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310117|回复: 365
231#

这里需要专门谈一下U-LINK 1号线的缺点
原贴中提到:
“高频含蓄内敛: 高频比较含蓄、内敛,略显明亮但绝不是华丽灿烂,比较柔和而非柔弱纤细,有种藏而不露、引而不发的力量。”

这是针对1米线的感受。因为很多用户盛赞2米线比1米线更好,起码提高30%,于是很快又购买了2米的1号线。这点2米线确实如大家评价的一样,能更出色地展现TOP GUN U-LINK线的特点,更加适合成为“数码味克星”。因为趋肤效应的影响,能量分布进一步向低频与中频聚集,显得更为宽松、大气、厚重、深沉,改善应该有30%。

不过,在后来长期的使用中,发现这2米线还是有一个缺点:高频表现不够完善,有种“重剑无锋”的感觉。听大型交响乐作品问题不大,但是听小提琴奏鸣曲、女声时,会感觉高频有一点黯、有一点涩,不够顺滑流畅。相比之下,1米长的1号线也有这个问题,但不那么明显。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手头有几年前买的纳米银油,作为一种校声的小道具,对于改善高频表现有奇效。所以,把USB线取下,在两边的接线端子(A口、B口)内部连接4条线的铜箔上,小心翼翼地涂抹纳米银油(先试在2条电源线加纳米银油的效果,有改善,但不够;后来再把两条数据线也涂上,两端4条线全部涂上了),再听,确实有改善。至少那种淡淡的涩味、阻滞感没有了。

结论:对于1号线而言,高频的表现与中低频相比,存在改进的余地。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2#

下面具体谈2号线与1号线的比较

一、2号线在保留1号线出色音乐性的前提下,显著改善了高频表现与解析力,获得更佳的HIFI性,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音乐性与HIFI性的统一。
2号线与1号线的声音风格一脉相承,一听就系出同门。或者说,2号线是1号线发展改良而来的,并非另起炉灶制作的全新的线材。
1号线的主要优点,在2号线上都得到了继承,但高频部分的改善很明显,也很有效:
1、高频量感有较明显的增加,高频延伸更为出色,具备了一定的透明度;
2、由于高频的改善,带来分析力提高、信息量增大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些信息以前在1号线上也存在,但似乎蒙上了一层薄雾,不够清晰;2号线把这层薄雾去掉了一大半,让人看得更清楚)
3、音场定位有一定改善。音场宽度未见拓展,但深度有较明显的提高,纵深感更佳;同时,定位也更清晰、更稳定。

1号线本身已经相当优秀了,而2号线在此基础上能获得明显的改进提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属不易!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3#

二、似乎2号线的声音,不是一条线能出得来的声音,而是两条线的声音叠加:3/4的铜线(U-LINK 1号线)声音+1/4的银线(或金银线),通过互补效应获得一种近乎理想的声音表现。
跟FEVER老师接触少,了解不多,但从用户评价的情况看,FEVER老师DIY线材时,有三大特点:
1、优选线基;
2、精选焊锡;
3、强化屏蔽。
顺着这个思路,采用逆向工程的思维,有一个大胆的猜测:2号线可能是在1号线铜质线基的基础上、加入了2~4条较细的发烧银线(或金银线)制作而成的复合线基、双重屏蔽的线。
1号线据介绍选用的是优质铜线(品牌不详,猜测有可能是杜兰),USB端子也是紫铜,出来的声音果然也是高级铜线的声音。
但2号线不一样,听起来不像是一种线基的声音。个人感受,大概有3/4的铜线声音,与U-LINK 1号线如出一辙;但还有1/4的声音(高频部分)绝不是铜线的声音,而是银线或者金银线的声音。两种声音形成互补,使2号线的表现各加全面、完善。
以上纯属个人猜测,估计FEVER老师本人不会回应或者干脆否认,毕竟这涉及到商业机密。有兴趣的DIY高手,可以按照这种思路,用较粗的优质铜线+较细的优质银线(2条,加在USB线内部的两条DATA数据线上;或4条,把USB内部的两条电源线也一起加上),也许能以更低的成本制作出比较理想的好线。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4#

三、1号线如同是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2号线则是去掉了弱音器的小提琴
这个比喻有助于文科生理解。

四、1号线的声音仿佛是全频喇叭,2号线则是分频音箱
这个比喻有助于理科生理解。

关于U-LINK 2号线的感受,目前大致如此。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5#

U-LINK 2号线跟沐声DA005搭配不错,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有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效果,果然是一听就拔不下来的好线。
但这条线也并非尽善尽美,以目前的感受而言,有两点不足:
1、音场与定位表现都很出色,但结像(声像聚焦)有改进的余地,可以朝锐化(sharp)的风向调整一些,使声音线条感更凝聚、人声口型更小一点。
2、1号线高频油润感弱化了,2号线也很润,但却是一种水润,不如油润的效果舒服。
当然,这是2号线只煲了100个小时的状态,也许500小时以后会有变化——如果有,到时候再做更正说明,实事求是谈目前的听感。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6#

认同音箱线、同轴信号线等模拟信号线对音质有影响,难以认同USB这种传输数字信号的线材对音质有影响,难道你用一根好USB线拷贝一个文件能比普通线考出更多的信息?USB线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在合格的里面没有好坏之分。

这里有真正严谨的usb传输测试 http://www.doc88.com/p-98536767294.html

测试结果是,30米长的USB线,传输20MHz
laochen88 发表于 2020/10/6 10:38:03
谢谢提供的USB信号传输测试论文,我认真读了4、5遍,因为远远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所以只能尽力理解个大概,不能真正弄懂。
laochen88 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更是一个大难题——线材能否影响声音表现?如果能,又是如何影响声音的(线材影响声音的物理学原理、机制)?


这个问题是线材有用论和线材无用论争论的焦点:现实中部分发烧友能感受到线材对声音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一些解释,但都不充分,难以令人信服;而线材无用论从现有的科学理论(注意: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力图证明线材有用论没有科学依据,是一种心理暗示+商业炒作。两者各执一端,很难达成一致。


线材有用论者对线材无用论者的回应主要有三点:1、线材对HIFI有影响,对LOWFI无影响;2、线材的影响金耳朵能觉察,木耳不能;3、人耳不是仪器。

线材无用论者对线材有用论者的批驳主要也有三点:1、线材有用找不到足够的科学依据,是一种反科学的玄学;2、线材产生的效果主要是一种心理暗示,全靠开脑放;3、线材有用?有种你盲听啊!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7#

这种争论不会有结论,最后结果是不欢而散。
理性的分析讨论,有助于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

老兄认同线材在模拟电路中的作用,但质疑USB线对声音的影响,并引用了一个很规范的研究实验,证明了普通USB线在传输中出现信号失真的误差率极低:千亿分之4.7,应该远远超出人耳可以觉察的范围。这个实验本身,应该是科学的。
然而,很多发烧友都发现USB线、HDMI线(还有硬盘上的SATA信号线、电源线)对音质有很大影响,现实的听感与科学的实验不一致,该如何解释?

这个问题七八年以前就有过讨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USB传输实验中,是对初始文件与传输接收文件进行校验(CRC校验),也就是排除了时间分量的静态比较;而在听音过程中,数据是连续不断地发送、传输、接收、处理的,无法进行实时的动态校验,所以会出现差错——这使得不同的USB线对声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8#

看了几遍《基于USB的LVDS信号传输误码率测试系统》,两台实验计算机PC1/PC2之间用USB2.0传输信号,再通过100M网络回传PC2接收的信号(有CRC校验),与PC1的本地信号进行比较。
从实验条件看,是将本地原始信号作为一个文件、接收回传信号作为另一个文件进行比较的,文件大小未做说明,可能是以小时计算,也可能是按分钟计算——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实时动态的数据流比较,而是静态文件的比较。

所以,USB线对文件传输的误码极低(有校验),但对数据流的动态传输(无校验)则有较大影响。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9#

我是从实际听感中体验到线材有用的。但迄今为止,线材有用论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分布电感、分布电容的存在,可以解释一些问题;趋肤效应也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传输线阻抗也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都不足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模型,全面地解释线材对声音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制去制作具有不同声音表现的线材。

线材有用论的理论基础极度薄弱,可以说是沙上建塔。
因此,制作发烧线就只能玩中医的模式。除了少数几家公司有实验室和专业人士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理论制作线材外,大多数线材制造者,往往是采用神农尝百草的方式进行试错,选择不同的线基(往往是通信、航天、军工等特殊领域的线材)搭配组合,一旦找到具有某种特殊声音表现的方案,就定型下来,制作成发烧线,卖到天价。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40#

正因为线材有用论的理论基础薄弱,就成了玄学的大本营,成为JS谋取暴利的手段——“人耳不是仪器”,于是冠冕堂皇地开征智商税。

在发烧器材中,线材、避震等道具的价格最离谱、最坑爹,N多JS浑水摸鱼,使许多人因此对线材有用论非常反感。

比如,某大牌线材商,一线品牌,标价都是5位数起步那种,无论喇叭线、信号线还是电源线,一律加上一个神秘的黑匣子(独门秘笈、葵花宝典),大牌、天价+专家(JS)推荐,引发众人摩拜。然而某天,有一胆大妄为之徒,竟然切开了用环氧树脂封装的黑匣子,才发现其中奥妙:就是一个小电容、一个小电感加一个小电阻,构成一个阻波器(陷波器)!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