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哲学、美学】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 70535|回复: 248
51#

《第二性》

转载编写自网络

波伏娃最有名的著作叫《第二性》,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

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此书被誉为“女性圣经”。

《第二性》分为I、II两卷: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各个阶段,以及在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波伏瓦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加缪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梵蒂冈把它列为禁 书。但无数的灵魂被震撼,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无限新的可能。《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波伏瓦由此被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母亲”。

《第二性》在法国出版后首周卖出2万册,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1953年,《第二性》被译成英语,而后又先后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等17种文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2#

什么叫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使人生诗意化,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波伏娃也是一位存在主义作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3#

“凌晨4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可能大家都读过这句话,并会由衷赞叹:多么美的句子。
这句金句就出自川端康成的著名散文《花未眠》。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著名的散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4#

川端康成《花未眠》原文: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4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百合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4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 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 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①临终的话也是: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89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②,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 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视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③创作的《勒达像》④。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⑤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花碗的**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4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叶渭渠 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5#

注释:

  ① 米开朗基罗(1475—156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雕刻、绘画等。

  ② 开光: 佛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亦称“开眼”。

  ③ 玛伊约尔(1861—1944): 法国雕刻家。

  ④ 勒达: 希腊神话中斯巴达国国王之妻。

  ⑤ 田中长次郎(1516—1592): 日本素陶制品的鼻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6#

川端康成《花未眠》赏析:

  《花未眠》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意味深长的美文。作品描述了热海的一间旅馆中海棠花在凌晨4点钟绽放,川端康成由此发现了未眠的海棠,并由海棠花的美联想到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展读《花未眠》,文中的一句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 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这是作者由一朵花的美进而产生了生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散发着如同凡•高笔下的“向日葵”所吐露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还含有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这种渴望,表现了人所追求的一种坦然与平静面对生死的态度。而含有的忧伤,则源于人对生死的无法超越与释然。

  忧伤的美,是作者发出“要活下去”的渴望时所隐含的信息,也是整篇文章的基调,这种基调几乎贯穿在川端康成所有的作品中,深入在作家的骨髓中,而培植这忧伤的土壤,正是川端康成少年时悲苦的经历。

  康成的幼年,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在他两三岁时,父母就因染上了肺病早早离开了人间,撇下康成、康成的姐姐和他们年事已高的祖父母。姐姐被寄养在远亲家,小康成则和祖父母过活,两位老人对康成疼爱有加。他们甚至不让康成出门,生怕他出事。祖父母用爱在康成和外部世界间竖起了一道高墙。于是,幼年的康成“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康成7岁时,祖母撒手人寰。姐姐不久也离开人世。亲人相继作古,康成开始了和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这种生活,充满了康成对祖父爱的依赖,也充满了爱的恐惧——康成常因梦见祖父死去而惊醒。他常因看到现实中孤寂垂老的祖父,内心产生无比的孤寂感和对死的惶恐。然而,康成还是没有留住祖父。在他16岁那年,祖父逝世,康成成了真正的孤儿。

  康成的幼年缺少爱,却充斥了太多死的事实。这些事实编织成一个巨大的黑网,把康成捆得紧紧的,使他不能呼吸。**之后,康成内心渗透了太多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对于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时挟着寒意袭来。久而久之,当作为作家的康成拿起手中的笔写作时,他的作品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死亡意识,一种抹不去的忧伤。

  幼年面对死亡的经历,是康成作品中永远化不去的寒意。然而,如果一个人的作品只是死亡恐惧下的奴隶,它是不会迎来真正的读者的,也不可能是优秀的作品。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有着死亡、忧郁的气息,但它同时给予我们的是生的渴望与超然面对悲观命运的勇气。那么,这种勇气又来自何处呢?康成的解答是自然。

  在康成看来,美,哀伤,很好地融合于自然之中,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美。这种美以它蕴含的丰富的生命信息、宇宙奥秘而存在,并在与人的交感中给人启示,与人合一。它与人是一对相互渗透、相互参与的共存体。以此观点反观《花未眠》,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作家由自然界的一朵花所产生的联想,发出“要活下去”的呼喊背后的深意——花未眠,而人有眠。一朵花的开放、凋落是循环往复的,而一个人的离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相见。就像中国古话说的那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比起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勃勃生机,循环往复,人的生命显得太脆弱了。正如画家雷诺阿所说: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康成比任何人都更理解这个事实,他也就更清楚人应该跳出悲观的现实,去效法自然,从自然界的永生中,寻求力量。所以康成谈艺术,谈论画时,认为画的美不及自然界的美。画有时给人以假乱真之美感,而这美的真谛,恰恰在于对自然的深刻把握。

  “凌晨4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哀伤的美,是文章潜在的写作基调。自然美所蕴含的生命力,是作者追求与感悟的至高境界。这就是川端康成《花未眠》所透漏的信息。

  (曲佩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7#

著名翻译家叶渭渠

上面这篇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就是叶渭渠翻译的。

叶渭渠是广东东莞人(1929年8月6日~2010年12月11日)。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本文学专业。曾任职于国家对外文委、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渭渠是坊间公认的翻译川端康成的大师。叶渭渠对日本文学的翻译,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称赞。叶渭渠与夫人唐月梅是中学时的同学,伉俪情深。唐月梅是著名的翻译三岛由纪夫的专家。两人合著有《日本文学史》《20世纪日本文学史》等书,合译有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作品多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8#

前几天在手机上看到一个罗翔的视频。
谈人生的追求和快乐的。
有人认为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生的目的。罗翔认为这种观点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有一些道理的。
但各种人生的快乐是有不同的,甚至是有层次之别的。
罗翔就举例说,比如看小黄书能获得快乐,而看莎士比亚也能获得快乐。
如果只能选一种,那么他会选择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是体现人类尊严的。
艺术的世界是非常宽广的,丰富的,但又是有差异的。
我们欣赏贝多芬和莫扎特,可以获得快乐,而欣赏川端康成,也能获得同样的快乐。贝多芬和川端康成,都是同样体现人类尊严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9#

下面这篇散文是朱自清著名作品《巴黎》原文。
为什么推荐这篇散文,因为这篇散文主要是谈论法国艺术的。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朱自清。
这篇文章今天读来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篇文章很长,后面附有音频,我分几段转载,对艺术、散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我在后面写了读后感,谈谈我的看法。
请大家批评指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0#

朱自清散文《巴黎》

  塞纳河穿过巴黎城中,像一道圆弧。河南称为左岸,著名的拉丁区就在这里。河北称为右岸,地方有左岸两个大,巴黎的繁华全在这一带;说巴黎是“花都”,这一溜儿才真是的。右岸不是穷学生苦学生所能常去的,所以有一位中国朋友说他是左岸的人,抱“不过河”主义;区区一衣带水,却分开了两般人。但论到艺术,两岸可是各有胜场;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右岸的中心是刚果方场。这方场很宽阔,四通八达,周围都是名胜。中间巍巍地矗立着埃及拉米塞司第二的纪功碑。碑是方锥形,高七十六英尺,上面刻着象形文字。一八三六年移到这里,转眼就是一百年了。左右各有一座铜喷水,大得很。水池边环列着些铜雕像,代表着法国各大城。其中有一座代表司太司堡。自从一八七零年那地方割归德国以后,法国人每年七月十四国庆日总在像上放些花圈和大草叶,终年地搁着让人惊醒。直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和约告成,司太司堡重归法国,这才停止。纪功碑与喷水每星期六晚用弧光灯照耀。那碑像从幽暗中颖脱而出;那水像山上崩腾下来的雪。这场子原是法国革命时候断头台的旧址。在“恐怖**”,路易十六与王后,还有各党各派的人轮班在这儿低头受戮。但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场东是砖厂花园。也有一个喷水池;白石雕像成行,与一丛丛绿树掩映着。在这里徘徊,可以一直徘徊下去,四围那些纷纷的车马,简直若有若无。花园是所谓法国式,将花草分成一畦畦的,各各排成精巧的花纹,互相对称着。又整洁,又玲珑,教人看着赏心悦目;可是没有野情,也没有蓬勃之气,像北平的叭儿狗。这里春天游人最多,挤挤挨挨的。有时有音乐会,在绿树荫中。乐韵悠扬,随风飘到场中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再东是加罗塞方场,只隔着一道不宽的马路。路易十四**,这是一个校场。场中有一座小凯旋门,是拿破仑造来纪胜的,仿罗马某一座门的式样。拿破仑叫将从威尼斯圣马克堂抢来的驷马铜像安在门顶上。但到了一八一四年,那铜像终于回了老家。法国只好换上一个新的,光彩自然差得多。

  刚果方场西是大名鼎鼎的仙街,直达凯旋门。有四里半长。凯旋门地势高,从刚果方场望过去像没多远似的,一走可就知道。街的东半截儿,两旁简直是园子,春天绿叶子密密地遮着;西半截儿才真是街。街道非常宽敞。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凯旋门巍峨爽朗地盘踞在街尽头,好像在半天上。欧洲名都街道的形势,怕再没有赶上这儿的;称为“仙街”,不算说大话。街上有戏院,舞场,饭店,够游客们玩儿乐的。凯旋门一八零六年开工,也是拿破仑造来纪功的。但他并没有看它的完成。门高一百六十英尺,宽一百六十四英尺,进身七十二英尺,是世界凯旋门中最大的。门上雕刻着一七九二至一八一五年间法国战事片段的景子,都出于名手。其中罗特(BurguudianRude,十九世纪)的“出师”一景,慷慨激昂,至今还可以作我们的气。这座门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拿破仑周忌那一天,从仙街向上看,团团的落日恰好扣在门圈儿里。门圈儿底下是一个无名兵士的墓;他埋在这里,代表大战中死难的一百五十万法国兵。墓是平的,地上嵌着文字;中央有个纪念火,焰子粗粗的,红红的,在风里摇晃着。这个火每天由参战军人团团员来点。门顶可以上去,乘电梯或爬石梯都成;石梯是二百七十**。上面看,周围不下十二条林荫路,都辐辏到门下,宛然一个大车轮子。

  刚果方场东北有四道大街衔接着,是巴黎最繁华的地方。大铺子差不多都在这一带,珠宝市也在这儿。各店家陈列窗里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珍奇精巧,兼而有之;管保你走一天两天看不完,也看不倦。步道上人挨挨凑凑,常要躲闪着过去。电灯一亮,更不容易走。街上“咖啡”东一处西一处的,沿街安着座儿,有点儿像北平中山公园里的茶座儿。客人慢慢地喝着咖啡或别的,慢慢地抽烟,看来往的人。“咖啡”本是法国的玩意儿;巴黎差不多每道街都有,怕是比那儿都多。巴黎人喝咖啡几乎成了癖,就像我国南方人爱上茶馆。“咖啡”里往往备有纸笔,许多人都在那儿写信;还有人让“咖啡”收信,简直当做自己的家。文人画家更爱坐“咖啡”;他们爱的是无拘无束,容易会朋友,高谈阔论。爱写信固然可以写信,爱做诗也可以做诗。大诗人魏尔仑

  (Verlalne)的诗,据说少有不在“咖啡”里写的。坐“咖啡”也有派别。一来“咖啡”是熟的好,二来人是熟的好。久而久之,某派人坐某“咖啡”便成了自然之势。这所谓派,当然指文人艺术家而言。一个人独自去坐“咖啡”,偶尔一回,也许不是没有意思,常去却未免寂寞得慌;这也与我国南方人上茶馆一样。若是外国人而又不懂话,那就更可不必去。巴黎最大的“咖啡”有三个,却都在左岸。这三座“咖啡”名字里都含着“圆圆的”意思,都是文人艺术家荟萃的地方。里面装饰满是新派。其中一家,电灯壁画满是立体派,据说这些画全出于名家之手。另一家据说时常陈列着当代画家的作品,待善价而沽之。坐“咖啡”之外还有站“咖啡”,却有点像我国南方的喝柜台酒。这种“咖啡”大概小些。柜台长长的,客人围着要吃的喝的。吃喝都便宜些,为的是不用多伺候你,你吃喝也比较不舒服些。站“咖啡”的人脸向里,没有甚么看的,大概吃喝完了就走。但也有人用胳膊肘儿斜靠在柜台上,半边身子偏向外,写意地眺望,谈天儿。巴黎人吃早点,多半在“咖啡”里。普通是一杯咖啡,两三个月芽饼就够了,不像英国人吃得那么多。月芽饼是一种面包,月芽形,酥而软,趁热吃最香;法国人本会烘面包,这一种不但好吃,而且好看。

  卢森堡花园也在左岸,因卢森堡宫而得名。宫建于十七世纪初年,曾用作监狱,现在是上议院。花园甚大。里面有两座大喷水,背对背紧挨着。其一是梅迭契喷水,雕刻的是亚西司(Acis)与加拉台亚(Galatea)的故事。巨人波力非摩司(Polyphamos)爱加拉台亚。他晓得她喜欢亚西司,便向他头上扔下一块大石头,将他打死。加拉台亚无法使亚西司复活,只将他变成一道河水。这个故事用在一座喷水上,倒有些远意。园中绿树成行,浓荫满地,白石雕像极多,也有铜的。巴黎的雕像真如家常便饭。花园南头,自成一局,是一条荫道。最南头,天文台前面又是一座喷水,中央四个力士高高地扛着四限仪,下边环绕着四对奔马,气象雄伟得很。这是卡波(Carpeaus,十九世纪)所作。卡波与罗特同为写实派,所作以形线柔美著。

  沿着塞纳河南的河墙,一带旧书摊儿,六七里长,也是左岸特有的风光。有点像北平东安市场里旧书摊儿。可是背景太好了。河水终日悠悠地流着,两头一眼望不尽;左边卢佛宫,右边圣母堂,古香古色的。书摊儿黯黯的,低低的,窄窄的一溜;一小格儿一小格儿,或连或断,可没有东安市场里的大。摊上放着些破书;旁边小凳子上坐着掌柜的。到时候将摊儿盖上,锁上小铁锁就走。这些情形也活像东安市场。

铁塔在巴黎西头,塞纳河东岸,高约一千英尺,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塔。工程艰难浩大,建筑师名爱非尔(Eiffel),也称为爱非尔塔。全塔用铁骨造成,如网状,空处多于实处,轻便灵巧,亭亭直上,颇有戈昔式的余风。塔基占地十七亩,分三层。头层离地一百八十六英尺,二层三百七十七英尺,三层九百二十四英尺,连顶九百八十四英尺。头二层有“咖啡”,酒馆及小摊儿等。电梯步梯都有,电梯分上下两厢,一厢载直上直下的客人,一厢载在头层停留的客人。最上层却非用电梯不可。那梯口常常拥挤不堪。壁上贴着“小心扒手”的标语,收票人等嘴里还不住地唱道,“小心呀!”这一段儿走得可慢极,大约也是“小心”吧。最上层只有卖纪念品的摊儿和一些问心机。这种问心机欧洲各游戏场中常见;是些小铁箱,一箱管一事。放一个钱进去,便可得到回答;回答若干条是印好的,指针所停止的地方就是专答你。也有用电话回答的。譬如你要问流年,便向流年箱内投进钱去。这实在是一种开心的玩意儿。这层还专设一信箱;寄的信上盖铁塔形邮戳,好让亲友们留作纪念。塔上最宜远望,全巴黎都在眼下。但尽是密匝匝的房子,只觉应接不暇而无苍茫之感。塔上满缀着电灯,晚上便是种种广告;在暗夜里这种明妆倒值得一番领略。隔河是特罗卡代罗(Trocadéro)大厦,有道桥笔直地通着。这所大厦是为一八七八年的博览会造的。中央圆形,圆窗圆顶,两支高高的尖塔分列顶侧;左右翼是新月形的长房。下面许多级台阶,阶下一个大喷水池,也是圆的。大厦前是公园,铁塔下也是的;一片空阔,一片绿。所以大厦远看近看都显出雄巍巍的。大厦的正厅可容五千人。它的大在横里;铁塔的大在直里。一横一直,恰好称得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