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英国是盛产合并机的国家。一般来说,英国有具有音乐修养,了解“靓声”为何物,但整体民族尚简朴,不尚奢华,故价钱高昂的 High-End 高级音响器材始终未能在英国展开市场。体现在音响制造业之中,如何以最低廉的成本制造出最高档的声音便函成为设计家最重要的课题,在这咱环境与气氛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厂家自然会名扬世界,产品会行销到每一个角落去,最佳例子是 Musical Fidelity (以下简称 MF )。厂方成立十多年以来名成利就,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多元化,但提到 MF 名气最大的作品,却是 80 年代建厂初期的一部晶体管合并机 A1 ,它每声道输出不过 20 余瓦,只适宜匹配效率较高的扬声器,但其纯 A 类输出音色之美令人一听难忘,而价钱之低也在市场上难逢敌对手, A1 就此成为 MF 的长寿机种。多年后, A1 停产,厂方又有其他靓声低价的新型号,但是发烧友始终还是不能忘 A1 的音色表现,直到去上厂方应群众要求,特别生产最后一批 A1 “纪念型”,结果亦瞬即售完。记得 MF 老板兼设计者 Anthony Michaelson 去年访港时问我,在此消费意欲低沉的期间,发烧友会买些什么?我答道,超值低价的东西,如果有一部合并机性能比 A1 更好,音色同样美,但价钱又同样便宜的话,那么仍然曾有很多人买。 Anthony 表示,任何制作都受成本限制,要做一部同样低价、同样靓,但性能更好的 A1 ,真是谈何容易,所以他多年来不愿意推出一部指明是用来“取代” A1 的机种。他说,如果有这样的一部机出现,就曾叫做 A2 ,但他不知道 A2 有没有机会和有没有可能在世上出现。
几年之后,一部标明 A2 的合并机就在我面前再现出现。在此之前,我以 A1 的声音早已留下深刻的印象, A1 声底阴柔,机身过热,对扬声器阻抗好选择,其实缺点不少。当它配着适当的扬声器在面积较小的聆听环境中开声时,当真音色与功率具佳(有点像电子管机之中的三极纯 A 输出制作),由于珠玉在前,我对 A2 不敢看好,以它的售价而言,赢 A1 的机会不大, Anthony 不是说过吗,任何制作都要受成本限制!
A2 初次试声之际,刚好有一位唱片界前辈来访,他带来一批动态与低频甚好的爵士 CD ,见我准备用一部几千元的合并机开声,不禁有点不以为然,但 A2 推动 Focus FS-68 Signature 开声之后,我们两人几乎同声惊呼,因为 A2 所展现的音色、细节和功率都好到无懈可击。在 A2 之前,我使用的前后级是 Convergent SL-1 Signature 和 Sonic Frontiers Power 2 ,相比之下, A2 的音色虽然甜润喜人,但泛音的丰富仍然比不上 Covergent + Sonic Frontiers 这套电子管机组合,空间感亦略为逊色,但想到 A2 的价钱不过是 Convergent + Sonic Frontiers 的 1/10 ,不禁令人慨叹发烧友为 High-End 音响竟然要付出如此高昂代价,此外,最令人惊奇的是 A2 重播低频乐器时,虽然缺乏 Power 2 那种重量和权威感,但 A2 的乐器线条更为清晰,低音也更为紧凑,以 25W × 2 的功率可以达到如此效果,怪不得 Anthony Michaelson 这回胆敢称之为 A2 了。
为了清楚了解 A2 的整体表现,我还用它来推动过 Rogers LS-1 、 Harbeth LS 3/5A Gold Pro 和 ATC SCM-20S 等多款价钱与效率都有区别的扬声器。先看 A2 的音色表现,根据厂方提供的资料, A2 的静态电流比 A1 更高(所以耗电量更高),但用耳朵来听,除了在播放爆棚乐段时声底较为雄浑之外, A2 的声音与 A1 几乎相同,也就是说,它重播人声或弦乐时具有令人再三回味的音乐感和韧度,小提琴志的润滑甜美已近乎电子管机的表现。个人推测, A2 的线路基本上与 A1 相同, Anghony 保持了 A1 往日那种迷人的音色与魅力,实属明智之举;功率方面, A2 无疑比 A1 大,过去 A1 在推动低效率或低阻抗扬声器时,常有低频软弱和松散的现象,但 A2 就潜力十足,它推动 Focus 、 Rogers 、 Harbeth 时都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在 300 平方英尺的聆听面积之中营造到极具震撼性的爆棚场面。说它每声道输出 25W 实在有点笑话,感觉上你会以为是一部输出 100W × 2 以上的后级再开声,只有在推动 ATC 时, A2 才显得有点索气,基于上述聆听经验, A2 实有足够功率推动世上九成扬声器, A2 比 A1 更具“百搭”性能已经无疑问。
稳定性方面, A2 也比 A1 好,往日 A1 在热身之后,机身热如熨头(因为散热器装嵌在机身外围),而声音亦有少许“脚软”,但 A2 将散热器装在机内,改顺机顶钻孔散热,由于 A2 也是散发大量热能的纯 A 类设计,所以通过机顶散发的热气源源不绝,但经此改动之后,可能散热性能更佳,声音长时间稳定不变,我会让它开着过夜,第二天再听,音色功率并无变化,证明此机稳定可靠。
根据个人体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都不容易改良,故此音响器材常有“新不如旧”的现象,但事在人为,有时在设计家的努力和市场的压力下,一些经典作更上一层楼亦非奇事(例如停止今日的 LS3/5A 在多家厂家各出奇谋之后,产品的效果已胜过往日的制作), Musical Fidelity A1 是经典作,但 Anthony Michaelson 经过十年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克服客观条件,制造出表现更佳的 A2 ,作为合并机, A2 成就惊人,毫无疑问地穷乡僻壤 成灰 MF 进入 21 世纪之前另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