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思考谈到《牡丹亭》,我说点自己的认识吧,仅供大家参考,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平时都是和大家聊西方古典音乐,那么,谈西方有什么意义?
其实,西方古典音乐就像一面镜子。通过了解西方,再回头看中国的音乐,我们心中才有参照物,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的音乐。就像人要认识自己,他必须通过镜子。因此,学西方,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中国的音乐,同时也是为了创作。创作中国音乐作品,不能仅仅懂得中国传统音乐,对西方古典音乐也应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中国的当代音乐,我觉得有两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比较常见。一种是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一般旋律优美,感情充沛,也比较容易接受,或者说容易听懂吧。象很多电影、电视音乐。但这类音乐的缺点是没有太大的创新精神。因为这种风格的音乐,其实西方的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他们早就玩得登峰造极了。而另一种风格,就是谭盾、叶小刚、郭文景、瞿小松、秦文琛这些音乐家创作的作品。这些音乐家的作品,谈到旋律,不一定有前者优美,或者说,听起来也不太好懂。但是,这种音乐是比较有创新意义的,是比较先锋、前卫的。谈到谭盾,我总会想起匈牙利著名音乐家巴托克,他们有共同点。巴托克的音乐属于现代主义风格。巴托克多次去匈牙利民间采集匈牙利民歌和传统的民族音乐。并运用到他的音乐创作上,在西方音乐史上,巴托克是大名鼎鼎的,他写的《乐队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作品都是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他对现代主义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他走的道路,对后来者是充满启发意义的。而谭盾,走的就是这样的道路,为了创作,谭盾多次去过湘西采集民间、民族音乐,他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情,并成功地与自己的音乐作品相结合(尤其像他的作品《地图》),写出了真正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和巴托克一样,是根植于传统而又充满创新意义的。谭盾是从湖南湘西出来的,他的根在那里。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著名音乐家武满彻,他的音乐是继承日本传统又富于**精神的。他运用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具有**性。德彪西和梅西安的音乐、爵士乐、甚至电子音乐,等等,对他都有影响。另外,他继承日本传统,有部分作品使用了民族乐器。音乐速度的运用一般都比较慢,体现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并体现东方人侧重诗性思维(非理性思维)的特点。因为斯特拉文斯基在NHK电台偶然听了武满彻的音乐,大为感动,就要见见这位作曲家,武满彻的名声因此随之而来。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音乐创作,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要有创新精神,音乐创作就是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