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十年前的音响回忆 文/李宇凡 [复制链接]

查看: 13647|回复: 47
11#

                                                                                                                                     软件
与硬件市场繁荣相适应的是软件市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使用的播放软件还是以磁带和黑胶唱片为主,一盒港产的陈百强《梦里人》磁带售价是10元,同名专辑的黑胶唱片则是30元,一般进口的古典音乐黑胶唱片则为15元左右,以起义路的中图广州分公司门市部品种最为齐全,此外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也有销售,再则就是一些小型的唱片店,例如位于中山六路的“建青”商店。CD在当时属于新鲜的奢侈品,其近百元的售价对于月入两、三百元的工薪阶层来说近乎天价,因此售价相对低廉而音质又好的黑胶唱片便成为了香饽饽。当时中图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在国外被CD淘汰下来的黑胶唱片,会不定期地在中山图书馆举办黑胶唱片展销会,价格约15元一张,每次都是人头汹涌,“抢”个不亦乐乎。我曾见有位大款级烧友竟然拖了一只松下29英寸“画王”电视机的包装箱来扫货,只要见到喜爱的唱片便往箱里一扔……
1992年之后,随着音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人们对CD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在连新路新开的“先科”成为继“中图”之后另一家销售CD的大店,与此同时在“海印”、“西场”、东山、中山六路等地也冒出了越来越多的私人CD店铺。
TOP
12#

年代久远,文中涉及的人和事难免有错漏,还请多有包涵。当年羊城音响热潮的兴起是与那时经济蓬勃发展、毗邻港澳、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时光荏苒、今非昔比,在慨叹的同时,我不禁对那些仍在坚持的厂家、商家、媒体以及将音响、音乐当作是一生所爱的烧友的敬意更加深厚。路在何方?我认为宣传和引导仍是关键,一如当年的《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音响世界》,只不过在推广方式上应紧随当下新媒体的步伐。而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商业推广外,不妨增加一些商业味较淡的搭配技巧、器材调试、摆位实战、唱片欣赏等活动,既有利于增加老烧把玩的乐趣,又有助于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一个行业惟有不断适应**的变化才有希望发展下去,大家共同努力吧。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照片已经很难找,感谢周道先生提供部分照片,文中所用黑白照片以及报刊杂志画面来自网络,作者是黄亦民先生,在此特别鸣谢。
TOP
13#

令人感到很亲切的文章。
我最早参加音响演示会是90年代在深圳交响乐团的音乐厅,
器材记不得了,但音乐还萦绕在耳边,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和神秘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谢谢分享,勾起了年青时的回忆
TOP
15#

估计与楼主是同龄人,更佩服那么好的记性,文中提及的人和事,都是那样熟悉而深刻。说到电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音乐节目,老梁谈音乐,可以说,自己是通过这个节目才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当年的音乐电台,除了整点报时,全天无间断的音乐播放,对于当时的学生党,真是天大的福音。
TOP
16#

对信息时报音响版的剪报,一直收藏到约2000年,漏了一期没看,就去中山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借出来补看。不知道为何迷上了音响这样东西,一个月的大学补贴,竟然拿去买唱片。还没有CD机就买了保罗莫里唉和NANA MOUSKURI的激光唱片。忘不了周道、谭天玄的音响世界,当年精彩程度仅次于张悦皆讲古的电台节目。那时只觉得一周太长,节目时间太短!
TOP
17#

不知道楼主记不记得在观绿路搞过几场音响讲座?周道先生和谭天玄先生做主持的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相逢何用藏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TOP
18#


TOP
19#


TOP
20#

文章作者印象中好象是友谊公司通讯员,因为我也是同行,很多时候与广州各大报社有工作联系投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