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D: Midrange Decay TimesStandards: • Time taken for sound to decay 60dB(T60) should be between 0.2s and 0.5s from 250Hzto 4kHz35、RT60.jpg(64.96 K)2019/7/5 9:36:03设计时按PMI(THX和HAA认证的混响时间标准引用引标准)及国际电联ITU-R BS.1116-1综合考虑侧重HIFI,标准RT60设计值为0.45秒36、最佳混响.jpg(78.03 K)2019/7/5 9:36:03第五项:全频响应各声道通过HDMI的ASIO信号进入测试,蓝色为低音炮频响,其它为各声道频响,频响一致性比较高;37.jpg(96.37 K)2019/7/5 9:36:03第六项:各声道电平主箱为汉森双10,单独后级。前级设为直通模式,中置和8只环绕为普乐之声,加上有后级放大我们调试采取的是以声音最小的那个声道为准,其它声道减小到一致,来避免因为单独增加某个声道电平,导致超负荷失真烧机的情况发生。第七项:低频响应目前能找到的最新的国际标准为ISO 2969-2015,这个是电影院标准;(从标准中可以看出,影片制作也越来越变态,5HZ都做进去了)
4.3现代音轨上低频效果声道的带宽从5 Hz扩展到120赫兹。 从大约25Hz到120Hz需要线性重低音扬声器响应。该120赫兹音轨切断非常陡峭,因此合适的低音扬声器需要上面几乎没有响应125赫兹。 有关低音炮调节的信息,请参阅ISO 22234:2005。许多房间在低频效应通道内具有一个或多个主要共振频率带宽。 如果没有阻尼,这可能导致每次特征性的低频“振铃”音轨包含低频信息。 大多数影院处理器至少有一个用于低音炮带通的参量均衡器。 调整后,之间的反应25 Hz和120 Hz应平坦至±3 dB。4.3 The bandwidth of the low-frequency effects channel on a modern soundtrack extends from 5 Hzto 120 Hz. A linear sub-woofer acoustic response is desirable from approximately 25 Hz to 120 Hz. The120 Hz soundtrack cut-off is extremely steep, so a suitable sub-woofer need have little response above125 Hz. For information on subwoofer adjustment refer to ISO 22234:2005.Many rooms have one or more dominant resonant frequencies within the low-frequency effects channelbandwidth. If not damped this can lead to a characteristic low-frequency “ringing” every time thesoundtrack contains low-frequency information. Most cinema B-chain processors have at least oneparametric equalizer for use within the sub-woofer bandpass. After adjustment, the response between25 Hz and 120 Hz shall be flat to within ±3 dB.三炮摆位见模拟图;炮的事搞了整整一天;EQ手动49HZ干预后,三炮超低频22HZ到90HZ正负2.5DB内;39.jpg(65.37 K)2019/7/5 9:36:03三炮原始频响与EQ(手动EQ无提谷操作)后的频响;40.jpg(67.08 K)2019/7/5 9:36:03通过与软件炮位的复盘对比,可以看出,超低频的有效吸收除了明显加快了超低频在时域上持续的时间外,同时在模拟中出现的高Q值窄带宽的峰(25HZ)和谷(33HZ)都有明显的优化变得非常平缓平坦;41.jpg(94.99 K)2019/7/5 9:36:03吻合国际声学专家哈曼Floyd老爷子著作中的声学原理:
在时域内,共震和其它共振近似,也有Q值,反映整个系统中的声学阻尼或摩擦力衰减。高Q值的共振具有较小的衰减:它们表现出较窄的频带的锐利曲线峰,在时域范围内则会产生延续的的拖尾音。一只底鼓应该发出结实的爆棚低音,但如果是在一间有不良共振的房间内,在共振的频率上,快速的连续敲击可能会演变成持续的模糊的轰鸣。在房间内、房间的边界、房间内的陈设以及声学结构当中,所采用的吸声量越大, 共振的Q 值就越低。低Q 值的共振是由于系统的损耗导致的: 在频域曲线申会产生较宽范围的提升,和短得多的、受到抑制的拖尾音。抑制共振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将会看到,用被动声学方式抑制房间内的低频共振是难度很高的。幸好,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和电声学手段来帮助消除不必要的声音。内部机制决定了共振的外部表现,当声音在两个或更多房间边界之间传播,并产生了完全的相长干涉时,就会产生我们熟知的驻波( standing waves )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所有的共振频率上,并且可以通过测量房间边界范围内各点的声音强度变化检查出来。那些由高Q 值共振引起的尖峰和低谷都是比较锐利和窄的。而低Q 值共振则会产生相对平缓的声级变化。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在小房间内,不同位置座位的低频品质的不罔,有时这种不同甚至十分惊人。第八项:房间大小和构造 10.5*7.2*4.4米,空间相当好。43.jpg(59.76 K)2019/7/5 9:36:0344.jpg(62.78 K)2019/7/5 9:36:03
客观指标发完了,主观部分开始就提了、、、整个空间能搞的东西都搞上了,算是武装到了牙齿,现场的听感来说,背景极黑,所以一直以来使用的音量极小,但动态对比度却很大很明显的感觉到动态落差。线材对比——》 因为一开始就说了线材,所以后面要再举证一组对比,都知道我的原则,不得谈无法举证的东西,所以下面一组对比,将是对线材是否有使用的一个真实举证,并且就是昨天才完成的。 6月26日,把箱子从大Q(Quested HD210),换成了XTZ 瓦片旗舰 群友对比听出“现在你放的这个1分钟左右开始大提琴,瓦片大提琴的粘稠质感全无,琴体共鸣也是更差,比Q箱差距巨大”
在群友提出大提琴共鸣差之后,我昨天收到了第二批测试的线材(全新)所以换上录了第二组对比,其它完全不变,只改变了解码器到前级,前级到后级的信号线;现在放上所录视频:音箱:瑞典XTZ alpha旗舰;功放:金音轮2200S;前级:柏林之声877;解码:Auralic Vega;播放器:PC Jriver第一组线材:前后级之间线材:三角形线圣平衡线,解码器到前级线材:德国OHE澳霸 ;第一组腾讯视频:换线前大提琴箱体共鸣偏弱《花木兰》https://v.qq.com/x/page/t0891hewu4b.html第一组B站视频:换线前大提琴箱体共鸣偏弱《花木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069223/
前后级之间线材:Xlo;解码器到前级线材:线圣qudioquest eagle eye signature ;第二组腾讯视频:换线后大提琴箱体共鸣增强《花木兰》https://v.qq.com/x/page/x0891ph37r4.html第二组B站视频:换线后大提琴箱体共鸣增强《花木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069319/
190702群友发来了用专业录音软件作的换线前、换线后、以前原无损音乐的频率累计对数分析:
蓝色无损原音乐,红色换线2,绿色换线1
20HZ以下不看,属于空间及话筒低噪导致,绿色更为接近原文件,红色低频强一些 ,实际听感更为符合房间声学混响后的规律。
没听出啥区别,没换线之前就已经很好听了,上淘宝一查那箱子,12万...chbsnnzl 发表于 2019/7/5 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