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肖邦全集 [复制链接]

查看: 195965|回复: 302
81#

真不建议买全集、听全集,即便是一位演奏家的全集也不太建议。反而对一部作品可以专研深一些,正像傅聪所说的如马祖卡这些作品可以串起来听,从而听出肖邦写作中的技法变化、作曲思路变化和抒发的意境思想变化。像Op.35的B小调奏鸣曲可以深研反复比较,像两次波哥列里奇的演奏差别极大,中间波格雷里奇想表达的作品结构方面的不同变化和情绪的 变化等等是十分有意义的,波哥列里奇的触键变化、音色变化是针对作品的还是个人技术的成长和艺术审美观的变化,这些都很有意思。拿波哥列里奇和基辛比较,也会很有意思,跟老一代的霍洛维茨、鲁宾斯坦比较又有另一番感受。回头看ABM的演奏和录像,这部作品在他手下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格兰杰的古旧录音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录音,可以说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而这一直要等到1980年年轻的波格雷里奇来创造另一个神话。
超级歌剧迷
TOP
82#

回复 81楼yilinliulin的帖子

全集,意味着完美的东西。我今天其实不太追求这个了。
但现在又和大家讨论这些,可能人的内心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

谈到波哥莱利奇,记得李云迪说过,听了波哥的斯卡拉蒂,他再也不想听他人的了。
波哥也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4#

我也转载了一些乐评,象上面的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
但其实,对乐评,其实是有争议的。
其实,音乐不是分析,尤其不是逻辑分析。
音乐是一种直觉和感受,与我们的情感和感悟有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5#

平时,大家经常说的,就是有时候音乐不要说得太透彻,
因为音乐有多种可能性。它不是只有一种答案的。
不同的人欣赏,感受也往往不是一样的。有时乐评只能代表自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6#

这令我联想到教育中的标准化考试,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标准化考试就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而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很多问题都是不止一个答案的,是多元的。
我记得周国平好像说过这个问题,因此我印象深刻。
我说的这些可能有些离题了,但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7#

肯普夫的肖邦,简洁、朴素、耐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0#

肖邦果然很神秘,太复杂,远比莫扎特、贝多芬复杂和神秘,就更比李斯特复杂了,李斯特理解不了肖邦。同在一个沙龙的客厅里,肖邦与李斯特是截然不同的,李斯特根本弹不出肖邦。舒曼也不能理解好肖邦,在舒曼骨子里因循的是古典奏鸣曲式的窠臼,而肖邦还有舒伯特,早就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成为音乐记录情绪分子的先锋,为什么傅聪说肖邦之后只有德彪西也是这个意思。但肖邦的演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走不同道路,但殊途不可能同归,其间不同演绎自有高下之分。拿降b小调奏鸣曲来说,ABM可以把不是奏鸣曲式的这部奏鸣曲弹成奏鸣曲,音色干净得一尘不染,其控制力无以复加。而霍洛维茨波澜不惊之下是暗流汹涌,不过瘾。波哥列里奇1980年和2012年的演绎可以说是天壤之别,1980年现场演出是所有版本的Op.35最快的版本,而正是这个版本被我认为是惊为天人的最肖邦的一个演绎,第一乐章竟然被压缩成了9分不到,不认真地听这个版本,你是无法想象的。你在听波哥弹奏时根本没意识到其他所有人的演绎速度都不是这样的,但小波的演绎就是这样有说服力。我觉得波哥列里奇这个肖邦大赛的演绎,一定是打动阿格里奇的决定一击,波格雷里奇用他出神入化的速度和密不透风的浓得化不开的思绪再现了肖邦。我觉得如果肖邦来弹这首曲子,也一定会是这样来弹的。另外,波格雷里奇的触键是真正如傅聪所说的那样是在抚摸钢琴,而不是砸钢琴,但小波的抚摸琴键又抚摸出了惊人的力量感,其音色的特别即便是日后的他自己也无法再现。那一刻,波格雷里奇真正是灵魂出窍、肖邦附体。昨天一气听了7-8个第二奏鸣曲,最终还是对这个演绎最佩服、最感叹。另外,这个演出也是有实况录像的,直观地欣赏可能会更有体验感。


超级歌剧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