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可以收录下来的讯息量之高可能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两次的专业录音室(Seaside Mastering & Mega Force Studio)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最前端的录音工业,不管是Recording/Mixing后或是Mastering后,也不管是数字或是模拟录音,其实都达到非常逼真的程度。虽然这些一流专业录音室的设备与造价都相当惊人,但许多超级发烧友在音响上的投资也不遑多让。甚至在讯号路径的长短,接点数量的精简,放大线路,零件以及线材的选择上,更是超越专业规格许多。那为何这种类似现场毫无压缩的动态与能量,以及轻松展现音乐中所有细节的能力,却是难以在家用音响中得到体验?
撇开专业录音室被精准控制和设计的空间效果(Acoustics)不谈,其实最大的差异是在软件的规格!说现今我们可以拿得到的商业软件是"贫血"的,或许会刺激到不少的发烧爱乐者.....但平心而论,或是从客观的条件来看黑胶或是CD....它们在当时"诞生"的时刻,其实都不是为了传递最高音质为目的而诞生,而是为了大量生产以及方便,价格合宜为考量。在1956年代,黑胶诞生之时,我相信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没有想象到,在未来会有追求High End的发烧友会使用比当时刻片机更重,更安静,更高动态对比的拾取系统想"榨出"黑胶之中的每一个细节!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可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商业罐头音乐媒体就无可避免的在量产过程中必须牺牲品质!从黑胶来看,从一开始宽轨(1/2"以上),高速母带(可能是30ips以上)降转为2T,1/4",15ips的工作母带,在经由母带机(Master recorder)播放给刻片机,途中还必须经过高低频的等化(RIAA),在经过母版翻模压片......其中过程中的母带降转,磁带播放中的磁电转换放大,刻片前的等化压缩,刻片头的电震动转换,数次的翻模等,无一不会损失原始母带讯源中的音乐细节。所以这也就是当你有机会听到更接近母源的载体所播放出来的声音,你会大吃一惊!原来我们之前玩音响,用尽方法,用更好的唱头/唱臂/唱盘,准确的调整,更好的讯号线/放大机/音箱,甚至是数字升频等等.....想尽办法要榨出音乐载体里的每一潜能,让他更逼近真实的声音....没想到在这些母源里其实是随手可得!!
不只是黑胶,早期的prerecorded tape(商业版盘带)也是如此。从最早期英国HMV/Columbia 1:1对拷出版(为了成本,还是必须采用7.5ips)的最高规格商业磁带,到最后也因为高贵的价格必须放弃; 所以即使是早期的RCA/CBS/Westminster/Everest等美国出版的两轨/7.5ips商业版磁带唱片,除了少数外,大部份还是必须以四倍速以上对拷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CD的44.1K/16bits的规格也是商业化下的妥协。所以现代high end里更高级的黑胶拾取系统,数字里的oversampling等方式,换个角度看....其实不好象是在回过头来"弥补"商业罐头载体里先天的"缺陷".....也难怪音响市场的百花齐放与各式乱像了。
其实我并不是想否定这些商业媒体,因为要不是它们的存在,我也不可能有机会可以如此轻易享受各式各样的音乐.....但这商业载体与母源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或许是提醒我们,玩音响听音乐其实可以轻松些....这些商业载体先天本来就有着不少限制,如果你想追求high end音响的涅槃,瓶颈其实是在讯源! 不管是模拟高速母带或是数字母源。
文章转载自:
http://illusionofsound.blogspot.com/2016/06/blog-post.html