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发展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查看: 6370|回复: 22
1#
人们通常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阴郁的悲剧性人物,这是一种愚蠢拙劣的歪曲,他其实是一个活泼、快乐的人,特别在年轻的时候,第一、第二交响曲自不必说,就是第四交响曲也充满了舒心快意的氛围,他当时沉浸在爱情中,几乎就要和特莱莎订婚了,后者很可能就是他那“不朽的爱人”。在写作《第六交响曲》的时候,他的心情才黯然了,这时他的听力急剧恶化,但他激励自己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屈服”。这些说发是正确的吗?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2419181349490.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贝多芬,他的音乐已经有些打破了古典的格局,融入了自我强烈的感情,然后由肖帮等人发展到浪漫主义的高峰,音乐完全融入了感情的大量因素,然后由德彪西对音乐的跟深刻的提升至"音乐的印象派",直到近现代出现的一些偏向抽象音乐的作品,比如"中国幻想曲"(老实说好象因该是偏向印象派的),其实现代的一些作曲家远远走的比"肖帮","贝多芬"等人更远.....只是这些也只能象凡高的作品一样-----让给后人去理解了.
TOP
3#



    我常听交响曲,有时不听时脑子里也在重复旋律。进而我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脑子里出现的旋律比耳朵听来的好听。这是因为纯粹得用心去感受了,感情铸在了心里。
     我想,贝多芬耳聋后,他只好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第七第八,还有第九前三个乐章(最高尚的乐章好像与耳聋关系不大),还有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未。
TOP
4#

听《田园》,只需要把胸怀向大自然开放,音乐里流淌的田野气息就会把自己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一起荡漾。
TOP
5#

《田园》是描写巨人TITAN回归自然的情景,而贝多芬便是这位巨人。
TOP
6#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TOP
7#

十七岁时候的贝多芬去到维也纳,拜会了当时已经名满欧洲的莫扎特。但相貌一般的贝多芬并未有引起莫扎特的兴趣。然而当那来自贝多芬指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跑回钢琴边时,他发出了惊叹:“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最后编辑audio
TOP
8#

我也是个贝多芬迷,我的感受是: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听到的“愤怒”远多于“阴郁”,与其说他“活泼,快乐”不如说他“追求快乐”。他的早期作品(以《英雄》为界),更多的是对莫扎特,海顿的模仿,这些在他的第一,二钢协中最明显;他的中期作品个人风格确立,得古典主义大成而又引入浪漫主义的先声,这时期他的音乐里的感情力量前所未闻,也是最为我们熟悉的贝多芬。到了他的晚期作品,他的乐思升华到常人难及之高度,《锤子键琴》《大赋格》很多音乐家终其一生未能得其真缔,更惶论如我般门外汉。
TOP
9#

我喜爱贝多芬的音乐!更喜爱他不畏权势的品格!古典音乐入门就是《合唱》磁带版,但听过他的九部交响曲后,觉得交响曲中最完美的是《田园》。
TOP
10#

不过,贝多芬还是有着我们远远不及的力量和不倒的信念。这是他和我们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被他吸引的地方。

有些音乐家愿意用音乐来揭示人生不幸的、凄惨的一面,“直面人生的悲剧”。有些人则用音乐、艺术来“屏蔽”掉生活里的嘈杂,来激励自己不至于被生活的泥淖淹没。你不觉得贝多芬也是在写给他自己听吗?他是在音乐声中拯救自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