抄”,我想指出的是,Brahms这首唯一的小协结构上真是很像Beethoven,具体曲式分析这里免了,请注意如果比较粗略地写分析,Brahms和Beethoven的小协结构上几乎没什么差别(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分引子、呈示部、发展部等,第二乐章慢版,二三乐章之间给人“连续”的感觉)。有一点不同的是,Brahms似乎在思想上比Beethoven更进了一步。Brahms小协的旋律线明显比Beethoven的长,因此初听的时候,不是很容易就能够记住旋律的。但是长的旋律线更利于表现连贯的思想和意志,这点对于Oistrakh演奏的特点特别合适。我特别喜欢其中第二乐章。在四大小协之中,Brahms的第二乐章慢板不单止旋律优美动听,同时具有思考冥想的性质。乐章开头的一段双簧管独奏,诉遍了人间的所有惆怅,跟着接入的小提琴独奏时而同病相怜,时而又情绪激奋。Oistrakh在独奏的开头那几下惟妙惟肖的模仿“哽咽”琴声,动人至极——我听过的其他小提琴家的演奏,无人能像Oistrakh那样如此真切地把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在乐器之上。很明显这个涉及到演奏技巧的方面。整个第二乐章如行云流水,Klemperer的巧妙安排使得荡气回肠的第二乐章能和朝气蓬勃的末乐章完美衔接,使两乐章融为一体。

听Oistrakh的演奏,我觉得Vivaldi、Mozart、Pagnini这些类型的曲目,不能完全发挥Oistrakh演奏的特点;我认为比如说Chausson、Beethoven、Brahms这类技巧和思想并重的作品,更适合Oistrakh演奏。我以前说过,Oistrakh演奏的强烈感染力,来自于他对运弓力度控制和揉弦的掌握。Brahms的这首小协某些乐段要求独奏小提琴用较大力度奏出繁杂的音符。上一年在星海看黄滨和广交演奏此作品,我的感觉这首作品明显就是对独奏者体力的一个挑战——听觉上此作品没有快速繁杂的炫技式乐段,但是亲眼看演出时,独奏者真是“忙”得有点顾不过来了。特别是在第三乐章开头独奏小提琴不断地跳弓,我记得当时黄滨真是忙坏了——不过黄滨采用的速度稍微比Oistrakh的快,也难怪。因此总的来说奏出音符不易,奏出内在感情就更加难了。

     Oistrakh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示范——如何在处理繁难复杂的乐句同时充分表现出作品的内蕴——这个说到底都是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的问题。

     听Brahms的协奏曲作品千万不能忽视乐队部分。因为Brahms的作品都具有宏大的气概和“交响”性质;直接说就是任何作品Brahms都想表现出一首交响曲的气质出来,因此乐队伴奏十分重要,其重要程度比其他作曲家的同类型作品要大得多。Klemperer是属于那种擅长演出大型管弦乐作品的指挥家(Mahler、Wagner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加上其指挥的是法国国家广播乐团——法国最著名的乐团之一,以其良好的适应性和整体协作性著称,为EMI留下不少上榜好录音。因此Oistrakh此时可谓是如虎添翼。听这个录音的时候,听众大多数会同意,他们不仅是在听一首协奏曲,同时他们是在听一首交响曲。Klemperer的速度比Reiner那个录音稍微慢一点,但这同时也让Oistrakh有充分的表现机会。Oistrakh在这里充分发挥其本人特色,每个音符都蕴含充足内力,但力度控制十分敏捷,即使是弱音的时候都不会让人觉得有“虚”的感觉;同时起左手揉弦十分到位,演奏高音区的时候琴声美得让人陶醉,中音区的时候发人深省,大家可以通过我上面提到过的第二乐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我觉得它真正做到了“让小提琴歌唱起来”。

    要看Oistrakh的演奏技巧,大家可以听第三乐章,无论是乐队还是独奏小提琴都辉煌至极。

一个好的演奏不能离开好的录音。我这里说说为什么我“越听越吃惊”。我第一次听此CD时刚外出回来,外面太阳晒得猛烈,屋里也同样闷热。我满头大汗地打开音响去听,刚开始可能心里挺燥的,感觉不出此录音到底怎样。后来身上的汗干了,也不怎么觉得热了,心里也逐渐平静下来,这时候我就猛然觉得:这个录音的小提琴独奏声音空间感极强。因为此时正听到第一乐章的华彩部,乃是Oistrakh独奏,乐队不出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听到Oistrakh的琴声在录音的音乐厅里逐渐消散的自然回响;这里小提琴声音正如类似苏格兰幻想曲、RCA的音诗这些顶尖录音的声音那样,十分真实甜美,高频延伸极佳,其形体大小合适,就跟在音乐厅厅现场那样(而不会像一些录音那样突出小提琴,削弱乐队的真实音量)。乐队的声音同样异常出色。听听第二乐章开头那段双簧管独奏吧,听后真是让人忍不住赞好。据说当年Heifetz和Reiner录音的时候演到这里,CSO的双簧管首席的出色表演让Heifetz赞叹不已,停下来鼓掌表扬,因此导致此段录音不得不中途中断作废,只能重新开始。可惜的是不知是否RCA的录音未能准确表现双簧管声部还是双簧管首席受到大师表扬之后有点受宠若惊影响发挥,今天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这段中断之后第二次的录音,双簧管表现没有过人之处,比较平庸。试想,如果Heifetz当年稍微忍耐一下等录完那个乐章再来鼓掌那多好,那我们现在就可以欣赏到出色的第一次的演奏而不是后来重新开始的第二次了。

    从录音上听,Heifetz和Reiner那个音场要比Oistrakh这个窄,并且Oistrakh的琴音要比Heifetz的圆润悦耳一些。Heifetz追求的是灵敏迅捷,Oistrakh则是稳重老练。指挥Reiner的追求火爆,而Klemperer则不慌不忙,俨然大军扎寨般坚如磐石。相比之下我觉得Oistrakh和Klemperer比较接近Brahms的本意。


相比之下,法国国家广播乐团的双簧管比CSO好多了,这有可能得益于EMI优秀的录音。我们可以从唱片中听到,录音的地点是一个比较宽敞的音乐厅,因为录音捕捉到了声音在大厅内的真实的微弱残响,也就是说此录音堂音丰富。一般达到这种水平的录音,细节表现会很丰富。的确这个录音里显现出EMI早期立体声录音里难得的动态与细节皆具备的特点。请听第三乐章的长笛声部的气息,有几下子听众几乎能够感受到长笛吹奏的迎面而来的“空气感”。不过关于清晰度这个EMI录音似乎有点不稳定:在第一乐章的一些地方,长笛声部的细节要比后来的少一些,不过这个不太明显,在唱片宽阔充实的声音里如果不留心听的话不容易察觉。弦乐组的声音那是没话可说的:丰厚、整齐,就像流水一般,是顶尖的弦乐声音,和Wilkinson同期优秀录音有得比。

   还有一个特点值得一提。Klemperer对此协奏曲乐队部分,十分注重声音的形体。在第三乐章里,乐队声音厚重(我感觉法国国家广播乐团录此录音时候的弦乐组乐器数量比其他乐队演奏此作品时多,因此弦乐的音场可以用“淹死人”来形容),踏实但同时反应迅捷。第三乐章Oistrakh的独奏和乐队的关系我经过聆听后发现可以这样去形容:在录音中听来,Oistrakh匹马单枪在前,Klemperer领导的乐队像百万大军在后面风沙滚滚地向前推进,场面极为浩大壮观。

    同唱片还有Mozart的中小提琴协奏曲,71年录音。录音效果也是顶尖的,并且声音风格竟十分像Wilkinson——弦乐声音相当清澈通透,各声部定位准确无比。但这回主要介绍的是Brahms小协,因此这里暂时不讨论这部作品。

(注:我目前只是找到这个Studio Plus 92年版,尽管我查过许多旧资料,上面列的此录音的CD最早就是这个92年版,不过我相信应该还有更早的小天使版的。)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8291271295005.jpg[/upload]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要另开一贴了。
TOP
3#

dr kuang 在 2003-9-1 22:23:48 发表的内容
谢林在PHILLIP的勃拉睦斯小协录音是公认的好,但他在MERCURY录的效果其实比PHILLIP那张更好,只是因为CD没有出而被忽略了.


那这张呢?和邝版的是同一个版本吗?1962年7月录音,但不是35MM的。
最后编辑小松
TOP
4#

小松 在 2003-9-2 9:49:06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3-9-1 22:23:48 发表的内容
谢林在PHILLIP的勃拉睦斯小协录音是公认的好,但他在MERCURY录的效果其实比PHILLIP那张更好,只是因为CD没有出而被忽略了.


那这张呢?和邝版的是同一个版本吗?1962年7月录音,但不是35MM的。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2959220479.jpg[/upload]
TOP
5#

以上对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个不同版本的讨论,由于大卫与海菲兹都是我十分喜爱的小提琴大师,一时兴起,干脆把以上大卫的Klemperer 版、Szell 版与海菲兹演小提琴、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BMG版一并拿来听了第一乐章,印象如下:
1.先说海菲兹vs大卫,两位都是我最喜爱的小提琴大师之一。众所周之,对海菲兹的评价是一个永远的争论话题,他和大卫对于勃拉姆斯的这首小协演绎的评价也是如此。个人觉得大卫的演绎较为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他以温暖感人的琴声表达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田园风味和富有歌唱性的第二主题的优美旋律。而海菲兹则以无人能取代的琴技、天马行空地演奏了这个乐章,小提琴音色优美、速度快很令人目不暇接,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美感和诱发无限的想象力,即使对海氏的演绎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故意炫技的人,起码亦不会不被他超人的琴技所折服。无论如何,这两位都是不可磨灭的一代小提琴宗师,起码在现代(或许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吧)小提琴家尚未见能超越者。
2.海氏版本与大卫两个版本整体风格的不同之一主要反映在速度上。以第一乐章的演奏时间来说,海氏的Reiner 版18:51,大卫的Klemperer 版22:31,Szell 版22:26。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8225071756.jpg[/upload]

3.至于大卫这两个不同版本,由于小提琴独奏同出于大卫,如果说有点差别,我想主要在于录音方面吧。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差别在于指挥、乐队和录音。
4.Szll 版乐队声音厚暖、园润、整体阵容宏大、稳重,气息宽广、耐听及平衡度好,但细节表现、频宽及鲜活感似有所欠缺。而Klemperer 版则清晰度、立体声分离度高、细节表现好,木管乐与弦乐的对答及合奏均清听可辨、高频与低频的延伸足够、整体鲜活感不错。或许我用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用音箱特性来比喻的话,Szell的表现具有Spendor 100的特点,而Klemperer 版却有点儿现代丹拿的味道。
5.以上三个版本,以<<企鹅>>的评介来说,海菲兹的BMG版评三星,Klemperer 版评三星保留一星,Szell版未查到有无评介。但个人觉得这只能作为一本刊物的看法,未必绝对正确。我手头上还有其他版本,如谢霖 (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Philips446 194-2)、米尔斯坦 (约胡姆指挥爱乐乐团,DG445 208-2)、格罗米欧 (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Philips442287-2)及大卫-奥依斯特拉赫 ((Konwitschny 指挥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DG447 427-2)都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及很强的可听性。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915389123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91709536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9174718525.jpg[/upload]
TOP
6#

我听了很多个勃拉姆斯小协的版本,感觉最深的是克来默小提琴,伯恩斯坦指挥的现场录音版本。
TOP
7#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209114482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2092362588.jpg[/upload]
我会在大卫和柯岗之间作出选择,但更倾向于柯岗.
TOP
8#

大卫的DG版本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9373846349.jpg[/upload]
TOP
9#

谢林在PHILLIP的勃拉睦斯小协录音是公认的好,但他在MERCURY录的效果其实比PHILLIP那张更好,只是因为CD没有出而被忽略了。[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22234622603.jpg[/upload]
TOP
10#

Szell版的勃拉姆兹小协,我没见过EMI国际版的,只买到了日版2088系列的。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8301471116856.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